刘娜,陈烈冉
(1.西峡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河南 南阳 474550;2.南阳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河南 南阳 473000)
脑梗死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脑部疾病,发病突然且迅速,且会对患者的神经功能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1]。临床一般采用药物进行治疗,阿司匹林为常用药物之一,可以抑制血小板的聚集,但其易引发胃出血等不良反应[2]。氯吡格雷抑制血小板聚集效果更好,且出血风险较小,患者接受度较高[3]。本研究主要不同剂量氯吡格雷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预后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9年3月—2021年3月我院收治的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患者符合急性脑梗死的诊断标准[4];②年龄范围40~80岁;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严重系统疾病的患者;②存在精神分裂症、妄想症等精神类疾病者;③对本研究药物过敏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对照组,每组50例。研究组男、女比例为29∶21;年龄43~78岁,平均年龄(59.42±0.51)岁;发病至入院时间1~8 h,均值(4.21±0.13)h;合并高血压10例、糖尿病6例;吸烟21例,饮酒32例;学历情况如下:初中及以下学历27例、高中学历13例、专科及以上学历10例。对照组男、女比例为28∶22;年龄43~77岁,均值(59.41±0.50)岁;发病至入院时间1~8 h,均值(4.21±0.12)h;合并高血压13例、糖尿病7例;吸烟20例,饮酒31例;学历情况如下:初中及以下26例、高中11例、专科及以上13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后予以批准,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对照组给予75 mg口服硫酸氢氯吡格雷片(深圳信立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20035,规 格:75 mg),1片/次,1次/d。研究组采用150 mg氯吡格雷进行治疗:口服,2片/次,1次/d。两组治疗时间均为90 d。
①抗血小板治疗效果:包括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聚集率,于晨起空腹状态下检测血小板计数和血小板聚集率[6]。②NIHSS评分: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价患者神经功能,评分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呈正相关[5]。③血流动力学指标:包括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和阻力指数(RI),采用德国DWL公司的经颅多普勒超声诊断仪经颞窗探查大脑中动脉血流[7]。④安全性:记录治疗期间出血、神经功能恶化和再发脑梗死等情况。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后,两组血小板计数和血小板聚集率较治疗前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抗血小板治疗效果比较(±s)
表1 两组抗血小板治疗效果比较(±s)
分组 例数 血小板计数(×109/L) 血小板聚集率(%)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研究组 50 258.05±47.67 178.91±40.24 67.37±18.04 46.78±12.52对照组 50 256.72±48.23 240.22±41.56 67.51±17.31 62.07±14.97 t值 0.139 7.494 0.040 5.540 P值 0.890 0.000 0.968 0.000
治疗后30 d、90 d,研究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研究组和对照组神经功能评分比较[(±s),分]
表2 研究组和对照组神经功能评分比较[(±s),分]
组别 例数 NIHSS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30 d 治疗后90 d研究组 50 8.41±2.12 4.03±1.24 2.99±0.91对照组 50 8.62±2.83 5.44±2.06 5.46±1.94 t值 0.420 4.147 8.151 P值 0.675 <0.001 <0.001
治疗后,两组PSV、EDV均较治疗前升高,RI较治疗前降低,且研究组PSV、EDV水平高于对照组,RI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s)
表3 两组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s)
分组 例数 PSV(cm/s) EDV(cm/s) RI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研究组 50 65.25±6.82 84.27±7.22 27.87±5.24 36.84±5.81 0.82±0.14 0.52±0.12对照组 50 64.52±6.63 75.32±6.86 27.41±5.51 31.55±5.47 0.83±0.16 0.66±0.16 t值 0.543 6.354 0.428 4.688 0.333 4.950 P值 0.589 <0.001 0.670 <0.001 0.740 <0.001
研究组神经功能恶化、再发脑梗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安全性比较[n(%)]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血小板计数和血小板聚集率较治疗前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30 d、90 d,研究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与既往研究结果一致[8]。分析认为:氯吡格雷属于噻吩吡啶类抗血小板药物之一,患者口服后吸收的速度较快,且对于胃肠道的影响较小。同时,氯吡格雷主要通过阻断二磷酸腺苷结合到血小板表面的P2Y12受体上,从而能够抑制纤维蛋白原结合P2Y12受体,抑制血小板凝集,进而发挥抗血小板和改善神经功能的效果[9]。
李丕武等[10]研究表明,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大脑中动脉狭窄致脑梗死稳定期患者比单用阿司匹林更具优势。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PSV、EDV水平高于对照组,RI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150 mg氯吡格雷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效果要优于75 mg氯吡格雷,说明150 mg氯吡格雷可以使得脑组织缺血程度有所减轻,分析原因为150 mg氯吡格雷吸收入血后,在缺血半暗带发挥作用,在该部分促进新生血管形成,从而改善侧支循环,恢复缺血脑组织的血液供应,减轻缺血损伤[11]。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神经功能恶化、再发脑梗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150 mg氯吡格雷与75 mg氯吡格雷相比并未增加脑出血率,且能够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恶化、再发脑梗死发生情况[12]。
综上所述,150 mg氯吡格雷对抗血小板效果更好,能够促进神经功能的早日恢复,治疗效果好,并未增加出血情况。但本研究中并未对150 mg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的远期疗效进行探讨,在今后研究中会加大对于150 mg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的远期疗效的研究,为临床急性脑梗死药物剂量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