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振明
(福建医科大学健康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据2020年中国禁毒网发布的《中国毒品形势报告》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全国现有吸毒总人数达214.8万(其中不包括戒断三年未发现的复吸人员、已死亡吸毒人员和离境人员),占全国总人口的1.6‰;其中35岁以上吸毒人数高达109.5万,占吸毒总人数的51%;18岁以下吸毒人数7151名,占吸毒总人数的3‰;18岁到35岁吸毒人数高达104.5万人,占吸毒总人数的48.7%[1]。福建省2020年禁毒报告所统计的福建省全省在册吸毒人员14.1万名,占全省常住人口3.5‰,全年查出吸毒人员17445人次,其中责令社区戒毒3865人次,责令社区康复2077人次。可见全省毒情形势依然严峻,目前在管的社区戒毒康复人群数量依然较大[2]。为了解福建省在管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人群药物滥用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调整更有效的社戒社康干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本次研究针对2021年在管的4448名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人员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于2021年9月—12月期间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福建省九地市和平潭综合实验区社区戒毒社区康复管理工作站开展问卷调查。各个工作站的社戒社康人员数量不等,若工作站人数超过20人,则随机抽取20人开展问卷调查及资料档案调查;若工作站人数少于20人,则抽取该工作站所有社戒社康人员开展问卷调查及资料档案调查。最终参与此次问卷调查的有效调查人数为4448名。其中男性3593名(80.78%),女性855名(19.22%);年龄18岁以下17名(0.38%),19~28岁486名(10.93%),29~35岁1185名(26.64%),36~60岁2668名(59.98%),61岁以上92名(2.07%)。本调查组经各地禁毒办和各个社区戒毒社区康复管理工作站同意后进行问卷调查,所有调查对象均对本次调查目的知情同意。药物滥用的范围包括麻醉药品(如阿片类、可卡因类、大麻类等),精神药品(如镇静催眠药、咖啡因、麦司卡林、LSD等),以及挥发性有机溶剂和烟酒等。结合福建省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人群药物滥用的形势与日常监测数据,并由专家论证,本文将药物滥用定义为在调查前曾经至少1次使用过K粉、摇头丸、海洛因、冰毒、大麻、神仙水、吗啡、可卡因等麻醉或精神药品。
采用自行设计电子调查问卷,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调查员或社区戒毒社区康复管理工作站人员现场组织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人员登入问卷网小程序匿名自填问卷。内容包括性别、年龄、身体健康状况、文化程度、婚姻状况、是否有子女、是否工作、月收入水平、无业人员愿意从事的工作类型、是否认同自己是个有用的人、是否有人真正关心我、与家人关系、对目前生活是否满意、首次药物滥用的时间、药物滥用的原因、获得毒品的渠道、是否知道毒品的危害、吸食毒品的种类等。
应用SPSS 2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管理,采用卡方分析χ2检验进行首次药物滥用原因的影响因素分析,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福建省4448名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人员药物滥用前六位的药物名称分别是冰毒、海洛因、摇头丸、神仙水、大麻和K粉,见表1。
表1 福建省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人群药物滥用种类、滥用率及顺位情况
此次调查的4448名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人员在药物滥用原因选择上,有3559名选择了“好奇心驱使”,占比高达80.01%,排第一。性别、有无子女、工作状况与药物滥用原因“是否好奇心驱使”无相关性(P>0.05);而文化程度、婚姻状况、身体健康状况、月收入水平、自认为是有用的人与否、有人真正关心我与否、与家人关系、对目前生活满意与否、是否知道毒品危害这九个因素是药物滥用原因“是否好奇心驱使”的影响因素(P<0.05),见表2。
表2 药物滥用原因“是否好奇心驱使”的影响因素分析
此次调查的4448名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人员在药物滥用原因选择上,有916名选择了“朋辈唆使”,占比高达20.37%,排第二。婚姻状况、有无子女、月收入水平、是否有人真正关心我、与家人关系与药物滥用原因“是否朋辈唆使”无相关性(P>0.05);性别、文化程度、身体健康状况、是否工作、是否认同自己是个有用的人、对目前生活是否满意、是否知道毒品危害这七个影响因素是药物滥用原因“是否朋辈唆使”的影响因素(P<0.05),见表3。
表3 药物滥用原因“是否朋辈唆使”的影响因素分析
此次调查的4448名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人员在药物滥用原因选择上,有624名选择了“觉得吸一次没事”,占比高达14.03%,排第三。性别、文化程度、婚姻状况、有无子女、同家人关系与药物滥用原因“觉得吸一次没事”无相关性(P>0.05);身体健康状况、是否工作、月收入水平、是否认同自己是个有用的人、是否有人真正关心我、对目前生活是否满意、是否知道毒品危害这七个影响因素是药物滥用原因“觉得吸一次没事”的影响因素(P<0.05),见表4。
表4 药物滥用原因“觉得吸一次没事”的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国家药物滥用监测年度报告显示[3],2014年毒品滥用形势总体呈现出以海洛因为代表的传统毒品快速蔓延势头得到进一步遏制,以甲基苯丙胺(冰毒)为主的合成毒品滥用人员迅速增长;2016年冰毒、海洛因在药物滥用顺位中分列第1、2位。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在福建省4448名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人群中,毒品滥用种类主要为冰毒和海洛因,滥用率分别为77.81%、16.30%,这与国家药物滥用监测年度报告结果一致。
本研究结果显示,性别、文化程度、婚姻状况、是否有子女、是否工作、月收入水平、是否有人真正关心、与家人关系这些影响因素对药物滥用排前三的原因“是否好奇心驱使”“是否朋辈唆使”“觉得吸一次没事”无相关性(P>0.05)。身体健康状况、是否认同自己是个有用的人、对目前生活是否满意、是否知道毒品危害这四个影响因素是药物滥用排前三的原因“是否好奇心驱使”“是否朋辈唆使”“觉得吸一次没事”的影响因素(P<0.05)。身体健康状况、是否认同自己是个有用的人、对目前生活是否满意,这三个影响因素属于内部因素;是否知道毒品危害属于外部因素。正确分析内外部影响因素与三大原因之间的内在联系,不仅有利于帮助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人群更好地脱毒,也有利于为社会大众做好毒品预防宣传教育工作。
毒品,作为政府、学校和家长明令禁止接触的物质,对大多数人而言都是新奇的事物,那么自然而然大多数人会对毒品产生某种程度的好奇心[4]。好奇心是人遇到新奇的事物和现象不由自主表现出的惊异和探究的心理倾向。好奇心的强弱程度与外界刺激的新颖性和复杂性密切相关,刺激越新奇、越复杂,越容易产生好奇心[5]。好奇心驱使是诱发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人群吸毒的一个重要因素。人对毒品产生好奇心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特别是青少年的好奇心较强,他们对吸毒危害的认知不足,一旦开始吸毒,大部分会成为吸毒成瘾者。此次调查发现,内部影响因素“自认为身体健康”“认同自己有用”“对目前生活状态满意”以及外部影响因素“不知道毒品危害”的人更容易促使其产生好奇心并吸毒。因此,在社区戒毒社区康复过程中,要正确对待吸毒人员的好奇心,帮助其真正了解自身的身体健康状况和现实生活状态,耐心解答他们的疑惑,修正他们的自我认知,将其好奇心转换成求知欲,驱动其积极学习毒品知识及其危害;同时,帮助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人群树立正确的毒品观,引导他们积极加入禁毒志愿者队伍,鼓励他们“以身说法”帮助更多人树立戒除毒瘾的信心。
根据差异交往理论,一个人越有机会同罪犯交往,其将来从事犯罪活动的可能性越大。如果生活的环境中大量的犯罪存在,他们将会被吸引,特别是在吸毒成瘾的地方,一些人将会开始吸毒[6]。个体越有机会与有吸毒经验的人交往,越有可能产生吸毒行为。研究表明[7],朋友是初次吸毒的重要指示器,因朋友而形成的吸毒亚文化是毒品防治的重点。此次调查发现,内部影响因素“自认为身体健康”“认同自己有用”“对目前生活状态满意”的人更容易被朋辈唆使去吸毒。而外部影响因素“不知道毒品危害”的人也同样更容易被朋辈唆使去吸毒。朋辈群体是由一些年龄、兴趣、爱好、态度、价值观、社会地位等方面较为接近的人所组成的一种非正式初级群体。同辈群体在不同年龄层的人群中普遍存在,他们不仅有共同的心理感受和需求,而且都有相近的爱好、兴趣和共同的行为倾向,他们之间相互容易认同,同时也易相互转化与感染,彼此间有着很大的影响[8]。朋辈群体中不良的价值观和行为倾向对置身其中的人具有引导和唆使作用。因此,在社区戒毒社区康复过程中,要特别关注自认为身体健康、认同自己有用、对目前生活状态满意的人,要为他们搭建“正能量”朋辈群体的平台,包括组织志愿者活动,让戒毒康复人员认识更多有正能量的志愿者;开展各种社区活动,让戒毒康复人员认识更多具有正能量的社区邻里;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让戒毒康复人员更快更有效的就业,结识更多同行业人员,扩大其朋辈群体的范围。
本研究中4448名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人员有4223人没有全面了解毒品的危害,觉得毒品对自身影响不大,占比高达94.94%;只有225人全面了解毒品的危害,占比仅为5.06%。“觉得吸一次没事”的影响因素中,是否知道毒品危害起到了重要作用。此次调查发现,内部影响因素“自认为身体健康”“认同自己有用”“对目前生活状态满意”的人更容易“觉得吸一次没事”而去吸毒。而外部影响因素“知道毒品危害”的人却更容易“觉得吸一次没事”而去吸毒,这与他们对毒品的全面认知有很大关系,很多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人群虽然知道毒品危害,但是却不能对毒品有一个全面的认知,导致他们觉得毒品虽然有危害,但是“吸一次没事”。因此,在社区戒毒社区康复过程中,要特别关注自认为身体健康、认同自己有用、对目前生活状态满意的人,要为他们经常开展毒品预防宣传教育活动,同时积极推动易染人群的毒品预防教育体系的建立,帮助他们全面认识毒品。目前全国各地在大力推进毒品预防教育,伴随着全国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6·27”工程、全国青少年禁毒知识竞赛、“青骄第二课堂”等工作的开展,毒品预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9]。但从此次福建省九地市和平潭综合实验区的社区戒毒社区康复管理工作站调查结果显示:各地工作站毒品预防教育形式相对单一,过于形式化;教育内容知识性、专业性不足,内容不系统;专业师资短缺等。课题组研究人员将在后续研究中,尝试将大健康的内涵“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健康、道德健康、运动健康”融入社会大众特别是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人群毒品的预防教育中,形成“身、心、社、灵”完整的毒品预防教育体系,以此加强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人群对毒品的认知,更好地从身体、心理、社会等方面回归到正常状态,从而顺利回归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