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少娜
摘 要:音乐是小学一门重要的艺术课程,对塑造小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营造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是每个小学音乐教师应该思索的问题。基于此,文章主要探究“双减”背景下小学音乐核心素养提升的策略,笔者从创设教学情景、进行师生互动、加强音乐联想三个方面来具体分析如何有效提升小学音乐核心素养,以此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关键词:“双减”背景;小学音乐;核心素养
在传统的小学音乐课堂上,音乐教师在课上为学生播放著名大师的音乐作品,并且布置拓展任务卡,让学生在课后了解音乐作品。虽然可以增加小学生对音乐作品了解深度,但是减少了学生课后活动的时间。随着“双减”政策的实施,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改变自身的教学视角,更加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让学生爱上音乐。在新的形势下,小学音乐教师需要进行深度钻研教材,贴合实际情况,站在学生的立场上,精准聚集学习音乐目标、巧妙设计音乐实践活动、科学高效地进行课堂教学等一系列音乐教育活动来提高音乐课堂的质量,有效完成教学目标。
一、“双减”背景下小学音乐教师面临的挑战
音乐是一门陶冶性情的艺术课程,它对帮助学生放松心情、建立审美观念,提高审美能力,提升音乐素养具有重要意义。“双减”背景下,不能再通过题海战术让学生巩固知识点,如何高质量进行课堂教学并让学生高效率学习,这对每个教师而言都是一个新的挑战。传统的音乐教学处于应试教育的束缚之中,不少教师将课堂目标放在音乐知识和音乐技巧上。而现在,教师应转变教育方式,注重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升音乐核心素养和建立审美能力。小学音乐教材将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放在首位,立足实践,培养学生音乐能力,将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贯穿始终。
二、“双减”背景下小学音乐核心素养的落实路径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双减”政策下的小学音乐教学,需要以“以美育人”“以德育人”为根本,根据小学音乐教材的课程要求和目标为学生进行授课,从而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和负担,提高音乐课堂的教学质量和目标,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在此背景下,教师需要创设教学情景,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将音乐素养、艺术审美、文化感知等理念充分渗透在日常的教学课程中,将音乐生活化,不再束之高阁。让学生爱上音乐,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主观能动性。情景创造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变化万千的。教师不能生搬硬套地进行情境化,应该以理解为主,用多媒体等科技辅助教学。从实际出发,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不同的心理特征来进行讲故事、看视频、猜谜语等活动。让音乐始终伴随着学生的成长、贯穿整个活动,鼓励学生探究,让小学音乐课堂更加鲜活生动有力。例如,在学习人教版教材五年级欣赏课《纸风车》时,如果仅仅凭想象,学生无法领会其中的奥妙。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相应的情景剧:二胡声响起,京城的四合大院里,孩子们拿着风车兴高采烈地玩耍,纸风车随风欢快地转动着,渲染喜庆和欢快的气氛。伴随着教师生动有趣的讲解和动人的音乐,相信学生能更好地领会音乐的奥妙。教师通过创造生动的教学情景,有效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将抽象的音乐转化为有形的图形和生动的活动。在教学歌曲之后,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根据角色进行歌曲情景表演,开展编创活动,提升学生艺术实践的能力。让学生根据对歌词的理解把歌曲的情景与情感通过歌声、肢体语言、表情展现出来,学生在表演中加深了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产生了更多的情绪共鸣,这时,不知不觉间拉近了与音乐的距离,对音乐学科产生了更强烈的好奇心,进而爱上音乐。
(二)加强师生互动,提升学生学习主体性
在小學音乐课堂中,教师的引导学习和动作示范是必不可少的。高超的弹奏技巧、优美的舞蹈动作和天籁般的歌喉都能为学生带来极大的视觉盛宴和听觉盛宴,适当的肢体语言会为学生带来美的享受。加强小学音乐课堂上的师生互动,这是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最直接的情感交流。最直接、最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激发对音乐强烈的情感共鸣。教师在课堂上通过为学生进行示范演唱,或乐器弹奏、接龙演唱旋律、歌曲,或者是通过对唱等形式,营造出与学生形成良好的互动与合作的教学氛围。这时,教师的引导、示范和评价对学生非常重要,如果表演得当,可以直接引导学生获得正确的音乐知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利于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理解,体会到音乐的深层次含义,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形式上。在互动过程中学生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到音乐作品所蕴含的美和情感,锻炼学生的肢体语言和表达能力,激发他们思维和专注灵活性的潜力。例如,在歌曲《摇船调》的学习中,教师可以用对唱的形式来进行教学,在对唱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聆听教师的问(或答)来熟悉旋律,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答(或问)来帮助学生纠正错误的音调。这样的课堂趣味互动,能够大大激发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兴趣,这是其他教学策略所代替不了的。教师的引导和示范往往能够拉近师生之间的感情,建立融洽和睦的师生关系,培养生动有趣的课堂效果,建立一种和谐的课堂氛围。师生互动可以有效拉近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距离,教师通过优美的舞姿、动听的歌声、琴声将音乐作品的情感准确地传达给每一个学生,让学生爱上音乐课堂,爱上音乐,学生也在多种多样的师生互动中提升审美的水平。
(三)加强音乐联想,探索音乐实践过程
音乐是一门以美育人的艺术,体会音乐的独特内涵和丰富情感在学习音乐中显得尤为重要。音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只教学生五线谱、音符等外在表现形式,更重要的应该是教会学生如何“听懂”音乐,进入音乐的深层次,挖掘音乐的内涵,体会作者想表达出来的,或悲伤,或欢愉,或震怒,或惬意的情感。对音乐产生适当的联想,联想作者构建出的世界,是雨后天晴抑或雷鸣阵阵,教师需要辅导学生加强对音乐的联想,提升学生学习音乐的主体性。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处处都离不开实践体验。音乐学习需要通过联想、思考等心理活动来参与感知抽象音乐的具体形象。联想和想象音乐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通过教师的细心引导,学生能够在联想中获得不同的感悟,加深对音乐的理解。例如,教师在为学生播放《采蘑菇的小姑娘》时,可以在课堂开启活动,组织学生想象小姑娘采蘑菇时的场景。按照座位将学生划分成不同的小组,小组内互相讨论。教师可以在学生没有头绪的时候抛出几个问题:小姑娘在哪里采蘑菇?穿着什么颜色的衣服?蘑菇是什么颜色?这能激发学生产生联想。小组之间互相讨论,每个人都参与进去,最后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上前描述自己小组认为小姑娘采蘑菇最合理的画面,最后在班级内进行投票。这样的合作探究并不是表面形式上的学习,而是师生之间积极的、快乐的互动学习。这样的活动实现了学生与音乐的亲密接触,学生更好地感受音乐丰富的情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知识和技巧。学生通过思考、体验、动嘴唱、动耳听、动手做等方式积极参与音乐活动之中,对音乐有了新的感知和体验,更容易理解音乐。在这里教师应当注意,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应当采用不同的音乐体验活动,根据学生的年龄、性格、心理特征、爱好等进行有目的、针对性的学习体验。
三、结语
在“双减”政策的背景下,以上策略能够有效帮助小学音乐教师提高课堂质量,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教师从实际出发,满足学生对音乐的具体需要,根据具体课堂的实际情况调节完善,在今后的教学实践当中不断发现和完善。
参考文献:
[1]翁俊君.核心素养培育下小学音乐合作教学有效性提升策略探讨[J].考试周刊,2021(56).
[2]廖月丽.核心素养下提升小学生音乐创造力的教学策略[J].新课程,202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