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性别角色类型与大学生总体自我价值感相关研究

2022-05-11 08:00■许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双性化男性化女性化

■许 琪

(重庆师范大学,重庆 401331)

一、不同性别角色类型与大学生总体自我价值感的内涵及意义

(一)不同性别角色类型与大学生总体自我价值感

大学生的大学阶段在心理上处于一个过渡期,他们更加关注自己,更多的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去认识和评价自己。在此阶段,他们如果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有利于提升自我价值感,进而有助于提高自己在大学阶段的学习和生活质量,有利于培养自己的一些良好的品质,有利于心理健康的发展。良好的自我价值感对大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和形成乐观向上的态度有积极的影响。性别角色在不同的社会时期有不同的观念,传统的观念认为男性就应该是刚强、义气、豪爽,而女性就应该是温顺、善良、得体。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大学生的性别角色类型呈现了不同的状态。

当今心理学家对自我概念结构的理论探讨大多倾向于建构多维度、多层次模型。自我价值感是自我的一个重要方面,具有认知的、情绪的和行为倾向的特征[1]。它对个人的认知、情绪和行为具有一种弥漫性的影响,也影响着个体的身心健康。最早研究自我价值感的是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他认为自我价值感水平取决于成就和抱负的比率。罗森堡把自我价值感定义为:对自我的积极的或者是消极的态度。库伯史密斯对自我价值感的定义是一个人在自己态度里所做的评价和判断。自我价值感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就相当于是自我实现的需要,这种需要是人的需要层次中最高层次的需要。自我价值感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结构模型。自我价值感主要分为三个层次:总体自我价值感、一般自我价值感和特殊自我价值感。就抽象程度而言,总体自我价值感抽象程度最高;其次是一般自我价值感,包括社会取向和个人取向两种;抽象程度最低的是特殊自我价值感,特殊自我价值感中不仅有社会取向和个人取向两种,在两种取向下还有人际的、心理的、道德的、生理的和家庭的五个方面[1]。在此次研究中,主要研究了总体自我价值感。在青少年学生自我价值感量表中,正式的总体自我价值感量表由6个题目组成。

性别角色是个体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通过一系列的学习获得与自己的性别相适应的一种行为模式。早期的性别角色类型被认为只能是男性化或者是女性化这两个极端上,这两种类型被认为是对立存在的。之后的代桑德拉·贝姆认为男性化和女性化并不是对立存在的,而是独立存在的,一个人也可以同时具备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这样就被称之为双性化。后来的研究者又提出了第四种性别角色类型,就是未分化,即男性化水平与女性化水平都较低的个体。这种性别角色类型的个体同时拥有男性与女性的特质,但是特质表现的程度比较低,没有双性化的那样显著。随着时间的变化和社会中各种因素的影响,性别角色类型越来越朝着双性化方向发展,男性化的比例女性低于男性,女性化的比例男性要低于女性。

在前人的研究中,总体自我价值感双性化得分略高于男性化,但无显著差异。从性别角色类型来看,双性化者自我价值感最高,表明双性化是最有利于大学生自我价值感的性别角色模型[2]。在本研究中主要探讨的是不同性别角色类型与大学生的总体自我价值感的相关分析。大学阶段是性别角色发展的重要时期,从一年级到四年级,大学生双性化比例逐渐升高,未分化比例有所降低,女性化和男性化比例则没有多大变动,表明大学生逐步向双性化人格转变[3]。

(二)研究意义

理论意义:本研究探讨的是不同性别角色类型大学生总体自我价值感的关系,不同的性别角色类型有不同的特点,人们对于自己的认识也有不同的观点,所以总体自我价值感是不同的。虽然有前人研究这个课题,但是在本研究中也做了验证,为性别角色类型和大学生总体自我价值感的相关研究提供了更多的验证性资料。

现实意义:大学生在大学阶段可能对自己的认识不够,对自我价值感认识不同。在本研究中,可以让大学生更多地了解性别角色类型,对自我价值感有更多的认识。不同性别角色类型大学生的自我价值感不同,此研究对于大学生认识自我、改变自我有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是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的验证,主要是研究了不同性别角色类型的大学生在总体自我价值感上的关系。前人研究探讨的是性别角色对大学生自我价值感的影响,探讨了不同性别角色类型对总体、一般和特殊自我价值感的影响。不同的自我价值感下有多种维度。本研究中只研究了总体自我价值感,只验证了不同性别角色类型与总体自我价值感的关系,对之后性别角色类型与自我价值感的相关研究有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被试

本研究是以本科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利用问卷星进行数据收集,收回问卷110份,删除无效问卷8份,共计有效问卷102份,其中男生有效问卷33份,女生有效问卷69份。大一有效问卷11份,大二有效问卷16份,大三有效问卷20份,大四有效问卷55份。

(二)工具

本研究主要用了两个量表,分别是黄希庭教授等人编制的青少年学生自我价值感量表和贝姆性别角色量表(BSRI)。

黄希庭教授编制的青少年学生自我价值感量表结构清晰,信效度良好。量表正文一共56道题目,由三个分量表组成:总体自我价值感量表、一般自我价值感量表和特殊自我价值感量表[1]。在本研究中,主要研究的是总体自我价值感,所以分析用到的是总体自我价值感量表的内容,它的抽象程度最高,比较泛化、概括化,一共包含了6道题目,分别为:我是一个有出息的人;总的说来我对自己感到满意;我常常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我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我是一个有用的人;我讨厌我自己[1]。计分方式上有13道反向计分题。正向计分题计分方式是Likert5点计分法,从“完全不符合”至“完全符合”分别评定为1—5分。反向计分题的计分方式相反,即从“完全不符合”至“完全符合”分别评定为5—1分。总体自我价值感得分是将6道题目得分相加,得分越高表明被试的总体自我价值感越高。

贝姆性别角色量表(BSRI)是测试被试的性别角色类型。美国心理学家Bem于1974年发表了性别角色量表,这是第一个用来测量相互独立的性别角色的测验工具。BSRI根据被试自陈是否具有社会赞许的男性化或女性化性格特征来评价其男性化和女性化程度。该量表题目总共有60道,其中男性化角色量表共有14道题,例如:自我信赖、维护自己的信念、独立的、武断的、个性坚强的、遒劲有力的、善于分析的、具有领导能力的、乐于冒险的、易于作出决策的、具有竞争心的等。女性角色类型量表共有12道题,例如:情意绵绵的、值得赞赏的、表示同情的、对他人的需求敏感的、乐于安抚受伤的感情的、热爱孩子的等。此量表采用的是Likert7点计分法,从“非常不适合”至“非常适合”分别评定为1—7分。计分方法是男性量表总题目分数加起来除以14得到总分一,女性量表总题目分数加起来除以12得到总分二。如果总分一、总分二都大于4,那么被试就定义为“双性化”。如果总分一大于4、总分二小于4,那么被试就定义为“男性化”。如果总分一小于4、总分二大于4,那么被试就定义为“女性化”。如果总分一、总分二都小于4,那么被试就定义为“未分化”,此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三)数据分析

在问卷星中将制定好的量表发放出去,然后回收,删除无效问卷,整理有效问卷,最后将数据导入到SPSS软件中进行数据分析,本研究主要采用了SPSS软件中的相关性检验和多因素方差分析,最后得出结果。

三、研究结果

(一)不同性别角色类型与总体自我价值感的相关关系

在表1中,总分三代表的是被试的总体自我价值感的总分,将总体自我价值感总分与性别角色类型做相关分析,本研究采用的是Spearman相关。由表1可以看出,总体自我价值感总分与性别角色类型的相关系数r=-0.395,P<0.01。通过斯皮尔曼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总体自我价值感与性别角色类型呈负相关且相关性显著。

表1 不同性别角色类型与总体自我价值感的相关关系

(二)性别、年级、性别角色类型在总体自我价值感上的多因素方差分析

1.总体自我价值感与性别、年级、性别角色类型之间的主效应检验

在附表1中,总分三代表的是总体自我价值感的得分,将性别、年级、性别角色类型在总体自我价值感上进行多因素方差分析,得到了三者之间的主效应检验。由附表1可以看出,性别的主效应差异不显著,F=1.094,P>0.05,这表明总体自我价值感在性别之间差异不显著。年级的主效应差异不显著,F=0.778,P>0.05,这表明总体自我价值感在年级之间差异不显著。性别角色类型的主效应差异显著,F=5.939,P=0.01,这表明总体自我价值感在性别角色类型之间差异非常显著。您的年级*性别角色类型的交互作用差异不显著,F=0.449,P>0.01,这说明年级和性别角色类型对总体自我价值感没有显著的交互作用。您的性别*性别角色类型的交互作用差异不显著,F=0.026,P>0.05,这说明性别和性别角色类型对总体自我价值感没有显著的交互作用。

附表1 总体自我价值感与性别、年级、性别角色类型之间的主效应检验

2.以性别角色类型为因变量的不同性别角色类型之间的多重比较

附表2所示为以总体自我价值感为因变量的不同性别角色类型之间的多重比较结果。由附表2可以看出,双性化与男性化在总体自我价值感上的差异是不显著的,即Sig.=0.168>0.05。双性化与女性化在总体自我价值感上的差异是显著的,即Sig.=0.005<0.05。双性化和未分化在总体自我价值感上的差异是显著的,即Sig.=0.002<0.05。男性化和女性化在总体自我价值感上的差异是不显著的,即Sig.=0.734>0.05。男性化和未分化在总体自我价值感上的差异是不显著的,即Sig.=0.156>0.05。女性化和未分化在总体自我价值感上的差异是不显著的,即Sig.=0.163>0.05。从量表中可以得出,双性化与女性化、双性化与未分化在总体自我价值感上的差异显著。

附表2 以性别角色类型为因变量的不同性别角色类型之间的多重比较

综合以上数据可知,不同性别角色类型与总体自我价值感是存在着显著相关的。这也就验证了之前的研究假设,即不同性别角色类型与总体自我价值感存在着相关关系。

四、结果分析与讨论

(一)不同性别角色类型与总体自我价值感的相关关系

本研究得出的结果是不同性别角色类型与总体自我价值感存在负相关,说明性别角色类型对总体自我价值感是有影响的,双性化、男性化、女性化、未分化这四种性别角色类型的总体自我价值感得分不同,差异显著。双性化在总体自我价值感上的得分最高,其次是男性化在总体自我价值感上的得分比较高,再次是女性化在总体自我价值感上的得分较低,最后是未分化在总体自我价值感上的得分最低,但是他们的总体自我价值感的得分都比较集中,水平接近,说明他们的自我价值感良好。因为在校大学生是经过了选拔进入各高校的,所以其本身的自我认同度较高,能较清楚地认识自我,接纳自我。

不同性别角色类型在总体自我价值感上的得分不同的原因有很多种。首先,不同性别角色类型的特点是不同的。在传统观念中,男性化的表现是雄赳赳气昂昂的男子气概,女性的表现则应该是温柔婉约的女性气质。女性的特点是不具攻击性的、情绪化的、依赖他人的、不合逻辑的、脆弱的、被动的,而男性则是理性的、坚强的、主动的、独立的、具有攻击性的。一个人也可以同时具备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这样就是双性化的特点,未分化的特点是男性化水平与女性化水平都较低。每种性别角色类型的特点不同,所以处事方法和思维方式可能有很大的差异,在做自我价值感量表的时候,对每一选项的选择也是不同的,在总体自我价值感上的得分也是不同的。分析得出双性化的总体自我价值感的得分最高,说明双性化是最有利于大学生自我价值感的性别角色模型。

研究发现双性化在性别角色类型中所占的比重最高,说明已经打破了传统的性别角色类型观念,不再认为只能是男性化或者是女性化这两个极端,而是在向双性化的趋势发展,因为双性化既具有男性的某些特质,也具有女性的某些特质,所以更加灵活更加知道变通,在为人处事方面更加占优势。

(二)性别、年级、性别角色类型在总体自我价值感上的多因素方差分析

性别、年级、性别角色类型在总体自我价值感上的多因素方差分析中,只有总体自我价值感与性别角色类型之间差异的主效应是非常显著的。年级、性别、年级与性别角色类型的交互作用以及性别与性别角色类型交互作用的主效应差异是不显著的。这说明大学生团体之间的差异不显著,因为处于同一个人生阶段,而且都在高校接受教育,学习环境是相同的,平常所接触到的人、事都相似,对自我的认识和评价比较准确,人生观、价值观可能会比较相似,所以性别主效应不显著。

(三)以性别角色类型为因变量的不同性别角色类型之间的多重比较

在以性别角色类型为因变量的不同性别角色类型之间的多重比较中,双性化与女性化在总体自我价值感上的差异是显著的,双性化与未分化在总体自我价值感上的差异是显著的。经过多重比较可以看出不同性别角色类型之间在总体自我价值感上的差异,双性化是同时具备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所以双性化的特点更加丰富,人们更容易接受双性化这种性别角色类型。

总的来说,不同性别角色类型在总体自我价值感上的差异是显著的,双性化角色类型的总体自我价值感高一些,更理想一些,在社会中可能会更占优势一些。但是男性化性别角色类型、女性化性别角色类型和未分化性别角色类型也都有其存在的意义,我们不可以否定任何一种性别角色类型存在的意义。

五、研究不足

(一)研究对象

从被试总量上来看,本研究被试的总人数较少且性别、年级分布不均匀,所以样本的代表性可能不是很好。因为是网络问卷,所以会有被试所处环境、被试所使用的移动工具、被试当时的状态、被试的注意力等这些因素的影响。

(二)研究方法

研究使用网络问卷调查法进行数据收集,使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与整理。收集整理数据时,可能采用的方法较单一,在之后的研究中会加以改进,提高研究的效率,多进行创新,获得更好的研究结果。

(三)结果讨论

本研究主要研究的是不同性别角色类型与总体自我价值感的关系,研究的内容较为单一,得出不同性别角色类型与总体自我价值感的相关关系,但是没有进行更加深入的讨论与研究,由于知识背景欠缺,对于结果的分析应该更加深入一些,得出更多的结论,所以还需进行后续的研究。

六、展望

本研究利用了黄希庭教授等人编制的青少年学生自我价值感量表和贝姆性别角色量表(BSRI)。在青少年学生自我价值感量表中,本研究只是使用了三个分量表中的第一个总体自我价值感量表用来研究不同性别角色类型在总体自我价值感上的关系。

(1)在知识背景更加丰富的情况下,可以继续深入研究不同性别角色类型的一般自我价值感和特殊自我价值感这两个层次,因为这两个层次的内容更加丰富。这对于性别角色类型和自我价值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2)对于性别角色的研究可以讨论更加突出某一种性别角色类型,然后研究这一性别角色类型的特点及形成过程和影响因素,为这一性别角色类型提出更加有用的建议与意见。

(3)在大学阶段,大学生可能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学校要注重培养大学生的自我价值感,多开设一些关于认识自我提高自我的公共课或者是讲座,为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提供帮助。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构成要素,是文化范畴中主观文化的一部分,是最突出的一种文化体现[4]。大学生应该意识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必要性,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改变自己的认知和评价,不断努力使自我价值感得到提升。

(四)在之后的研究中可以将父母、学校的因素加入到性别角色类型与自我价值感的研究中。因为性别角色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成长过程中不断慢慢改变而形成的,在这个过程中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家庭和学校因素也是人成长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一部分。

(五)性别角色类型也可以作为一个因素去研究,可以以地域或者是民族作为不同的自变量来进行研究,对于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具有深刻的意义,有利于更多地了解地域和民族。

猜你喜欢
双性化男性化女性化
家园共育视角下的幼儿双性化人格教育
探究男装女性化时装的色彩运用
对《消失的地平线》中布琳克洛小姐矛盾的人物性格的探讨
我国女子乒乓球运动员技术男性化的研究
从艺术造型角度探讨观音形象女性化现象
《霸王别姬》和《黑天鹅》的比较研究
体育活动提高男生基本特质与作用
教师对幼儿性别角色双性化发展影响的研究
小学男性音乐教师走向成功的双性化人格分析——以A学校音乐教育名师陈老师为例
一部唐宋词史研究方面的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