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生理论视域下文化遗产游径的开发与保护研究
——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例

2022-05-11 07:59丘伟萍雷林子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共生粤港澳大湾

■丘伟萍,雷林子

(1.广州涉外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540;2.东莞市经济贸易学校,广东 东莞 523000)

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希望能通过大湾区各地的紧密合作,大力发展湾区的教育、旅游、文化等,最终能共同促进大湾区旅游和文化交流的创新发展,共同打造全新的世界文化与旅游高地。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是以历史为纽带,把大湾区三地的历史文化遗产进行有效的融合,最后构建成一个富有当地文化遗产底蕴和特色的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系统,向全世界展示三地的本土历史文化遗迹的包容性和岭南文化的特质。大湾区以岭南文化为根本,后来形成了各自的不同文化特色和相互之间独特的文化关系,留下璀璨而丰富的文化遗产。现在广东省内共有超过25000处不可移动文物,港澳地区预计近8000处,用游径的方式把前人留下的珍贵文化遗产串联起来,推动大湾区内其他二三线城市的旅游发展,共建“人文湾区”“休闲湾区”,从而增加当地的旅游收入,拉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一、共生理论基础概述

共生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生物现象,是生物之间的互利关系。一般来说,共生系统是由四个方面构成的,分别是共生单元、共生环境、共生界面和共生基质。构成共生体或者共生关系的基本能量生产和交换单位都可以称为共生单元,它是形成共生体的基本物质条件。在本文中,我们所说的共生单元是粤港澳大湾区内的文化遗产游径中的各个旅游资源。共生单元之间的互补资源分配构成了共生基质,它是共生存在的必要条件,这些互补的资源包括智能化技术、客源市场、政府扶持的政策等。本文中,共生基质是粤港澳大湾区拥有的庞大旅游客源市场、大湾区内一系列政策的扶持等。共生单元以外的所有因素的总和构成是共生环境,包括企业所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共生界面是共生单元之间的接触方式和机制的总和,包括信息交流功能、分工与合作等。在共生理论中,一定共生环境下共生单元会产生不同的组合方式和行为模式,这些都称之为共生模式。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共生理论就被应用于农业、经济、管理等各个社会领域。1998年,学者袁纯清[1]从经济学的角度较为系统地表述了共生理论,此后,吴飞驰[2]对社会经济共生现象做了较为全面的探讨。2001年开始,有学者在旅游业范畴下提出了共生理论,并把相关理论运用到旅游研究当中。钟俊[3]提出了旅游共生的涵义和特质,并对旅游共生的表现形式提出了实现的关键措施。魏军等[5]认为区域旅游共生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异质共生,就是区域旅游地之间取长补短,优势互补;二是同质共生,就是通过优势资源整合,实现区域规模经济效益。

二、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的条件与基础

(一)文化遗产游径共生关系的含有条件

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遗产游径有着相似或互补的旅游资源,这些旅游资源的距离较近,联系相对紧密。它是以岭南文化特质为代表,相互之间有着较高的关联度、亲近度和同质度,而且内部之间有特定的信息、能量和物质交换的方式。大湾区内旅游文化的受益主体虽然不一样,但是主体之间有着利益关系,通过以建设文化遗产游径的方式来加强合作,最终使合作之后的收益达到“1+1+……+1>n”的效果,最终达到互利共赢的局面。

粤港澳大湾区是“9+2”城市群,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广州市、珠海市、深圳市、中山市、东莞市、惠州市、江门市、佛山市、肇庆市。如图1所示,它根据地理位置又分为:广佛肇都市圈、珠中江都市圈和深莞惠都市圈。大湾区总面积达5.6万平方公里,是旅游经济最发达的区域之一。区域内的旅游资源丰富,有相似也有互补旅游资源,而且区域内各城市之间的交流合作频繁,通过共生理论的分析,可以使旅游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大于分开发展时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二)大湾区丰富的文化遗产游径资源是合作的基础

把资源丰富、价值突出、保存较好,能有效串联历史文化遗产的旅游资源构建成文化遗产游径,这些游径包括历史线路的陆路和水陆,包括沿途的重要文化和自然景观。

粤港澳大湾区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这为大湾区游径开发的合作提供了有力的基础,区域内人文、自然旅游资源互补互利,延伸了大湾区旅游资源整合开发的深度和广度,为湾区内文化游径的合作发展奠定了基础。大湾区内现在主要开发和整合的文化遗产游径旅游资源如附表1所示,包括八大主题共43段实体游径,这些实体游径主要分布于广州、佛山、肇庆、江门、珠海、中山、深圳、东莞、惠州等城市。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遗产游径承载着大湾区的共同记忆和文化情感,它将历史文化资源“串珠成链”,形成了一条条实际的游径,再通过不断的价值挖掘,不断强化文化遗产的关联性,向游客展示了大湾区文化交融性和共同的岭南文化特质。

附表1 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旅游资源表

(三)大湾区庞大的客源市场和便利的交通是合作的重要保障

粤港澳大湾区是全国经济最活跃的地区,在2020年,大湾区人口规模达到7801.43万人,GDP总值为11.59万亿元,人均GDP为2.32万美元,而根据珠三角9城统计公报数据以及香港和澳门公布的相关数据,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接待游客总量接近4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超过1.5万亿元,占全国旅游总收入的比重超过20%。其中,珠三角9市的旅游收入超过1万亿元,港澳的旅游收入超过5000亿元。高度发达的经济使旅游充满生机,带动了大湾区旅游的合作,也使文化遗产游径建设可以全面地可持续发展,从而增加当地的旅游收入,拉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大湾区拥有便利的交通,可以促进客流量提升。2018年落成了港珠澳大桥和广深港高铁等,2019年6月开通了连接广州到东莞的虎门二桥,预计2024年通车的深中通道,正在建设中的穗莞深城际铁路、广中江高速以及各城市计划建设的地铁互通项目,都将会给游客出行创造便利,缩减港澳与其他城市的通关时间,提高交通的舒适性和快捷性,促进客流量提升。大湾区现在构建以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和高等级公路为主体的城际快速交通网络,现有21条城轨6座大桥+3辅3核空港群,在公路铁路、空港和港口等交通基础设施上加强互联互通,最终打造了大湾区主要城市间实现“1小时生活圈”,以及粤港澳“黄金3小时旅游圈”。通过大湾区内城市交通的互通互联,推动了旅游资源的深度合作开发。

三、基于共生理论的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建设发展路径

在共生理论中,共生系统是由四个方面构成的,分别是共生单元、共生环境、共生界面和共生基质,而共生单元的共生方式由共生动力机制、共生阻尼机制和环境诱导机制所决定。在促进发展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合作时,可以通过加强和增加动力机制,减少和缓存共生阻尼机制,完善和共塑环境诱导机制的方式来达到大湾区各城市之间的互助互利,合作共赢。

(一)加强和增加动力机制:融合湾区文化遗产游径

共生单元的内在关系体现在动力机制上,通过动力机制的作用,可以使区域内的共生单元和整个共生体都能得到发展和优化。粤港澳大湾区在旅游合作发展中的主要共生单元是“9+2”城市群的文化遗产游径旅游资源。

粤港澳大湾区五大战略定位中,就有把大湾区打造成“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这个突出了旅游业在大湾区的重要地位。粤港澳拥有文化同源、民俗相近、地缘相近和人缘相亲的特点,而且湾区内各地之间的旅游合作由来已久。通过某些内在联系,把大湾区的文化遗产、文物古迹、南粤古驿道、非物质文化遗产、岭南特色饮食文化等旅游资源,串联成一条条游径,是在原来合作的基础上再进一步细化。通过不同的分类,强化文化遗产游径的整体形象。可以着眼于广东省的9个城市+香港+澳门的“三地联动”,通过设计有文化内涵、有创意的游径产品和服务,加强在信息共建、政策管理和旅游交通等方面的合作,还可以对湾区内的人才进行资源整合,控制资本流动等,最终能统筹区域内的旅游资源。在建设文化遗产游径主题的时候,可以从名人名家的角度出发,以孙中山文化遗产游径为例,充分发掘在大湾区各个不同城市的文化遗产资源点,最后在广州、东莞、惠州、中山、珠海、肇庆都有相关的资源点,再从完整性、完全性、可达性等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把这些旅游资源串联成一个整体,最终达到这几个城市旅游收入增加、互利共赢的局面。

(二)减少和缓存共生阻尼机制:优化湾区旅游合作体系

共生单元之间信息和能力的传递依赖于共生界面的支持和保护,通过减少和缓存共生阻尼,才能优化共生界面的信息传送功能、分工与合作功能以及物质交流功能,才能在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建设的过程中有信息合作交流。

可以在湾区内加强广州作为湾区9个城市的旅游中心枢纽地位,与佛山、肇庆形成广佛肇旅游圈,珠海、中山、江门形成珠中江旅游圈,深圳、东莞、惠州形成深莞惠旅游圈,再加上香港、澳门,形成协同合作创新机制。可以尝试在文化遗产游径的游览过程中运用数字化手段,例如运用5G、AR技术、人工智能等智能技术手段来提升游客们的游览体验。现阶段对于知名度比较高的景点如长隆旅游度假区、华侨城旅游度假区等都用了相关的智能手段,但是在文化遗产游径这个比较新的线路上还运用得很少。湾区内可以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的共建,虽然大湾区内已经形成了航空、高铁、轻轨、地铁于一体的完善交通配套设施,但是具体景点的可达性还相对较弱,这个需要当地部门不断去完善。

(三)完善和共塑环境诱导机制:协调湾区主体关系

共生单元之间的共生环境会使各个主体之间相互影响,共生主体通过共同管理环境事宜和经济事宜来获得更大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合作建设的环境要充分协调政府部门、旅游企业和旅游地居民,充分考虑三者的利益,突破地域的限制,实现区域内各政府之间的合作。

粤港澳大湾区“9+2”城市群应从政府、市场主体、行业组织等不同层面,改进和加强旅游市场监管,保证旅游品质,共同维护良好的旅游市场秩序。在设计文化遗产游径线路时,相关部门要做到打破原有的制度壁垒,可以在各实体游径建立联系点,在各政府之间建立长效统筹协调机制,帮助湾区制定旅游规划。利用大湾区优越的地理位置,搭建高水平国际旅游市场合作的新平台,更高更远更有水平地实现整体发展和全局规划。另外,要敢于突破城乡固定的二元结构,结合大湾区已有的特色旅游资源,把旅游资源的点串联成实体文化遗产游径线路,推动区域旅游发展。例如,可以以“海洋-海岛-海岸”为主题,串联成一条游径,进一步推动高品质滨海旅游产品的发展。为了加快游径线路的开发,可以建设连通港深珠澳之间的滨海景观公路,建设有岭南滨海特色风情的小镇,还可以完善旅游基础设施与相关的公共服务体系,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旅游环境,让全民共享旅游发展成果,最终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根据《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要求,在建设大湾区的背景下,湾区的旅游合作将会更加紧密,为了更好的发展,湾区内提出了打造文化遗产游径这一新的线路。湾区内不同行政主体的合作是一个涉及多个利益主体的复杂过程,在研究过程中引入共生理论,构建以文化遗产游径旅游资源为共生单元,以政府、市场主体、企业组织为共生环境,互利互惠共赢的共生模式基本理论框架。在分析了建设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的条件和基础上,运用共生理论,从加强和增加动力机制,减少和缓存共生阻尼机制,完善和共塑环境诱导机制三个方面来整合和开发文化遗产游径。希望能为大湾区的旅游合作提供发展思路,推动大湾区内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加快旅游文化产业发展,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大湾区内二三线城市旅游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大湾区内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猜你喜欢
共生粤港澳大湾
大咖论道:大湾区超级“极点”强势崛起!
大湾区城市大洗牌
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
共生
大湾区的爱情故事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编读往来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工艺美术博览会开幕
摁下粤港澳大湾区“加速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