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麻醉在股骨颈骨折手术中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分析

2022-05-11 06:49俞平刚
当代医药论丛 2022年9期
关键词:股骨颈麻醉神经

俞平刚

(兴安界首骨伤医院麻醉科,广西 桂林 541305)

股骨颈骨折是临床骨科的常见病。老年人是此病的多发群体。老年人机体的功能逐渐衰退,可出现骨量丢失、骨骼强度下降等情况,其髋关节在受到外力的作用后易发生骨折(如股骨颈骨折、股骨粗隆间骨折等)。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对手术和麻醉的耐受性较差,因此术中为其选择一种科学的麻醉方案至关重要[1-2]。临床上在对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进行手术时,常用的麻醉方案有静脉麻醉、静吸复合麻醉、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腰麻)、硬膜外麻醉、腰硬联合麻醉及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麻醉等[3]。本文主要是探讨对接受手术治疗的股骨颈骨折患者进行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及安全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线资料

将2018 年1 月至2020 年12 月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100 例股骨颈骨折患者纳入本研究。其纳入标准是:病情符合股骨颈骨折的诊断标准;无开放性骨折;对手术和麻醉可耐受。其排除标准是:对麻醉药物过敏;有髋关节手术史或骨折史;存在认知功能障碍或精神异常;对本研究不认可,未签署知情同意书。按照术中麻醉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复合麻醉组和神经阻滞组,每组各有患者50 例。在复合麻醉组患者中,男、女分别有31 例、19 例;其中年龄最小的为54 岁,最大的为75 岁,平均年龄为(68.63±5.05)岁。在神经阻滞组患者中,男、女分别有32 例、18 例;其中年龄最小的为53 岁,最大的为76 岁,平均年龄为(68.89±5.42)岁。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两组患者均进行手术治疗。术中对复合麻醉组患者进行静吸复合麻醉,方法是:为患者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5 mg/kg、枸橼酸芬太尼3 μg/kg、苯磺顺阿曲库铵0.8 mg/kg、丙泊酚1.5 mg/kg 进行麻醉诱导。完成麻醉诱导后对患者进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术中持续为其吸入1.5% 的七氟烷、静脉泵注4 ~6 mg•kg-1•h-1的丙泊酚进行麻醉维持。术中将患者的脑电双频指数控制在40 ~60之间,必要时可为其追加适量的枸橼酸芬太尼和苯磺顺阿曲库铵。对神经阻滞组患者进行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麻醉,方法是:术前30 min 为患者肌内注射阿托品。术中协助患者取仰卧位,用超声探头对其患侧腰骶部进行扫描,发现小关节突显影后,向上移动超声探头。当超声图像中清晰显示L3-L4腰椎横突和下方腰大肌后,采用outof-plane 法进行穿刺,穿刺针穿过L3-L4腰椎横突直至腰大肌后2/3 的位置。在此处注入0.4% 的罗哌卡因20 mL。在超声图像中观察神经束被药物浸润的情况,若浸润不成功,需改变针尖的方向,靠近神经后再次注入罗哌卡因,直至药物完全浸润神经束。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感觉阻滞、运动阻滞起效的时间及持续的时间。麻醉前及术后30 min,比较两组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水平。上述两项指标的检测方法是:采集患者的外周静脉血2 mL,对血液标本进行离心处理,获取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中IL-6、TNF-α 的水平。术后6 h、12 h 及24 h,比较两组患者切口周围皮肤的机械痛阈值。切口周围皮肤的机械痛阈值采用触觉测量套件进行测量。比较两组患者麻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感觉阻滞、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及持续时间的比较

神经阻滞组患者感觉阻滞起效的时间短于复合麻醉组患者,其运动阻滞起效的时间及感觉阻滞和运动阻滞持续的时间均长于复合麻醉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感觉阻滞、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及持续时间的比较(min,±s)

表1 两组患者感觉阻滞、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及持续时间的比较(min,±s)

组别 感觉阻滞起效的时间 感觉阻滞持续的时间 运动阻滞起效的时间 运动阻滞持续的时间复合麻醉组(n=50) 7.53±1.06 325.36±38.65 8.62±1.39 152.41±32.52神经阻滞组(n=50) 5.39±1.64 428.21±45.75 9.42±2.37 188.14±42.36 t 值 7.749 12.143 2.058 4.730 P 值 <0.001 <0.001 0.042 <0.001

2.2 麻醉前及术后30min 两组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比较

麻醉前,两组患者血清IL-6、TNF-α 的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0 min,两组患者血清IL-6、TNF-α 的水平均高于麻醉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0 min,神经阻滞组患者血清IL-6、TNF-α 的水平均低于复合麻醉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麻醉前及术后30 min 两组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比较(μg/mL,±s)

表2 麻醉前及术后30 min 两组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比较(μg/mL,±s)

组别 血清IL-6 t 值 P 值 血清TNF-α t 值 P 值麻醉前 术后30 min 麻醉前 术后30 min复合麻醉组(n=50) 4.51±1.26 12.39±3.21 16.158 <0.001 5.41±1.96 16.65±3.82 18.511 <0.001神经阻滞组(n=50) 4.27±0.96 7.63±1.33 14.484 <0.001 5.29±1.97 8.37±1.98 7.797 <0.001 t 值 1.071 9.686 0.305 13.607 P 值 0.286 <0.001 0.760 <0.001

2.3 两组患者术后镇痛效果的比较

术后6 h、12 h 及24 h,神经阻滞组患者切口周围皮肤的机械痛阈值均高于复合麻醉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术后镇痛效果的比较(±s)

表3 两组患者术后镇痛效果的比较(±s)

组别 切口周围皮肤的机械痛阈值术后6 h 术后12 h 术后24 h复合麻醉组(n=50)7.39±1.86 10.86±1.42 12.64±1.33神经阻滞组(n=50)9.47±1.88 14.96±2.84 16.84±2.95 t 值 5.561 9.130 9.177 P 值 <0.001 <0.001 <0.001

2.4 两组患者麻醉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比较

神经阻滞组患者麻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低于复合麻醉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麻醉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比较

3 讨论

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麻醉属于区域麻醉的一种,可在超声的引导下完成相应的麻醉操作。采用该麻醉方案对患者进行麻醉可对其局部的神经干、神经束、神经分支等进行有效的识别,从而可准确确定进针点及穿刺路径,提高神经阻滞的成功率。另外,进行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麻醉还可通过超声图像实时监控麻醉药物的扩散情况,从而提高神经阻滞的针对性,增强患者的麻醉效果。研究指出,对接受手术治疗的股骨颈骨折患者进行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麻醉不仅可取得良好的麻醉效果,还能维持其术中生命体征的平稳,提高手术及麻醉的安全性。

本研究的结果证实,对接受手术治疗的股骨颈骨折患者进行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显著,能有效缩短其感觉阻滞起效的时间,延长其感觉阻滞和运动阻滞持续的时间,减轻其术后的炎症反应和疼痛的程度,且麻醉的安全性较高。

猜你喜欢
股骨颈麻醉神经
老年股骨颈骨折病例手术室细节护理应用效果观察
半髋关节与全髋关节置换治疗创伤性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
舒适护理用于股骨颈骨折病人中的效果评价
腰硬联合麻醉与持续硬膜外麻醉应用在全子宫切除术中的作用
中西医结合治疗桡神经损伤研究进展
全凭静脉麻醉与吸入麻醉在老年腹部手术中的临床效果观察
七氟烷全身麻醉和腰硬联合麻醉在老年患者麻醉中的效果研究
产科麻醉中腰硬联合麻醉的应用探究
“神经”语录
“神经”病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