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兰芳
摘 要: 在“双减”背景下,加强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工作的管理,需要开展有效的教研活动,通过教研活动深入进行教材解读,剖析课例,丰富教师的教学经验,全面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文章围绕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研活动有效开展讨论,对教研活动的特征、组织形式以及一般流程进行介绍,为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校本教研活动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校本教研;有效性;思考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8918(2022)10-0126-04
教学研究是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落实学校具体的工作计划、开展学科教学研究的重要形式。学校校本教研活动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学科教师是教研活动的主体,在道德与法治学科教研活动中增强学科教师教学实践能力,既能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促进教师道德与法治素养全面发展,有效地帮助教师将课程理念体现在教学行为上,作用在学生上,达到服务教育教学的目的,还能挖掘自身的创新潜力,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进行深化改革。在“双减”背景下,提高道德与法治学科校本教研活动的有效性,实现“减负增效提质”,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 巧用主题,点亮道德与法治学科教研活动
开展有效的教研活動,需要明确教研活动的主题。突显教研活动有效开展的主题性特征,需要教师根据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合理运用国家重大方针政策,结合教学实际情况,对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等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使教研活动在研究主题过程中,形成教有目的、研有方向的教研氛围。在该氛围内不断完善主题研究内容,使每次教研活动的主题内容建立关联,在关联中使主题内容发展更具系统性和层次性特征。2015年至今,笔者在学校教研组尝试进行主题教研,先后进行了《课堂观察》《课堂教学评价与激励语的艺术探究》《小组合作》《微课的制作》等主题式教研活动,主题教研活动源于教师的需要,是以问题为驱动、以课例为载体、有着鲜明主题的教研方式,建立以学科教研组为单位的主题教研机制,是探索教师继续教育和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是教研方式的一次深刻的变革。
二、 深入研究,谋求道德与法治学科纵深发展
长期以来,传统的自上而下的教研模式,使广大教师处于遵从、被支配的地位,失去了自我思考、自我决策的能力,教师的潜能资源被掩盖、忽略,不能得到应有的关注和挖掘。
教研活动是以教育教学为载体,在研究过程中阐述教学对象,使教师明确参与教研活动的意义。在教研活动中,需要对道德与法治课程进行深入的研究,以集体活动的方式,有效拓展教师研究视野的同时,还能对教研内容进行不断的摸索和分析,以便教师总结教研经验,运用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作为教研活动的主体,应结合当前的政治环境,保持良好的参与教研活动的热情,将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精神融入教研活动中,从而转变传统的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模式,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意识,帮助学生运用道德与法治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一)基于教学问题进行研讨
担任多年的教研组长,发现在教学中,我们总是会遇到许多问题。问题就是课题,问题就是我们研究的主题,也就是教研的价值所在,教研组长就要把这些问题作为教研的主题,分析问题的原因,研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做到有的放矢。
“双减”政策背景下,笔者在教研组进行了优质作业设计的主题教研活动,做了《立足学生成长,精研作业设计——“双减”政策下中学道德与法治课作业设计探索》的讲座。我们一起研读课程标准,深钻教材,掌握知识要点,把握命题方向,提高课堂效率,以未来教育为理念,将教学与作业设计融合,将信息技术与作业融合,将设计的作业在区域内共享,从作业布置走向作业设计,从作业检查走向作业监控。我们还参加了市、区教研部门组织的“双减”政策背景下优质作业设计评比活动,深入研究作业功能,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使“减负增效提质”落地。并申报了市级“双减”专项课题,使问题课题化,构建“双减”政策下作业设计系列精品课程。
(二)教研活动以课题为抓手
反思我们学科的教研工作,感觉活没少干,但效果不佳,究其原因,缺乏系统性和计划性,只是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怎么样从繁忙的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可以增强教研活动的主题性,把零碎的教研工作加以整合和优化,做到教研活动课题化。
笔者曾经先后主持和参与过六项课题,刚开始做的课题范围大而空,课题结题后,在前项课题研究的基础上,把课题内容的范围缩小,继续申报课题,把上次的课题研究再深入、细化。课题从“思想品德课和思想政治课课堂有效教学研究”到“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的有效性案例研究”,从“以主题教研活动为载体,构建区域道德与法治教师专业成长共同体行动研究”到“一案到底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应用”,还将研究的成果进行区、市级课题成果奖申报。课题研究贯穿笔者的教师生涯,随着对课题的深入研究,对课堂教学的真谛也越来越靠近。
三、 科学审视,提升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
以科学的角度审视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在教学中应体现出科学性素养,而培养教师科学性素养的关键,在于教师在教研活动中的学习过程。学校应在教研活动中聘请思想政治领域的专家,向教师明确道德与法治教研活动的科学性意义,使教研活动更加规范,从而强化教研活动的开展意义。笔者自2015年担任区初中道德与法治工作室主持人至今,思考如何在课改理论的引领下,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教研活动,引领工作室成员注重于教学课例的反思性教学研究,已经成为区教研活动的一个重要的亮点。
四、 活字当头,激发道德与法治学科教研热情
教研活动如何进行才有效,是我们一直需要探索的问题,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如果教研组长是以一种非常认真的态度进行工作的组织,组员自然也会感受到其中的严谨。教研形式是多样的,应该让更多的老师成为教研活动的主体,长此以往,每个人都会成为教研的积极参与者了。
有些教师片面地把教研活动理解为听课、评课和写文章,这是一种很狭义的看法。教研活动的形式和方法是可以多种多样的。课堂教学实践蕴含着丰富的研究机会、独特的研究情景、鲜活的研究问题、最佳的研究位置,为教师开展教研活动提供了优越的研究条件。这就要求教研组长引领一线老师时时留心周围的一切,要自觉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分析和解决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要本着“教什么、研究什么”的原则,紧密结合教学工作去开展教研活动,使教学工作和教研工作能融为一体,只有这样才能收到“教研相长”的效果。
(一)课例研讨
在道德与法治学科教研活动中,课例研讨是教研活动重要的组成部分。课例研讨应由标准化、示范化的教师,组织教师进行教研学习,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的改革,同时提出相关的意见和建议,向更多的道德与法治教师提供教学参考标准。在课例研讨活动中,以先上课、后说课以及再评课的方式,要求每名参与教研活动的教师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对研讨的课例内容进行分析,最终总结经验,扩大应用范围。
(二)集体备课
以学校教研组组长为组织者,组织道德与法治教师通过集体备课的方式,将教师集中在一起,对道德与法治内容进行研究,充分调动教师的参与意识,利用教师集体力量协同合作,使教研活动成为教师分享智慧、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在集体备课期间,应由一位主讲人向教师明确教研活动的主题,同时回顾前期教研活动遇到的问题,总结教学中遇到的重点和难点等经验,为更多的教师提供完善教学能力的服务,以此强化教师的教学能力,使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更加具有层次感。
(三)课题研究
完善教研活动内容,需要使教研活动体现出微型课堂的研究特点,从而增强教研活动开展的意义。以微型课题形式开展教研活动,成为有效开展道德与法治教研活动的途径,有助于获得良好的教研活动效果。教研组应根据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实际情况,结合相关政策合理安排教研活动,设定活动主题范围和方向的同时,还应要求教师自行选择教研内容,从而凸显微型课题的研究意义。在明确教研课题后,利用课余时间组织教师进行研讨,在研讨中交流经验、汇报自己对教研活动的研究方向。
(四)网络教研
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在教学研究实践中不断改进、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研方式,是摆在学校校本教研方面的新问题。
笔者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研组老师与时俱进,利用信息技术,建立教研微信群、QQ群,运用钉钉、腾讯会议、小鱼易连等平台,开展网络教研活动。疫情得到控制后,我们还借助互联网组织老师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研活动,发挥线下与线上教研各自的优势,寻找增长点,不断改进教研方式,达成教研教学最优化。我们深刻认识到进行线上线下教研相融合,提升线上线下教研质量,不仅是由疫情引发的“特殊举措”,更是大势所趋,通过信息技术建立教研网络平台,不断扩大教研活动范围,让更多的教师参与到网络教研活动中,是进行学科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有效教学研究方式。
借助网络教研,教师可以足不出户地走进教育专家的讲座和课堂,可以通过网络与优秀教师、教育专家零距离地对话,实现与名家大师进行心灵与心灵的交流、交融、碰撞。线上教研使教师之间的合作、协同在增强,年轻教师接受新鲜事物比较快,信息技術水平比较高,他们应指导年长的老师提升信息技术运用水平,一起开发2.0信息技术课程资源,如微课的制作、小视频的录制、数字教材的使用、希沃白板资源的运用……大大丰富了线上教学资源。为教师营造良好的学术研究环境,以便教师更好地对研究教学内容进行交流和反思,既能深入改革课程教育模式,还能帮助学校教研突破时空限制,甚至打破校际和区域壁垒,从而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当线上教学、教研从应急走向常态,教师教学理念的改变和提升将成为关键,我们应该提前预判、预见未来,重新构建学校课程、重构师生学习方式、重新界定教师角色、重新定位学校教研方式。
经过两年多的实践探索,主题沙龙、在线研讨成为我们教研的常态,不仅加强了理论学习,营造了浓厚的教研氛围,还认识到无论是传统的面对面教研,还是面向未来的在线与在校的混合式教研,最终都要回到教师和学生的成长,超越技术,返璞归真,我们的教研才能与“双减背景”相适应。
(五)论文交流
教研组应在每学期补充研究书籍或者主题内容,组织教师对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进行深入的研究,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选定研究课题,采用独立或者合资的方式进行分析,形成相关的研究论文,在教研活动中对论文进行研究,发表自己看法的同时,挖掘教师教研研究的创新潜力。在对论文进行交流和研讨的过程中,有效拓展教师的研讨视野,在互相学习中提高教学能力。
(六)命题研讨
在每年的九年级中考备考中,会进行大量的“刷题”,尤其是在初中阶段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过程中,通过完成大量的试卷,来巩固学习的知识。但是为快速完成试卷,多数学生会产生应付的心理,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所以教师应对试题内容,通过评选的方式检测学生的学习质量。同时运用试题评选的方式,考察教师在教研活动中的学习效果,一方面在试题中掌握命题发展规律,另一方面提高教师对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的理解以及掌控能力。
对大部分教师来说,命题是短板。如何通过命题评价、反思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教研组进行了命题比赛、命题质量分析、如何命制一份试题的教研活动。一份好的试题要体现对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关键能力的测评,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关键能力要素有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思考我们的教学如何落实学科核心素养。
五、 精心策划,提高道德与法治学科教研实效
教研活动需要进行精心的策划和准备,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好的策划能够令所有参与者在充分准备的前提下,全力投入教研活动中来。所以,教研活动的组织策划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活动的质量与效益,也影响着活动的持续开展。教研活动有效开展一般有以下五个流程。
(一)确立活动主题
结合国际、国内环境发展变化,需要确立教研活动的主题,以满足教师对教研主题的研究需求。在确立活动主题时,可以区分主题的重要程度,应使主题突显出实效性和积极性等特点,有效激发教师参与教研活动兴趣的同时,还能避免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盲目性,有助于提高教师在教研活动中对主题研讨以及交流互动的能力。
(二)形成活动方案
在确立活动主题后,应围绕主题形成活动方案,在方案内明确活动的时间。此外在方案内应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增强教研活动的质量和实效性,而且运用科学合理的教研方法,有效控制教研活动的进程,让教师产生热衷参与教研活动的热情,使教研活动气氛更加热烈,凸显开展教研活动对促进教师综合素养全面发展的意义。
(三)进行充分准备
在教研活动的准备阶段,参与教研活动的教师,应全面了解研究的主题内容,使教师在思想上和技术上,都能做好充分的准备。以理论准备为例,教师做好理论准备,可深化教研活动的层次感,使教研活动的学术研究更加有深度。
(四)画龙点睛总结
教研活动在完成相关环节后,组织者应对教研活动进行综合总结,评估教研活动产生的信息、思想等内容,以便教师运用新的政策优化道德与法治课程过程,使学生在学习道德与法治时,既能深刻理解和掌握道德与法治知识,还能促进学生道德与法治素养全面发展。
(五)撰写教研案例
教研活动结束后,把教研活动事例变成案例,是一个重新认识这个事例、整理自己思维的过程;把教研活动案例撰写出来,在客观地描述这个事例的基础上,对教研活动进行理性的反思、经验的提炼和问题的探讨等。
笔者以“基本经济制度”教学为例,组织学校道德与法治老师进行了“六頂思考帽”的课堂观察视角为主题的校本教研活动,通过“六顶思考帽”的课堂观察视角剖析课例,开展多角度、多形式、多渠道、多层面的教学研究活动,逐渐使课堂观察、课堂反思与教学实践走向统一,撰写了《巧用“六顶思考帽”,点亮校本新教研——以“基本经济制度”教学为例》的教研案例,用不一般的角度观察课堂教学,深入思考教研的实效性。
总之,在“双减”背景下,在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研活动开展过程中,应使活动具备主题性、研究性、实效性以及科学性特征,还应运用课例研讨、集体备课、课题研究、网络教研及论文交流等形式,强化教研活动的开展意义,让教师在确立活动主题、形成活动方案及综合总结过程中,对活动内容进行全面深入的交流和互动,拓展教师理论视野的同时,丰富教师的教学实践,使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减负增效提质”,提高道德与法治学科校本教研的有效性,推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全面发展,使道德与法治理论课真正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
参考文献:
[1]严久华.高中思想政治课教研活动有效开展的思考[J].基础教育研究,2015(13).
[2]黄举泮.提高思想政治课校本教研有效性的思考[J].课程教学研究,2016(8).
[3]冯根水.学科教研活动要有“度”[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