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曙平,宋熙文
高血压脑出血是一种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也是常见的脑出血类型之一,死亡率高,严重威胁人类身心健康[1]。首次发生脑出血的病人中10%~15%为高血压脑出血,死亡率为35%~52%[2],且发病后24 h内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一半。高血压脑出血影响病人生存能力,多数病人治疗后留有神经系统后遗症,无法恢复与疾病前相当水平的日常生活[3-4],28%~35%的幸存者具有独立生活能力[5]。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高血压脑出血病人数量多,给病人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病人发生高血压脑出血后,脑组织和脑神经受到水肿压迫,发生缺氧和炎性因子变化,神经功能受损,导致病情进一步恶化,因此,保护神经功能是控制高血压脑出血病情的重要方法。尼莫地平是一种二氢吡啶衍生物,可阻止钙离子内流,通过抑制平滑肌收缩解除血管痉挛,从而提高脑组织对缺氧耐受力,发挥神经保护作用。瑞舒伐他汀是一种选择性3-羟基-3-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可调节血脂,降低血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从而改善病人神经功能。多项研究显示,尼莫地平与具有脑保护作用的药物联用可提高临床治疗有效率[6-7],本研究观察尼莫地平联合瑞舒伐他汀钙片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7年9月—2020年5月在上海市奉贤区奉城医院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病人18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通过不透明信封的操作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4例。纳入标准:病人为首次发病,且根据《各类脑出血疾病诊断要点》经CT或磁共振成像(MRI)确诊为高血压脑出血;既往有高血压病史且发病时血压升高。排除标准:深度昏迷或存在呼吸衰竭、循环衰竭的病人;蛛网膜下隙出血的病人;合并严重脏器功能损伤的病人;对本研究中使用药物或其辅料过敏的病人;病人或家属拒绝参与本研究。所有病人均了解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且本研究方案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资料比较
1.2 治疗方法 所有病人均给予常规基础治疗:根据病情给予吸氧,控制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使用神经营养保护药物保护脑组织,给予头部物理降温等。根据病人个体情况给予其他辅助治疗,若合并应激性胃溃疡病人给予奥美拉唑,感染性发热病人给予抗生素,血压>180/100 mmHg病人给予降压药,同时动态监测心功能、血容量、脑电图等。
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尼莫地平,用药方案:首先使用尼莫地平注射液(进口药品注册证号H20181106,拜耳先灵医药保健股份公司生产),将尼莫地平10 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 mL,每日1次静脉输注,治疗10 d;之后改用尼莫地平片(国药准字H20003010,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生产)口服10 d,每次60 mg,每隔4 h服用1次。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尼莫地平和瑞舒伐他汀钙片,尼莫地平用法同对照组,瑞舒伐他汀钙片(国药准字H20080240,鲁南贝特制药有限公司生产)10 mg,每日1次口服。两组共治疗20 d。
1.3 观察指标
1.3.1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 采用NIHSS评分评定神经功能损伤程度,NIHSS评分为0~42分,分值越高提示病人神经功能损伤程度越严重。脑出血是脑卒中的一种类型,NIHSS评分可评定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治疗前NIHSS评分可评定疾病严重程度,治疗后NIHSS评分可评定病人临床疗效。于治疗前和治疗后1个月各测量1次。
1.3.2 水肿和血肿改善情况 记录病人治疗前和治疗后1个月水肿体积和血肿量。
1.3.3 炎性因子 治疗前和治疗后1个月分别抽取4 mL静脉血,离心取血清,测定病人白细胞介素1β(IL-1β)、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
1.3.4 临床疗效 根据病人治疗后1个月NIHSS评分、水肿体积、血肿量减少情况及四肢肌力改善情况判断临床疗效,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显效:NIHSS评分降低>90%,水肿体积和血肿血量分别减少>50%,>10 mL,肌力水平提高2级,病情得到显著缓解;有效:NIHSS评分降低>50%,水肿体积和血肿量分别减少20%~50%,5~10 mL,肌力水平提高1级,病情有所好转;无效:病人病情无任何改善甚至加重。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3.5 不良反应 观察并记录病人用药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密切监测病人各项生命体征,一旦发现不良反应积极处理。
2.1 两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水肿体积和血肿量比较 治疗前,两组NIHSS评分、水肿体积和血肿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均降低,水肿体积和血肿量均缩小,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水肿体积和血肿量比较(±s)
2.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7.87%)高于对照组(87.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详见表3。
表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单位:例(%)
2.3 两组治疗前后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IL-1β、hs-CRP和TNF-α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IL-1β、hs-CRP和TNF-α水平均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前后炎性因子水平比较(±s)
2.4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治疗过程中,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96%,观察组为17.02%,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5。
表5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近年来,高血压和高血压脑出血患病率持续升高[8-10],高血压脑出血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群健康的重要脑血管疾病之一。高血压脑出血是指继发于高血压的出血性疾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血液循环障碍疾病。高血压脑出血可对脑组织产生原发性或继发性损害。原发性损害主要表现为由于血肿压迫脑组织引起的脑疝,严重时可能危及病人生命;继发性损伤是由脑细胞损伤和溶血释放的物质引起,进一步发生脑组织水肿和脑功能障碍,使病人颅内压短时间内急剧升高,从而加重病情,导致极高的死亡率。根据病因,脑出血分为原发性或继发性,慢性动脉高压是原发性脑出血的常见原因[11-13]。脑出血病人常有行走困难、语言表达和理解困难、面部和四肢麻木等表现,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14-16]。高血压脑出血在我国发病率较高,多见于中老年人,相关研究显示,我国重症监护病房脑出血发病率为0.72/10万~1.15/10万,年龄多为55岁以上,且发病年龄呈年轻化趋势,年轻人脑出血发病率越来越高[17-18]。高血压脑出血发病人数量多,给病人自身、家庭成员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因此,如何针对高血压脑出血开展有效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目前,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目标是清除血肿,降低颅内压,预防或减少出血后继发性病变发生。病人出血量>30 mL常采用手术治疗,出血量少时,药物治疗即可获得良好的疗效和预后。尼莫地平是第2代二氢吡啶类药物,属于钙离子拮抗剂,可作用于神经细胞和脑血管,调节神经细胞钙离子水平,降低脑血管阻力,可抑制自由基生成,解除脑血管痉挛,增加血流量。尼莫地平可一定程度扩张血管,减轻血肿对周围脑组织的压迫,促进血肿溶解和吸收。瑞舒伐他汀钙片是HMG-CoA还原酶抑制剂,可调节血脂,抑制胆固醇合成和吸收,降低血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改善高血压脑出血病人炎性因子水平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且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62%[19]。本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较高,且治疗后神经功能评分更低,血肿和水肿消散更快,IL-1β、hs-CRP和TNF-α水平下降幅度更大,同时未增加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尼莫地平联合瑞舒伐他汀钙片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显著,可改善病人神经功能,且未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