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伟南
摘 要:基于教育改革背景下,教师需优化初中历史教学课堂,创新教学方法,科学合理的应用三段五环节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设计,降低学生学习难度,提升历史教学质量。本文重点论述初中历史三段五环节教学模式的应用,可以更好地增强历史教学质量,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关键词:三段五环节;初中历史教学;应用策略
引言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需细化把控各教学环节,利用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做好预习质疑、认定目标、交流探究、梳理小结和达标反馈这五个环节的教育工作。为提升学生学习水平,培育学生历史核心素养,奠定坚实的根基。基于此,对初中历史课教学中三段五环节的应用方式,需进行细化分析。
一、目标导学,预习质疑
在展开初中历史教学时,采用一般式教学方式,教师会利用课堂的前五分钟,回顾上一堂课所讲解的内容,导入新课。对于部分学习能力较为薄弱的学生来讲,很难精准捕捉,在本堂课需要掌握哪些知识点。基于此实际情况,教师可应用三段五环节教学模式,设计目标导学,结合所要教学的内容,为学生设计预习导学案,引导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点前,利用课余时间,完成预习学习活动。以此形式发挥预习的作用,促使学生明确所学习的内容,发展其质疑探究能力。例如,在教学“国际工人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这部分知识点前,教师结合教学内容,设计以下目标,引导学生进行预习:了解英国宪章运动的时间、政治纲领要求及地位。了解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及诞生的标志。了解巴黎公社的经过及实际意义。掌握马克思主义对世界历史发展带来的影响。通过设计以上目标,引导学生展开预习学习活动,学生会明确本节课需要学习哪些知识点?应当掌握何种知识点?学习目标一目了然,根据目标问题进行质疑,也可确保其预习学习的有效性。
二、合作学习,交流探讨
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初中历史学科拥有极强的思辨性,学生需针对历史事件展开思辨性考察,教师则应当摒弃一般式教学,给学生提供交流探讨的空间,使学生在交流、分析、探究的过程中,对所学内容进行梳理,深入辨析历史知识,以历史的眼光审视知识。例如,在教学“美国的诞生”这部分知识内容时,本部分知识点较为简洁,通过学生提前结合导学案中的目标,可清晰掌握知识点。而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对美国独立战争性质的认识,依旧模棱两可,基于此,教师便可设计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与探究。在此过程中,学生畅所欲言,有的学生认为,美国独立战争的性质,便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也有学生认为,美国独立战争的性质,是一场关乎于民族独立的战争……学生各抒己见,结合所掌握的知识点表达自己的想法,一些存在错误认知的学生,在此过程中也会得到其他学生的启发,自行纠正错误。在各小组学生完成讨论后,分别选派代表,梳理本部分知识内容,复述所学习的知识点以及组内学生的讨论过程。以此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每一名学生都可完成高质量的学习活动。
三、达标反馈,拓展学习
通过应用三段五环节教学模式,对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需要进行细化调整,部分教师在展开教学时,极易忽视课后阶段的教学设计。对于历史这门学科来讲,其中包含极多理论性知识,学生常用死记硬背的方式记忆知识点时,这对学生的学习来讲是非常不利的,部分学生也会因此学习形式,认为学习历史知识过于乏味、无趣,对学习历史知识难以产生积极性。结合此实际情况,教师便需结合三段五环节教学模式的指引,通过利用课堂总结环节,设计达标反馈模块,为学生课后展开拓展学习做出铺垫。例如,教学“为中国梦而奋斗”这部分知识内容时,在教学的最后,教师可设计时长为五分钟的发言环节,学生可结合本次学习活动获得的知识,产生的想法进行交流。在学生发言的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情况,分析学生的学习是否达到目标,以此作为设计下一阶段教学方案的依据。五分钟之内无法为所有学生提供发言、交流的时间,教师便可随即设计“我的中国梦”为主题课后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利用多种方式,收集关于中国梦的相关论述,结合自身特点,分析初中生所应当承载的职责,在追寻中国梦过程中需要做出哪些努力?以此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课后探究,强化学生对此部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帮助学生摆脱死记硬背的复习方式,对本课教学内容也起到了升华的效果。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历史教学中,采用三段五环节的教学模式,设计教学课堂,与一般式教学法呈现出极大不同,利用好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以及教学中的五个步骤,使学生展开系统化的学习活动,避免学生出现学习目标模糊,学习态度不佳等多类問题,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基于此,对三段五环节在初中历史教学课堂中的应用,仍需进行深入探究,结合教育改革的基本特征,顺应时代的发展,促使三段五环节为提升初中历史教学水平,带来更多的辅助。
参考文献:
[1]李玉梅. 对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10):218-219.
[2]房富本. 基于核心素养的“三段五环式”学程模式构建[J]. 现代教育,2018,(10):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