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了弘扬革命文化,传承革命精神,初中语文教材选入了多篇红色经典作品。作品向后人传达了革命先辈的思想和精神,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具有较强的文学价值和教育价值,值得学生仔细品读。为了更好地发挥红色经典作品的教育价值,从了解背景、仔细品味、融入生活等角度入手,探讨解读红色经典作品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红色经典作品;文本解读;教育价值
初中阶段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学生会逐渐形成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为此,教师的教育和引导就显得格外重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初中生获得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这使得学生很容易受到外界不良信息的干扰。针对此类情形,语文教师需要在解读红色经典作品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引导学生在了解红色经典作品文学价值的同时理解其教育价值,以期落实学科育人的目的。
一、了解背景,创新理解
文学作品的创作背景是解读文本的基础,通过了解背景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当时的重大事件,还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想要传达的情感。在对《沁园春·雪》进行解读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作者本身以及文本创作的时代背景入手进行分析。
首先要了解作者。《沁园春·雪》的作者是伟大领袖毛泽东,毛泽东同志不仅是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他还是书法家、诗人。他在创作《沁园春·雪》这一作品时,他就是一位运用雪景表达自己豪情壮志的诗人。为此,我们解读这一作品时,就要走进毛泽东的内心世界,在情感和文学的激荡中,了解毛泽东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
其次要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在解读《沁园春·雪》一词时,还要充分了解文本的创作背景,以便进一步了解诗人想要表达的感情。《沁园春·雪》是毛泽东同志于1936年2月创作的。1935年1月召开的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毛泽东率领红军抗日,突破敌人道道防线来到西北高原,到达陕北,面对茫茫雪山写下了《沁园春·雪》这首壮美的词作。教师应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解读词作,在解读过程中充分感受到作者的宏伟抱负和博大的胸襟,清楚地认识到作者遣词造句、设喻用典所表达的豪情壮志。另外,解读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了解遵义会议、抗日战争等史料,使学生感受词作文学价值的同时,激发其爱国情怀。
二、推敲字句,细品文本
解读红色经典作品时,不仅要从整体出发体会文本想要表达的情感,还要对文本中的词句进行推敲,了解作者独特的表达方式并感受作者抒发的情感。《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是舒婷在1979年创作的现代抒情诗,该诗在1981年获得了全国优秀诗歌奖。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选取了一组组典型的意象,描述了中国过去的贫穷与苦难,展现了中国让人振奋的崛起和新生,深情地抒发了诗人对祖国无比热爱、无限期盼和献身决心。为了更深入地了解诗歌,执教时笔者引导学生推敲诗歌中的意象。
诗歌的前两句用了“老水车”“矿灯”两种形象,这两种物象大多会出现在农村或者厂矿。而“破旧”不仅仅是在修饰,更多是在形容“老水车”的现状,已经非常不堪了,但是它仍在“疲惫”地工作。通过对诗句进行推敲,可以看出当时中国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矿灯”主要是用来照明的,诗人用“熏黑”来形容它,表明这盏“矿灯”已经很难发挥自身的作用了,但它仍在照明。分析这些修饰词,可以从不同角度了解到“你”的艰难,这正是当时中国工业的真实写照。诗人在形容“稻穗”“路基”等事物时直接使用了“干瘪”“失修”等词语,这也从侧面反应了当时农民收获惨淡,大多处于比较贫穷的状态。“驳船”和“淤滩”描写的是被困住的、无法挣脱困境的船。通过这些意象和修饰语,结合“祖国啊”的呼唤,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在面对祖国长期以来的贫穷、落后而发出的痛苦的呐喊。
阅读和分析诗歌的第一小节会给人一种祖国如此贫困,好像很难发展起来了的错觉。但是,从第二小节开始,诗歌内容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飞天”“花朵”等词语代表的是人民的希望,即便很多事情还没有实现,但人们还是可以看到希望的。到第三节希望就变得格外清晰,诗人不仅用到了“胚芽”“笑涡”等喜气洋洋的词汇,还用到了“起跑线”“黎明”等象征着未来、象征希望的词汇,诗人借此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期许。这一节中的“祖国啊”与第一节的痛苦呼喊完全不同,这是诗人对祖国欣喜的呼唤。诗歌第四节进一步表达了作者的情感,诗人通过使用“我”“你”来拉近自己与祖国的关系,将二者紧密结合在一起。在写作时用“迷惘”“深思”“沸腾”等词形容“我”,用“富饶”“荣光”和“自由”等词形容祖国的未来,充分体现了诗人的爱国情怀。最后一句“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更是将诗人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教师引导学生推敲意象、仔细品味,不仅了解了我国的发展历史,更激发了学生的愛国情怀。
三、结合生活,深入分析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鲁迅先生写的一篇驳论文,意在驳斥“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论点。鲁迅先生的这篇文章不仅在驳斥对方的论点,同时也在告诉所有人,中国人并没有失掉自信力。在对文本进行解读时我们会发现,鲁迅写作时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将失掉“自信力”转化成了失掉“他信力”。作者在写作时还使用了对比的方式,在文中写到“这一类的人们……何尝少呢?”指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和义勇军,而“搽在表面”“脂粉”是在讽刺当时在《大公报》发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相关言论的人。解读鲁迅先生的这篇作品,可以从中了解到当时的中国所处的环境。再通过深入地解读,逐渐明白中国共产党一直在为中国的发展百折不挠、浴血奋斗,在为中国的百姓谋幸福。这篇文章想要传达的不仅是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还想要告诉更多的人“中国一定会站起来的”。师生在解读过程中,可以从中感受到鲁迅先生浓烈的爱国情怀。
当我们解读完鲁迅先生想要表达的含义后,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可以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当前的生活状态,使一些生活消极、没有斗志的学生,在分析过程中重拾信心,振奋精神,找到努力的方向。在深入分析过程中,能够进一步发挥红色经典的教育价值,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四、升华文本,传承精神
红色经典作品解读不应该只停留在表面,还应该在解读过程中升华文本,传承其中所蕴含的精神。我们在对《纪念白求恩》一文进行解读时,可从这一角度出发,看到白求恩医生付出的同时,还应将这种毫不利己、无私奉献的精神传播出去,让更多的人受到影响,充分发挥红色经典作品的教育价值。
《纪念白求恩》是毛泽东在1939年12月21日为了纪念白求恩而写的悼念文章,主要概述了白求恩同志来华帮助中国人进行抗日战争的经历,高度赞扬了白求恩同志的国际主义精神。这篇文章的内容通俗易懂,解读时可以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白求恩的高尚品格,学习他对工作精益求精的精神,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教材中选录了多篇红色经典作品,这些文本内容都具有较高的解读价值。红色经典作品不仅能够传播红色文化、红色精神,还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有较大的帮助作用。
参考文献:
[1]杨文霞.红色文化资源在初中语文课程中的开发与利用[J].散文百家,2018(3).
[2]柴积辉.传承红色文化精神 打造特色教育品牌[A].国家教师教研基金管理办公室、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2018.
作者简介:禅红(1975— ),男,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张掖育才中学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