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小巧,林永强,王超超,林胜芬,周彬彬,陈露露,赵润英
腹膜透析是慢性肾脏疾病患者常用的一种肾脏替代疗法,不仅疗效确切,且操作简便,在临床上广泛应用。慢性心力衰竭是腹膜透析患者常见合并症之一,约40%终末期肾病患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不仅加重患者病情,也增加了治疗难度[1]。因此,积极有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对于降低病死率,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临床多采用缬沙坦进行治疗,虽然可以缓解患者临床症状,但部分患者预后不佳,再住院率高[2]。沙库巴曲/缬沙坦可有效改善心力衰竭症状,延缓心力衰竭的进展,被逐步应用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治疗[3]。本研究观察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腹膜透析合并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制定该类患者的药物治疗方案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浙江省温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期间收治的规律行腹膜透析合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50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男15例,女10例;年龄48~74岁,平均(58.6±3.6)岁;NYHA心功能分级:Ⅱ级8例,Ⅲ级12例,Ⅳ级5例;腹膜透析病因:糖尿病肾病9例,慢性肾小球肾炎14例,其他2例;平均腹膜透析时间(8.27±2.41)年。观察组男16例,女9例;年龄44~77岁,平均(58.9±3.9)岁;NYHA心功能分级:Ⅱ级9例,Ⅲ级13例,Ⅳ级3例;腹膜透析病因:糖尿病肾病10例,慢性肾小球肾炎13例,其他2例;平均腹膜透析时间(8.49±2.39)个月。本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选择标准 纳入标准:(1)符合慢性肾脏病的诊断标准[4],且行规律性腹膜透析超过3个月;(2)符合心力衰竭诊断标准[5],并经影像学及心电图检查确诊,NYHA心功能分级为Ⅱ~Ⅳ级;(3)年龄18~80岁;(4)签署知情同意书者。排除标准:(1)对本研究药物过敏;(2)急性肾损伤及急性心力衰竭;(3)严重感染性疾病;(4)合并严重肝功能异常;(5)肿瘤或自身免疫性疾病;(6)收缩压<90 mmHg(1 mmHg≈0.133 kPa);(7)依从性差,不配合研究。
1.3 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继续规律性腹膜透析,纠正贫血及电解质紊乱,调节钙磷代谢紊乱等治疗。对照组给予缬沙坦胶囊(规格80 mg/粒,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0217)口服治疗,80 mg/次,1次/d。观察组给予沙库巴/曲缬沙坦片(规格100 mg/片,Novartis Pharma Schweiz AG,国药准字H20171198)口服治疗,50 mg/次,2次/d,在血压耐受情况下加至100 mg/次,2次/d。两组均连续治疗6个月。
1.4 观察指标(1)临床疗效:临床症状明显缓解,NYHA心功能分级提升2~3级为显效;临床症状有所缓解,NYHA心功能分级提升1级为有效;未达上述标准为无效。总有效率为显效率与有效率之和。(2)血浆脑钠肽(BNP)水平:治疗前后采集患者空腹静脉血5 ml,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3)心功能:治疗前后采用飞利浦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测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每搏输出量(SV)、左室射血分数(LVEF)。(4)再住院率:随访6个月,统计两组随访期间内出现心血管疾病再住院率。(5)不良反应:统计两组治疗过程中出现血管神经性水肿、低血压及高钾血症等情况。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3.0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临床疗效 观察组有效率为96.00%,高于对照组的6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4.878,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2.2 血浆BNP水平及心功能指标 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BNP、LVESD、LVEDD均下降,而SV、LVEF均上升(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BNP、LVESD、LVEDD低于对照组,而SV、LVEF高于对照组(均P<0.05)。见表2。
表2 血浆BNP水平及心功能指标
2.3 再住院与不良反应情况 观察组再住院率低于对照组低(2=4.500,P<0.05),两组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166,P>0.05)。见表3。
表3 两组再住院与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例(%)
慢性心力衰竭在腹膜透析患者中较为常见,严重影响患者预后。现阶段,临床关于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从扩张血管、强心、利尿转变为神经内分泌拮抗,形成多靶点治疗,旨在逆转心脏重构及心脏保护,进而降低病死率[6]。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主要与神经内分泌系统异常激活有关,而有效阻断神经内分泌系统异常的激活,可有效减轻心室重构,缓解患者病情。
本研究显示,沙库巴曲/缬沙坦组治疗有效率较缬沙坦组高,且治疗后沙库巴曲/缬沙坦组心功能指标均优于缬沙坦组。分析原因在于:沙库巴曲/缬沙坦是一种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同时具有拮抗脑啡肽酶、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受体的双重作用[7]。抑制脑啡肽酶可有效减少BNP降解,达到抑制心室肥厚、扩张血管等作用,同时也可以减少肾素及醛固酮的释放,减轻心脏负荷,抑制心室重构,延缓心力衰竭进展,进而减轻患者临床症状,降低病死率[8]。抑制AngⅡ受体,可以有效减少与其1型受体结合所造成的不良影响,缓解患者病情,促进身体康复。
BNP是一种神经激素,主要由心室肌细胞合成与分泌,具有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SS)、扩展血管、利尿等作用,是判断心力衰竭的重要生物学标志物[9]。本研究显示,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BNP水平均下降,且沙库巴曲/缬沙坦BNP水平低于缬沙坦组。这表明采用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腹膜透析合并慢性心力衰竭,可有效改善患者血浆BNP水平,促进患者身体恢复。另外,随访发现,沙库巴曲/缬沙坦组再住院率较缬沙坦组低,而两组不良反应较为接近。这也说明了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腹膜透析合并慢性心力衰竭不仅可以降低再住院率,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安全性良好。
综上所述,沙库巴曲/缬沙坦可明显提升治疗效果,改善腹膜透析合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血浆BNP水平,改善心功能,降低再住院率,且安全性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