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波
邳州市人民医院眼科,江苏邳州 221300
原发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临床主要应用传统的巩膜扣带术和经扁平部的玻璃体切除术治疗,目前,众多学者研究表明,对于非复杂性的视网膜脱离,如单纯裂孔性和有局限性的视网膜脱离可以应用传统巩膜扣带术治疗[1],而对于复杂性的视网膜脱离疾病来说,多应用玻璃切除术治疗。 传统手术操作简单,相对较经济,一般基层医院均可开展[2]。 但是复杂视网膜脱离若应用传统手术治疗会有较大风险出现如巩膜破裂,眼内出血、炎症反应等并发症,为此应该选择安全性高的手术方式,玻璃体手术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3]。近10年来,国外有关于玻璃体手术治疗的临床病例报道,其中术后一次和最终复位率在82.00%~100.00%之间[4]。 基于此,该文针对该院2018年5月—2021年6月行玻璃体切除术的26 例(26眼)视网膜脱离患者进行探讨,现报道如下。
对该院收治的52 例(52 眼)视网膜脱离患者进行研究, 以随机数表法的分组形式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6 例(26 眼),对照组中男13 例,女13 例,左眼13 例,右眼13 例;年龄26~64 岁,平均(48.52±2.64) 岁; 手术前最佳矫正视力<0.02 3 例,0.02~0.10 之间9 例,>0.109 例, 晶状体轻度混浊5例,研究组中男14 例,女12 例,左眼14 例,右眼12例。年龄24~65 岁,平均(48.27±2.58)岁;手术前最佳矫正视力<0.025 例,0.02~0.10 之间8 例,>0.18 例,晶状体轻度混浊5 例, 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经过该院医学伦理委会批准。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知晓该次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资料完整者。
排除标准: 眼睛有其他疾病者; 认知功能障碍者;精神病患者。
对照组给予患者局部麻醉, 行传统巩膜扣带术治疗,手术中行巩膜外放液和冷冻,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若发现原裂孔封闭不牢或是有新裂孔形成,则需要用氩离子激光补充光凝; 若手术后出现眼压高或玻璃体出血等情况,则需要降眼压和止血处理,适当调整体位置。
研究组应用标准三通道行玻璃体切除术, 分别在颞上、颞下和鼻上做3 个切口,进行全部玻璃体切除,手术后重水摊平脱离的视网膜,对裂孔与变性区进行眼内光凝, 将眼内激光探头从切割头入口处伸入眼内,在光导纤维的照明下,将激光头移向视网膜表面,激光头端接近,不要接触视网膜。应与视网膜保持垂直,激光能量选择300~500 MW,曝光时间控制在0.2~0.3 s,如果位置与周边靠得太近,光凝不到位,则需要联合巩膜外冷冻, 然后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应用气体(C3F8 气体)或者硅油进行填充,调整体位。
对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眼轴长度、角膜散光度、眼屈光度的变化进行分析, 并比较两组术后视网膜复位率、最佳矫正视力变化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视网膜脱离复位情况、术后视力恢复情况、黄斑中央凹厚度情况。
采用SPSS 19.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 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和百分率(%)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组一次性视网膜复位率17 例(65.38%),最终视网膜复位率24 例(92.31%),对照组一次性视网膜复位率12 例(46.15%),最终视网膜复位率18 例(69.23%), 两组一次性视网膜复位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949,P=0.162),研究组最终视网膜复位率(92.31%)高于对照组(69.23%),差异有统计学意(χ2=4.457,P=0.034)。
研究组视力提高20 例(76.92%),>5 行9 例(34.62%),2~5 行11 例(42.31%),不变5 例(19.23%),下降1 例(3.85%),对照组视力提高12 例(46.15%),>5 行2 例(7.69%),2~5 行10 例(38.46%),不变9 例(34.61%),下降5 例(19.23%),研究组视力提高率,与提高5 行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00、5.649,P<0.05)。 其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79、1.564、1.696,P>0.05)。
对照组白内障1 例, 高眼压1 例, 视物变形1例,PVR2 例,眼底出血2 例,玻璃体出血2 例,发生率34.62%,研究组高眼压1 例,眼底出血1 例,发生率7.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49,P<0.05)。
研究组各指标均优于对照组, 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眼轴长度、角膜散光度、眼屈光度变化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眼轴长度、角膜散光度、眼屈光度变化比较(±s)
组别对照组(n=26)研究组(n=26)t 值P 值眼轴长度(mm)手术前 手术后角膜散光度(D)手术前 手术后眼屈光度(D)手术前 手术后0.87±0.43 0.81±0.11 0.689 0.494 0.61±0.27 0.18±0.13 7.316<0.001 0.37±0.10 0.35±0.07 0.835 0.407 0.21±0.05 0.12±0.04 7.167<0.001 2.54±0.45 2.68±0.19 1.461 0.150 1.41±0.36 0.60±0.17 10.374<0.001
研究组术后视网膜脱离3 例,C3F8 填充2 例,硅油填充1 例,视网膜脱离率11.54%,对照组术后视网膜脱离10 例,视网膜脱离率38.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25,P=0.025)。
研究组最佳矫正视力(0.24±0.22),对照组最佳矫正视力(0.21±0.22),两组术后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91,P=0.625)。
研究组黄斑中央凹厚度 (272.21±32.12)μm,对照组黄斑中央凹厚度(315.21±33.49)μ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25,P<0.001)。
视网膜脱离合并屈光间质混浊、后极部裂孔等,玻璃体切除手术是治疗视网膜脱离的重要手段[5],松解玻璃体牵引, 当视网膜脱离后出现固定皱襞和广泛的视网膜前膜时, 应用玻璃体手术能够打开视网膜固定皱襞,剥除增殖膜[6],促进眼内视网膜下液的排出,方便眼内光凝,借助C3F8气体或者硅油填充,提高视网膜的复位率。
普便认为用简单的手术方法达到治疗效果是最大的成功, 但是对于部分疾病如复杂性视网膜脱离来说, 选择传统的巩膜扣带手术联合巩膜外冷冻治疗的效果并不显著[7],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医学技术得到了显著提高, 使得玻璃体切除术成为了治疗复杂视网膜脱离的趋势[8]。玻璃体切除术可彻底解除玻璃体胶原、潜在性的模板结构,对患者术后恢复有促进作用。玻璃体切除术是在手术显微的放大系统直视下手术[9],可以利用肉眼照明,配合巩膜压陷,在直视下光凝或冷冻封闭裂孔,充分掌握光凝和冷冻量,对于提高视网膜复位率有显著作用。玻璃体切除术清除玻璃体,可以剥离视网膜上的增殖膜,尤其对黄斑部继发的增殖膜进行处理[10-13],对术后恢复视力有显著作用。另外,玻璃体切除术可以从视网膜裂孔或是做视网膜切开,利用重水排除视网膜下液体,避免巩膜扣带手术外放液发生爆发性脉络膜出血或是视网膜继发裂孔等危险[14-15]。术后并发症两组表现各不相同,玻璃体切除手术后主要表现为白内障、高眼压、角膜水肿、眼底出血等[16],而传统巩膜扣带术后会出现白内障、高眼压、视物变形、PVR、角膜水肿、眼底出血等并发症[17],若患者不能忍受,则需要拆除压块,但是在拆除后,屈光不正虽然能够得到改善,但是视网膜再脱离的危险性增大。而玻璃体切除术治疗的并发症相对较少,给患者造成的损害较小。
上述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一次性视网膜复位率(65.38%)高于对照组(46.1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最终视网膜复位率为92.31%,优于对照组 (69.23%)(P<0.05); 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7.69%)低于对照组(34.62%)(P<0.05);研究组视力提高率76.92%,>5 行34.62% 高于对照组(46.15%,7.69%)(P<0.05);研究组眼轴长度、角膜散光度、眼屈光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黄斑中央凹厚度(272.21±32.12)μm,优于对照组(315.21±33.49)μm(P<0.05);研究组手术后视网膜脱离率(11.54%)显著低于对照组(38.46%)(P<0.05);研究组最佳矫正视力(0.24±0.22)优于对照组(0.21±0.22)(P<0.05),这一研究结果与索南措等[18]的研究相似,在其研究中,对20 例视网膜脱落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手术后随访1年,结果显示: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硅油填充者19 例19 眼(95.00%),C3F8气体填充者1例1 眼(5.00%);术后可吸收线缝合2 例2 眼(10.00%);视网膜一次性手术成功复位者19 例19 眼, 成功复位率95.00%。 治疗时间,最佳矫正视力、眼压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术后1 周及末次随访时的最佳矫正视力、眼压均优于术前(P<0.05);末次随访恢复好(P<0.05)。 术中并发症发生率5.00%,术后并发症发生率40.00%,由此可见,应用玻璃体切除术治疗复杂性视网膜脱离方法显著, 安全性较高。
综上所述, 玻璃体切除术治疗视网膜脱离安全有效,可促进患者视力功能的恢复,值得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