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王娟,张婧,齐锡友
1.北京市怀柔区中医医院脑病科,北京 101400;2.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北京 100053
临床中较为常见的眩晕症之一为孤立性眩晕,孤立性眩晕的患者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一系列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如腹泻、呕吐、恶心等,其主要表现有缺乏感觉、运动、意识等局部神经缺损[1-2]。 通常是由于前庭病变引起孤立性眩晕患者发病, 约有1.4%的患者是由于脑组织局灶性损伤或后循环缺血所导致的发病[3]。目前,临床研究证明,后循环缺血也可能表现为孤立性眩晕体征,且病变无局灶性[4]。 因此, 脑部循环缺血的危险信号之一被多数学者广泛认为是孤立性眩晕。据相关学者调查研究,不同程度的孤立性眩晕约在75%以上的脑梗死患者中出现,约25%孤立性眩晕患者是由小脑梗死引起, 同时通常患者经检查,并无阳性神经系统体征,极其容易造成漏诊现象,从而可导致死亡风险增加[5]。 临床多项研究数据可见,孤立性眩晕患者常伴发脑梗死,但由于孤立性眩晕的发病特点与脑梗死较为相似, 临床上常忽略脑梗死的发生与发展, 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因此,早期确定孤立性眩晕患者并发脑梗死的相关影响因素对患者的治疗及预后意义重大[6-7]。 回顾性选取该院2019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孤立性眩晕患者125 例, 旨在探讨孤立性眩晕患者并发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现报道如下。
回顾性纳入该院收治的125 例孤立性眩晕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基本资料进行分析与整理,所有患者均进行影像学检查, 根据患者是否并发脑梗死,分为并发脑梗死组(25 例)和非并发脑梗死组(100 例),两组基础资料,见表1。 诊断标准:两组均参照《眩晕症的诊断与治疗》[8]中关于孤立性眩晕相关诊断标准及《实用脑血管病学》[9]中孤立性眩晕并发脑梗死相关诊断标准。纳入标准: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者;②以急性眩晕、头晕为主诉入院者;③临床病例资料完整齐全者。排除标准:①合并前庭中枢性眩晕者;②合并严重心理性疾病者;③伴有免疫功能障碍者;④影像资料模糊者等。该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已审定并批准实施该项研究。
①孤立性眩晕患者并发脑梗死的单因素分析,主要包括性别、年龄、合并饮酒史、合并吸烟史、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史情况、伴有高血脂症、伴有高血压、伴有椎基底动脉狭窄/发育不良、伴有脑灌注降低、伴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伴有糖尿病及尿酸(UA)、空腹血糖(FPG)、低密度 脂蛋白胆固 醇(LDL-C)、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白介素-6(IL-6)等,其中脑灌注降低采用影像学进行检查;椎基底动脉狭窄/发育不良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仪进行测定; 采集患者空腹静脉血约5 mL,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外周血UA、FPG、LDL-C、TC、TG、HDL-C 水平;血清IL-6 水平,抽取外周静脉血约3 mL,以3 000 r/min速率分离8 min,得血清,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
②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 回归分析筛选孤立性眩晕患者并发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采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 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来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危险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 回归分析。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 并发脑梗死组合并吸烟史、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史、伴有糖尿病、伴有椎基底动脉狭窄/发育不良、 伴有脑灌注降低、伴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伴有高血压的患者占比均高于非并发脑梗死组, 并发脑梗死组患者外周血FPG、TC 水平及血清IL-6 水平均较非并发脑梗死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孤立性眩晕患者并发脑梗死的单因素分析
因变量为孤立性眩晕患者并发脑梗死,自变量为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 回归模型中纳入,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血清IL-6 水平高、伴有椎基底动脉狭窄/发育不良、伴有高血压、伴有糖尿病均为孤立性眩晕患者并发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OR=2.098、2.149、1.370、1.534,P<0.05),见表2。
表2 孤立性眩晕患者并发脑梗死的多因素分析
首要症状表现为孤立性眩晕者多由后循环脑梗死导致,据统计,短暂轻微的神经症状在卒中发病的前90 d 内, 可在约22%的后循环梗死患者中出现,其中以眩晕最为常见[10-11]。通常后循环脑梗死与孤立性眩晕在诊断时极易混淆,使脑梗死患者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延误患者治疗时机,加大患者死亡风险,同时孤立性眩晕在发病期间,可造成患者的脑血管损伤,进一步演变为脑梗死[12]。 因此,确定孤立性眩晕患者并发脑梗死的相关影响因素为临床研究重点。
该研究单因素结果分析显示, 并发脑梗死组合并吸烟史、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史、伴有椎基底动脉狭窄/发育不良、伴有糖尿病、伴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伴有高血压、伴有脑灌注降低患者占比均高于非并发脑梗死组,并发脑梗死组外周血FPG、TC 水平及血清IL-6 水平均较非并发脑梗死组升高(P<0.05),与吴金山等[13]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该研究Logistic 非条件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 血清IL-6 水平高、伴有椎基底动脉狭窄/发育不良、伴有糖尿病、伴有高血压均为孤立性眩晕患者并发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分析其原因可能在于:伴有高血压的孤立性眩晕患者由于血压处于长时间高压状态, 可对血管功能造成损伤,增加局部斑块聚集的风险,使患者发生脑梗死的风险增加[14-15];伴有糖尿病的孤立性眩晕患者由于机体呈长期高糖水平, 可使机体出现多功能损害现象,导致各器官出现退行性病变,影响正常功能,极易引发心脑血管疾病,增加患者并发脑梗死的风险[16];伴有椎基底动脉狭窄/发育不良患者可出现明显的脑部缺血症状, 与脑梗死造成的缺血症状极为相似, 容易出现漏诊误诊现象, 延误患者治疗时间,增加孤立性眩晕患者并发脑梗死的风险[17];IL-6为常见的炎性因子, 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中贯穿始终, 可促进血管平滑肌的细胞增殖, 促使斑块形成,增加孤立性眩晕患者并发脑梗死的风险。曹莉梅等[18]研究中将120 例孤立性眩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给予头颅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检查,根据患者是否并发脑梗死进行分组, 筛选患者并发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受试者特征曲线(ROC)分析结果显示, 血清IL-6 水平、ABCD2 评分、 联合IL-6 和ABCD2 评分预测孤立性眩晕并发脑梗死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16(95%CI:0.595~0.838)、0.710(95%CI:0.596~0.823)、0.936(95%CI:0.883~0.988),灵敏度分别为72.00%、64.00%、88.00%, 特异度分别为72.63%、68.42%、93.68%, 约登指数分别为0.45、0.32、0.82,表明血清IL-6 水平、ABCD2 评分升高均与孤立性眩晕患者并发脑梗死的关系密切, 将血清IL-6 水平、ABCD2 评分联合可为孤立性眩晕患者的诊断提供可靠信息,与该文研究结论相符。
综上所述,血清IL-6 水平高、伴有椎基底动脉狭窄/发育不良、伴有糖尿病及伴有高血压均为孤立性眩晕患者并发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临床中可通过对患者脑梗死的危险因素进行预防, 降低并发脑梗死疾病的风险,同时给予患者早期的全面诊断,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但该研究中样本量较少,且选例区域较为局限,临床中应扩大样本量,扩宽选例地区进行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