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三全育人”综合改革为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了有效的实践路径。在校企双主体育人模式下构建“三全育人”思想政治工作大格局,对实现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培养高度融合、建设技能型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利益目标不同、管理理念落后等问题导致思政育人工作落实不到位,如何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仍需进一步探究。通过探索构建校企利益共同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到构建完善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多维度探究“三全育人”理念下校企协同育人模式。
[关 键 词] “三全育人”理念;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14-0064-03
“三全育人”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的教育根本问题,高度契合“立德树人”的任务要求,因此,“三全育人”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提供了有效的实践路径。2019年初,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要“推进职业教育领域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努力实现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培养高度融合”。高职院校作为人才培养重要基地,校企协同构建“三全育人”思想政治工作大格局,对实现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培养高度融合,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技能支撑。
一、校企协同育人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的类型和普适性决定了职业教育办学方向培养的是满足产业需求、企业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通过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当前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解决人才供需“两张皮”问题的关键所在,也是提高职业院校科研服务、教师实践能力的主要渠道。企业作为育人主体之一,深入参与学校教育教学、技能培养、科研服务、师资培养等工作,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
二、职业院校校企协同育人难点探析
近年来,职业教育多元化办学格局逐渐形成,在国家的鼓励和引导下,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积极性逐渐增强,办学模式逐渐多样化,校企合作办学、集团化规模办学、混合所有制办学规模化发展,合作内容从单一的学生实习到人才培养、科技研发、师资培养转变,从校企合作到产教融合,企业不再单单是人才需求的一方,也逐渐成为人才供给方。目前,职业院校在“三全育人”工作中取得了不少阶段性成果,但在校企联合育人中仍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如何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仍需进一步探究。
(一)利益目标存在差异
公办高等职业院校基本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基本任务是培养国家所需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不以营利为目的。而企业的目标就是创造价值,取得经济利益。不同利益目標发展起来的校企合作,如何实现互利共赢、长期合作,仍需进一步探索。
(二)育人工作存在盲区
高职院校育人主体类型多样,传统的学校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无法满足现有体制的需要,主体间沟通不畅、联动性不强,导致育人工作存在盲区和断点,事务多、管理难、考核难,影响了“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成效。
(三)思政育人形式单一
院校的思政育人工作落脚点通常在思政课教师的课堂讲授,单一性、灌输性的教育方式让学生产生抵触情绪,使德育适得其反。对于校内教师和企业人员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应是党务管理人员、思政课教师的工作职责,自己专注于教学科研即可,不重视、不作为思想成为阻碍思政工作落地的难点。
三、“三全育人”理念下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探索
(一)打造校企利益共同体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提出“支持利用市场合作和产业分工,提供专业化服务,构建校企利益共同体,形成稳定互惠的合作机制,促进校企紧密联结”。通过校企合作,学校在人才培养质量、学生就业质量、教师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等方面短时间内有了明显利益获取。对于企业而言,人力资源、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隐性利益需要持续不断付出才有可能获取。结果的不确定性,与企业短期获得较大利益要求明显不符。寻找利益共同点、建立校企利益共同体是形成稳定合作的前提。除了国家出台相应的激励政策和财税优惠政策以外,学校应主动承担起服务企业转型升级的重任,做好企业项目研发、科研成果转化、企业人才培训等工作,为企业培养储备人才,同时建立人才培养分担机制和购买服务机制,形成“专业共建、人才共育、资源共享、课题共研、师资共培、成本共担”的协同育人机制,最终实现互利互惠、合作共赢的目的。
(二)构建全员参与的目标理念
1.加强党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
充分发挥党组织在育人重大事项的政治把关作用,全面参与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落实主体责任,建立党委统一领导、部门分工明确、全员协同参与的责任体系。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成立校企联合党支部,加强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建设。建立“三重一大”制度,健全党政联席会议制度,从专业建设到人才培养,双方共同组织参与。
2.构建一体化育人工作体系
全面统筹校企育人工作,将育人工作层层落实,从体制机制完善、项目带动引领、队伍配齐建强、组织条件保障等方面进行系统设计,从学校、企业、院系三个层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整合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通过教学育人、实践育人、科研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管理育人构建一体化育人体系,提升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整体质量。
3.落实各主体工作职责
职业教育面向的是社会经济,培养的是企业需要的人才,企业的生产离不开职业教育人才的输送,培养既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又具有较高技能水平是两者共同的目标。在“三全育人”工作中,应发挥校企“双主体”作用,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明确各主体工作职责,明确双方权益,通过制度保障和合作协议,建立约束保障机制。二级学院是育人的工作主体,应充分发挥院系的主体能动性,加强二级学院对人、财、物的支配权,充分调动二级学院办学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三)以“三教”改革促“三全育人”
根据国家发展战略、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企业深度参与学校专业规划、课程体系建设、教材开发、教学设计工作,通过“三教”改革促进“三全育人”。
1.深化教师团队改革
职业教育需与技术进步相适应,但由于产业结构调整变化加快,新产业、新技术更新换代,带给职业院校较大挑战,教师人才调整远远赶不上市场变化,知识层面的快速更新对教师的知識层面更新产生了较大的挑战,难以适应产业变革的需要,需要企业人员的介入。然而企业师傅在授课中往往只针对技能知识传授,且无规则约束,其教学效果难以评测。“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为切实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应加强授课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实施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提高“双师”的思想政治水平门槛。通过教师遴选考核、师资培训交流、课程教学评价等措施着力提升整个教学团队的思想政治素质。探索由辅导员、思政教师、专任教师和相关领域的企业兼职教师组建的教学创新团队,明确不同教育主体的工作职责,同时做好企业师傅和职业院校教师双向流动工作,建立团队准入和退出机制,完善教师评聘和考核机制,通过严把“入口关”,畅通“出口关”,管好“中间关”,调整、完善“双师”队伍结构,整体提升育人效果。
2.深化教材改革与创新
以充分调研为前提,对接行业最新发展趋势,科学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按照1年一小改、3年一大改的原则进行修订。按照生产实际和岗位需求建立适合学生综合发展的课程体系,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学内容。校企联合编制教材,围绕产业最新发展,开发具有行业特色的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并配套开发信息化资源,思政教师适当渗入,在教材中引入思政典型案例和思政元素。完善教材选用机制,建立教材选用工作委员会,规范使用教材及使用规范教材。由具有多年教学经验的教师和生产经验丰富的企业专家共同商定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对照国家标准制定课程标准,有效保障专业课程教学的规范性、科学性、前瞻性。
3.深化教学方法创新
加强学校信息化软硬件建设,提升学校信息化水平,建设能够满足多样化、个性化需求的信息化教学环境,引导教师根据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和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规律,创新教学方式方法。鼓励教师采用混合式教学、理实一体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和翻转课堂、移动学习等信息化教学模式活跃课堂气氛,提升教学效果。将上课地点由固定的教室搬到工厂车间、田园地头、岗位一线,以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为抓手,真实工作环境下“师带徒”进行传道授业解惑。
(四)以文化建设、项目建设、课程建设促进“三全育人”
1.文化育人
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职业道德素养和岗位技能融合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方式。将职业道德教育、工匠精神等职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邀请企业专家开展专场讲座,建立名师名匠工作室,组织大国工匠进校园、名师名匠进课堂等系列活动,增强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将教学和生产相结合,以厂中校、校中厂和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为载体,引入企业“6S”管理体系,提前适应企业工作氛围。举办校级职业技能比赛,评选创新创业新星,加强校内环境企业内涵建设,将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有机结合,营造职业教育的良好氛围。
2.项目育人
以项目驱动思政育人整体工作质量提升。实施学生养成教育工程,构建第二课堂积分体系,将社会实践、社会服务等纳入积分指标。建立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计划,组建由企业专家、校内教师、优秀学生组成的科研团队,在研究中推动学生主动思考并进行实践。采用项目化教学,将企业真实生产项目纳入课堂,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主动实施。
3.课程育人
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学生成长规律和学生职业发展规律,根据学生的思想特点、学习目标和能力要求、发展需求,系统设计三年段课程,挖掘专业课程、实践课程、实习课程及其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推动课程思政建设与思政课程形成协同效应。加大课程思政建设力度,给予专项建设资金。在校内遴选推广一批课程思政典型,将课程思政成效纳入评优评先指标。
(五)以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促“三全育人”
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已经明显跟不上校企协同育人新形势的发展,跨主体高效协作,育人工作断点、盲点问题需要学校加快内部治理体系改革,以制度体系建设为保障,以信息化管理为手段,明晰职位和岗位权责,促进高职院校内部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提升。
1.构建内部质量保障体系
完善校企合作育人机制,进一步落实校企双方责权利,建立满足培养需求、科学规范、行之有效的制度体系,确定各部门岗位工作职责,定编定岗定人,形成分工明确、权责清晰、运转有序的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
2.构建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教学质量评价是检验教学目标是否达成的重要手段,通过评价反馈能促进教学改进,有效提升教学质量,解决重形式、轻效果的问题。学校是实施育人工作的教学主体之一,应主动制订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合理制订评价指标,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互动、教学效果等纳入指标体系。学校和企业成立教学督导部门,开展教学质量评价工作,通过课堂听课、座谈交流、问卷调查、家长反馈等方式取得指标参数,同时建立评价结果定期反馈机制,并将评价结果作为绩效发放和职称评审的依据,通过评价反馈促进思政育人工作长足发展。
3.建设信息化管理平台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提出“建设智能化校园,统筹建设一体化智能化教学、管理与服务平台”。现代化的管理离不开高度的信息化建设,信息化管理平台可以有效解决异地教学难、协同管理難、过程管控难等问题,通过实时数据采集、问题及时反馈,有效提升学校的管理效率和决策能力。学校应加大智能化校园建设投入资金,优化学校软硬件资源配置,加强信息化人才资源配备和培养,根据本身管理弊端,建设具有本校管理特色的信息化管理平台。
“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应科学认识、把握思想政治工作的定位,把思想政治工作落实到每一位教职员工职责规范当中,落实到校企育人全环节中,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社会提供可用人才。
参考文献:
[1]汪忠明.深化“三教”改革 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7):108-110.
[2]陈辉.高职院校“三全育人”协同工作机制构建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2021(32):20-22.
[3]曾青生,曾娜,郑雄林.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 “三全育人”的思考与探索[J].江西教育,2019(22):55-56.
[4]江作军.应用型大学校企合作的现实逻辑与路径创新[J].中国高等教育,2021(22):22-24.
①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三全育人’理念下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研究”(2020J0985)。
作者简介:卜琼琼(1986—),女,硕士,云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