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

2022-05-01 12:39段敏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2年14期
关键词:培育价值观核心

[摘           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应有之义,是推动国家现代化、增强国家综合竞争力的巨大动力,更是促成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客观需要。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结合新媒体的传播特点,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社会实践和大学日常管理等进行有机融合。

[关    键   词]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14-0007-03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从宏观层面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把法律和制度等外在规范最大化地转化为个人内心认同的行为规范,促进个人思想形成从自发到自觉的转变。青年大学生作为国家和民族的时代担当,他们的道德素养和价值归属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纳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中,对于承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我们也应清楚地认识到,对大学生群体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需要建立一套完整长效且可持续运转的培养和践行机制。

一、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对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出重要论述并提出明确要求,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和周密部署,为高校开展并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是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需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国家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石。一个国家和社会如果没有能够凝聚人心的核心价值观,那么它的国民就会对国家和民族的兴衰冷眼旁观,这个时候,政府只能靠经济上的利诱或国家强制力来促使民众参与到国家建设中。反之,一个具有核心价值观的国家,它的国民会对国家的安危、国家的建设和发展给予巨大的支持,甚至在关键时候可以不惜牺牲个人利益来换取和保全国家和民族的集体利益。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对国家、社会和个人的价值要求,与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过程中提高国民思想政治觉悟和社会责任感的目标相一致。通过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使每位公民尤其是正处于价值观塑造关键期的大学生认识到自己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这既尊重人的主体性,又可以使大学生感受到对国家和民族的归属感,充分彰显了社会主义的人权、民主、自由和平等观。

(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加强大学文化建设的需要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具有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联系,加强大学文化建设是促进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保证。在大学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以丰富大学生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大学生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为目标。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人们的思想愈来愈受到国际多元文化思潮的冲击。

这些思想文化逐渐渗透到高校中,使我国大学在开展校园文化建设中面临一系列的问题,给大学校园主流文化的地位带来一定的挑战,若无法有效应对风险,势必会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形成产生不良影响。因此,我们必须把大学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相结合,一方面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的日常教育中,增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另一方面要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开设质量,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大学生的头脑,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增强他们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动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当今社会,大学生要想緊跟时代的步伐,其根本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这能够为大学生以后立足社会提供思想素养和适应能力的保证。古人云:“有才无德,其行不远。”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必然是和国家社会性的需求、时代的需要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我们将人的社会属性进行放大后观察,就会清晰地认识到,一个人只有紧跟历史潮流前进的方向,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念,树立为社会、为人民作贡献的思想,才能取得长远发展,并获取人生成就。

我们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融入大学生的成长教育中,引导大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守爱国敬业、诚实守信等优秀的道德品质,养成良好的社会行为习惯,增强自身的责任感和进取心,积极地将个人和国家、社会的前途命运结合在一起,为和谐社会的建设注入青春活力,进而推动国家的前进发展。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现状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全球一体化进程快速发展,作为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态也随着经济基础即现实社会的经济发展获得了新的机遇。然而文化领域多元思想交织带来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社会网络化带来新媒体的蓬勃发展以及“非核心价值观”的冲击,使高校在对大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过程中面临一系列问题和挑战。

(一)传统文化教育缺失的挑战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仁爱和平、孝悌忠义等传统美德孕育了中华民族,同时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思想支持和精神动力,对于在全社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说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当代中国文化领域极为复杂,既有中华传统文化,又有西方资产阶级文化,既有优秀文化,也有腐朽文化,在各种思想文化的交织碰撞中,我们不免忽视和淡化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和宣传。因此,高校在对大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过程中,要注意挖掘和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传统美德与道德规范,并将其融入大学生的生活实践中,让大学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滋养和文化熏陶中茁壮成长。

(二)社会网络化的挑战

近年来,网络新媒体如雨后春笋般迅猛发展,成为社会上信息传播的主要方式,其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影响大等特征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等。互联网的发展使各国、社会各界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消息传播也更便捷,但人们对于信息的大量涌现不可避免地会产生难以快速辨别的问题,这就极易受到各种错误思想的感染。网络的多元化和开放性使当代大学生可以很便捷地接触到大量国内外信息,西方发达国家的思想观念也会影响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

(三)“非核心价值观”的挑战

核心價值观涉及主体对客体意义和价值的根本看法,是大学生群体在价值判断和选择过程中的根本立场、观点和态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巩固高校思想文化主阵地、强化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地位的迫切需要,在大学生的价值观培育过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该处于主导地位。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折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繁荣的大背景下,价值观趋向多元化,个人在价值选择方面也呈现出更多的不同,校园中出现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正之风,同时,在中西方价值观的交流碰撞中,很多大学生盲目崇外。由此可见,多样化的价值观、社会的不正之风等给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

三、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新路径

面对新情势、新问题、新挑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根据社会的新变化适时改进培育方式,在结合现实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寻求建设路径的创新,巩固其在思想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使社会的整体价值观念符合社会主义的发展要求,最终成为维护社会稳定的一股积极的内心力量。因此,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其建设的意义,同时也要找到可行的建设路径,从而促使意识形态建设符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要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目前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作为一个专门学科在各高校中设立还不现实,因此要将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有机结合,让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中,深刻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在教学内容中要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采取分段式、差异性、针对性的培育和宣传,人文社科类专业的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接触和了解明显会比理工科专业学生深入一些,思政课教师在对不同学科和专业的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中不能进行简单的“一刀切”,而是要结合学科属性和专业类别,采取差异化教学培育机制。例如,在培育人文社科类专业的学生时,可尽量向理论深度层面迈进;在培育理工科类学生时,可尽量向广度层面拓展。此外,有的学生是党员,有的学生是非党员,不同的学生身份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和满意度也会显现出不同,因而思政课教师也应注意对这些学生进行“区别对待”,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育。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要立足社会实践

实践决定认识,参与社会实践对大学生了解社会环境、培育社会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综合素质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必须立足社会实践,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查缺补漏,积累社会经验,增强对主流价值观的认识。在宣传方面,要积极发挥学生会、社团协会、学生各工作社、学校各外联部门、教师团体等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地将学校师生共同号召起来参与其中。同时,学校可以运用互联网作为传输媒介进一步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范围和影响力度。例如,采用互联网方式,利用微信、微博、抖音、贴吧等当今师生在日常生活实践中所熟知的新媒体App以及他们关注度较高的一些公众号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内容进行推送,建立专门回复、反馈建议通道,并高度整合这些宣传平台,及时有效地掌握学生对宣传内容的浏览关注情况,并及时对各项建议意见予以回复。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要体现在日常管理中

大学生的日常管理既是高校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高校大学生日常管理的主体主要包括:(1)直接从事学生日常管理的一线工作人员,即学生处、团委等部门人员和各院系分管学生工作的书记以及辅导员等;(2)从事管理服务以及教辅等工作的人员,包括后勤、教务处、图书馆等部门;(3)在校大学生本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必须由这三种主体力量发挥作用并进行合理的分工协作。首先,作为学生工作人员,处事要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原则,制定学生政策措施要科学民主,待人要诚实负责,对待大学生要以人为本、以德服人、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榜样表率形象。其次,作为管理服务以及教辅部门的工作人员,在面对学生的过程中,要以热情、微笑、友好的态度来接受学生的问询,耐心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这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学生会在其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自然而然就会明白如何尊重他人,并意识到以相同方式回报社会的使命。最后,对于学生本人,不管是党员、学生干部还是普通学生,学校和老师都应积极鼓励他们多参与学生内部管理和各项校园集体活动,让他们在亲身参与感受的过程中,形成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提高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从而进一步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践行。

参考文献:

[1]宋惠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题解读[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0.

[2]吴向东.重构现代性: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朱健.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长效机制建设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11):68-71.

[4]浦玉忠.地域文化视阈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跟进式”培育研究[J].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2015(5):72-76.

[5]刘蕴莲.论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5):106-109.

[6]杨业华,湛利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及研究意义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3(4):31-35.

[7]张丁杰,曾贤贵.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模式的构建[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8(2):67-75.

[8]郑永廷.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及特点[J].学术研究,2003(5):22-26.

[9]国彩云.多元文化背景下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研究[D].新乡:河南师范大学,2015.

①基金项目:山西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课题“山西革命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研究”(项目编号:SZ-21029)。

作者简介:段敏(1993—),女,汉族,山西太原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思政教育。

猜你喜欢
培育价值观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价值观(二)
价值观(一)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第十道 生相克
蟑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