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思政课程群建设研究

2022-05-01 14:18郭龙丹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2年14期
关键词:思政案例课程

[摘           要]  思政课程群建设是新时代思政课建设的重要内容,进行思政课程群建设应从学校加强顶层设计、以多种方式促进教师水平的提升、精选教学案例形成教学集、利用科学技术创新教学方法、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教学等方面开展课程群建设。

[关    键   词]  思政课程群;教学改革;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14-0019-03

思政课程群建设是新时代背景下思政课程改革的又一“强心剂”,从教育部到各级地方政府都颁布了指导性文件。各个高职院校在深入学习了相关文件的精神之后,探索思政课程群的建设路径,让思政课真正达到“提质增效”。

一、高校进行思政课程群建设的意义

(一)造就国家之希望、民族之未来的优质青年

21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的形势变化非常快,中华民族在走向复兴的道路上勇往直前,胜利的曙光就在眼前。这对我们培养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优质青年要认真思考自己应该选择什么样的人生道路,才能为国家发展、民族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为国家的发展输送优质的青年,坚定地把青年放在核心地位,让大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己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能够自觉做到奉献社会、造福人民。2021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广大青年要肩负历史使命,坚定前进信心,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立大志”要求青年时时刻刻怀着一颗赤诚之心,一心一意为人民。“功崇惟志,业广惟勤。”青年要在时代洪流中成为砥柱新人,更加坚定信仰,从中得到启发,汲取源源不断的力量,坚定“四个自信”,发自内心为作为一个中国人而骄傲自豪,立鸿鹄之志,做奋斗者,为祖国强大而奋斗、为人民幸福而奋斗。“明大德”是希望青年要自觉锤炼品德,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莫如国,栋莫如德”深耕华夏五千年来的文明历史、革命红色文化、社会主义优秀文化,加强道德修养,善于同错误的思想做坚决的斗争,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坚守自我,让自己的人生更上一层楼。“成大才”要求广大青年要勇于创新,深刻去理解当今时代发展的大势,国家在未来发展的定位,“青春虚度无所成,白首衔悲亦何及”,用势如破竹的精神来担起时代的使命,用自己聪明的头脑来服务国家,以开拓进取的态度来服务社会。“担大任”要求广大青年在学习、生活中踏踏实实、勤勤恳恳,永远朝着超越自我的目标前进,自觉担当起民族复兴的时代大任,在摸爬滚打中成就自己的事业。

(二)高校践行“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需要

高校最终要把大学生培养成发自内心认同,并且在日常生活中可以主动、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新人。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指出:“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要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德育在高校中应重点关注学生是否有了正确的政治认识,是否了解且能以唯物史观来看待历史,是否拥有良好的品德。大学生有了正确的政治认识,才能做到风雨不动安如山,思想上不迷航、行动上不偏航,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捍卫者。以史为鉴,启迪智慧。失败和教训是最好的老师,只有了解历史的路是怎么走的,才能把事情做得更好。从历史中也可以汲取自信,在未来创造出更大的成就。良好的品德涉及方方面面,如在家里是否能做到和父母和谐相处,在社会生活中是否能够做一名合格的公民,在工作中是否能做一个优秀的员工,这些都是大学生需要掌握的,让学生以德立身、以德立学。

(三)新时代发挥思政课“主渠道”的迫切需要

当前全社会对思政课的创新进行了多领域、多路径、多指向的探讨,推进“理论—政策—对策”的研究,要求教师不仅要积极学习重大理论,而且要认识重大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对策。在一个学校中,党政领导班子、思想政治教育职能部门、教师主体性观念都要加强,进行课程群建设能够有效激发以上各主体的主动性,发挥合力作用,把普通的道理讲明白、讲清楚,把晦涩难懂的道理变得生动、形象,让思政课从“曲高和寡”走向“润物无声”。“敬教劝学,建国之大本;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课程群建设是牢固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保证“主渠道”畅通、思政课“提质增效”的应有之义。

二、高职院校建设思政课程群的困境

(一)如何建立课程选择的机制

课程群是同一学科内服务于同一专业或不同专业的系列课程。按照上级对建设思政课程群的要求,高职院校开设的必修课程为思想道德与法治、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概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形势与政策。另外按照相关文件的要求,结合本校实际开设选修课。那么开设哪些科目的选修课、选择什么样的教材是每个高校都要遇到的难题。开设的科目既要考虑符合思政这条主线的内容,又要关注学生的兴趣所在,考虑到学生在大一、大二乃至大三定岗实习阶段所遇到不同的人生困惑,要有针对性选择,做到“对症下药”。

(二)如何避免不同科目间教学内容的重复

按照天津市教委的要求,我院本学年度思政课程群的建设工作已经开展,我院按照教学计划在高职一年级上半学期开设必修课思想道德与法治、形势与政策,高职二年级开设必修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势与政策,同时开设了中国发展、党史、新中国史等选修课。教师在集体备课的过程中将一些耳熟能详、学生关注度比较高、非常贴合教学内容的案例运用于不同科目的教学中,出现重复的现象。例如思想道德与法治第六章“学习法治思想 提升法治素養”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习近平法治思想”,两个教研组的教师在备课时没有探讨,选取的案例和素材都是相同的,在集体备课时就发现了这个问题。虽然两门课是给不同年级的学生讲授,但是教师均认为不同的课程选取大量重复的教学案例是不妥的,在讲授的时候容易给学生带来疲惫感和懈怠感,弱化了教学效果。

(三)如何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当前思政课在高校的建设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教学内容常学常新,要根据最新的时事发展来补充教学教案和案例,国家、社会和学校对思政课教师赋予了厚望,思政课教师本身教学压力就比较大。但是课程群建设最终效果要靠教师这一“主力军”来实现,课程群建设开始之后,最明显的就是开设的科目变多,那么教师的备课压力也是成倍增加。在较短的时间内,教师甚至很难深入学习每一门科目的不同章节或者不同科目在整个课程群体系中的地位。再加上现在思政教师要担任班主任工作,班主任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确实和学生更贴近,掌握的情况也比较多,但在实际的工作中,学生工作“繁、杂、多”占据了教师大量的时间,这本身对教学工作时间就形成了挤压,思政教师分身乏术,在新课程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备课的要求下,教师在纷繁复杂的事物中幸福感和获得感在下降。

三、高职院校进行思政课程群建设的路径

(一)学校层面要进行合理的顶层设计

学校首先要明确进行课程群建设的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对于必修课、选修课,要牢牢把握“思政”这条主线,就像是“一母同胞”的“多胞胎”,既有相似的地方,又有不同的地方,且能够相互补充。虽然课程群建设首先要将各门学科内容进行一个融合,简单來看是教学科目变多了,但是学校要从提升教学质量入手对各个科目有整体的规划,尽量避免科目只是简单的“相加”或内容的重复,区分主次,实现整合和融合,加深学生对知识内容的掌握。学校要用顶层抓手把当前学校有的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例如学校内的实践教育基地、学校图书馆等各种各样的资源库,把学校中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融合,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等进行整合,把与学校有合作的企业或者校外实践基地都整合起来,打破各种各样的教学壁垒,举全校之力实现思政课程群教学目标,打造全校“大思政”育人的格局。

(二)以多种方式促进教师能力的提升

教师能力的提升是课程群建设的主力。第一,继续贯彻执行集体备课制度。集体备课制度是一个集思广益的过程,也是教师共同成长的过程。在集体备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挖掘“中国好故事”,集体研讨在不同的章节应该适用什么样的案例能够更贴合教学目标和教学目的。共同编写授课教案,制作教学课件,每周安排示范课让全体教师旁听,观摩优秀教师的课堂授课情况。第二,要借助各种各样的教学技能比赛来达到“以赛促教”的作用。当前思政教师可以参加的教学比赛大大多于其他学科类教师的,除了传统的信息化技能比赛,还有教师能力比武大赛、故事思政课大赛等,可以说教师实践锻炼的场所非常多。第三,要选派教师积极参加各种各样的培训。在职培训是教师一个很好的“反思—学习—成长”途径,按照上级文件的要求,每位思政教师每两年必须参加一次培训,这正是保证教师可以实现螺旋线性成长的过程。第四,要充分发扬“老带新”的传统。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各高校要以“1 ∶ 350”的比例配齐、配够思政教师,当前的教师队伍呈现年轻化的特点,走出校园由学生直接转变为教师身份,教学经验不足。老教师要“一带多”,把自己的经验手把手地传给年轻教师,让年轻教师能够以最快的速度适应教室、适应课堂。

(三)精选教学案例,形成案例集

教师要坚持“内容为王”的原则,利用网络、报纸、微课等各种各样丰富的教学资源,把主流意识形态方面的内容给摘取出来。当前大学生已经是“00后”,虽然教师队伍年轻,但或多或少存在“代沟”,教师要关注学生喜爱的网站、软件,确保自己的课程和大学生同向同行。在此基础上形成丰富的案例集。倘若教师只熟悉一门课程或者只掌握一门课程,那么课程群建设就是简单累积,没有打通各门学科间的“二督任脉”,想要打通各门学科的“二督任脉”,教师必须进行融会贯通式的学习,从而加强整体队伍建设。教师可以按照课程要求选择贴切、合适的教学案例,充分发掘中国好故事。从“四史”中,从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中,从学生身边的小事中,从学生喜闻乐见的事件中,从学生的专业特点中找优秀的教学案例。例如张桂梅老师的案例,既可以放在“学习优秀的道德模范”这一讲中,又可以放到“脱贫攻坚”的教育脱贫中,也可以放到“高尚的人生追求”中,这就需要教师对案例进行深入探讨,张桂梅老师这个案例最贴合哪一教学内容,其余的教学内容除了张桂梅老师的教学案例外有没有学生更喜爱的例子。所以需要教师充分挖掘教学案例,避免在授课中出现重复的现象。

(四)利用科学技术创新教学方法

教师在授课时要有针对性和亲和力,应采取各种各样的教学方式来增强教学效果。教师要提升自己对信息化的掌控力,看看现代信息技术有哪些可以为自己所用,探索出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新型思想教育模式,让思政教师的信息化能力得到提升。例如我院有“津门传统文化资源库”,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行登录资源库进行资源检索,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锻炼学生对信息的采集能力,还可以开展虚拟实践教学。我院在对学生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章节的讲授时,把红军长征的片段制作成VR影片,学生戴着VR设备亲身体验了一把红军长征的艰险和困难,让学生受到了震撼人心的教育。还有现代智能手机上的人工智能,在课堂上与手机里人工智能人物一次小小的“对话”,让手机成为教具,不仅可以调节课堂氛围,还可以让学生感受到5G技术的运用。我们还要持续跟进新技术在思政课教学中的运用,真正做到思政课“提质增效”。

(五)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教学

在高校开展思政教育终是要通过学生的实践来实现的,在教育过程中,尤其应该注意实践教学所起的作用。在进行思政教育时难点就是如何让学生可以激发主动性,自觉去实践,将知识和能力内化,这就需要丰富多彩的实践教学活动来实现。例如现在很多博物馆、展览馆已经有了线上“云参观”,让学生足不出户就能领略许多博物馆的风采。此外,在学校借助“青马社团”可以开展辩论、演讲等一系列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借助短视频平台开展“微电影”拍摄等,让学生真正在实践中践行道德自觉。同时这种实践从课程群的角度来看,还延伸到家庭和实习单位中。我院尝试在学生放寒假回家开展“写一封家书”的家风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实现了全方位育人。

参考文献:

郭必裕.对高校课程群建设中课程内容融合与分解的探讨[J].现代科学教育,2005(2):66-68.

①本文系2021年度天津市职业学校“十四五”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大思政格局下高职院校思政课程群‘提质增效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2108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郭龙丹(1992—),女,河南焦作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思政案例课程
评价赋能: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必然向度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样板案例
NSE 9A-Module 4-Unit 2案例设计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稿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