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容秀
摘 要:以语文学科为载体,针对福建闽北山区农村中学的具体校情,从顺应“双减”潮流、研究“双减”作业、拓展“双减”渠道、加强经验交流、总结“双减”得失等方面探索“双减”背景下乡镇中学初中语文教学教研的新路子,积极发挥教研员的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达到“减负、增效、提质”的目标。
关键词:“双减” 教学 教研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2.07.029
地处武夷山麓的闽北是“闽越文化”的发源地,人文底蕴丰富。教育对闽北而言,是除了百姓米袋子、菜篮子之外的头等大事。而影响闽北基础教育的重要因素是城乡差异,薄弱学校绝大部分为农村中学。作为一名市级教研员,在“双减”背景下,如何以语文教学教研为抓手,提高农村教师的教学教研能力,让学生轻装上阵,学有所获,缩小城乡差距,从而提升我市教育质量,是我最近一段时间思考和尝试的主要内容。
一、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顺应“双减”潮流
首先谈一下“双减”中对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的认识。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之所以会不由自主地谈到这个话题,就是因为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正确与否,涉及教育成败。只要是学习,必然绕不开学业负担。万事适可而止,过犹不及。“双减”不意味着躺平,而是治大国若烹小鲜,举重若轻,减轻学生的负担,保证教学质量,主要靠教师引领。教师只有顺应“双减”潮流,精心备课,精选作业,才能做到减负不减质。
我市农村校占绝大多数,农村学生数比例高。因为地域、环境、历史等原因,农村校的生源不太好,教师老龄化,外出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少。尽管教学中教师积极性较高,但往往事与愿违,因为学生基础差,学习兴趣不浓,教学常常陷入少慢差费的泥潭,教师不堪重负,学生苦不堪言,造成学生厌学,师生关系紧张。
“双减”政策,犹如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农村教师不能穿新鞋走老路。必须在效率方法上下功夫,精心设计作业,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教学效果。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把握好“双减”政策下初中语文作业设计的总体要求。当前初中语文作业存在内容形式相对单一、作业设计系统性整体不强、作业量总体上较大、学生负担较重、作业设计随意性较为突出等问题,因此,需要广大语文教师科学把握“双减”背景下作业设计的要求。
1.作业时间的压减
初中语文作业设计中,教师要注重科学进行作业时间的压缩,坚持书面作业与非书面作业设计相结合,综合运用阅读、写作、背诵等多样方法,防止和避免重复的、机械的作业设计。
2.作业帮扶的减少
初中语文作业设计中,教师要尽可能设计与布置学生能够独立完成的作业,尽可能地减少家长的帮助和帮扶,要同初中生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设计的作业操作起来相对容易、落实起来也比较快速,这样才能够为初中生所欢迎,也不致增加学生家长的负担。
3.作业难度的降低
初中语文作业设计中,教师要对难度进行把握,防止学习内容和练习内容关联不大、作业设计超纲超标等问题,适当降低难度,让学生在作业完成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4.作业品质的提升
“双减”倡导作业设计精准精细,避免重复、质量低下、典型性不强等问题。因此,要持续优化作业设计,努力实现作业品质的提高,实现“双减”政策的全面贯彻落实,让作业真正成为学生语文知识巩固、语文素养培養的重要环节和有效载体。
二、吹笛吹在眼,点灯点在捻——研究“双减”作业
“侃侃而谈”是语文教师的职业病,语文教师很容易在高谈阔论中迷失自我,占用课堂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听得如醉如痴,把作业布置在课后,美名其曰“功夫在诗外”,让学生苦不堪言。
“双减”政策后,语文教师更多是把课堂时间留给学生。明确每一节课的学习任务,要言不烦地强调重难点,把解题思路教给学生。布置作业,尽量在课堂上完成,有问题,教师或单独辅导,或集体讲评,教学生在走路中学走路。
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分层布置作业,在承认差异性的前提下,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以古诗教学为例,对于入学语文单科成绩个位数的孩子,以抄写识字为主;十几分的孩子,只要求他们能听写名句即可;对于不及格的学生,要求他们能默写名句;对于中等生,要求他们在默写全篇的前提下,能用白话文说出古诗的内容;对于相对优秀的学生,则要求他们明白古诗用的艺术手法、抒发的感情以及产生的感染力。这样,学生实现学习上的能者多劳,多劳多得,一练一得。教师要分层设计“双减”作业,才能使学优生吃得饱,学困生吃得了,避免玉石俱焚,泥沙俱下。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掌握“双减”政策下初中语文作业优化设计策略,努力实现作业的优化,让作业更好地成为学生知识学习、思维扩展、境界提升、能力发展的引擎。
1.以知识点梳理为依托,合理设计作业
作业设计和布置的过程中,教师要对新的教学大纲、新教材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学生的具体学情和实际,对课时教学目标、教材的单元设计、学期的教学规划、学生的年级和学段进行通盘考虑,要有效防止和避免作业设计时有时无、时多时少、随意点题、心血来潮等问题。作业设计和布置之前,教师要以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习能力为立足点,系统、全面地对教材中的写作、阅读、词句等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强化学生作业设计的有效性实施。比如,在完成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教学后,由于本单元的文章都是寓言,课下,教师可以布置“寓言的特点”的作业,让学生在进一步通读文章的同时,深入感悟寓言的语言特点和思想内涵等,并通过相关资料的查找,实现对寓言特点的进一步梳理、归纳和总结,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寓言这一体裁。
2.以课堂综合性学习活动为支撑,巧妙设计作业
“双减”政策下立足于促进和带动初中生合作意识与素养的提升,教师可以强化合作性作业的设计与安排。比如,在完成《济南的冬天》的教学后,教师可以进行“冬”这一教育主题的拓展和延伸,让学生在大自然中进行冬天踪迹的寻找,如进行照片的拍摄、相关古诗词的收集,强化学生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感。在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教师也要注重引导学生强化团队力量,让他们接受合作教育,对合作与成功的乐趣进行充分体验,以此带动学生交流沟通和共同学习能力的提升。
3.以课堂教学结构优化为载体,科学设计作业
以往的作业设计,在设计形式、设计难度和设计数量上教师有着很强的主动权,而学生则被动完成,很多学生虽然按照要求完成了任务,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兴趣度和参与度也不够强。基于此,在作业设计中,教师要努力做到“增效减负”“增质减量”,让学生自主选择作业。如《皇帝的新装》的教学后,教师在作业设计中可以让基础层次的学生对文章的重点字词句进行巩固,让中等层次的学生对文章的主题主旨、作者思想情感等进行理解,让高等层次的学生尝试进行文章的续写、改写等,鼓励他们充分发挥自身的联想和想象。这样的作业设计不仅与课堂教学的结构是高度一致的,而且也能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适合自己的作业,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无限趋近于自身的最近发展区。
三、一沙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拓展“双减”渠道
语文学习的载体是多元的,如果能让学生学得兴趣盎然,学生就不会觉得学习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游戏,从而沉醉不知归路。
新《课标》提道:“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的教育资源,开拓综合性学习,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由此可见,实践性和综合性是语文课程的两个基本特点。如何指导农村教师利用农村特色开发校本课程资源,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开创语文“双减”教学的新天地呢?我市组织农村学校语文组开展了“农村中学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的课题研究。闽北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其中畲族山歌是最具特色的,语言生动、富有表现力。课题组专门成立一个子课题:“学习畲族山歌 加强语言积累”,该课题组利用较多农村中学地处畲族村的区域优势与畲族学生多的生源优势作为切入口,收集整理山歌,加强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学生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
课题组师生重视田野调查,走进畲族村,走访村民,利用拍照、录像、记录等方式,收集畲族山歌,参观雷氏、蓝氏祠堂,了解畲族文化的原生态环境,参加“八斗种畲族龙灯队”活动,增加与畲族人民接触的机会,感受了畲族山歌语言的丰富性和表现力。作为课题组教师,关键是指导学生学习采风的手法,师生共同推敲,文字千改心始安。一篇反复修改的采风手记完成之后,学生也“浴火重生”,学会了准确生动的遣词造句,掌握了写记叙文的基本方法。经过层层磨炼,学生破茧成蝶,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得到提升。
“编筐编篓,重在收口。”在课题汇报阶段,课题组的师生们认真回顾,用笔迹记录足迹;在汇报会上,学生穿着畲族服装,唱《敬酒歌》:“一盏清酒吃来暖,落到酒盏捧菜盘。问舅盏中什么味,酒中味件鸡心肝;二盏清酒香咪咪,落到酒盏捧分你。问舅盏中什么味,酒中味件是砂梨……”那原生态的唱腔,那真挚的情感……无不彰显孩子们“双减”背景下语文学习的快乐!
在畲族山歌采风活动过程中,打的是“组合拳”,落实了“课标”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是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重要途径”的理念,师生“同唱一首歌”,与美共融,与时俱进,共同成长。利用农村中学的人文优势,开展课题研究,拓展“双减”渠道,培养学生兴趣,提高了语文能力。
首先,心灵得到浸润。在学习畲族文化中形成了畲族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在畲族孩子心中播下了民族认同的种子,使他们在今后的成长道路上会更好地爱惜自己,更加积极地保护自己。
其次,语言受到滋养。语言的地域性与民族性表现在书面与口头表达中,“山哈”味道浓郁,有了一张语言“特殊身份证”,实现了文本对阅读者的熏陶浸染。
第三,观念发生革命。学习载体不再是单一的教科书,学习空间也不再是狭隘的学校课堂。“大语文”观念正在形成,语文教学迈上了“开放性”的金光大道。
第四,角色发生了转变。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开发了“畲族山歌”这个课外资源;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在学习畲族山歌过程中,教师也得到了“畲族山歌”的哺育。教师在“双减”背景下与学生共同成长。
一句话,通过开发课程资源,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不再是“黑云压城城欲摧”,而是“三军过后尽开颜”,达到了培养学生兴趣、减轻学生负担的目的。
四、嘤鸣求其友,柴多火焰高——加强“双减”交流
1.片区教研网络化,为教师“减负”
我市乡镇中学教师少,校本教研薄弱,在前期大量的调研协调下,规定每个县(市、区)每星期同一个半天为教研活动日,开展片区教研,每个片区教研组长如期初制定详尽可行的教研计划,提前一周将每次的教研内容在微信学科群中公布,然后利用腾讯网络平台或钉钉网络平台的会议功能,开展片区教研活动。这种建立在网络平台基础上的教研活动,打破了传统教研集备活动的时间与空间限制,增强了城乡学校教师之间的教研互动,打破城乡差异,扫除教研死角,实现片区教育教学资源的共创共享,促进片区各校的共同发展,促进教学教研质量的提升。
2.校本教研具体化,为学生“减负”
乡镇中学教研力量薄弱,如果孤军作战,难免陷入井底之蛙的局限。各校根據教师专长进行分工,以实现资源共享。如:七年级教师主要聚焦古诗文作业设计的科学性,避免机械重复的作业,加强情景创设的研究,引导学生能用所学名句填空,启发学生有意识地把学到的古诗文名句用到作文中,实现一箭双雕。八年级教师着重研究与实践作文面批,指导学生反复修改作文,由此练好基本功,在考场上灵活地运用,养成在考场上稳定发挥的能力。九年级教师主要研究在浩如烟海的资料中,如何根据福建省中考的新变化,找出考点与能力点高度契合的资料,重新进行组合,避免学生大海捞针。
独教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农村学校教研只有集团作战,同时凭借县市教研部门“一带一路”的帮助,才能提升教学的有效性,让“双减”更好地落地开花。
五、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总结“双减”得失
借助“双减”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不仅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广大师生和家长的呼声。“双减”是时代出卷,教师答卷,人民评卷,质量与否的关键是教师。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领略“双减”精髓,不可一蹴而就。在理解中执行,在执行中加深理解。根据闽北农村校的生源情况,普惠中等生以及待进步生,培养他们基本的读写能力。在尊重语文学科特点的前提下,打破学科壁垒,探求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双减”方法,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在教学教研中建立问题清单,对在语文“双减”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记录,并用望闻问切的方法寻求药方。在思想上认识到“双减”与课改不矛盾,是对课改的完善与发展,是与时俱进,不是一阵风,要行稳致远。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以语文教学教研为抓手,卸掉师生沉重的负担,走学校特色的“双减”之路,既有满园春色,又有红杏出墙,让我们一起努力!
总之,“双减”工作刚起步,尚艰难,我们要边实践边摸索,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提升,努力拓展“双减”背景下语文教学教研的新天地,从不足中改善,在实践中提升,真正实现“双减”背景下乡镇中学语文教学“减负、增效、提质”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