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觉醒年代》看红色影视剧的价值引导和传播策略

2022-04-29 05:18陈巍
新闻文化建设 2022年11期
关键词:价值引导觉醒年代文化自信

陈巍

摘要:《觉醒年代》是一部讲述中国共产党初创时期,中国共产党第一批领导人进行革命道路探索的主旋律红色影视剧,该剧在内容生产上具有内容体系化、解读多样化以及人物形象化的特征,传达了社会主义和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这一深刻主旨。对于年轻受众,《觉醒年代》更是在史实传递、坚定文化自信以及引导价值取向方面发挥了非凡的教育作用。鉴于《觉醒年代》在年轻群体中取得的热烈反响,红色影视剧行业要更加注重质量,讲好故事;探索年轻群体的心理状态,和年轻群体产生共鸣。另外,也要转变思路,进行多样化的影视剧宣传,保持和年轻受众的交流沟通。

关键词:《觉醒年代》;内容生产;价值引导;文化自信

《觉醒年代》作为2021年最受年轻人欢迎的红色献礼影视剧,在年轻人中掀起了“边追剧边学党史”的热潮。最难能可贵的是,在追剧的观众大军中,90后和00后观众占六成以上,《觉醒年代》异军突起,使主旋律题材的影视剧作品开始被年轻人高度关注。鉴于《觉醒年代》在90后和00后群体中取得的反响最为激烈,本文所研究的受众群体即是指90后和00后群体。

一、《觉醒年代》的内容生产

《觉醒年代》之所以能在年轻群体之中取得这么好的成绩,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觉醒年代》的内容生产。《觉醒年代》从民国时期中国报业发展史、先进革命家们的斗争史、“五四”运动、中国工人运动、文化以及高等教育的革新等方面呈现出了1915年至1921年7年间的中国社会变革,详细介绍了中国共产党成立前中国国内各种思想风云际会,展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以及先辈们在探索中国前进道路中的艰苦历程。除了历史所赋予的曲折的故事情节之外,《觉醒年代》在进行内容的讲述时也注意运用多种表现形式,帮助年轻群体直接且深刻地接触历史。

(一)内容体系化

从内容方面来看,《觉醒年代》的内容呈现出了鲜明的体系化特征。这种体系化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内容上的条理清晰;另一方面是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电视剧情节的合理结合。

从内容条理清晰方面来看,《觉醒年代》将剧情内容划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新文化运动阶段、“五四”运动阶段及中国共产党成立阶段。前十九集对应的是新文化运动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民国时期救国思想的多样性被充分展现出来。无政府主义、布尔什维主义、保守派固守旧文化的思想等在剧中都进行了客观的展现。剧情的中段主要讲述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全过程,以及以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为导火线而在国内爆发的“五四”爱国运动的全过程,在进行两个事件的展示时,马克思主义思想开始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当时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批年轻领袖;作品最后一个阶段是关于早期中国共产党建党的相关准备以及建党的艰难过程,直接展现了百年前中国共产党领袖们的睿智和坚毅。在不同的斗争阶段,《觉醒年代》将年轻人在历史课程中学习不到的故事情节进行合理性还原,帮助年轻人梳理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发展脉络,体现出当时社会环境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以传播的合理性和必然性。

另外,就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电视剧情节的合理结合方面来看,《觉醒年代》以中国近代史研究史料为基础,在史实上进行合理的人物塑造以及事件的戏剧性安排,将大量的事件要素进行合理组合,通过系统性的历史再现来阐述中国共产党诞生的艰难历程[1]。《觉醒年代》分别将马克思主义在新文化运动阶段、“五四”运动阶段以及中国共产党成立阶段的探索、接触以及发展过程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故事情节和思想传播的结合促进了年轻群体对中国共产党建党历程的深入了解。

(二)解读方式多样化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受众地位逐步上升,受众参与内容制作与内容传播的主动性日益高涨,对于所接收的内容,受众更喜欢按照自己的理解对媒介文本进行解读,并从中建构意义,获取愉悦[2]。所以对于影视剧尤其是历史类影视剧,受众群体更多的是想从各个角度对人物和事件进行全方位的了解与解读,而非以往教科书式固定且刻板的印象传递。

对于一些毋庸置疑的历史事件,《觉醒年代》通常选择通过剧情和角色进行直接的引导,从宏观和辩证的视角指引年轻人正确解读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尽量避免给受众带来理解偏差。例如,在第22集中,蔡元培和众编辑商量应对林琴南等守旧派势力的舆论攻击时这样评价林琴南一派:“旧派也好,新派也好,大家都是在做学问,都是在思考这个国家发展的出路。”这种观念的传递对于年轻人正视历史、全面评价历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除了进行直接性的引导,该剧也很尊重观众们在观看时选择性理解的权利,给观众留有充足的思考空间,让观众自己去评价和感受。剧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对辜鸿铭先生事迹的展现,剧中没有借其他角色之口来评价辜鸿铭先生的人生,只是客观地将这位守旧的国学大师的主要人生事迹悉数展现,至于该如何评价这位先生,《觉醒年代》留给观众自主理解和解读。

《觉醒年代》将直接引导年轻受众和给年轻受众留有思考空间这两种解读方式相结合,保证了年轻群体在无法撼动的历史事实面前不会出现理解偏差,也在这种严肃性的引导之中保证了受众的参与感和解读历史的自主性。

二、《觉醒年代》对价值取向的引导

(一)史实教育

历史教育尤其是近代史教育对于年青一代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中国的近代史是百年抗争的血泪史,在这充满艰辛的百年征程中,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以“救国”为目的不断探索中国的前进道路。但是百年时间过于漫长,年轻人的历史学习大多是以学生时期的历史课程为主,导致年青一代对于历史的学习只知要点而不知全貌[3]。

在《觉醒年代》热播的几个月的时间里,边追剧边学党史成为很多年轻人的日常行为,在《觉醒年代》豆瓣小组以及《觉醒年代》微博超话社区等诸多网络社区中,年轻人将自己在追剧时的感受以及在追剧时查找到的资料进行讨论和分享。还有很多年轻人在豆瓣和微博上发表帖子寻找同好人群,建立微信群用于进行剧情的探讨和党史的学习。除了在线上进行学习和分享,很多年轻人尤其是学生群体自发去延乔路、上海龙华烈士陵园、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祭奠牺牲的革命先烈,并留言表达自己对于他们的感谢。史实性的教育让年轻人明白了先烈们为了新中国做出的伟大牺牲,也明白了如何回馈先烈们的无私与伟大。总的来说,《觉醒年代》的教育意义是极为重大的。

(二)坚定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其中引导和坚定青年群体文化自信,不仅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在文化自信观点提出之后,中国文艺界在进行相关作品创作以及文化思想传递的同时也开始注重对青少年文化自信的培养。《觉醒年代》之所以成功,除了在内容制作方面的努力与完善,还特别注重坚定文化自信这个言外之意。

在内容的安排上,《觉醒年代》主要是以《青年杂志》的创办为开端,系统地讲述了伴随着《新青年》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系列历史事件,在这些历史事件里,“新文化运动”影响了全剧的思想进程。“新文化运动”是《觉醒年代》所要讲述的三个历史阶段之一,在新文化运动中以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人为代表的新文学派与以辜鸿铭、黄侃、林纾等人形成的旧文学派进行了长期的论战,剧中很详细地展现了双方论战的过程。

(三)人生理想的引导

在进行文学艺术作品品鉴时,我们不仅要考虑文学作品是否根据事实对所要阐述的内容进行了真实具体的解读,还要考虑作品中历史问题的建构能否顺应当下的社会意识形态需要,历史题材作品不仅是简单的历史还原,它们还要根据历史情境的再现实现对于当今社会价值观念的建构,而这一点也决定了《觉醒年代》能否被受众尤其是年轻受众接受。在反映当代社会意识形态方面,《觉醒年代》对90后、00后社会价值观的塑造效果尤为明显。《觉醒年代》正是把握住了这种矛盾的心理状态,深入洞悉当今社会年轻人内心的真实想法,因此作为弘扬先烈不屈革命精神的电视剧,《觉醒年代》将百年前同样身为年轻人的革命领导者们的优秀品质在作品中做出了传达。百年前的学生群体目标坚定、志向高远、不怕牺牲、勇于探索的精神在90后、00后群体中引起了大范围的讨论,而在那些年轻领袖以拯救国家为己任的精神的感召之下,更多的年轻人重新树立了自己的人生理想。《觉醒年代》以自身的内容和精神内核唤醒当代年轻人的斗志,并且影响着年轻人的生活与选择[4]。

三、红色影视剧的内容传播策略

红色革命影视剧的制作和发布一直是我国文艺部门的重点关注项目,通过影视剧对民众进行革命历史知识的传播,是帮助民众树立正确历史观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一直以来红色革命影视剧一直处在“评分较高,但观看人数很少”的尴尬境地,而且在红色革命影视剧的观众群中,中老年群体一直占大多数。因此,我们必须重视红色影视剧的传播与教育作用,尤其是针对年轻群体的传播与教育。

(一)注重质量,讲好故事

红色影视剧的本质是艺术作品,而质量是艺术作品的口碑来源。影视剧要想赢得观众的喜爱,就必须要注重质量,倾注心血讲好故事。一直以来,我国的红色革命影视剧在进行内容制作时多会自困于历史伟人的庄重与严肃之中,在进行人物刻画时总是无法生动化,导致剧中人物缺失“温度”,角色和观众不自觉地产生距离,使观众无法了解真实的角色形象[5]。此外,90后、00后在接触历史伟人时多是通过历史课程教育,课本上关于伟人们的人物性格和生平事迹的描述大多一笔带过,这就导致年轻人对于那段历史缺乏深刻认知,并且历史课程教育大多缺乏灵活性,使得很多学生对于历史丧失兴趣,无法进行深刻的研究与思考。

这种红色影视剧自身内容的局限和历史课程教育给年轻人带来的片面性的历史解读,要求红色影视剧必须在史实范围之内合理还原近代历史事件,塑造有血有肉的角色形象,让影视剧具备文艺性和知识性的双重特点,这样不仅可以引起年轻人对于红色影视剧的关注,也可以保证年轻人在观看中接受历史教育。

(二)文化共鸣与情感共鸣

媒介在传播某一文化领域的相关信息时,会在受众自身已有的文化认知基础上,对受众进行外界刺激,从而引起受众在文化上的共鸣。红色影视剧主要是围绕近代史范畴展开创作的,90后、00后对近代史已有一定的掌握,所以制作方可以在史实基础上进行创作,并在历史课程教育范围之外增加影视剧历史事实的承载量,激发年轻人对于该历史阶段的兴趣和求知欲,进而产生文化共鸣。就情感共鸣而言,红色影视剧通常是要传达革命斗争精神,这就要求影视剧制作时要充分把握细节,合理安排剧情,将革命斗争精神同影视剧完美结合。此外,红色影视剧还要关注受众群体在现实生活中的生活状态和价值观塑造情况,找出受众群体的社会心理状态,并在影视剧中对受众进行精神引导。

(三)宣传手段多样化

红色影视剧题材较为严肃,这类影视剧在宣传方面限制较多,因此影视剧的宣传推广问题成为影视剧受众难以年轻化的主要原因。红色影视剧要想深入年轻群体吸引更多的年轻受众,就必须要拓展自己的宣传推广方式[6]。红色影视剧推广可以和新媒体相结合。新媒体平台是年轻人接触红色影视剧的主要途径之一。制作方可以利用新媒体平台随时关注人们的观看反馈,也可随时和观众进行互动,随时解答年轻观众关于剧中情节以及历史知识方面的问题。红色影视剧不应该局限在刻板的宣传模式中,也可以根据自身条件进行合理的宣传推广,在进行宣传推广的过程中和年轻观众充分接触,了解其精神需要,从而实现对于年青人的传播和教育。

四、结语

红色影视剧是关于近代中国共产党不断探索、不断斗争的影视剧作品,这些影视剧不仅要传达先辈们的斗争精神、革命精神,更要给年轻群体进行人生方向上的引导。《觉醒年代》基于深厚的近代史史实,加以合理的情节设定和生动的人物刻画,将近代第一批中国共产党领袖的革命历程进行了展现,该剧尤为重视内容制作和年轻人教育,获得了较高的热度。红色影视剧制作可以以《觉醒年代》为范本,找到适合自己的制作方式和传播方法。

参考文献:

[1] 王灿发,党李丹.《共产党》月刊内容生产与党刊的话语实践探索[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1,43(5):37-41.

[2] [荷]丹尼斯·麦奎尔.受众分析[M].刘燕南,李颖,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3] 郭人旗.《觉醒年代》火爆“出圈”对党史文化传播的有益启示[J].新闻世界,2021(5):3-6.

[4] 任云高.红色影视文化对青年价值观教育的作用[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1(5):51-52.

[5] 姚冰洋.评电视剧《理想照耀中国》的创新理念[J].当代电视,2021(7):25-28.

[6] 周仲谋.新世纪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创新、缺失及发展策略[J].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7(4):98-104.

猜你喜欢
价值引导觉醒年代文化自信
《觉醒年代》:直叫人上头的主旋律
《觉醒年代》里的红色地标
史诗巨制《觉醒年代》
工程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变化特点及引导研究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试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价值引导”
论出版的价值引导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