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琳琳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媒体传播平台日益丰富,各种信息数据呈现爆发式增长,社会传媒进入了大数据时代。在大数据时代下,舆情环境越来越复杂,舆情危机时有发生,既不利于媒体自身的发展,也为社会发展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本文探讨了大数据技术与舆情管理的内在逻辑,分析了大数据驱动下舆情危机管理的难题,提出了大数据驱动下舆情危机管理的应对之道,以期实现舆情危机管理在思维理念、预测方法、管理模式等方面的创新,从而推动舆情危机管理转型,确保社会舆论导向的正确性。
关键词:大数据;舆情危机管理;内在逻辑;难题;应对策略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媒体传播平台日益丰富,各种信息数据呈现爆发式增长,人们进入了大数据时代。大数据时代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思维习惯都发生了巨大改变,对公共管理、舆情研判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以多媒体技术、移动新媒体技术等为代表的全媒体时代给我国的传媒行业带来的影响有利有弊,虽然丰富了我国的传媒体系和媒体传播平台,但便利的技术和越来越低的传播门槛使我国的舆论环境越来越复杂。
随着我国舆情环境越来越复杂,舆情危机时有发生,对社会民主建设、政治稳定维护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大数据时代下的舆情生发机制发生了巨大改变,舆情危机管理难度也随之增加,如何把握大数据技术与舆情管理的内在逻辑,抓住新常态下舆情危机管理变革的机遇,实现舆情危机管理在思维理念、预测方法、管理模式等方面的创新,对于推动舆情危机管理转型,确保社会舆论导向正确性,以及深化网络内容建设,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数据技术与舆情管理的内在逻辑
新常态下,舆情危机内在特征的变化要求舆情危机管理做出适当变革,以适应大数据时代的发展要求,由监测到预测、由节点到网络、由定性到定量的转变,充分表明了二者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内在逻辑。
(一)大数据技术下的舆情定量分析
大数据时代,大数据技术、物联网技术和云计算技术的广泛应用,对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带来了深远影响。以大量、多样、高速和价值为特征的大数据,将人们推入了信息过载的困境,而个体精力和时间的有限性,以及舆情数据的无限性,进一步加大了舆情危机管理的难度。[1]因此,如何从庞杂无序的大数据中挖掘出有效舆论模式,深入了解和认识舆情危机的生发和传播机制,已经成为大数据时代需要深入探讨的话题。而大数据技术具有聚类分析、关联分析和回归分析等功能,这无疑为舆情收集、分析、预测等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而这成为舆情危机管理变革的核心驱动力。
(二)大数据技术下的社会网络分析
大数据时代,网络是数据存在的根本,而人则是网络世界的主体,因此数据研究本质上也是社会网络研究。大数据技术催生的社会网络分析侧重于个体之间互动的结构性,简单来讲就是对个体互动关系模式的研究,属于定量分析范畴。[2]从社会网络角度讲,舆情生发和传播机制是一个网络受众互相作用的系统,各类新媒体平台将网民与舆情“捆绑”在一起,构成以网络社会结构为核心的舆情生发传播体系。此外,一组行动者关系的研究也是社会网络分析的主要内容。在网络媒体中,一组行动者是舆情生发与传播的基本构成,它们彼此相互作用,构成了一种独特的关系模式。社会网络分析还能够用来挖掘意见领袖等,有利于全面掌握舆情传播的整个流程和所有环节。可以说,舆情危机管理变革离不开大数据相关分析技术,尤其是社会网络分析法。传统舆情危机管理基本以人工监测为主,然后在采取相关措施,这样不仅无法做到及时发现与引导,而且还会危机加重、事态复杂。[3]但在大数据技术的支撑下,通过长期对网络媒体大数据的社会网络分析,能够实现对舆情危机生发与传播路径的动态研究,进而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实现舆论导向的有效引导和舆情危机的高效解决。
二、大数据驱动下舆情危机管理的难题
(一)舆情预测难度大
大数据时代,舆情信息传播媒介日益多元和丰富,舆情危机的传播不再局限于网站、博客、跟帖,而是通过各类社交媒体和新闻APP进行舆情信息的人际化传播,如微博转载分享、微信点赞评论、QQ空间分享与评论、抖音、快手等短视频社交平台的分享与评论等,都会迅速扩大舆情的传播范围,使舆情危机信息会在短时间内迅速发酵和传播,进一步加大了舆情危机预测难度。此外,网民能够通过多平台自由发表评论。网络危机一旦爆发,网民在参与舆情危机生发与传播过程中所形成的舆情信息将瞬间呈裂变式扩大,造成舆情危机场域的迅速形成,并以影音图文等非结构化数据为主。庞杂无序的舆情信息,无疑为舆情收集、预测等工作提出了极高要求。[4]
(二)舆情分析要求高
大数据时代,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即时性、匿名性,网民能够自由发表意见和评论,这就造成舆情危机生发与传播过程非常短暂,舆情危机分析与处理时间也十分短暂。更有甚者,网络水军和推手通过不正当言语行为,企图左右舆论发展走向。[5]但那些拥有真实意愿的网民有时会选择沉默,导致许多有价值的舆情信息被淹没。舆情危机管理者在进行舆情数据分析时要及时剔除那些起到反作用的虚假舆情数据,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从庞杂的舆情数据中分析、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为舆情危机应对策略的制定提供可靠依据。所以,大数据技术支撑下的舆情分析工作是一个去伪存真后分析研判的过程,表层的数据搜集和分析已经无法满足现实发展要求,这无疑对舆情危机分析提出了全新要求。
(三)易侵犯网民隐私
在舆情危机的生发与传播过程中,网民通过各种新媒体平台参与舆情,都会留下个人信息,还有许多非个人数据在经过处理后也同样会指向个人。[6]例如,网民参与舆情危机生发传播中使用的平台、发表的言论等,都会间接指向个人上网习惯、时间地点和言语风格等。此外,网络世界就是一个超强的舆情记录者,包括网络个体的一举一动,许多信息都不会随着个人主观意愿而消失或遗忘。许多移动端用户在使用导航时,很多会习惯地将家或者办公地点添加备注,或者在网购时将收件的地址备注为“家”或者“工作场地”,这都会被互联网所记录,在不知觉间造成个人信息的泄露。可以说,网络世界中,个体完全丧失了对个人信息的控制,而在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舆情危机分析与处理时,尤其是涉及网民个人隐私的舆情数据搜集、分析和利用,都会对网民隐私造成侵犯,而且有些互联网的软件是在后台无形中默默地窃取用户信息数据,这就在无形中加大了舆情危机管理的难度。
三、大数据驱动下舆情危机管理的应对之道
(一)合理利用大数据,做好舆情防范
传统舆情危机管理的主要工作,就是当舆情危机爆发后,采取删除、屏蔽等强制手段加以控制,但很难取得良好的社会效应。但大数据驱动下的舆情危机管理,更侧重于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结果预判,在舆情危机尚未爆发前采取相关防范措施,将舆情危机扼杀在摇篮,达到预测预警的效果。[7]要做到防范优先,就要在合理利用大数据的前提下,确保舆情危机数据的真实性、有效性,以及预测分析方法的科学性、规范性。第一,必须确保舆情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和时效性,以保证舆情危机预测分析结果的精准性;第二,必须要确保大数据分析方法的科学性、规范性,只有对有价值的舆情数据加以分析,才能得到权威的分析结果,为防范措施的制定提供坚实依据;第三,分析结果必须依托于大数据分析,但切不可盲目信赖,而是要在充分考虑各种因素的基础上,将其作为参考性结果展开有效防范。[8]例如,近些年来的旅游宰客事件,尤其是“青岛天价虾”舆情危机爆发后,据人民网舆情监测平台监测结果显示,在舆情危机爆发后的三天内,相关新闻报道近4200篇,论坛、博客、报刊等相关报道也集中涌现,新浪微博评议数量更是飙升到60万条。同时,人民网采用大数据分析法对网友进行抽样调查发现,35%的网友认为宰客事件损人不利己,32%的网友认为政府相关部门必须严肃处理,28%的网友则希望地方政府必须积极处理。不难发现,分析结果说明大部分网友对该事件的处理结果不满意,认为这对城市形象、政府形象造成了严重负面影响,为后续的舆情危机防范和应对提供了重要参考和依据。
(二)健全管理机制,提高工作实效
为了提高舆情危机管理的实效性,提高舆情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科学化水平,我国必须尽快构建统一的舆情危机预警平台和管理机制。第一,构建舆情危机多元管理的互动机制,由政府相关部门出台大数据发展战略规划,协调相关主体的利益关系,形成整体合力,提高共治水平;[9]第二,变革舆情危机管理组织体系,打破传统临时性的机构设置局面,或以宣传部门为应急梯队等被动应对舆情危机的模式,打造一支高水准的管理队伍,设置常态化管理机构,加强舆情危机管理的专门化和精细化;第三,构建舆情危机管理物质保障体系,大数据驱动下的舆情危机管理面临着投入大、收益慢等问题,需要长期大量的人、财、物的投入,以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例如,针对非法集资问题,构建全国统一的预警公共平台,可共享包括新闻、论坛、博客、微博、微信等网络舆情数据,共享评估模型与数据分析技术。该平台可在国务院、省、市等多级单位间进行分层管理,各层次在平台上主要关注自身监管范围内的风险对象,各省市结合自身的工商、税务、法院、行政处罚等地方数据,进行定期报告和专题报告分析,针对重大案件及时向上级单位报送信息,上级单位也可快捷、方便地发布指示。[10]
(三)强化数据安全,保护网民隐私
安全是网络发展的最大挑战。大数据时代,数据作为舆情危机管理的根本依据,政府必须加强对其安全保护,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健全风险管理机制,明确在数据搜集、挖掘、利用等环节的操作规范,加大对非法利用、蓄意破坏等行为的惩罚力度,注重个人隐私信息的保护,严厉打击非法买卖个人信息的行为。[11]
第一,强化舆情数据使用者的安全意识。加强对舆情数据使用者的数据安全教育,规范他们的数据使用行为,提高大数据驱动下舆情危机管理的规范性;第二,国家立法机关和各级地方政府部门应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加大对泄密或者窃取隐私行为的打击和惩戒力度。健全数据使用者权限等级体制,对舆情危机数据根据重要性分为相应保密等级,设立对应权限,避免出现越权使用机密数据问题的发生;第三,实施数据使用责任制。要明确数据使用者职权范围,坚持谁用谁负责的原则,以此强化其数据安全意识。
四、结语
在网络信息技术和社会传媒技术迅猛发展的大环境下,社会媒体既迎来了发展的重大机遇,也面对着自身发展所带来的巨大挑战。面对大数据驱动下舆情危机管理舆情预测难度大、舆情分析要求高、易侵犯网民隐私等难题,舆情管理者要采取积极措施加以应对,既要合理利用大数据,做好舆情防范,又要健全管理机制,提高工作实效,同时要强化数据安全,保护网民隐私。只有如此,才能充分发挥大数据技术的应有作用,推动舆情危机管理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史建强,刘东郎.大数据环境下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影响力生成机理研究:基于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J].中阿科技论坛(中英文),2021(12):164-170.
[2] 李晚莲,高光涵.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热度生成机理研究:基于48个案例的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J].情报杂志,2020(7):94-100.
[3] 王国华,武晗.从压力回应到构建共识:焦点事件的政策议程触发机制研究:基于54个焦点事件的定性比较分析[J].公共管理学报,2019(4):36-47+170.
[4] 欧阳桃花,郑舒文,程杨.构建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治理体系:基于中国情景的案例研究[J].管理世界,2020(8):19-32.
[5] 钟开斌.中国突发事件调查制度的问题与对策:基于“战略-结构-运作”分析框架的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5(7):59-67.
[6] 陈静,梁碧雯.新媒体环境下民办高校网络舆情治理问题与对策研究[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22(1):121-128.
[7] 叶元龙,李秀芳.新媒体环境下独立学院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形成机制及特征研究:基于对皖江学院的调查[J].新闻传播,2018(23):51-52.
[8] 张晓霞,袁科峰.新媒体环境下提升高校领导干部网络舆情应对能力的策略[J].宁德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1):113-116.
[9] 李紫薇,邢云菲.新媒体环境下突发事件网络舆情话题演进规律研究:以新浪微博“九寨沟地震”话题为例[J].情报科学,2017(12):39-44+167.
[10] 王晰巍,邢云菲,赵丹,等.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移动环境下网络舆情信息传播研究:以新浪微博“雾霾”话题为例[J].图书情报工作,2015(7):14-22.
[11] 杜运周,李佳馨,刘秋辰,等.复杂动态视角下的组态理论与QCA方法:研究进展与未来方向[J].管理世界,2021(3):180-197+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