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山与音乐的关系

2022-04-29 00:44时梦颖
文学艺术周刊 2022年1期
关键词:升仙宗炳百济

山水画的起源是从仙山开始的,近年来关于仙山的讨论大多是围绕仙山本身的功能及社会意义,而很少有人发现音乐在其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本文以韩国国宝百济香炉为例,认为其山形盖与博山炉的山形盖如出一辙,都是为了营造出一种仙境氛围,而音乐的作用则是沟通天人、辅助升仙。宗炳年老体弱之时,将山水画挂在墙上抚琴动操,卧而游之,其实也是借助山水和音乐想要得道成仙。

百济金铜香炉于1993年韩国忠清南道省扶余郡的陵山里古坟群遗址中出土,这是自1971年在公州发现武宁王墓以来,百济地区最重要的考古发现。在发现这座百济香炉之前,韩国出土的香炉很少。百济香炉是目前在朝鲜半岛所发现的时间最早、体积最大、造型最精美的香炉。这座巨大的香炉高达61.8厘米、重11.85千克、最大直径约为19厘米。它由三个独立的部分组成:底座、炉体、炉盖。很显然,这个香炉是博山炉风格的﹐富有层次感的山峰形状的盖子,底座为一个弯曲的龙形,炉体呈莲花状,茎在龙的口中。在莲花形炉体的每一片花瓣以及盖子的各式山峰上描绘有无数的神仙﹐有翅膀的生物、动物、鱼和鸟。在锯齿状的山峰上,也有各种各样的人和神仙。三峰叠嶂的山峰图案重复出现在香炉的盖子上,类似于著名的百济山水花纹砖。

一、山形香炉中的仙山意象

博山炉作为汉代立体仙山图像的典型代表,其盖是山的形状,由两到三层锯齿状的山峰组成。在这些山峰之间和后面都有圆孔,可以让芳香的烟雾扩散。山峰的轮廓被一卷细密的线条装饰着。博山炉的炉盖通常以许多连绵不断的山形图像展示,炉身通常以一条带状图案区分,炉身上经常被雕刻有云气或者是波浪的图案,仿佛大山从海平面上升起,云雾缭绕。炉柄通常雕刻成龙或者山,底座通常用回旋缠绕的龙装饰。底座上的龙大多雕刻成立体的,炉底可能很浅,以便圆形的底盘加上水就有腾云驾雾之感。例如刘胜墓出土的错金银博山炉,山形香炉的形状以及空中飘散的云烟构成了一种与上天连接的神秘感,使观看者拥有一个冥想的环境。古人对大山的崇拜,早期著作《尚书》中有详细的描述。战国后期至西汉时期,文学作品中的山岳经常被描绘为通向永生道路的圣地。这种仙山观念被文学艺术作品不断强化,博山炉常被视为通往天宫的支点。西汉后期的刘向在《远游》中证明了宇宙中山脉的作用:“登昆仑而北首兮,悉灵圉而来谒。选鬼神于太阴兮,登闯阖于玄阙。”《列子》描绘了仙山的基本特征并且认为炉盖上的仙山乃神仙之家:

其中有五山焉:一曰岱舆……食之皆不老不死;所居之人皆仙圣之种;一日一夕飞相往来者……不得暂峙焉。仙圣毒之,诉之于帝。迭为三番,六万岁一交焉。五山始峙而不动。

有关博山炉的研究,众多学者已经做了许多讨论,但无论如何,作为道教的冥想工具这一用途是必不可少的。博山炉中的山形盖使其山的意象变得格外鲜明,从而强化了汉朝人民的仙山崇拜观念。博山炉的整个造型其实是为了营造一种意境——神仙居住地,也就是仙境。百济香炉属于博山炉类型,故而其山形盖也有营造仙境之用途。

二、音乐的作用

在中国古代,音乐被认为可以沟通天人关系。《乐记》云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又云:“大乐与天地同和。”“故乐者,天地之命,中和之纪,人情之所不能免也。”音乐可作为人与天沟通的载体,那么结合与此同时出现的神仙形象,可以猜测音乐与“天上的神仙”有着一定的关系。《太平经》最早记载了道教的音乐理论,其中卷116《某诀》云:“故举乐,得其上意者,可以度世……上得其意者,可以乐神灵也。”引文指出,音乐所释放的旋律,只有精通音律之人才能与神仙交流沟通,从而悟得真道而得度世。正是因为音乐所特有的升仙功能,道教在举行斋醮仪式时经常会用音乐伴奏。《列仙传》卷上《萧史》载萧史夫妇:“善吹箫,能致孔雀、白鹤于庭……居数年,吹似凤声,凤凰来止其屋……一旦,皆随凤凰飞去。”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吹箫产生的音乐可以使人羽化成仙。《艺文类聚》乐部四《琴》则有桓谭《新论》曰:“神农氏继而王天下,于是始削桐为琴,绳丝为弦,以通神明之德,合天人之和焉。”《广雅》曰:“神农氏琴,长三尺六寸六分,上有五弦,曰宫商角徵羽,文王增二弦,曰少宫少商。”《神仙传》卷七里有关赵瞿的段落里有:“又常闻琴瑟之音,欣然独笑。在人间三百许年,色如小童。乃入抱犊山去,必地仙也。”《五灯会元》卷一记乾达婆王献乐,其时山河大地尽作琴声,佛曰:“汝抚琴,山河大地木石尽作琴声,岂不是?”从以上引文皆可看出,音乐是升仙的辅助条件。

关于音乐有助于升仙,人们不难联想到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敦煌佛爷庙湾西晋壁画砖墓可以提供参考,对此王中旭已经有过详细的讨论,伯牙弹琴可以调和阴阳,阴阳和而祥瑞来会,由此便知墙上的伯牙弹琴和祥瑞的图像所代表的意义都是阴阳和,也是对升入天门变成神仙的必要条件的一种暗示。因此,佛爷庙湾照墙上的图像真正意义上代表的是阴阳调和与升仙,还带有一种对于墓主死后归宿的美好期望。这样,墓葬中表现伯牙弹琴的原因也就清楚了:伯牙弹琴起着调和阴阳的作用,或暗示了阴阳和谐的一种状态,墓主人的灵魂则可以在伯牙弹琴、祥瑞来会这种阴阳和谐的情况下进入照墙上部天门,以达到死后升仙的目的。吕勤娟在对铜镜的研究中指出,伯牙与子期之所以会放在中心位置是因为其琴乐的重要作用。古时候的神人喜好音乐,传说三皇五帝均爱好音乐,例如神农氏、舜等均使用乐器与神明交流。汉代的各种祭祀活动,包括招神、娱神等,鼓琴陈乐表演是非常重要且不可缺席的内容。如《史记·封禅书》记载:“皆用乐舞,而神乃可得而礼也。”然而上文已指出﹐伯牙能够弹奏出音乐,那么神仙自然会前来聚会,各种各样的异兽也会随之而来,因此设置其出现的位置就成了很重要的事情,那么这幅图中出现在中心位置也就不足为奇了,其作用也是招揽神仙、娱乐神仙。这也正是镜铭“伯牙陈乐,众神见容”的真正含义所在。

东汉蔡邕《琴操·水仙操》中记载了伯牙学琴的故事 :“伯牙学琴于成连先生,三年不成,至于精神寂寞,情之专一,尚未能也。成连云:‘吾师方子春今在东海中,能移人情。乃与伯牙俱往。至蓬莱山,留宿伯牙曰:‘子居习之,吾将迎师。划船而去,旬日不返。伯牙近望无人,但闻海水洞滑崩澌之声,山林寂寞,群鸟悲号,怆然而叹曰:‘先生将移我情!乃援琴而歌。曲终,成连回,划船迎之而返。伯牙遂为天下妙矣。”以上引文皆指出在成仙之时常伴随有琴瑟之音,音乐可以“通神明”“合天人”。

南朝时期著名的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画像砖中,竹林七贤与荣启期他们在树下饮酒作诗弹奏乐器。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的《琴赋》中有:“余少好音声,长好玩之,以为物有盛衰,而此无变;滋味有厌,而此不倦;可以导养神气,宣和情志,处穷独而不闷者,莫近于音声也。”临刑之际,嵇康弹奏《广陵散》一曲而终。阮籍《乐论》曰:“乐者,使人精神平和涕感动……以此称乐乎?”竹林七贤是文人音乐的重要代表,他们大都身兼文人和音乐家的双重身份或者具有两者所共有的特性,从而打破了音乐囿于某种技艺的限制,把深奥的哲学理念、天马行空的想象以及巧妙的创新技巧注入音乐思想、创作以及演奏之中。他们具有丰厚的知识储备﹑绝妙的品评文笔,而且最重要的是能够从理论的角度去深入剖析音乐的审美与功能。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们给予了音乐功能性、艺术性、思想性﹐从而将其发展推向更高的阶段。

三、山水与音乐的关系

伯牙被送往海上三仙山之一的蓬莱山是神仙的居住地,那么音乐与仙山之间又存在着怎样的联系呢?百济香炉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在鸟的脚下面,有五个高浮雕的乐师,他们分别在演奏鼓、排箫、长笛、阮琵琶、古筝五种乐器。图中,手持琵琶、排箫和鼓的乐师坐着,双腿向一侧折叠,而另外两位乐师则跪着。他们穿着僧侣的装束,扎的是侧髻。五座高耸的山峰环绕着乐师们,在每座山峰的顶部,是五只展翅或折叠的鸟。这五位乐师与山峦同时出现有什么含义?同时期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出土于河南邓县许庄村西南的画像砖为南北朝时期画像砖,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与此类似的乐器演奏场景,有的伴随着山水同时出现,有的则是伴随“飞天”的形象出现,在图中作“天人”,即神仙。画面中还多次出现凤凰的图像。在古代中国,龙凤与不朽神话和皇室夫妻有联系。据说,当黄帝(传说他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获得永生时,龙凤相伴他升天。龙凤象征着皇帝和皇后,代表着道教思想中的阴阳要素,被认为是得道成仙的神圣载体。

其实这样的仙山与音乐结合的例子在汉代早已经出现了,徐州簸箕山宛朐侯刘埶(公元前154年亡故)墓出土的画像镜上,出现了山岳图像与抚琴、听琴的人,旁边似乎还有仙友与驯虎。西汉还出土了各式仙山形的“瑟枘”,都是早期仙山与音乐相结合的一种表现形式。最能体现其中联系的是六朝时期宗炳的一篇山水画论——《画山水序》。山水画家兼音乐家的宗炳曾画所游山水于四壁,说是:“老病将至,名山恐难遍游,唯当澄怀观道,卧以游之。”宗炳年老体弱,不能亲自前往名山大川去游历,但他在自己居住的卧室墙面上画上了山水画,用来观赏。而其“卧游”的方式,便是“闲居理气,拂殇鸣琴,披图幽对”,“抚琴动操,欲令众山皆响”。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点是宗炳在观看山水画时并不仅仅是观赏,其更重要的是辅以琴声,山水与音乐相结合,是时画家:“坐究四荒,不违天励之丛,独应无人之野。峰岫峣嶷,云林森渺,圣贤映于绝代,万趣融其神思——余复何为哉?畅神而已!神之所畅,孰有先焉”。宗炳在琴声环绕之时,想象自己已经走进了面前的山水之中,四周无人。不难看出,宗炳画山水实则是为了观看以及想象,方便自己在年老无法遍游山水时,看着面前绘制的山水图像,想象自己正处在“无人之野”即将飞升神仙。“畅神”的同时伴随的是琴声悠扬,山水与音乐的关系便由此可知了。结合上文可知,音乐的作用是辅助升仙,而山水营造的是一种意境、一种仙境。与此类似的还有曹唐笔下的诗歌。

唐代诗人曹唐的诗中有描绘汉武帝等待西王母降临的场景:

汉武帝将候西王母下降

昆仑凝想最高峰,王母来乘五色龙。

歌听紫鸾犹缥缈,语来青鸟许从容。

风回水落三清月,漏苦霜传五夜钟。

树影悠悠花悄悄,若闻箫管是行踪。

诗中“箫管”代表的也是音乐,西王母的行踪总伴随着音乐出现与消失。昆仑乃仙山之一,是神仙居住的地方,与上文提到的蓬莱仙岛如出一辙。西王母居住在昆仑山,所以人们通常将仙山与音乐同时描绘,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与上天沟通,获得升仙。

《后汉书》卷四十九《仲长统传》记其《乐志论》有云:

使居有良田广宅,背山临流,沟池环匝,竹木周布,场圃筑前,果园树后……讽于舞雩之下,咏归高堂之上。安神闺房,思老氏之玄虚;呼吸精和,求至人之仿佛。与达者数子,论道讲书,俯仰二仪,错综人物。弹《南风》之雅操,发清商之妙曲。消摇一世之上,睥睨天地之间。不受当时之责,永保性命之期。如是,则可以陵霄汉,出宇宙之外矣。

以上引文中描绘了一种理想的生活模式:首先是“背山临流”,其次还要有美妙的音乐。这里的《南风》指的是一首古琴曲的名字,相传是舜创作的。更为明确地将山水与音乐结合起来,既可以避世,又可以长生不老,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得道成仙。

综上所述,音乐的作用主要是调和阴阳、沟通天人关系,辅助升仙。本文以百济香炉上的乐师形象与山形盖的结合为例,引用了一些早期的文献以及同时期的实物作为依据,从而分析了仙山与音乐同时出现在画面中,通常作为营造仙境以及升仙的辅助手段或必要条件。汉代就已经出现了大量仙山与音乐组合出现的图像,此组合形式较为频繁地出现于铜镜、画像砖、博山炉等器物上,同时还出现了很多与此组合相关的器物,其目的和意义都是为了成仙。

[作者简介]时梦颖,女,汉族,江苏泰州人,苏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中国美术史。

猜你喜欢
升仙宗炳百济
从马王堆T形帛画看汉代升仙思想
宗炳与郭熙“卧游”思想的对比
浅析唐罗联军对百济的征讨
百济灭亡的原因
高鹏矿业“升仙”
宗炳故里 黄桃之乡 秀美三湖 “三湖杯”建场六十周年 全国诗词楹联散文新诗大赛征稿启事
关于考古出土的东汉俑研究
空间视角下楚汉葬俗中的凤凰演变
宗炳山水画论及影响
宗炳《画山水序》研究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