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唐罗联军对百济的征讨

2021-10-12 10:12赵子文
锦绣·下旬刊 2021年11期
关键词:唐军高句丽新罗

赵子文

摘要:朝鲜半岛的三国时代分别是高句丽、新罗以及百济三个国家。百济的历史长达650多年,根据史料记载,最终是新罗统一了朝鲜半岛,而百济则是第一个被吞并的国家。新罗依靠唐朝强大的军事力量,最终将百济灭亡。因此本文主要论述唐罗联军灭亡百济的背景和过程,并对百济灭亡的原因进行分析。

关键词:唐罗联军百济灭亡原因

1、唐罗联军灭百济之战背景

唐罗联军灭百济之战背景最早可以追溯到隋炀帝时期,在隋朝时期高句丽就不服从隋朝的统治,利用自身强大的优势,不断地骚扰中原边境。于是隋炀帝前前后后五次征伐高句丽,但都以失败告终,耗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为隋朝的灭亡埋下了伏笔。唐朝初期,高句丽和百济这两个国家都不服从唐朝的管制,总是时不时的挑衅唐朝,到了唐太宗时期,就算唐太宗亲征高句丽,也没有将高句丽征服。此外,朝鲜半岛三国之间的关系很微妙,时为友时为敌。新罗最初与高句丽结盟以对付百济与倭国。随着高句丽的南下政策,新罗开始与百济结盟对付高句丽。然而新罗从百济手中夺到被高句丽霸占的汉江流域后,疆土抵达黄海。新罗的强大,引起了百济和高句丽的恐慌,于是高句丽和百家联合起来对付新罗,新罗对付两个国家有点吃力,所以开始与中国唐朝结盟对付百济和高句丽。到了唐高宗时期,显庆五年(公元660年),高句丽和百济发动了旨在灭亡新罗的大规模进攻,短期内新罗连丢数十城。为了拯救国家,新罗紧急向唐朝求助。大唐几次下诏都无效,唐高宗在新罗的要求下,向百济和高句丽开始了讨伐。这次大战,唐朝最大的目标就是要灭掉高句丽这个隐患,于是唐朝先攻打百济,灭亡百济后再和新罗形成对高句丽的夹击之势来灭掉高句丽。于是大唐和新罗联军大肆进攻百济,百济抵挡不住大唐和新罗的兵力,最终开门降服大唐。然而,在唐军和新罗军离开百济后,百济的一些遗民开展了复国运动。但在663年,大唐军和新罗军开展了白村江大战,打败了倭国和百济那些想要复国的旧势力,百济的全部境内都归属到了大唐麾下,百济彻底灭亡。

2、唐罗联军征服百济过程

公元660年,新罗太宗武烈王金春秋利用百济国力极度衰弱的机会,联合唐军发动了进攻百济的战争。太宗同金庾信将军一起率领五万军队进攻百济,高宗任命苏定方为神丘道行军大总管,以左骁卫将军刘伯英为其副手,共率领水陆十三万大军,由海路出发,东征百济,唐罗联军以此战略来夹击百济。新罗军队首先越过百济东部边境炭岘(今大田东)向黄山(今连山五里地)平原进军。炭岘是战略要地,但是因为百济内部军事上的不统一,丧失防守机会。黄山平原的战斗是决定百济命運的战斗。百济军虽然顽强抵抗,但在力量对比上百济军队处于绝对劣势,于是新罗突破了黄山防线,向西逼近泗沘城。

最终,唐罗联军包围泗沘城,百济的义慈王逃至熊津城,王子扶余隆投降新罗,义慈王回到泗沘城后也选择投降。战争不到十天,百济王朝宣告破灭。

3、百济灭亡的原因

3.1消极应战,准备不充分

百济灭亡的自身原因我认为是百济对战争准备的不够充分,一味地消极应战,战略地位太被动。炭岘是百济的战略要地,唐罗联军既然发动了征服战争,那么炭岘一定是必争之地,炭岘丢失,那么敌军就可以直入平原,所以炭岘是百济最应该防守的区域,但是百济内部由于军事上的不统一,白白错失了防守机会。炭岘的白白丢失,黄山平原上百济根本抵挡不住新罗浩浩荡荡的大军;唐军方面,白江也是一个战略要地,但是百济由于朝廷内部意见不统一,争论不休,也没有采取防守措施,白白送给了唐军,让唐军逆流而上与新罗会师。两个战略要地都没有采取防御措施,白白送给了敌军,无疑是敞开了大门让敌军深入。在唐军登陆对泗沘城逼近的时候,百济军队倾国而出,在都城外二十里处摆开阵势,准备与唐军决一死战。这个做法也十分不明智。因为百济军队和高句丽军队一样,长于守城,短于野战,此时竟然倾尽主力与唐军展开决战,这无疑是自己把脖子伸到了苏定方的刀下。百济国王义慈王在大难之下毫无骨气,选择了弃城而逃。在唐军围城之前,便带着太子扶余隆等人夺路而逃,一直逃到了百济的北部边境,只留下次子扶余泰守都城。扶余泰看见父王和兄弟都逃命去了,自己孤身一人,泗沘城迟早会落入唐军手中,最后索性自立为王。在扶余泰看来,既然横竖是个死,那就自己当把国王。更何况,国王比亲王的号召力大得多,以国王的身份率众固守,或许将士因此奋勇,百济说不定还有一线生机。扶余泰自立为王,太子扶余隆的儿子扶余文思害怕了,他想着爷爷和老爸这一王一太子都还没死,叔叔就拥兵自立了,就算到时候能把唐军击退,可爷爷和老爸还回得来吗?就算能回来,八成也会被叔叔干掉。扶余文思越想越怕,最后干脆带着部众翻墙而下,投降了唐军,并且赠送给苏定方一份泗沘城城市地图,并且指出这个城哪里有缺陷,哪里最容易攻击。扶余文思的出降就像推倒了一块多米诺骨牌,城中百姓纷纷步其后尘,争先恐后地出城投降。扶余泰勃然大怒,可他无论用什么办法也阻挡不了投降的人潮。百济人心已失、大势已去,再负隅顽抗也没有用了。随后,刚当了几天国王的扶余泰就万念俱灰地打开了城门,选择了投降。至此,立国达六百七十八年的百济宣告灭亡。百济从战争开始就没有做好充足的战斗准备,一味地放弃防守、投降,自身战斗意志就一直没有被点燃,内部不够团结统一,我认为这是百济灭亡的根本原因。

3.2唐将苏定方骁勇善战

苏定方,名烈,字定方,冀州武邑(今河北省武邑县)人,是唐朝初年的一员名将,因他一生平定数国,皆生擒其主,所以后世将其誉为“灭国神将”!苏定方率领军队的一系列行动,将唐灭百济之战过程串连成线。作为唐灭西突厥之战的指挥官,苏定方在唐灭百济之战中依然功不可没。苏定方率领军队从成山渡海,在熊津江口击败百济的军队,然后水陆并进,直逼百济的都城泗沘。两军一相遇,唐军战鼓擂响后,苏定方部两支骑兵快速冲向百济的防线,如苏定方所预料的一样,百济两翼稍显慌乱,但还是顶住了这次并不凌厉的攻势。苏定方下令再做二轮进攻,百济的两翼有点吃不消。战前指挥官头脑一热,让中路军援助两翼,这种阵前调动部队,最容易出现状况。苏定方一发现对方的中路军向两边移动,马上就下达了总攻令。百济军现在手足无措,左右有唐军的骑兵骚扰,中路正在动静之间徘徊。他如果下令中路不动,左右两翼可能会被唐军骑兵吃掉,如果他下令支援两翼,苏定方的中路正向他冲来。百济指挥官头脑一片混乱,情急之下,突然下令撤退。这是死亡的先兆,尤其是当撤退井然有序时。苏定方的部队压着它打,一直逼到了泗沘城外城。守城部队不能亲眼见到自己的精锐部队被歼,下令开城门放他们进来。但苏定方的部队已经紧紧的贴了上来,所以,唐军和百济的溃退部队一起进了外城。苏定方把泗沘城围得水泄不通。但苏定方没有强攻,因为泗沘城太坚固,如果强攻,必然是伤亡惨重。扶余文思出城投降时,他又派人爬上泗沘城插上唐军旗帜,扰乱民心,百姓纷纷出来投降。最后使得不费一兵一卒,攻破百济。苏定方一系列的军事战略指挥,让百济军节节败退,十天攻克百济,他在百济历史上留下了浓墨的一笔。

3.3唐罗联军太强大

百济与北方的高句丽人是近亲,都源于扶余。因此当时百济和高句丽的关系还是非常好的,一起联合对付新罗。除了高句丽这个盟友外,百济还与隔海相望的日本国有亲戚关系,百济和日本世代联姻,也得到了许多日本的物资援助。大量的日本皇族和学者来到百济进行教育和文化交流,因此日本文化有着很深的百济烙印。百济可谓是左右逢源。百济也自恃有日本和高句丽撑腰,丝毫不把隔海相望的唐朝放在眼里。起初唐高宗派遣使节前往百济,要求他们立即退出新罗国境。但是百济根本无动于衷,而且咄咄逼人。这才有了唐罗联军征伐百济战争。百济在当时三国中处于最弱的地位,新罗成为最强大的国家;唐朝那更不用说了,大唐盛世,国际交流中心,国力十分强大。新罗和唐朝联手可谓是强强联合,新罗和唐朝对百济发动的战争采用的是闪电战术,直接切断了百济和高句丽、日本的联系,使得高句丽和百济无法支援百济,让百济陷入了孤立无援的状态。百济有苏定方,新罗有金庾信,百济根本抵挡不住他们的疯狂进攻,最后灭国。之后百济向日本请求援助,企图复国。日本的行动力非常强大,齐明天皇亲率数万大军,水陆并进,准备一举消灭唐朝。唐朝大将刘仁轨一方面吩咐新罗人阻挡住日本陆军,另一方面亲率战船170艘,与日军水军主力在白江口交战。战斗中,唐军虽然战船数量较少,但是吨位却远胜日军。唐朝水军在敌军之中横冲直撞,并四处放火。最终,日本水军船只却被唐军烧毁,上万名日本士兵投水而死,整个海面都被日寇的鲜血染红了。日本陆军见水军惨败,都知道大势已去,他们感叹道:“百济从此灭亡了!”为了不被唐朝和新罗聚歼,剩余的日本陆军紧急撤回国内。战败后,日本生怕唐朝跨海报复,于是立即在九州地区修筑长墙,惶惶不可终日。由此可见唐罗联军的实力非常强大,灭掉百济也是情理之中。

百济的灭亡并非偶然,面对强大的唐朝和新罗联军,百济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难以与之抗衡,最终只会是失败的结局。

参考文献

[1]朴真爽;《朝鲜简史》;延边大学出版社;1997

[2]王觉仁;《血腥的盛唐》;凤凰出版社出版;2012

[3]李磊;《汉城百济覆灭考论》;《社会科学》2017年06期

猜你喜欢
唐军高句丽新罗
新罗入唐僧汉文诗初探
中国北方民族世界文化遗产
从唐诗看唐朝与新罗友好交往
“天生创业家”唐军:五年赚取100亿
高句丽研究历程及其成果
唐军 留守少年的逆袭
从内政看统一新罗的衰败
乱世飘摇中的纵横捭阖
隋唐为什么要攻打高句丽?
战友唐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