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家萍
痛击中,高句丽向魏晋俯首称臣
公元205年,曹操平定冀州,袁绍二子袁尚、袁熙抱头鼠窜乌桓。次年乌桓破幽州,俘虏汉民十余万。消除边患、统一北方的号角在公元207年仲春吹响,八月决战中,曹操以少胜多,大败敌军。凯旋途中,他跃马挥鞭,登上了秦皇汉武曾登临的碣石山,吟出一代政治家的霸气:“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彼时,曹操的胸中,汪洋恣肆着一方自由吐纳日月星汉的大海,那就是大一统后的中原神州。而高句丽,无疑是一颗中原大地亟须吸纳的新星。
曹操一览沧海,视线扫过高句丽。自此,曹魏频频派人出使高句丽,软硬兼施。高句丽权衡利弊后和曹魏王朝建立了臣属关系,并积极地参与曹魏王朝对北方、东北的统一。
魏晋时期,公孙氏也与高句丽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分合关系。早在东汉末年,公孙氏便雄踞辽东,远近戎夷咸服。高句丽与公孙氏的相交初期较融洽,高句丽还曾出兵帮助公孙氏剿灭山贼。公元196年高句丽新大王初即位时,王兄拔奇曾得到公孙度帮助,自以为靠着大树好乘凉,遂起兵争位,未遂,败死。公孙度只怨自己没有一双慧眼,未能挑准发展型长期盟友,拔奇也怨自己站错了队,高句丽从此与公孙氏结下了梁子。
对公孙度而言,高句丽无疑是进军中原的巨大绊脚石,欲入中原,必先搬除高句丽这块顽石;而高句丽要想将辽东牢牢攥在掌心,也须踢开公孙氏这块飞来石。二者各怀鬼胎,互相提防。但高句丽毕竟力弱,故明智地采取保境安民的守势,伺机而动。公孙氏享有主动权,公孙康掌权时曾给高句丽以重击,并焚毁其国都国内城(今吉林集安),高句丽被迫迁都山城九都(今吉林集安以西之山城子)。
此时蜀国丞相诸葛亮猝死五丈原,魏国西南防线为之一松,终于得以腾身收拾桀骜不驯的公孙渊。公元237年,司马懿率四万大军分水陆两路征辽东,并要求高句丽出兵相助。高句丽派出主簿大加率数千精兵协助魏军作战。几个月后,襄平城破,公孙渊死于梁水,公孙氏在辽东的势力土崩瓦解。公孙氏败亡后,辽东诸郡尽入魏手。但紧接着,魏就忙于与吴、蜀之战,且内部司马氏与曹氏如红眼斗鸡,内忧外患,使得魏国无暇顾及东北,高句丽东川王趁机入侵,攻打辽东几个小城。
公元246年,蜀吴战事稍停,魏国即派毋丘俭东征,以报高句丽入侵之仇。据《三国志·丘俭传》载:“正始中,俭以高句丽数侵叛,督诸军步骑万人出玄菟,从诸道讨之。高句丽王宫将步骑二万人,进军沸流水上。大战梁口,宫连破走。俭遂束马具车,以登丸都,屠高句丽所都。斩获首虏以千数……六年,复征之。”
透过简洁的文字,不难想象,高句丽在强大的曹魏集团的铁蹄下兀自战栗俯身称臣的情景。
毋丘俭东征,是中原王朝对东北地区有史以来最远的一次征讨,魏之势力远至今俄罗斯滨海地区,原属高句丽统辖的朝鲜半岛岭东秽貊地区,也归入了乐浪、带方二郡。高句丽几遭灭顶之灾,只因曹魏视蜀、吴两地为主要防范和统一对象,高句丽才得以幸存。此后40余年,高句丽不敢再向辽东入侵,并频频向魏晋纳表称臣,双方较长时间保持和平状态。
继曹魏政权之后,由慕容氏鲜卑建立的燕国也将高句丽确定为统一对象。
公元342年,建威将军慕容翰建议慕容皝武力统一高句丽:“既取高句丽,还取宇文(鲜卑),如反手耳。二国既平,利尽东海。国富兵强,无返顾之忧,然后中原可图也。”同年十一月,燕王慕容皝亲率四万大军,兵分两路,直捣高句丽的都城——九都城,并顺利攻入。然而戍守高句丽牵扯主流兵力也让燕王头痛不已,此时的高句丽成了杨修诠释的“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高句丽王钊为人机巧,趁机派人游说燕王,表示愿意向燕称臣纳贡,燕王遂撤兵。高句丽又逃过了一次灭顶之灾。
好太王时代,高句丽驾长风乘势而起
好太王及其子长寿王是高句丽历史上的英雄。好太王拓疆开土业绩骄人,虽不能与秦昭王相媲美,但也够让子孙津津乐道;守疆且战并与民休养的长寿王虽不能和一统六国的秦始皇试比高,但俨然有秦始皇大一统的霸主风采。
好太王名谈德,古籍中称其为高句丽王安,又名广开土王,生于公元374年,18岁即位后即先后打败契丹、百济、夫余,并出兵帮助新罗驱逐了盘踞半岛南部任那的倭人,声威大震。39岁卒,谥号全称为“国岗上广开土境平安好太王”。好太王以武功显赫而获得赞颂。公元414年,高句丽长寿王为纪念其父广开土王而设立的广开土王陵碑文中,还刻上“永乐大王之恩泽给予黄天,威震被四海”。“四海”即“天下”,指全世界,高句丽人的自信可谓气吞山河。
好太王的最大业绩是使高句丽占据辽东,称雄东北。好太王执政前期,主要精力都投入征伐百济的战争中,腾不出力量进攻辽东,当时控制辽东的后燕很强大,高句丽人自忖无力战胜慕容氏,不得不采取臣附朝贡、接受封王的策略。
一代枭雄曹操及其承继者未能及时将高句丽这一边远小星吸纳人海,曹操亡后200多年,高句丽却成他朗吟的“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之势。顺利打败百济后,好太王把主力军转移到辽东。公元404年,素有鲲鹏之志的好太王一反臣服后燕的方针,开始向后燕叫板,与慕容氏进行了殊死的争斗,几经反复,终将辽东地区据为己有。从太祖王首次进攻辽东,到好太王最后占据辽东,整整经历了300年,历经大小数十次战役,高句丽以惨痛的代价实现了历代国王的战略目标。
北燕之后,带着异域之风的北魏悍然崛起,高句丽与北魏隔辽河对峙。
在北魏的眈眈虎视下,公元427年,高句丽长寿王迁都平壤,向南挺进,最终在朝鲜半岛形成了三国鼎立的新均衡格局。
公元439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开启历史上的北朝时期。到了孝文帝元宏时,北魏迁都洛阳,兼容并蓄汉文化之长的北魏达到了其历史上的黄金时代。
颇识时务的长寿王主动向北魏朝廷上表,自称臣属。北魏朝廷欣然册封高句丽长寿王为“长寿郡公”,承认高句丽的藩属地位。腥风血雨后,高句丽再次被纳入官方钦定的中国东北地区“直辖式”少数民族政权轨道。
北魏外求和平、内行改革与高句丽弃西进转南下的政策,在外交关系上达成一致。自此,高句丽方小心包藏起觊觎之心,抛下兵戈铁戟,与中原各统治集团握手言欢。
自长寿王时代始,高句丽主动与北魏交好,连年遣使人魏朝贡,恪守藩臣之礼。之后诸王均继续保持与中原王朝政权的隶属关系,请求并接受中原王朝的册封,向中原王朝政权朝贡。高句丽通过和平交往手段,赢得较长时间的和平局面以致力于内部发展,经过数年休养生息,终赢得历史上的鼎盛时期。
南北朝时期,高句丽主动臣服中原王朝
高句丽历代诸王均向中原王朝政权遣使朝贡,克尽臣礼,并接受中原王朝的诏赐和指令。
高句丽称雄东北边疆地区,给自己的定位仍是中央王朝的边疆地方政权,并主动和中央王朝包括三国两晋南北朝分裂时期的各政权建立臣属关系,接受册封,积极纳贡、纳质。
与此同时,南北朝各王朝,尤其是属于北朝的各王朝都坚持让高句丽称臣纳贡。《魏书·高句丽传》载,北魏王朝不仅要求高句丽称臣纳贡,而且还要求纳高句丽王女为妃、留高句丽世子为质。《北史·高句丽传》载:“天保三年(552年),文宣至营州,使博陵崔柳使于高(句)丽。求魏末流人。敕柳曰:‘若不从者,以便宜从事。及至,不见许。柳张目叱之,拳击成(高句丽王)坠于床下,成左右雀息不敢动,乃谢服。柳以五千户反命。”
这段文字中崔柳之所以重拳出击,因为其背后有强大的北魏政权撑腰。而“谢服”二字道尽历来蠢蠢欲动的高句丽心不甘情不愿却不得不臣服的历史进程。
高句丽数次几近亡国,但都在中原政权激烈争夺的夹缝中得以残喘。迁都平壤后,高句丽依然与中原政权交往频繁。而中原地区的内乱也为高句丽的强大提供了有利条件。高句丽名义上尊奉北朝政权,但在暗中却不断掠夺土地,到南北朝末期,不仅占有了辽东四郡,而且还征服了朝鲜半岛上的新罗、百济政权,迫使其臣服。长寿王末年,高句丽疆域空前扩大,《魏书·高句丽传》载,其“民户三倍于前魏时,其地东西二千里,南北一千余里”,势力范围东临日本海,西滨黄海,南到汉江流域,北抵辽河,成为东北亚地区最为强大的王国之一。这是广开土王20多年四方扩张和后来者长寿王苦心巩固疆域的结果。
长寿王以文治武功赢得中原霸主的尊敬。公元494年十二月,接到在位79年的高句丽长寿王去世的消息,北魏孝文帝表示:“呜呼哀哉!朕虽不能亲往吊唁,但欲在此地致哀。请于东郊设祭坛,并备丧服。”
这种英雄间的惺惺相惜令人感动。
直到隋朝建立,中原王朝才与高句丽揭下这层温情脉脉的面纱。
中国最早的密码通信
刘义光
《资治通鉴》卷二0一载:唐高宗乾封二年(667年),唐朝与高句丽交兵,运粮使郭待封率海军舰队从海上直插平壤,主帅李绩命冯师本运送粮秣武器在后接应。不想补给船只在海上遇险,未能及时送达前线。郭待封军中乏粮,作书向李绩告急,但他担心书信会落入高句丽人之手,从而暴露军中虚实,于是将告急书信写成“离合诗”。李绩不解诗意,大怒说:“军事方急,何以诗为?必斩之!”军情紧急如此,这厮还有闲工夫作诗,赶明儿一定砍了他。行军管记通事舍人(总部机要秘书助理立法官)元万顷接过一看,道出其中用意,李绩恍然大悟,“乃更遣粮仗赴之”。
依愚管见,这应算是最早的密码通信文件了,可惜未见其原文。李绩一代名将,风骚差了点儿,要没有元万顷,此事还真悬。或许郭待封了解元万顷其人,所以才敢出此高招。据史载,元万顷善属文,然放达不羁,尝奉旨作《檄高句丽文》,只要按套路出牌,严厉恫吓他们快快受降便是。可元万顷毕竟是文人,当说的话说了,不当说的话也说,竟自恃才高,讥讽高句丽“不知守鸭绿之险”。高句丽实际掌权者泉男建回应道:“谨闻命矣!”于是“移兵据鸭绿津,唐兵不得渡”。唐高宗得讯,大为恼火,将这个多嘴多舌的家伙流放岭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