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唐诗看唐朝与新罗友好交往

2019-12-13 07:15方亚光
唯实 2019年11期
关键词:全唐诗新罗诗篇

唐朝(618—907年)不仅以经济繁荣、文化昌达著称于世,而且以兼收并蓄、善交友邻、对外开放而彪炳史册。对于唐代中外交往的盛况,诗人们最敏感,他们曾以饱蘸的笔墨,夸张的手法进行了描述和烘托,留下了无数的诗篇。据不完全统计,涉及“中外交往”这一题材的诗有500余首,约占全唐诗的1%。[1]不仅数量可观,而且内容丰富,涉及中外交往活动的各个方面。仅从国家和地区而言,进入唐代诗人视野的就有新罗、日本、安南、林邑、扶南、骠国、昆仑、诃陵、天竺、波斯、大食等,这些诗篇既可佐证史书之记载,又可加深人们对唐朝与“七十二国”交往的感观认识。限于篇幅,本文就唐诗涉及的唐朝与新罗交往史实略做分析。

一、丰富多彩的交往诗

检索唐代中外交往诗,不难发现以日本、新罗为题材的诗篇较多。关于唐代中日交往诗,据张步云先生整理统计有129首,其中中国作家56人,诗66首。[2]据笔者不完全统计,涉及中新交往的诗篇也有百余首,其中中国作家35人,诗46首,兹按其内容辑录如下。

1.描写新罗物质文化的诗篇

如《全唐诗》卷26李白《高句丽》:“金花折风帽,白马小迟回。翩翩舞广袖,似鸟海东来。”又如《全唐诗》卷271窦巩《新罗进白鹰》:“御马新骑禁苑秋,白鹰来自海东头。汉皇无事须游猎,雪乱争飞锦臂鞴。”

2.描写新罗僧人的诗篇

如《全唐诗》卷118孙逖《送新罗法师还国》:“异域今无外,高僧代所稀。苦心归(一作穷)寂灭,宴坐得精微。持钵何年至,传灯是日归。上卿挥别藻(一作操),中禁下禅衣。海阔杯还度,云遥锡更飞。此行迷处所,何以慰虔祈。”又如《全唐诗》卷384張籍《赠海东僧》:“别家行万里,自说过扶余。学得中州语,能为外国书。与医收海藻,持咒取龙鱼。更问同来伴,天台几处居。”此外,《全唐诗》卷509顾非熊《寄紫阁无名新罗头陀僧》,《全唐诗》卷553姚鹄《送僧归新罗》,《全唐诗》卷638张乔《送僧雅觉归东海(一作海东)》,《全唐诗》卷638张乔《送新罗僧》,《全唐诗》卷810法照《送无著禅师归新罗》,《全唐诗》卷832贯休《送新罗僧归本国》等也都有对新罗僧人的生动描述。

3.描写新罗来唐使臣的诗篇

描写新罗来唐使臣的诗篇尤其丰富。如《全唐诗》卷146陶翰《送金卿归新罗》:“奉义朝中国,殊恩及远臣。乡心遥渡海,客路再经春。落日谁同望,孤舟独可亲。拂波衔木鸟,偶宿泣珠人。礼乐夷风变,衣冠汉制新。青云已干吕,知汝重来宾。”又如《全唐诗》卷384张籍《送新罗使》:“春浮花气远,思逐海水流。日暮骊歌后,永怀空沧州。万里为朝使,离家今几年。应知旧行路,却上远归船。夜泊(一作宿)避蛟窟,朝炊求岛泉。悠悠到乡国,远望海西天。”其他如《全唐诗》卷201沈颂《送金文学还日东》,《全唐诗》卷256刘眘虚《海上诗送薛文学归海东》,《全唐诗》卷385张籍《送金少卿副使归新罗》,《全唐诗》卷508章孝标《送金可纪归新罗》,不再一一列举。

4.描写新罗人在唐宾贡及第的诗篇

如《全唐诗》卷638张乔《送宾贡金夷吾(一作鱼)奉使归本国》:“渡海登仙籍,还家备汉仪。孤舟无岸泊,万里有星随。积水浮魂梦,流年半别离。东风未回日,音信杳难期(一作知)。”又如《全唐诗》卷639张乔《送人及第归海东》:“东风日边起,草木一时春。自笑中华路,年年送远人。”再如《全唐诗》卷836贯休《送新罗人及第归》:“捧桂香和紫禁烟,远乡程彻巨鳌边。莫言挂席飞连夜,见说无风即数年。衣上日光真是火,岛旁鱼骨大于船。到乡必遇来王使,与作唐书寄一篇。”

5.描写唐人出使新罗的诗篇

如《全唐诗》卷210皇甫曾《送归中丞使新罗》:“南幰(一作宪)衔恩去,东夷泛海行。天遥辞上国,水尽到孤城。已变炎凉气,仍愁浩淼程。云涛不可极,来往见双旌。”又如《全唐诗》卷237钱起《送陆珽侍御使新罗》:“衣冠周柱史,才学我乡人。受命辞云陛,倾城送使臣。去程沧海月,归思上林春。始觉儒风远,殊方礼乐新。”类似出使新罗的唐诗还有很多,从诗的名称即可见,如《全唐诗》卷250皇甫冉《送归中丞使新罗》,《全唐诗》卷269耿湋《送归中丞使新罗》,《全唐诗》卷283李益《送归中丞使新罗册立吊祭》,《全唐诗》卷295吉中孚《送归中丞使新罗册立吊祭》,《全唐诗》卷323权德舆《送韦中丞奉使新罗》,等等。

6.唐玄宗送给新罗王的诗

如《全唐诗逸》卷上唐明皇《赐新罗王》:“四维分景纬,万象含中枢。玉帛遍天下,梯杭归上都。缅怀阻青陆,岁月勤黄图。漫漫穷地际,苍苍连海隅。兴言名义国,岂谓山河殊。使去传风教,人来习典谟。衣冠知奉礼,忠信识尊儒。诚矣天其鉴,贤哉德不孤。拥旄同作牧,厚贶比生刍。益重青青志,风霜恒不渝。”

7.唐诗中的新罗人及其诗篇

新罗人在唐朝期间,写下的诗篇也不少。有的收录于《全唐诗》,有的则散见于其他文集。如《全唐诗》卷732王巨仁《愤怨诗》 (王巨仁,新罗国隐士):“于公恸哭三年旱,邹衍含愁五月霜。今我幽愁还似古,皇天无语但苍苍。”又如《全唐诗》卷808金地藏《送童子下山》(金地藏,新罗国王子):“空门寂寞汝思家,礼别云房下九华。爱向竹栏骑竹马,懒于金地聚金沙。添瓶涧底休招月,烹茗瓯中罢弄花。好去不须频下泪,老僧相伴有烟霞。”再如《全唐诗补逸》卷19收录崔致远诗60首。此外,像金立之、金可纪、金云卿、慧超等都有不少诗句。

二、“风霜恒不渝”的近邻友邦

以上这些诗篇,从另一个角度再现了当时中国与新罗频繁交往的情景及结下的深情厚谊。

1.交往形式多样

周一良先生在谈到中外文化交流时,曾将交往的形式归纳为六种,即使节往来、学生往来、宗教活动、商业和商人、手工匠的往来、战争。当然,这些形式并不是同时并存,而是随时代、地区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从辑录的中新交往诗看,唐与新罗的交往涉及方方面面。既有物质交流,也有文化交往;既有官方的,也有民间的。而且,其途径和形式有使节往来、学生往来和宗教活动等多种。从使节往来来说,涉及这一题材的诗篇就有30首,其中描写新罗来唐使者的有17首,描写唐使出访新罗的有13首。从学生往来来说,涉及这一题材的诗有5首,主要是描写新罗留学生在唐“宾贡及第”的情景。从宗教活动这种形式来看,描写新罗僧人在唐活动的诗篇也不少,大约有9首。

2.使节互访不断

唐初,朝鲜半岛上三国鼎立。高丽、百济、新罗为祈求唐朝的庇护或达到吞并对方的目的,纷纷派遣使节来唐。唐廷则不断派遣使臣出访,进行“斡旋”。特别是当三国遇到国难、大丧时,唐廷总是委派级别较高的官吏前往吊丧、慰问。据笔者不完全统计,仅贞观年间,高丽遣使来唐8次,百济与新罗各12次;开元年间新罗遣使19次。因此,整个唐朝时期,新罗来唐的使者非常多,遣使的次数也很频繁。从辑录的中新交往诗来看,虽然只有14首,但涉及面较广,涵盖唐玄宗之后多朝皇帝。

唐廷派往朝鲜半岛的使臣也是连续不断,在唐开元之前有沈叔安、朱子奢、長孙师、邓素、相里玄奖。新罗统一朝鲜半岛之后,双方“走动”非常频繁。新罗一有“国丧”等大事,唐廷便派使臣前往“吊祭”、慰问。

唐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新罗王兴光卒,据《旧唐书》卷199上《新罗国传》记载,唐“仍遣左赞善大夫邢璹摄鸿胪少卿,往新罗吊祭,并册立其子承庆袭父仪同三司、新罗王”。当时,与邢璹一同出访的还有府兵曹参军杨季鹰。天宝二年(公元743年),承庆卒,唐廷“诏遣赞善大夫魏曜往吊祭之。册立其弟宪英为新罗王”[3]。

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新罗国王金宪英去世,国人按其传统拥立其子金乾运为王,并派大臣金隐居奉表赴唐,请求唐廷予以册命。按照惯例,唐廷需颁发册文,并派使臣前往宣读。归崇敬以仓部郎中、御史中丞身份,被委以“吊祭册立新罗使”,监察御史陆珽、顾愔为副使。大历三年(768年),归崇敬“持节斋册书”赴新罗,唐廷举行了盛大的欢送仪式。此后,出使新罗的还有盖埙、韦丹、元季方、崔廷、源寂。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年),新罗国王死,无子,国人立宰相金良相嗣。贞元元年(785年),唐廷派遣户部郎中盖埙“持节命之”。贞元十四年(798年),新罗又遇国丧,第二年唐廷便命司封郎中韦丹前往册立。永贞元年(805年),唐廷又命兵部郎中元季方前往新罗册立“新王”。唐宪宗元和七年(812年),新罗国王死,来告丧。唐廷命职方郎中崔廷前往吊丧,“且命新王”。唐文宗太和五年(831年),命太子左谕德、兼御史中丞源寂持节前往新罗“吊祭册立”[3]。因此,关于唐使出访新罗的诗也比较多,特别是大历三年归崇敬、顾愔的出使,引起了众多诗人的关注,钱起、皇甫冉、皇甫曾、耿韦、李益、吉中孚、顾况、独狐及分别写下诗篇以示庆贺。

3.赴唐成为时尚

唐朝就像一块磁石深深地吸引着周边国家和地区的人们。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曾对弟子们说:“为了追求知识,虽远在中国,也应该去。”日本的圣德太子在了解了唐文明之后,“万事悉欲仿效之心,与日俱增”。如同日本及其他国家和地区一样,新罗人对唐朝也是十分向往的。因此,来到唐朝的新罗人除了使者外,还有大量的留学生、僧侣及其他人士。“棋僧入汉多”,成为当时新罗的一种时尚。史载,贞观年间,唐太宗大阐文教,兴办学校,仅都城长安就增筑学舍1200间。境内“四方秀艾,挟策负素,坌集京师”,周边部族和邻邦如新罗、高昌、百济、吐蕃、高丽都相继遣其子弟入学,国子学生达“八千余人”。其后,外国留学生接踵而来,数量倍增。新罗在统一朝鲜半岛后,入唐求学者更多。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年)五月庚辰,新罗国王金彦升奏:“先在太学生崔利贞、金叔贞、金立之、朴亮之等一十二人,请留宿卫,仍请配国子监习业。”唐文宗开成二年(837年),新罗在唐留学生有216人。开成五年(840年)四月,新罗国丧,一次回国的留学生有150人。新罗每次派遣留学生的人数少者2人,多者七八人,有时达20人。学生一般是“十年限满还国”。他们并不是等前批还国后再派第二批,而是年年派遣。因此,在唐朝留学的新罗学生一般在一两百人。据《东史纲目》卷五记载,从长庆初年金云卿登宾贡科之后到唐朝末年,新罗留学生宾贡及第者就有“五十八人”。新罗人在唐廷任职的也较多,其中有迹可考者就有四人。金云卿,长庆(821—824)登第,出任兖州都督府司马,会昌元年(847年)返回,在唐廷供职20余年。崔致远,乾符元年(874年)宾贡及第,先后出任宣州溧水县尉、高骈从事、淮南入本国兼送诏书等使,前都统巡官、承务郎、侍御史、内供奉赐紫金鱼袋等职,供职十年,于中和四年(884年)返回。金绍渤(或是游),乾符末(879年)登第,担任太学博士,文德元年(888年)返回,留仕十年。金文蔚,乾宁(894—897)、光化(888—897)间登第,先后担任工部员外郎、沂王府谘议参军、允册命使等职,于906年返回。此外,新罗僧人来唐习经求法也很频繁。从唐诗中可以看到,既有法师,也有一般的僧侣,他们或“别家行万里”,或“东来此学禅”,出入寺院庙宇,“灵踪欲遍寻”,“忘身求至教”,不仅“学得中华语”,“能为外国书”,而且“汉风深习得”,“宴坐得精微”。

4.友谊深厚绵长

这些唐诗传递的不仅是当时唐与新罗交往的盛况,更为重要的是两国人民间的深厚友谊。从诗作来看,既有唐人的作品,也有新罗人的诗作;从作者的身分来说,上自皇帝,下至僧人。从诗的内容看,既是对使臣互访、留学习经等具体事件的直接记叙,更是对蕴藏于两国人民间深情厚谊的传诵讴歌。“异域今无外”“奉义朝中国,殊恩及远臣”“异俗知文教,通儒有令名”“使去传风教,人来习典谟”,足见当时两国间的亲密与友谊。唐诗中那种恋恋不舍的情感、离别的愁绪、关爱的思念,随处可见。“沧溟西畔望,一望一心摧”,表达了人们恋恋不舍的情感。“昨夜西风起,送君归故乡。积愁穷地角,见日上扶桑。蜃气生初霁,潮痕匝乱荒。从兹头各白,魂梦一相望。”离愁别绪,溢于言表,“魂梦相望”,情深谊长。“离心寄何处,目断曙霞东。”“何处归且远,送君东悠悠……离别惜吾道,风波敬皇休。春浮花气远,思逐海水流。日暮骊歌后,永怀空沧州。”表达了中新人民之间的真实情感。“东风未回日,音信杳难期(一作知)”以及“到乡必遇来王使,与作唐书寄一篇”,描写了人们渴望加强联系的心情。“鸟行来有路,帆影去无踪。几夜波涛息,先闻本国钟。”“汉风深习得,休恨本心违。”“沧沧天堑外,何岛是新罗?……此去知提笔,须求利剑磨。”则体现了一种关爱之情。

参考文献:

[1]方亚光.唐代对外开放初探[M].合肥:黄山书社,1998.

[2]张步云.唐代中日往来诗辑注[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

[3]旧唐书·新罗国传[Z].

(作者系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研究员)

责任编辑:彭安玉

猜你喜欢
全唐诗新罗诗篇
《全唐诗》中的乌鸦意象研究
童心里的诗篇
新罗入唐僧汉文诗初探
静待绽放
雪峰山诗篇
美好的开始
浅议张保皋海上贸易进行的原因
《全唐诗》里的中秋节俗(节选)
唐代筝曲的风格及其美学意蕴
基于数据库的唐诗宋词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