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刘禹锡诗歌对传统主题的突破

2022-04-29 00:44邓燕
文学艺术周刊 2022年1期
关键词:悲秋贬谪刘禹锡

刘禹锡,字梦得,河南洛阳人,中唐杰出诗人、作家、哲学家。贞元九年与柳宗元同榜考中进士,后任监察御史。顺宗即位,推行新政,他与王叔文极力推行革新运动。新政失败,刘禹锡先后被贬为朗州司马﹑连州刺史,此后调任夔州、和州、苏州刺史,唐宪宗下诏“纵逢恩赦,不在量移之限”。然而在他颠沛流离的“搬迁”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是极其雄健豪壮的风骨,他的诗歌体现出极具情感张力的雄直劲健的风格。刘禹锡的乐观主义精神主要体现在对传统主题的突破与反拨,违逆传统主题既定的情感指向和思想倾向,力图从相反的方面对有偏颇之处加以匡补和论证,显示了诗人迥异于世俗的卓越见识和博大胸襟。刘禹锡创作了许多反对“悲秋”“叹老”“嗟卑”传统主题的诗作,以其豪迈乐观的精神创造出贬谪诗歌雄健豪壮的新面貌,打破了贬谪文学哀怨激愤的传统。刘禹锡的诗歌创作主要来源于他一直坚持的政治抱负和贬谪过程中接触到的底层人民的生活境况,他的诗歌浅显明了却又意蕴深刻,在中唐诗史上独树一帜。

一、对“文人悲秋”传统主题的突破

宋玉《九辩》中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自此开启了文人“悲秋”的主题。如曹丕《燕歌行》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杜甫《登高》里“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辛弃疾《昭君怨·人面不如花面》里“落叶西风时候,人共青山都瘦”;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里“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古往今来,人们的潜意识里似乎认为“伤春悲秋”是定论,秋天里的事物都表达着同一情感——哀伤,秋雨、秋风、秋叶、秋霜都被糅合着愁绪写进了诗里,或表达思归之情或诉说羁旅之悲或埋怨贬谪之苦,不一而足。

以“诗豪”著称的刘禹锡则“反其道而用之”,一反历代文人悲秋的传统主题,跳出前人“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窠臼,在他的诗歌中出现了爱秋、颂秋的主题。而在他的咏秋、颂秋诗歌中常常出现怪异的诗风,唱出了一曲荡气回肠、生机勃勃的秋之歌。

(一)违反常情的抒情模式

刘禹锡咏秋诗作最为人熟知的是《秋词》二首,其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此诗可谓短小精悍,叙述、写景、抒情、议论兼而有之,言简意赅而见解深刻。诗人赋予此诗一种昂扬向上的基调,自古以来逢秋必哀,诗人偏偏认为“我言秋日胜春朝”,后面两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便是对“秋日胜春朝”的最有力的证明。在诗人眼里,秋天具有“晴空”“碧霄”这样清新的意境,翔鹤在秋日里精神抖擞排云直上便能到达诗意的碧霄。此诗还是诗人被贬朗州时所作,千百年来被贬文人不在少数,他们的作品大多抒发浓重的怨愤之情,而刘禹锡却一反常态,身处逆境却还能如此乐观豁达,抒发了诗人在逆境中不甘沉沦、奋发向上的雄直豪迈之情感。《秋词》二首其一旨在于赞秋,其二则贵在咏秋,“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很显然这是他写完其一后犹有余味之作,写“山明”“水净”“叶红”,构筑出一幅亮丽的秋色图,与其一中“晴空一鹤排云上”相互照应,一上一下,一动一静,意境幽远明净。

(二)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托物言志手法的运用跟他的人生遭遇有关,他在《始闻秋风》中写道:“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君”字即指“秋风”,前两句就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全诗借咏秋风而言志,寓寄在因思念边草而鬓毛抖动的伏枥老马和顾盼青云而睡眼圆睁的在韝雄鹰形象当中,酣畅淋漓地表现了诗人暮年壮心﹐尽管远谪边荒,处境艰苦,仍然像骏马、猛雕那样,有着坚韧的性格、奋发的精神和高尚的志趣,是一首昂扬的秋风之歌。俞陛云《诗境浅说》曾云:“梦得此作,振笔挥洒,英气勃发,不作寻常悲秋之语,法乳直接少陵。”刘禹锡一生仕途坎坷,屡次遭受贬谪之难,被弃置于“巴山楚水凄凉地”(《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达二十三年之久,却依然坚持“世道剧颓波,我心如砥柱”(《咏史》其一),体现了他积极进取的博大胸襟。

(三)独特的写作角度

《望洞庭》以遥望月夜的角度来描写不一样的洞庭湖,施以巧妙的比喻,“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中“镜未磨”三个字把千里洞庭湖月夜下风平浪静的安宁形象描绘得淋漓尽致,而上句与下句也是完美搭配,正因为“潭面无风”才有“湖光”和“秋月”“两相和”的画面。在《晚泊牛渚》中作者以时间次序吟咏秋之晚景:“芦苇晚风起,秋江鳞甲生。残霞忽变色,游雁有馀声。戍鼓音响绝,渔家灯火明。”其所写之景从傍晚、日落到入夜、月下,次序分明,描绘出一幅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的秋天晚景。虽然日落入夜,游雁哀鸣,晚霞失去了色彩,但接踵而来的必然是 “渔家灯火明”的温馨景象。这也暗示了诗人虽遭贬谪却依然乐观坚韧,对未来怀揣着希冀。刘禹锡对于“文人悲秋”传统主题的突破的诗歌信手可得,此处不一一列举。

二、对“叹老”传统主题的突破

历朝历代的文人墨客都对“年老”这个词赋予惆怅、哀伤的情感,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里“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旅夜书怀》里“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陆游《诉衷情》里“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等不可胜数。年纪大了自然体力衰弱、精力不济﹐疏于家国大事,然而在刘禹锡的诗文里面﹐年老依然能够老当益壮、积极进取﹐为国家使出最后的绵薄之力,奏出一曲朝气蓬勃的暮歌。在《酬乐天咏老见示》里这样写道:

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此诗是刘禹锡收到好友白居易赠送的诗歌《咏老赠梦得》之后所作,刘禹锡和白居易晚年同患足疾和眼疾,行动多有不便,两人同病相怜,可是对待眼前年老病缠身的不堪际遇却有着相悖的看法。白居易《咏老赠梦得》中写道:“与君俱老也,自问老何如。眼涩夜先卧,头慵朝未梳。有时扶杖出,尽日闭门居。懒照新磨镜,休看小字书。”白居易认为年老之人就应该怜惜自己,保重身体最要紧,表现出一种消极的悲观情绪;刘禹锡在酬谢白居易的诗歌中表现出来的是一种极度乐观的积极态度。诗的前六句叙述人年老病缠肯定会有些力不从心的无力感,这是人之常情﹔后六句则来了一个巨大的转折,写人老了才会阅历丰富、见识广阔,观察事物就像观看江河一样简单清楚,只要克服了害怕衰老的恐惧心理便是一件荣幸的事情,不要因为桑榆晚景而悲伤,晚霞也可以照红半边天空。刘禹锡认为衰老有短处也有长处,不应该花太多的情绪在悲叹老迈这个问题上。最后两句诗写得尤为奇妙,用“桑榆”比作日暮,构筑出一幅绚丽彩霞照红天空的美丽图画,显现出诗人内心“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曹操)、“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滕王阁序》王勃)之气概。瞿佑曰:“‘刘梦得暮年与裴、白优游野绿堂,有‘在人称晚达,于树比冬青之句,又云‘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其英迈之气老而不衰如此。”(《归田诗话》卷上)。

在刘禹锡另一反“叹老”诗作《乐天寄重和晚达冬青一篇因成再答》中也体现了他不服老迈、奋进不息的精神气概。首联写“风云变化饶年少,光景蹉跎属老夫”,说的是现在在政治道路上叱咤风云的是那些气血方刚的年轻人,我们这种年老力衰的老夫只是在蹉跎光阴而已;颔联、颈联则是转折句,“秋隼得时凌汗漫,寒龟饮气受泥涂”写出了秋天树叶纷纷凋零﹐而秋高气爽鹰隼正好可以展翅翱翔,寒冬里其他的很多动物都只能冬眠而神龟却能在泥土中徜徉。假用比喻,寓意老夫也不是什么都干不了,还是有一些用处的。尾联“振臂犹堪呼一掷,争知掌下不成卢”,“成卢”,古代一种以骰子为道具的游戏,五枚骰子全掷成黑色的叫卢成。这两句诗是说既然老夫还能振臂高呼掷下最后的赌注,怎么就能知道不可能获胜呢?体现出诗人稳操胜券信心满满的豪迈壮烈之气,在他心中是不服老迈力衰的,即使年老﹐尚有孤注一掷的喷薄力度。何焯曰:“梦得生平可谓知进不知退矣。”

刘禹锡甚为喜欢以“老骥”“鸷禽”入诗,以“老骥”“鸷禽”奋斗不息的精神来抒发自己不服老的豪迈气概。在他的《学阮公体三首》(其二)里这样写道:

朔风悲老骥,秋霜动鸷禽。出门有远道,平野多层阴。

灭没驰绝塞,振迅拂华林。不因感衰节,安能激壮心?

首联即刻画了“老骥”“鸷禽”的形象,卒章显志,凛冽的北风使老骥悲壮激奋不已,凌厉的秋霜使鸷禽展翅翱翔,交代了勾画这两个形象的意义,将诗人所要抒发的自强不息的情感充分地表达了出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是曹操流传千古的绝唱,它以“以彼物比此物”的写作手法见佳,突显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气概,更为绝妙的是它可以被不服老的人们为己言志而随口吟诵,可以被人们用来形容老年笃志。刘禹锡将这句诗融入了自己的诗文当中,勾画了一幅“老骥驰骋图”,与“鸷禽翱翔图”互相辉映,使老骥与鸷禽相互衬托,寓意更深刻。颔联和颈联写老骥要驰骋,哪怕那路途遥远﹔鸷禽要翱翔,何惧那天空层云。奔驰的老骥消失在边塞尽头,翱翔的鸷禽穿过彤红的枫林,这几句把“老骥驰骋图”和“鸷禽翱翔图”完美地活生生地勾画出来了。尾联“不因感衰节,安能激壮心?”是诗人对“老骥”“鸷禽”奋息不止的由衷赞叹,是诗人壮志难酬的奋力呐喊,这一句使全诗主题鲜明,感情激荡。他的《秋声赋》中也引入了“老骥”“雄鹰”这些意象:“嗟乎!骥伏枥而已老,鹰在韝而有情。聆朔风而心动,眄天籁而神惊。”

三、对“嗟卑”传统主题的突破

出于政治上的原因,古代被贬文人数不胜数,所作的贬谪“嗟卑”之伤的诗歌更是不胜枚举,贬谪文学自成一体,大都以“怨愤”为基调,或凄凉惨淡,或哀怨欲绝,或自甘沉沦。如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里“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里“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黄庭坚《清明》里“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等等,不一而足。朱自清在《论书生的酸气》中说:“得意的自然有,却只是少数,失意的可太多了。所以总是叹老嗟卑,长歌当哭,哭丧着脸一副可怜相。”相比之下,刘禹锡遭贬谪时期所作的一些诗作却是以积极乐观的姿态面对现实,创造了贬谪诗歌豪壮劲健的崭新风貌,体现了他不怕失败、坚持奋斗的精神,唱出了一首正义凛然、豪迈劲健的壮歌。

(一)运用比兴手法

刘禹锡运用比兴手法写出他在贬谪生活积极乐观、绝不言弃的豪迈气概。广为流传的是《浪淘沙九首》其八: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本诗充分运用了比兴言志的手法,以浪淘泥沙比喻人生际遇,又以沙底的真金自比,表现出作者无所畏惧、愈挫愈勇的英雄气概。全文语言浅近,却又有言外之意﹑韵外之致。前面两句“莫道”“莫言”两个否定词,斩钉截铁地、旗帜鲜明地表明自己的态度,自己虽然屡遭贬谪,几经沉浮,壮志难酬不可言说,但是再多的磨难也不能够磨掉自己坚强刚健的性格,将苦难当作砥砺意志的考验才是明智。此诗是刘禹锡被贬谪夔州时所作,在夔州他对自己的人生做了一番深刻的反思,从而体味到人生的真正意义所在,他的诗歌也因此风格大变,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由此而生。后两句中,作者用劳动人民辛苦淘沙沥金的形象生动地比喻了经历人生苦难的过程。对于淘金者而言,淘尽沙石之后必然会得到金灿灿的金子,而对于有志向的人来说,只有经历过足够多的磨难才能够领会人生的真谛。诗人以“金子”自比,暗喻那些谗言者如“泥沙”,在滔滔的历史长河中,“泥沙”终会被淘尽,留下来的只有“金子”。此诗语意豪迈而文笔奇崛,反映出作者在逆境中不屈不挠、奋发向上的战斗精神。

(二)利用咏怀抒情的方式

诗人利用咏怀抒情的方式表现他在贬谪生活中积极乐观、豪放从容的心态。《学阮公体三首》其一中有这样的诗句:“百胜难虑敌,三折乃良医。人生不失意,焉能慕己知”,百战百胜的将军不一定就能看清他的对手,多次折断手臂的人便会成为高明的医生,如果人生没有经历过失意的挫折,怎么能暴露出自己的短处而让自己有所作为呢?诗人在面对挫折时不消极、不悲观、不避世,而是从“失意”中认识自己的缺陷,总结经验教训,从而重新投入到新的战斗当中去,体现了诗人昂扬向上、绝不屈服的奋斗精神。《学阮公体三首》其三中这样写道:“侯门有仁义,灵台多苦辛。不学腰如磬,徒使甑生尘”,都说侯门仁义存,其实他们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已,坚决不学腰如磬折的下流相,宁可一贫如洗让甑中生尘。诗人在此诗中鞭挞了现实社会的黑暗,讽刺王侯们为了利益而绞尽脑汁费尽心思,抒发了作者不流于世俗、坚决抗争的顽强意志。这两句诗可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陶渊明“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相媲美,但刘禹锡不是像李白、陶渊明那样抱着避世的态度,他虽然几经贬谪,内心却是一直想回到京城一酬心中壮志。

(三)使用政治寓言诗的形式

诗人使用政治寓言诗的形式来表达不畏邪恶力量、坚强不息的乐观精神。如刘禹锡被贬朗州时所作的《聚蚊谣》,全诗使用比喻的手法,讽刺权贵如蚊子一般害怕阳光,专门在黑暗处伤人,而如“我”般伟大者不惧怕这些渺小的蚊子。前面四句写蚊子飞扬跋扈、不可一世之态,接下来四句写饕蚊所犯的罪恶,以及它们对人们带来的严重危害,这也是寓意权贵反对革新政策,散布谣言,蒙蔽人们的眼睛,危害重重。再下四句写人与饕蚊展开巧妙斗争,“我”虽有七尺之躯可是难敌饕蚊之众,而且现在饕蚊“天生有时”,“我”正处背时。诗人明白“天生有时不可遏”的道理,所以“为尔设幄潜匡床”,避开敌人强大的方面,保存力量,以便以后继续斗争。最后两句“清商一来秋日晓,羞尔微形饲丹鸟”写出了饕蚊不过是一时之英雄,秋天一到,那曾经嚣张一时的蚊子很快便会灭亡的真理。这两句饱含了诗人的愤懑之情,他憎恨那些如蚊子一般卑鄙的权贵,同时也蕴含着诗人不畏惧当下的挫折,对未来充满希冀、充满期待的心境。

四、结论

刘禹锡一生仕途坎坷艰辛,长达二十三年的贬谪经历并没有令他自甘沉沦﹐而是使他走上了发愤著书的道路。“愤怒出诗人”,刘禹锡在他贬谪生活中创作的诸多诗歌都是旨在于传达积极昂扬向上的乐观主义精神,一改历代文人墨客对贬谪文学赋予的忧愤风格,对“悲秋”“叹老”“嗟卑”的传统主题进行了深层次的反拨,如“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等诗句语言简练而意蕴深远,通过议论来抒发情感或述志表意,凸显了诗人迥异于流俗的独特见解,更体现了诗人乐观的态度、旷达的胸襟和倔强奋发的精神。刘禹锡创作这些非凡脱俗的诗歌托物言志,他的半生韶华都在逆境中度过,无论是萧瑟的秋天、力残的晚年还是困苦的迁谪,他从未屈服,从未放弃胸中的豪情壮志。

[作者简介]邓燕,女,汉族,广西岑溪人,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在读。

猜你喜欢
悲秋贬谪刘禹锡
调畅情志 远离悲秋
苏轼的贬谪生活
赏牡丹
试论贬谪文学中的旅游因素
《刘禹锡 陋室铭》
从琵琶曲《思春》到粤乐《悲秋》的乐调考证与传播变化
星是唯一的向导
宋代贬谪文学研究述论
刘禹锡与《陋室铭》
悲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