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图书编校质量问题分析及对策建议

2022-04-29 01:35裴佩
新闻文化建设 2022年15期
关键词:问题分析对策建议

裴佩

摘要:图书编校质量对于图书的质量以及出版社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图书的编校质量存在编校流程不够规范、图书编校质量有所下降、常见的编校问题仍然明显等不足。针对这些问题,本文认为要从提高认识,完善制度,严格执行编校流程;端正态度,加强学习,提升编辑能力素质;多样化培训,培养优秀编辑人才,提升行业素养;加强统筹,提升绩效管理水平,减轻工作压力等方面着手,提升图书编校水平,从而推动出版行业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图书编校质量;问题分析;对策建议

图书质量与出版社的发展和前景息息相关。根据《图书质量管理规定》,影响图书质量的四个主要因素:一是内容,二是编校,三是设计,四是印刷。这四个方面都是图书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这四个方面都合格,图书才算是合格的。近年来,出版社年轻编辑从业者占比大,工作经验不足、知识储备不够、责任心不强等都可能导致图书的编校质量不合格率攀升。同时,随着出版业的不断社会化和市场化,盲目追求数量也给图书的编校质量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提高图书的编校质量,推动出版社更好地转型发展,是每一个出版社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当前图书编校质量问题的现状

(一)编校流程不够规范

目前我国出版业在编校流程上通行的是“三审三校”。其中“三审”分别为初审、复审、终审;在校对流程中,现阶段采用的主要是“三校一通读”制度。审核和校对的每个环节都是相互独立的,都有各自的侧重点,但又是环环相扣。前面的任何一个环节如果出现漏洞,后面的环节如果不注意,就不一定能弥补前面环节的不足。另外,在具体执行过程中,每个出版单位采用的校对流程也有一定的区别。一旦某个环节的编辑从业者能力素质和责任心薄弱,就会出现一定的问题。而现在随着出版行业的竞争日益激烈,一些出版社出现“萝卜快了不洗泥”的情况,有些环节的执行不是特别到位。另外,随着稿件的电子化,编辑从业者的“校异同”和校对从业者的“校是非”也会产生相应的矛盾,校对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订正原稿,但是这些订正得到编辑从业者的认可才能最终完成修订。在这种情况下,图书质量更多地依赖编辑从业者的加工能力和责任心,而编辑从业者的加工能力和责任心也是有所差异的,这就造成了图书编校质量的差异[1]。

(二)图书编校质量有所下降

2021年,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组织开展了图书“质量管理2021”专项工作,重点对2020年以来出版的少儿图书、教辅材料等进行编校质量检查。此次共组织抽查了100家出版单位的300种图书,经审核,认定其中62种图书差错率超过万分之一。这表明,近些年市场上图书质量从总体上来说不错,但是一些出版社在快速的市场化发展中,过多地关注经济效益,忽略了图书的质量,因此出现图书编校质量下降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虽然一些出版社获得了短暂的发展,凭借出版的书的数量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但是长此以往,就会严重影响出版社的形象,降低了出版社的等级,直接影响出版社的前途和未来长远发展。

(三)常见的编校问题仍然明显

从抽查中可看出,当前的图书依然出现一些常见的错误,如错别字、语句搭配不当等语法逻辑问题依然常见,还有一些格式不规范、数字使用不规范等问题。虽然这些问题是与出版行业相伴相生的,不可能根除,但对于出版行业来说,要想获得长远发展,对这些编校问题就不能听之任之,而是要在出版之前将这些常见的编校问题尽可能地解决。这些问题虽然不像政治性、经济性错误那么严重,但是却比较直观,长久以来一直影响着图书的质量,甚至影响着出版社的形象[2]。

二、造成图书编校质量问题的原因

(一)重视不够,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出版社走向市场之后,一些出版社为了生存发展,将更多的精力用在关注经济效益方面,一味地强调图书数量,忽略了对图书质量的重视。一些出版社由于缺乏相应的管理制度,对图书的编校质量重视不够,行业规范意识淡薄,质量管控力度不够等,导致一些选题质量下降,甚至对于一些由作者自费的包销书,只要符合政治性要求,图书质量的好坏没有严格把控,甚至还出现为了跟上行业潮流突击出版的情况,敷衍塞责,直接影响了图书的编校质量[3]。另外,一些出版社对于“三审三校”制度执行得也不够严格。由于出版任务繁重,人手紧张,出版的时间紧迫等,很多稿件基本是由一个责编负责,其他环节只是走个过场,责编手头同时又有很多出版任务,这就造成一审稿件提出的问题到了校对环节还没有得到修改的情况。三个校次本应由不同的人员担任,但在实际中通常仅由一审人员直接进行,这不仅让三审三校制度流于形式,图书质量也缺乏应有的保障[4]。

(二)意识不强,编辑职业素养有待提升

出版社质量保障制度体系以及整体的风气直接影响着编辑从业者的工作态度。一些老编辑秉承“无错不成书”“差不多就行”的思想,仅仅是走马观花,对图书质量不严格把关,仅对前后封面、插画、关键内容进行“扫描”,对其他的内容“一掠而过”,这势必导致图书编校质量的下降,而且也影响着新进编辑从业者的思维模式和工作态度。还有的编辑从业者本身不是图书相关专业出身,平时也不加强学习,在编校过程中,经常出现专业性的错误。还有的编辑从业者对编审标准掌握得不够扎实,出现常识性错误。这些因素都直接关系着图书质量的好坏。

(三)流于形式,业务培训实用性不强

出版行业对编辑从业者的业务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很多出版社每年都会对责任编辑有相应的培训和继续教育。但是,线上的培训大都以请相关行业内的专家开讲座的形式开展,线下的培训由编辑从业者自己选择时间进行学习打卡,这样的培训在一定程度上流于形式,编辑从业者在仅有的几天讲座中不能真正静下心来学习新的知识,专业素质自然也得不到较快的提升,再加上培训的专业知识内容更新较慢,对实际工作指导性不够强,也直接影响了编辑从业者对业务培训的重视度,使培训浮于表面、流于形式,培训效果也不明显[5]。

(四)任务繁重,缺乏相应激励措施

近几年,出版行业的竞争日益激烈,在出版社数量基本没有增加的情况下,图书出版的领域和种类却在大幅度增加。有的出版社平均一个编辑从业者每月要出三四本书,还有的出版社规定每个编辑从业者每年的出版字数要在六百万字以上,但实际工作字数远远超过了一千万字甚至更多,这对编辑从业者来说是非常繁重的工作。一些出版社的编辑从业者还有“单打独斗”的现象,一个人要负责从图书策划组稿一直到销售宣传的每一个环节,工作量更是巨大。由于时间和精力的限制,很多时候图书质量也往往打了折扣。此外,一些出版社对图书的编校质量没有相应的奖惩和激励措施,仅仅是将发稿字数、选题数量、出版数量、码洋等作为平时工作考核的标准,这也会直接影响编辑从业者对图书编校质量的重视。

三、对策与建议

(一)提高认识,完善制度,严格遵守编校流程

对出版社而言,着眼于未来的发展,要树立长远的眼光,充分认识到图书编校质量对于出版社长远发展的重要意义,而不是仅仅盯着当月或者当年的图书出版数量,要在努力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积极承担和履行社会责任,做到“两个效益”相统一。毕竟随着出版行业的竞争加剧,生产质量好、以“内容为王”的图书才是确保出版社走得长远的决定因素。

在出版流程上,出版社要明确制度,出台相应奖惩措施,确保编校流程得到严格执行。一是严格执行相关制度。要将打造精品图书意识贯穿出版的各个环节,严格执行三审制度、责任编辑制度、责任校对制度等,增强图书从业者的质量意识,对出版物的思想性、科学性、艺术性、知识性、可读性等做到全面把关。要理顺出版环节,对人员按照岗位和专业进行明确分工协作,将每个环节安排专门的人员负责,减少“磨洋工”现象,改变一本书由一个人走到底的情况,提高工作效率。二是探索编校合一、编校重叠、编校审读等模式,也可让编辑从业者同时做校对的工作,不拘泥于同一种角色,使编辑从业者成为出版行业的综合性人才。此外,在对重点图书的出版流程上增加外审专业人员的审读环节,以确保图书质量。三是加强对书稿档案的管理。书稿的流程档案详细记录了出版工作环节的每个过程,不仅有利于及时解决编校流程中出现的疏漏和错误,同时也能提高编辑从业者在审稿过程中的责任心,提高图书编校质量[6]。

(二)端正态度,加强学习,提升编辑能力素质

对编辑从业者来说,要想在出版社立足,出版各类适应市场需求的好图书,更应认识到持续学习和提升自身职业能力素质的重要性,不能为了完成任务或追求经济效益而忽略图书质量,这种短视行为必然走不长远。一是要树立“质量重于一切”的出版理念,编辑从业者除了要有“经济”概念之外,也应保质保量地完成出版社的规定任务。应从选题策划、组稿等环节认真构思和把握选题,用自己的工作热情和严谨的工作态度对待手里即将出版的每一本书稿,对待每一处有疑问的地方要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从翻阅各种工具书或向同事请教来汲取更多的知识,校正错误。二是加强学习,练就过硬的专业本领,不断用鲜活的出版业务知识丰富大脑。平时应在工作之余多看与出版专业相关的书籍,主动寻找相关的学习资料进行自学,从报纸杂志、互联网或者同行交流中开阔眼界、提升思维,从而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三是要重视培训,积极参加相关的业务培训和继续教育。要认真对待每一次业务培训,多向资历深、责任心强的编辑从业者请教。在巩固出版专业知识以外,还应广泛涉猎各个领域,让自己成为一个接触面广、知识含量大的“杂家”。应随时关注行业领域的新发展、国家的新政策、出版行业法律法规,随时关注市场的需求和变化。

(三)多样化培训,培养编辑人才,提升行业素养

在整个出版行业的重要转型期,要培养适应出版行业的优秀编辑人才队伍,让编辑从业者树立正确的出版导向意识,增强编辑从业者的责任感、使命感,激发出版活力和创造力,开展多样化的培训是重要途径。一是在内容上要举办理论和实践兼备的各类业务培训,使编辑从业者通过参加培训能深入学习与出版行业紧密相关的重要法律法规知识、著作权知识以及相关的专业知识,进一步了解国内外出版动态和市场走向,从而优化自身的知识能力结构,从而以扎实的理论指导平时的工作实践,以适应新形势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二是在形式上开展多样化的交流培训。出版社内部可邀请基本功扎实、经验丰富的老编辑分享自己优秀的出版经验和案例或者从业心路历程;用问答交流的方式定期分小组讨论自己在编辑工作中遇到的难题,集思广益,寻找解决方法[7]。再如,在内部可探索建立“导师制”,让一些具有较强专业功底和工作经验的资深编辑作为“导师”,对政治素养不够坚定、专业知识不够扎实、职业素养不够健全的编辑从业者进行指导和示范,使更多有潜力的编辑人才经受多种历练,从而在出版行业中脱颖而出。

(四)加强统筹,提升绩效管理水平,减轻工作压力

出版社要想持续保持创新活力和出版动力,保障图书的编校质量,应加强对编辑从业者的绩效管理,从而发挥编辑从业者的潜力。一方面,将编校内容纳入激励范畴。从编校内容上来讲,应结合不同图书的难易程度设定不同的编校绩效奖励。对于普通的图书、重印再版的图书或者涉及大量古文、理工科、艰难晦涩的前沿学科等设定一定的系数来换算或折算工作量,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对超额完成的文字数给予一定的奖励,从而提高编校人员的积极性和责任心,提高图书的编校质量;另一方面,将绩效奖励与其他奖励相结合。对编辑从业者除了考核图书的码洋和品种数外,还应将图书产生的社会效益综合考量,将打造精品图书和单本图书的重印量纳入考核标准。在实践中,对获得重大出版奖项或重大项目的图书,提高其奖励措施,培养其荣誉感。给员工提供较多的培训机会和展示平台,提升其自我价值感、成就感和责任感。将编辑从业者的职称、工作年限对应相应的待遇,培养其忠诚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调动和激励编辑从业者提高业务水平,从而提高图书编校质量[8]。

四、结语

图书编校质量对出版行业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出版工作的核心是编辑,编辑工作的优劣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出版工作的成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不断提高,只有不断提升图书的编校质量,努力出版内容积极向上、健康有益、人们喜闻乐见的作品,才能为人们提供高质量的精神食粮,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充实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才能更好地推进出版行业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永斌,秦静良.浅析图书编校质量体系建设与青年编辑培养[J].编辑学刊,2021(3):19-23.

[2] 朱丹.提升图书编校质量之我见[J].中国出版,2019(21):35-37.

[3] 漆晓勤.图书编校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分析[J].传媒论坛,2021(13):65-68.

[4] 阚明旗.论图书编校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建议[J].传媒论坛,2020(16):88-89.

[5] 黄海静.图书编校质量问题及完善对策[J].传媒论坛,2021(12): 96-98.

[6] 王兰玉.规范出版流程管理,提升图书质量[J].传播与版权,2021(1):66-68.

[7] 文春生.出版社绩效考核评价体系研究[J].财会学习,2020(5): 250-251.

[8] 张伟,柳晨,秦茂盛.新时期出版社编辑部门人才队伍建设:基于编辑绩效考核维度的思考[J].出版广角,2019(22):56-58.

猜你喜欢
问题分析对策建议
谈数学建模时的问题分析步骤
数据通信网络维护分析及网络安全问题探讨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的进展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职校学生手机使用状况调查报告
我国融资租赁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关于惠城区发展农业的调研报告
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家校合作问题分析及解决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