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长培
【摘要】在小学音乐合唱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音准、呼吸、和声等要素,掌握相应的合唱方法、技巧等,在合唱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力、想象力、表现力;要体现合唱艺术的“和声之美”,让学生在合唱过程中感受到自我心灵、精神与生命自由成长的愉悦。
【关键词】小学音乐;合唱教学;方法与技巧
合唱教学是小学音乐教学的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是一种集体性的声乐艺术。很多小学生在合唱的过程中往往不注重技能技巧的发挥,只是扯着嗓子用力喊,这种合唱教学不能体现合唱的艺术。为此,在小学音乐合唱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相应的合唱方法、技巧等,助推学生的合唱教学。应当说学习方法的运用与掌握,可以让学生的合唱学习事半功倍,同时又可以让学生获得良好的音乐体验。
一、音乐合唱要把握音准
“音准”是合唱的灵魂,是合唱的生命。很多学生在合唱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不能把握音准而跑调等现象,造成了合唱“合而不和”。为了让学生的合唱走向“和”的境界,教师在合唱教学中首先应当引导学生把握合唱的音准。同时,学生在合唱的过程中还容易发生“串门”现象,這是因为学生容易受到其他声部声音的影响,对自己的声部的音准不能有效地把握。为此,教师在合唱教学中还要夯实学生的音准教学,让学生能把握自己的音准、坚守自己的声部等,这是提升学生的合唱品质的不二法门。
为了引导学生把握音准,在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音准的训练。可以采用多种方法来训练,如引导学生进行音准的听辨训练,或利用一些乐器如钢琴、竖笛等来引导学生感受音准。音乐说到底就是一种听的艺术。为此,教师要加强学生的听觉训练。多听,就能在学生的心中形成一种音的表象。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弹奏一个音,让学生跟着哼唱;可以弹奏一个声部,让学生感知自己的声部;可以弹奏两个声部,让学生去判断是哪个声部;可以引导学生聆听两个声部,体会两个声部构成的一种和谐感、平衡感;还可以让学生进行默唱,即可以让学生对口形但不出声,等等。这样的听音训练能有效地形成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巩固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让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练习歌曲合唱的习惯。当学生能有效地把握音准,能坚持自己的发音,才能有效地坚守自己的声部,进而有效地进行合唱。合唱教学要在学生把握音准的基础上,逐步地引入歌词,这样才能让合唱更具有针对性、实效性。
能清晰地把握音准、唱出音高,是合唱的根基,也是合唱的前提和条件。从某种意义上说,培育学生的合唱能力就应当从听音和把握音准、音高等入手。很多学生囿于面子,往往不能利用自己的良好的嗓音,从而造成了学生良好嗓音天赋的埋没。应当说这是合唱中经常出现的现象,学生之所以碍于面子而不敢放声歌唱,既有心理上的原因,也有合唱技巧方面的原因。如果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引导学生把握音准,那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化解学生合唱时的心理障碍,让学生的合唱天赋以及相关的合唱技巧能够自然展现出来。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作为音乐教师,要想方设法培养学生歌唱的自信心,让他们积极地表现自我、展示自我。
二、音乐合唱要把握呼吸技巧
音乐合唱不仅要把握音准,让合唱不走偏、不走调,而且要教会学生呼吸的技巧。可以说,呼吸是歌唱的动力。如果在合唱中没有张弛有度的呼吸,就不能得到良好的气息支持,也就难以完美地演绎合唱。因此,合唱教学要引导学生把握呼吸技巧。如果音准是合唱的第一要素,那么呼吸就是合唱的第二要素。只有张弛有度地呼吸,才能发出良好的声音。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适当的方法来引导学生掌握呼吸技巧。
在教学中,教师要提出合理的呼吸要求,引导学生恰当地运用循环呼吸,让学生的呼吸到位、适度。比如笔者在教学中,通常要求学生“脚踏地、收小腹、嘴出气”等。比如在引导学生吸气的时候,要求学生打开口腔,提起软腭,让自己的两肋和腹部扩张;在引导学生呼气的时候,要求学生将气息控制在腰部周围,有控制地、慢慢地、匀速地将气息呼出。这样的训练能让学生学会在合唱中对气息、气流的处理。教学中,教师不能枯燥、机械、盲目地说教,而应当采用趣味的方式、方法等。如可以引导学生开展“吹蜡烛”游戏锻炼学生均匀吐气。不仅如此,对于整体性的合唱而言,笔者还引导学生彼此轮流换气,这样让合唱不间断,让合唱没有句逗间隙,进而让学生的合唱形成一种绵延、悠远、无垠的效果。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进行音色的训练,让学生的声音优美圆润、悦耳动听,让学生的声音变化协调、统一等。
可以说,调整好学生的呼吸,训练好学生的音色,就能让学生的合唱声音达到和谐、统一、圆融的境界。在小学音乐合唱教学中,教师要始终注重引导学生把握合唱的呼吸方法、发声方法,对学生进行音色、音准、节奏等训练,从而为学生的合唱走向和谐、圆融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音乐合唱要把握教学模式
合唱不同于独唱,它不是单一的声音,而是一种“众声喧哗”。为此,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研究音准,让学生掌握一些发声的技能技巧,更要组织学生创新合作模式。还可以采用多样化的组织形式,比如采用无伴奏合唱、轮唱等方式来训练学生。多样化、多模态的教学模式,是引导学生进行多声部合唱的有效教学路径。在音乐教学中,方法的多样化、多变性,能激发学生的合唱兴趣,调动学生合唱的积极性,从而让学生善于合唱、乐于合唱,让合唱成为学生生命力量的感性显现。
在小学音乐合唱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声音搭桥法,也就是引导学生一个接着一个地加入声音的训练方法,来启发学生经由自己的听觉思维调整音高、音准、音色等。在音乐教学中,我们还设计以“卡农游戏”的方式进行合唱训练。也就是让一个或者两个声部先行,然后其他的声部跟进的方法,让各个声部相互叠置、交织等,从而构成一个彼此起伏的合唱效果。这样的游戏活动使学生学习的兴致盎然。比如在教学歌曲《美丽的黄昏》《五月的夜晚》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排成四个小队,每个小队都站立在墙角,然后在演唱的时候,让这些队伍中的学生逐步从墙角走向房屋中心。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逐渐感受、体验声音融入的效果,进而感受、体验多声部叠加的效果。通过这样的游戏,促使学生形成不同的声部概念,为学生后续学习合唱奠定基础。在音乐合唱教学中,教师要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引导学生参与学习,从而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感受声部叠加的奇妙,形成多声部、众声部的概念。
四、音乐合唱要把握和声训练
合唱教学最为重要的一环是引导学生进行多声部的歌唱练习。在合唱训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循序渐进,先引导学生从二声部开始,然后逐步过渡到多声部的训练。通过多声部的练习,让学生逐步掌握对音量、音色、音准的控制等,形成声部内的均衡与和谐等。在指导学生进行合唱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熟悉自己的指挥方式,从而让学生逐步地熟悉指挥手势。使得学生在教师指挥的时候,能够读懂教师手势的意义,能够认识到教师指挥手势的潜在意图。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完美配合教师的指挥,有效地进行合唱。在音乐合唱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将歌曲改编成二声部、三声部,让学生进行卡农式的合唱。在合唱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多种感官协同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口手眼耳脑等器官,从而让学生的多种感官都融入到合唱之中来,让学生相互配合、相互协作。通过把握合唱的和声训练,使得学生的合唱表演由“合”走向“和”,成为学生表现自我的“天籁之音”。
小学音乐课程要重视、加强合唱教学,让学生感受到多声部音乐合唱的丰富表现力。在合唱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音高、音准,更要采用适当的方式方法丰富学生的合唱形式,让学生善于表现自我、乐于表现自我。教师还应在合唱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对话交往的表现力、合作力、协同力等。音乐合唱教学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音乐学习力,更有助于让学生在合唱的过程中受到美的熏陶、美的濡染,在合唱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力、想象力、表现力,让学生能在合唱中感受到自我心灵、精神与生命自由成长的愉悦。
【参考文献】
[1]杨立梅.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与匈牙利音乐教育[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2]弗·兰皮尔蒂.嗓音遗训[M].李维渤,译.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
[3]维克托·亚力山大·菲尔兹.训练歌声[M].李维渤,译.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