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 实现新时代竞争优势

2022-04-29 00:44余淼杰季煜
当代中国与世界 2022年2期
关键词:新发展格局

余淼杰 季煜

【内容提要】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支撑和内在要求,将为保障内循环畅通和充分发挥我国市场优势提供条件。只有实现要素和资源市场统一、商品和服务市场高水平统一、市场设施高标准联通统一、市场基础制度规则统一和市场监管公平统一五个“统一”,建立健全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制度规则和监管机制,打破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关键堵点,畅通国内大循环,才能实现新时代下我国超大规模的市场竞争优势。

【关键词】统一大市场;新发展格局;内循环;规模效应

一、加快建设统一大市场的重要作用

当前,我国面临百年变局和全球疫情,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阶段,经济发展正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面对风险和挑战,2020年5月14日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指出,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一)保证内循环畅通的当务之急

中央政治局2020年5月14日会议精神表明要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实现规模经济,挖掘内需潜力,才能构建双循环。打造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内在要求,也是成功实现内循环的关键。要实现创新为第一源动力、协调作为内生特征、绿色作为普遍形态、开放作为必由之路、共享作为最终目标的新发展理念,首先要做好内循环的工作。如果没有国内统一大市场,各个地区以邻为壑、自我保护,国内贸易面临重重壁垒,那么内循环就会受阻。因此,从生产到流通到消费,各个环节打通堵点、保持畅通非常重要,加快建设统一大市场是保证内循环畅通的当务之急。

(二)挖掘我国市场优势的基本任务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挖掘我国核心竞争优势的基本任务。原因是当今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比较优势不再是低廉的劳工成本,而是构建一个统一的国内大市场,实现规模经济递增。市场资源是我国的巨大优势,必须充分利用和发挥这个优势,不断巩固和增强这个优势,形成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雄厚支撑。 a 我国拥有14亿多人口,其中中等收入群体规模约为4亿人,数量达美国两倍,2021年我国人均 GDP 超过1.2万美元,接近世界银行高收入国家标准,强大的内需潜力有待挖掘。衡量内循环的一个可靠指标就是看内贸占 GDP 的比重,参照欧美等发达国家经验,如果内贸占 GDP 比重能达到四分之三,则说明内循环对拉动经济发挥了很好的作用。我国目前内贸占 GDP 约六成,还有较大进步空间。因此,充分利用我国市场规模,释放内需潜力,保证内循环畅通是经济增长的关键。

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时强调,构建新发展格局,迫切需要加快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建立全国统一的市场制度规则,促进商品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目前,构建新发展格局稳步推进,但制约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仍然存在。今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公布,明确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支撑和内在要求,提出加快五个“统一”建设,这将是今后一段时期建设国内统一大市场的行动纲领。为此,我们需要深入理解五个“统一”的内涵,积极高效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发挥我国超大规模的竞争优势和市场潜力。

二、打造统一的要素和资源市场

从产品生产的整个环节来看,首先是要素投入,所以要有要素和资源市场的统一。如今中国的核心竞争力不再是劳工成本优势,而在于市场规模,这是我们在新时代最显著的比较优势,也是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形成国内统一的大市场能实现规模经济递增,市场扩大意味着企业销售量增加,分摊到每件产品的平均固定成本降低,企业就能获得更多利润。我们需要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让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生产要素充分自由流动,在全国范围内开放共享,才能释放内需潜力,使得国内循环畅通,实现规模经济。

(一)土地和劳动力市场统一

土地作为国家重要的要素和资产,应保证其安全性和灵活性。一方面,统筹增量建设用地与存量建设用地,实行统一规划,强化统一管理。地方政府将不再能随意出让土地,出让土地的决定权将由国家统一决策、统一管理,保障土地安全。另一方面,允许各地灵活分配耕地面积指标,在保证全国耕地面积高于红线的前提下,满足各地区经济发展差异化需求。

建设国内劳动力统一大市场是顺利实现内循环的必要工作,能有效促进我国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同时促进生产和消费。一方面,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意味着健全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允许劳动力自由流动,有利于劳动生产率提高,这是打通国内大循环堵点的重要一环。另一方面,要想顺利实现国内经济循环,就必须扩大内需;而想要释放内需潜能,就必须稳就业。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和收入是老百姓进行消费投资活动的前提。因此,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确保劳动者拥有更大的就业选择权,是保障稳就业的重要条件。

由于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持续蔓延,不断变异的毒株导致病毒传播迅速,许多国家和地区采取政策限制人员流动,劳动力就业面临短期摩擦。同时,更不容忽视的是我国老龄化、少子化的人口结构变化趋势,导致劳动力供给面临更长期的压力,因此保障劳动力的利用效率至关重要。允许劳动者在不同的区域之间、行业之间自由流动,打破束缚地区间人才流动的制度限制,才能实现劳动力要素充分有效利用,人尽其才。

我们需要减少劳动要素跨地区流动的制度性障碍,逐步放开户口限制,畅通以人为本的落户渠道,完善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转移支付与用地政策,从而建立起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2020年4月,中央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针对劳动力要素提出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大城市调整积分落户政策,小城市放开放宽落户限制,引导劳动力、人才跨地区合理畅通有序流动。

当然,劳动力自由流动必然会使部分地区成为人口净流出地,应该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等政策方法保障这些地区人民群众享受基本公共服务和配套福利政策。

(二)规范资本要素流动市场

加快发展统一的资本市场,可以分为开展创新和加强监管两个方面。创新在于发展动产融资和区域性股权市场。第一,疫情冲击下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更加突出,依法发展动产融资能提高融资的灵活性,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问题。第二,对于经济较发达、金融环境较先进的地区,开展金融业务和制度的创新试点,包括运行区域性股权市场,并将试点成功经验推广应用到全国证券市场。

统一的资本市场需要严格的监管作为保障。首先需要统一监管标准,强化市场监管。第一,各地区贷款利率应一致,减少人为导致的扭曲金融市场现象。第二,要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防止脱实向虚。第三,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资本逐利的本性日渐显现,如果任由其野蛮生长、无序扩张将会严重扰乱市场秩序。因此需要为资本设置“红绿灯”,在与国家宏观战略相背、危害国家安全、违反道德法律的领域亮“红灯”,在支持国家战略、增强国力、改善民生的领域亮“绿灯”,加强对资本的有效监管和规范引导。

(三)建设技术和数据要素统一网络

加快培育统一的技术和数据市场的要点在于制度规范和资源共享。应完善知识产权评估体系,建立健全全国统一的技术交易市场,推动地区间技术要素互联互通、有序流动,通过市场需求引导技术资源有效配置,发挥我国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

数字经济是我国经济能否实现弯道超车的重点,数字经济知识密集型产业是我国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相比于发达国家已经领先的高新技术产业赛道,数字经济产业赛道上世界各国都位于差不多的起跑线位置,因此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经济弯道超车的绝佳机会。

数字经济其实已经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引擎。根据《“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2020年,我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7.8%,数字经济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数字经济发展的目标是到2025年,核心产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达到10%。

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需要建立健全数据安全、传输管理、交易和共享等基础制度和标准规范。2020年4月,中央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文中提出的要素除了常见的土地、劳动力、资本外,还首次提出一种新要素:数据。这是数据作为生产要素第一次被写入中央文件。同年7月,《数据安全法(草案)》发布,规定了我国数据领域的国家治理宏观政策及企业合规微观责任体系,为数据作为生产要素进行交易提供法律保障,确保了“公开、公正、公平”的数据交易原则。

三、推进商品和服务市场高水平统一

生产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产品在商品和服务市场的销售。产品无论是在国际还是国内销售,想要顺利流通的前提就是需要有统一的标准来衡量产品质量,从而确保生产端和消费端有效衔接。推进商品和服务市场高水平统一就是以健全商品质量体系、完善标准和计量体系、提升消费服务质量三个方面为抓手,分别对产品质量、计量标准和售后服务进行高水平统一,从而提升商品和服务的竞争力,以高质量的供给创造和引领需求,畅通国内大循环;同时和国际标准接轨,提高中国品牌影响力和认知度,扩张国际循环,全面推动我国市场由大到强的转变。

(一)提升商品质量,内外贸产品“三同”

商品质量事关民生福祉、消费增长和经济提质升级。要想扩大内需必须提升国内消费者对本国产品质量的认可。在改革开放解决了温饱问题之后,随着我国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壮大,居民消费不断升级,老百姓对消费品的质量需求明显提高。相比之下,国内质量供给的短板日益凸显。为了防止消费能力严重外流,就需要通过提升国内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来改善供给,不仅满足本国消费者需求,也将“中国制造”物美价廉的品牌推向世界,实现经济双循环。

我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产品质量提升。从1978年开始,9月成为中国的“质量月”,旨在提高全民质量意识,提升国家质量竞争力,推进建设质量强国。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突出强调了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质量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明确要求开展质量提升行动。2017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为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提供纲领,针对产品、工程、服务三大质量,细化为8个重点领域,包括农产品食品药品、消费品、建设工程、服务业、对外贸易等,都是老百姓关注的热点,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强调加快构建高水平的计量、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及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为质量提升奠定坚实基础。

近年来我国质量认证制度不断完善,体现在行业机构蓬勃发展和国际交流合作不断深化,但同时仍存在问题,包括认证服务供给不足、认证评价活动不够规范、社会认知与应用程度不高等。

因此,第一,需要建立健全质量分级制度,提高质量认证和管理水平。质量分级制度是指在确保产品质量合格的基础上,进一步区分优质产品和一般产品。给产品质量分级能积极引导企业培育优质产品和品牌,引导社会形成良好的消费理念,营造优质优价的消费环境。《意见》指出要深化质量认证制度改革,支持社会力量开展检验检测业务,推进国家质量检测中心建设,并且认证结果跨区域跨行业互通互认,这是形成商品和服务统一大市场的前提。

第二,需要加强全供应链、全产业链、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我国经济具有全产业链、体系完整的巨大优势,是全球唯一一个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根据统计局分类,我国拥有41个工业大类、666个工业小类。要充分发挥产业体系优势,加强全产业链的质量管理,将极大促进商品质量高效提升。

第三,需要推进内外贸产品“三同”——同线同标同质。21世纪以来,我国出口品的质量在不断上升。以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时我国出口品质量为基准,到2012年召开党的十八大之前我国出口产品质量提升约30%, b 从十八大到2020年提高约25%。出口产品质量的提升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个体现。保证内外贸产品同生产线、同标准、同质量,是防止内需严重外流的重要工作。今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内外贸一体化发展的意见》,提出对标国际先进水平,促进内外贸监管规则衔接;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推动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并提出在部分地区开展内外贸一体化试点。这意味着内外贸产品在生产过程和质量标准方面应逐步走向统一,国内和国际的商品和服务市场应接轨。

(二)统一标准和计量体系

要建成高水平统一的商品和服务市场,必须形成统一的行业标准和计量体系。计量是实现单位统一、保证量值准确可靠的活动,是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国防建设、民生保障的重要基础,是构建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的重要支撑。如果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的计量体系无法统一,将给国内大循环造成堵点。以中国古代历史事实为例,战国时期各国计量标准不一致,人们在跨区域买卖商品时无法计算,因此交易不便,阻碍了商品流通。秦始皇统一度量衡之后,破除了各地区因计量标准不同而导致的贸易壁垒,使全国贸易畅通,释放内需潜力,促进经济活动。

因此,我们需要统一标准和计量体系。第一,要优化政府官方制定标准和市场自主制定标准,整合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统一化、精简化。特别是对一些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例如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第五代移动通信(5G)、物联网、储能等领域,要建立健全标准体系,强化标准验证、实施、监督。深入开展人工智能走进社会的实验,同时推动制定智能社会治理相关标准。对于智能家居、安防等领域标准,要加快探索建立全国统一标准和安全规范。第二,在推进标准化工作时要对标国际标准。促进内外资企业公平参与,提高标准制定修订的透明度、开放度;开展标准、计量等国际交流合作,积极参与并推动国际知识产权规则形成,助力实现双循环。

(三)全面提升消费服务质量

保护消费者权益,提升居民消费体验,才能挖掘内需潜能。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完善促进消费的体制机制,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改善消费环境,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通过建设安全可信的消费环境,让老百姓敢消费、愿消费,充分释放14亿多人口蕴藏的巨大消费潜力,将对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等起到重要促进作用。

因此,需要从居民消费全流程提升消费体验。在消费前,应做好产品标准和质量把关,对于服务市场的预付式消费要完善管理办法。在消费中,应保护消费者权益,提升售后保障服务。对于缺陷产品加快完善并严格执行召回制度,打破地域壁垒,推动跨国跨地区经营的市场主体为消费者提供统一便捷的售后服务,进一步畅通商品异地、异店退换货通道。在消费后,应畅通消费者投诉举报渠道,推进消费者权益保护部门之间联动,更好地解决消费纠纷。

四、推进市场设施高标准联通统一

为顺利实现产品从生产到消费的畅通,需要保证产品流通过程顺畅。《意见》着重强调应“打破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这意味着要实现市场设施的高标准联通,不能以邻为壑,不能以保护本小区域利益为名进行所谓的“闭循环”或“小循环”。降低国内贸易成本,减少区域间贸易壁垒,才能实现各类生产要素、商品服务在不同地域之间、城乡之间、不同市场主体之间充分自由流动,提升市场运行效率,形成国内大循环。这是“统一国内大市场”的应有之义,也是一个经济大国和强国的“标配”。

(一)国内贸易堵点:税费成本和信息壁垒

当前国内贸易面临的主要堵点在于有形的物理阻碍和无形的信息阻碍,打通这两种阻碍是实现国内贸易畅通的前提。物理上的阻碍指贸易成本,是人为造成的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比如地区之间的税费差别和物流交通成本。消除贸易壁垒,首先要降低地区间的交通贸易成本。冗余交通收费站、检查站的存在,会导致企业物流成本快速上升。因行政区划产生区域间货物运输的关卡,导致贸易效率无谓受损的现象并不少见。例如,1994年成立的北美自贸区,旨在促进美国和加拿大的贸易往来,但因为美加两国之间存在边界,运输货物的卡车过境时需要接受护照检查,导致过境需要花费额外时间成本。研究表明,即使北美自贸区的成立消除了关税壁垒,但是边检的存在增加了贸易成本,导致物流不畅,降低了贸易效率 c ,使企业绩效受损。北美贸易的经验教训说明如果要发挥规模市场优势,形成国内统一大市场,各省份之间冗余的交通收费站、检查站应该取消。由此带来的就业机会损失有限,却能破除区域贸易壁垒,有助于提升贸易效率和企业收益。

同时,阻碍内循环的堵点还有信息壁垒。当今中国处于一个大数据的时代,信息化发达、新业态兴起,信息流通不畅造成许多经济活动无效率甚至出现行业乱象。比如企业或个人贷款逾期,恶意坏账,竟能开通新账号“另起炉灶”继续借钱;还有企业被曝光违法违规之后,竟还能被某些平台推荐推广。种种乱象都是因为信息不够整合统一,“信息孤岛”的现象仍然存在。

(二)减少区域贸易税费壁垒,提高物流效率

近年来我国在深化收费公路制度改革上取得了重要进展。1988年1月,交通部、国家物价局、财政部联合发布了《贷款修建高等级公路和大型公路桥梁、隧道收取车辆通行费规定》,为高速公路收费提供了政策依据。同年10月,中国第一条高速公路沪嘉高速建成通车,也标志着中国高速公路收费历史的开端。根据世界银行2007年关于中国高速公路的研究报告,我国高速公路建设成果突出,但也存在收费高的问题。报告显示,一方面,1990年到2005年期间,我国建成了大约41000公里收费高速公路,其主体构成了国道主干线系统。另一方面,通行费设置水平和许多发达国家相当,有时甚至更高。例如德国当时对货车收取平均每公里0.15美元的通行费,而中国重型货车的类似费用为每公里0.12至0.21美元。考虑到当时德国人均 GDP 远远高于我国,国内高速公路收费高问题确实严重。更重要的是,中国是全世界通行费可承受性最低的几个国家之一,这也是我国高速公路低流量的原因之一。2005年之后,部分地区还出现了违规收取通行费的乱象。2019年5月,交通运输部发布《收费公路车辆通行费车型分类》行业标准的公告,收费方式由传统计重收费改为按车型收费,空车返程的成本大大增加。2020年1月,全国29个联网省份的487个省界收费站全部撤销,标志着全国高速公路正式实施“一张网”运营。取消省际收费站,将提高交通运输效率,降本增效。

为进一步促进市场设施高标准联通统一,我们需要推动物流枢纽网络建设,提升运力;减少区域贸易税费壁垒,降低成本;发展第三方物流,培育供应链企业,提高效率。推进一体化交通枢纽建设,交通跨区域一体化发展,降低物流运输成本,提升经济运行效率。

(三)破除市场信息壁垒,提高交易效率

除了有形的道路通畅外,国内贸易畅通循环还需要信息畅通。只有实现市场信息交互的渠道畅通,才能形成合理的市场价格,引导各类要素按照市场规律跨区域流动,提升交易效率,减少因信息不完全、不对称导致的问题。

《意见》指出,应当统一产权交易信息发布机制,实现全国产权交易市场联通。产权市场的作用是实现产权保护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打造互联互通的市场信息交互渠道是构建高标准统一大市场的重要基础。我国产权市场自改革开放后发展至今,已具备相当规模。1988年我国首家产权交易机构成立,产权市场不断发展,目前大小产权交易机构已有约300家。中国产权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产权交易市场共实现交易额22.3万亿元,首次突破20万亿元。近十年间,累计交易额达到91.08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9%。 d

尽管我国产权市场发展迅速,但目前在信息互通上还存在不足,例如产业上下游、企业与投资者个体之间信息存在不互通、不对称问题。想要充分发挥产权市场服务双循环、推动各类要素流通的作用,充分利用超大规模市场的优势,应通过统一的产权交易信息平台,为各类市场主体提供互通共享的信息,引导供需动态平衡。

为此,我们需要建设统一的信息平台。首先是建立健全统一的产权交易信息发布机制,实现全国产权交易市场联通。这就要求各地区整合统一产权信息平台,避免地区间、平台间形成信息差。其次,应优化行业公告公示、市场主体信息公示等重要信息的发布渠道,减少市场主体间信息差,推动各领域市场公共信息共享。再次,应打通同类型及同目的信息认证平台的接口,既能更高效地整合信息,提高信息流动的效率,也避免了重复建设。最后,要推动交易平台优化升级,加快推进公共资源、商品交易全流程电子化、数字化、智能化,积极破除公共资源交易领域的区域壁垒,鼓励打造综合性商品交易平台。

五、市场基础制度规则的统一

产品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的顺畅,必须要有统一的市场基础规则作为前提和制度保障。强化市场基础制度规则统一,包括统一产权保护制度、统一市场准入原则、统一市场公平竞争制度等。目的是逐步打破地区间的贸易壁垒,规范市场中的不利竞争因素,使资源要素在全国范围内高效流动、公平竞争,促进国内经济大循环。

(一)统一的市场基础规则是畅通要素和产品流通的前提

地方保护主义是阻碍贸易自由的世界性难题。以欧盟为例,1958年成立的欧洲共同体(简称欧共体),以消除国家壁垒为目标,旨在实行统一的农业和贸易政策,但《罗马条约》规定的商品、人员等要素“自由流动”却因各国的非关税壁垒而难以实现。在20世纪80年代,欧洲共同体每年因非关税壁垒造成的经济损失达1370亿欧元。e 欧共体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三:一是有形的边境障碍;二是技术障碍,如各国环保、安全、生产等技术标准不统一,导致商品跨国流通受阻;三是财政障碍,主要体现为税率差异。虽然欧共体取消了关税,但部分国家为招商引资,降低企业税率。如英国对小企业征收企业利润税的税率为20%,而法国是36.6%,造成法国本土人才和资本流失到英国。f 目前我国也存在各地区间存在不同的技术标准和税收标准,导致很多优秀商品只能在本省内流通,难以打入其他省份市场,严重阻碍了企业的正常竞争,影响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十四五”市场监管现代化规划》已明确指出,市场是目前全球最稀缺的资源,党中央高度重视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工作,2021年12月17日,由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特别强调:“构建新发展格局,迫切需要加快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建立全国统一的市场制度规则,促进商品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可见,建设统一的市场基础制度已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工作。

(二)保护产权,激发所有者经济活力

要建设统一的市场基础制度,先要完善统一的产权保护制度。这意味着建立健全完善的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保护体系,不偏向任何主体,对所有主体一视同仁,公平对待,依法保护企业和企业家的人身财产安全。所谓“有恒产者有恒心”,保障产权可以更好地激发各类产权所有者的动力,提高效率,这对稳定经济、促进当下经济发展非常重要。

(三)统一市场准入制度、竞争政策,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

市场准入制度必须体现统一性,对各类企业以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一视同仁。即严格落实“全国一张清单”制度,禁止各个地方政府层层加码,自行发布带有市场准入原则的负面清单。统一全国通用性资格清单,维护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的统一性、严肃性和权威性。这是建立公开透明的市场规则,营造各类企业平等竞争市场环境的重要任务。因为企业只有按照统一的资格进入市场,才有可能遵循经济运行规律,对各种市场信号正常反应,加强自身经营管理,积极参与市场竞争,优胜劣汰,实现资源优化配置。要维护统一的公平竞争制度,特别强调要公平对待各类主体,建立公平竞争政策与产业政策协调保障机制,同时要加快修改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对公平审查制度统一审查标准,规范审查程序,提高审查效能。

(四)建设统一市场基础制度的着力点

为了尽快整合国内市场,促进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提高中国市场的竞争力,需从以下六个方面尽快建设完善市场基础制度。

第一,要建立健全产权保护司法体系。完善的产权保护法律体系能激发企业和个人的创造力,依法保护企业和企业家的财产、知识产权是保证市场活力的重要条件。尤其是当前各种新技术、新业态、新商品交易不断涌现,加快确立新兴产权保护体系是我国在国际市场占得先机的关键因素。

第二,严格执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原则。严格落实“全国一张清单”管理模式,倾向于以开放地区为标准,着手整理出全国统一的负面清单,各类主体可依法平等进入清单之外领域(非禁即入)。以更加公平开放的态度对待各类主体,切实制定符合市场规律的监管方案,破除潜在的市场准入障碍,构建公平的市场准入环境,推动法治化经商环境。

第三,依法查处不正当竞争行为。一方面,各地监管部门整合信息链,加强对新业态领域的市场监管,治理新技术带来的线上交易和潜在的灰色产业链中存在的不公平竞争;另一方面,应对所有企业一视同仁,保障公平竞争,促进市场有序健康发展。

第四,健全反垄断法律体系。当前各国均在不同程度地进行反垄断,我国也是如此。从2020年10月蚂蚁金服上市被叫停,到2021年11月18日国家反垄断局正式成立,我国近几年对垄断行业尤其是互联网行业的执法力度越来越大,执法范围越来越广。反垄断已经不光是法律问题,更是一个社会经济问题,一刀切盲目式的反垄断措施会对社会经济健康造成难以预计的后果。应当加快修订反垄断法,立足国情完善法律制度,建立公平透明的处罚制度。既要打击垄断企业在各行业中一家独大的地位,阻止资本野蛮生长,又不能动摇市场根本,造成市场地震,打击消费投资者的信心,这一工作道阻且长。

第五,破除地方保护主义和贸易壁垒。应当消除各省因技术标准不同、政策法规不同所造成的贸易壁垒和对省外企业有明确性歧视主义的政策。充分考虑各省发展不平衡的客观因素,指导各省找准自身定位,拒绝低层次同质化建设和过度竞争,推动产业结构在全国范围内合理布局,产业链进一步分工细化,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顺利实现内循环。

另外,在制定全国统一的市场基础制度时,要防止“一刀切”。市场基础制度统一并不是市场整体划一,同一标准,统一执行,而是破除不公平竞争,拒绝行业垄断、破除地方贸易壁垒的基础管理制度,旨在打造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环境,为各经济主体在市场内公平竞争提供坚实的保障。

六、推进市场监管公平统一

市场监管公平统一是内循环畅通和有序的保障。《意见》明确提出,为推进市场监管公平统一,一是要健全统一市场监管规划。加强市场监管行政立法工作,完善市场秩序,对食品药品安全、理疗美容行业等直接关系群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重点领域制定最严格的标准,进行最严格的监管。对互联网医疗、线上教育培训、在线娱乐等新业态,推进线上线下一体化监管,尽快落实具体立法工作,保证执法过程中有法可依。二是要强化统一市场监管执法。推进维护全国统一市场执法能力建设,强化部门联动,统筹执法资源,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力量,促进公平公正执法。三是要全面提升市场监管能力。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充分利用大数据等新技术手段,加快推进智慧监管,推动市场监管整体水平的提高。

为加快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建成高效有序的国内大循坏,需要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的基本要求,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基本原则,推进现代化市场监管制度公平统一。加快建设现代化、统一化市场监管体系,创建良好的法治化国内营商环境,有利于保持国内市场对全球企业、资源的吸引力、竞争力,最终形成高水平的国内国际市场体系。

(一)坚持监管统一,保持经济稳定

当前,国际经济形势低迷,俄乌冲突加剧,国内疫情反复,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既是为了拉动内需,促进国内大循环,保证国内经济相对稳定,也是为了能统筹调度市场资源,在国际形势尚不明朗的情况下积蓄力量,厚积薄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为构建一个统一、公平、有序、国际化的现代市场体系,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历次全会精神,国务院在2021年12月印发的《“十四五”市场监管现代化规划》中明确提出,要持续优化经商环境,充分激发市场活力;加强市场监管,创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维护和完善国内统一大市场,促进国内市场循环充分畅通;不断提高质量和技术水平体系,保证服务行业高水平高质量发展;坚决坚守生命安全底线,保护消费者应有权益;构建现代化市场监管体系,全面提高市场综合监管效能。在上述六个领域持续发力的同时,具体实施十二项专项建设工程,建立健全一个科学高效、全面有序、综合水平国际一流的市场监管体系,为“十四五”长期规划保驾护航。

(二)推进市场监管统一的着力点

随着《意见》的提出,我国政府部门进一步简政放权,为保证新时代新市场新秩序的顺利形成,我国必须严格遵行“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的中心思想,对现有的法律监管体系进行完善优化,精简执法流程,规范执法方式,扩大执法范围,为应对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所带来的新问题新挑战做好充足的准备,为建立高效有序充满活力的市场环境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一,完善市场基础制度。建立健全完善的监督法律体系是保证市场监管高效有序的前提条件。市场监管立法应全面贯彻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发挥法治引领和推动作用,维护市场公平竞争。当前我国市场准入标准不断降低,进入市场的个体商户规模越来越大,商品覆盖范围越来越多,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线上线下不断涌现新消费模式,对我国现存的市场监管体系造成了严峻的挑战。为应对新市场格局,我国立法部门需对新标准下准入市场的个体或集体商户进行相应的法律修改工作,保障新商户进入市场时应有的权益,也要保证市场公平公正的正常运作。同时为应对新技术的发展,要着手对新消费模式、新消费商品尽快进行立法工作,对之前市场规则未覆盖到的灰色地带作出严格的划分,保证商户和消费者都能享受到新市场所带来的权益。完善的法律监管体系是保证市场监管机构有序执法的法制基础,也是保证市场执法公平公正的重要保障。

第二,市场监管严格遵守规章制度。在各级监管部门进行执法时,必须严格执行制定好的规章制度。强化部门之间的联动,促进信息共享,减少主观裁决,达成公平执法。对各类经济主体一视同仁执法的同时,执法机构内部也要定期自查,打击不按照规章制度办事,执法过程形式主义,滥用国家权力的行为。监管机构作为宪法规定的市场裁判者,只有坚决遵守法律法规,从执法过程到裁决判定均符合规章制度,才能真正使市场信服,吸引更多的投资与消费,扩大市场规模,提高市场水平,在国际市场中保持强大的竞争力。

第三,提高执法能力,强化执法效能。执法部门在执法过程中要针对重点领域,严格执法,创新使用新手段新技术、用“互联网+监管”等新模式,进行严格监管;对发现问题的企业或个体严格勒令整改,对出现重大安全问题的企业严格处罚;对执法过程中有舞弊行为的执法人员进行追责。在执法过程中,也要重视人民群众的作用,从群众中来,到群众去。完善群众的监督举报制度,对群众反映的市场问题要快速响应,不得拖延搪塞,才能保证消费者对市场充满信心,构建一个公平有序、充满活力的市场。

另外,要明确统一市场监管并不意味着对各类市场一刀切处理,打击企业信心,而是要在市场活跃但违法现象严重,和市场秩序死板导致暮气沉沉的两个极端中取一个适合中国国情的中间点,让市场受到严格监管的同时,保持充分活力,为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搭建出符合发展规律的现代化监管体系,让其为市场的健康发展发挥出应有的职能和作用。

【注释】

a 习近平:《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载《求是》,2021年第9期,第4—18页。

b 余淼杰,张睿:《人民币升值对出口质量的提升效应:来自中国的微观证据》,载《管理世界》,2017年第5期,第28—40页。

c McCallum, John .“National borders matter: Canada- US regional trade patterns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 .85, No .3, 1995, pp .615-623.

d “中国产权协会:2021年产权交易资本市场实现交易额22.3万亿元再创历史新高”,载《中国证券报》,来源: http://news.soho.com/a/538334453_120988,533,访问时间:2022年5月8日。

e 沈骥如:《欧洲共同体与世界》,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48页。

f 钟晓敏:《竞争还是协调:欧盟各国税收制度和政策的比较研究》,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02年,第52页。

(截稿日期:2022年5月责编:黄蕙)

作者简介余淼杰,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

季煜,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硕士生

猜你喜欢
新发展格局
新发展格局下如何推进制度型开放
双循环背景下海南自贸港的制度创新
数字经济赋能双循环的机理与路径
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思考
中国经济:从客场到主场的全球化发展新格局
“双循环”发展战略的内在逻辑和理论机制研究
激活民间社会活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缘起、基础和治理
基于问题导向的中国制造业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
新发展格局下对现代流通体系的思考
新冠肺炎疫情下的世界经济形势与中国新发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