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粮食安全与中国特色粮食安全治理

2022-04-29 00:44赵磊
当代中国与世界 2022年2期
关键词:粮食安全治理中国

【内容提要】在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的大背景下,粮食安全面临诸多新挑战:新冠肺炎疫情致使全球经济以及粮食安全雪上加霜;气候变化等相关灾害加剧粮食危机;全球武装冲突和暴力事件频发影响粮食安全;碳中和进程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能源危机转化为粮食危机;全球粮食安全治理依然存在结构性问题。总体来看,中国粮食安全治理有特色、有成效:第一,观念创新:将粮食安全纳入总体国家安全观,提出新粮食安全观;第二,抓住要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要害在种子和耕地;第三,胸怀天下:积极参与全球粮食安全治理;第四,实践创新:将“一带一路”倡议打造成全球粮食安全走廊。

【关键词】中国;粮食安全;特色;治理

当前,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因素明显增多,粮食安全显得尤为重要和基础,始终发挥着“稳定器”和“压舱石”作用。2022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时强调,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要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真正落实到位。

一、全球粮食安全拉响警报

联合国粮农组织分别于1974年、1983年、1996年三次对粮食安全作过详细定义:1974年,强调粮食安全是“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得到为了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够食品”;1983年,提出粮食安全是“任何人在任何时候既能买得到又能买得起他们所需要的基本食品”;1996年,进一步明确粮食安全是“让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在物质上和经济上获得充足的、安全的和有营养的食物,来满足其积极和健康生活的膳食需要及食物喜好”。

2021年7月12日,由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粮食计划署、国际农发基金等多个国际组织联合发布了《2021年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报告,这是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对全球粮食安全进行全面评估的首份报告。该报告指出,2020年全世界有7.2亿—8.11亿人口面临饥饿,与2019年相比增加了1.61亿。全球中度或重度粮食不安全发生率自2014年起一直在缓慢上升。2020年有近23.7亿人无法获得充足的食物,在短短一年内就增加了3.2亿人;该年,全球近12%的人口面临重度粮食不安全,相当于9.28亿人。 a

目前,导致全球粮食安全问题进一步严峻的主要原因包括:

第一,新冠肺炎疫情致使全球经济以及粮食安全雪上加霜。新冠肺炎疫情导致部分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失业人口激增,收入水平下降,购买能力降低。随着粮价上涨,一些低收入群体面临买不起粮食的困境。2022年1月17日,国际劳工组织发布报告《世界就业和社会展望:2022年趋势》预计,2022年全球失业人数将达2.07亿。b 该报告称,疫情削弱了几乎每个国家的经济、金融和社会结构,世界就业前景仍然脆弱,复苏之路缓慢而不确定。

2020年6月16日,世界粮食计划署执行主任比斯利在《外交事务》杂志发表署名文章指出,新型冠状病毒使公共卫生系统难以应对,对世界各地的经济造成强烈冲击,有可能引发一场全球饥饿危机。c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致使农业劳动力短缺,不少国家受疫情影响耽误了耕种。在欧洲和北美,粮食生产主要靠移民。疫情之下,各国关闭边界,造成劳工流动受限,种植和收获粮食作物所需的劳动力面临严重短缺。特别是疫情导致全球粮食供应链受阻或中断,粮食的国际运输变得更加困难。部分国家停止粮食出口,一些地区甚至出现屯粮抢购的现象。虽然苏丹等国家建立了应急粮食储备机制,但这种危机发生后的补救措施显得力不从心。此外,粮食危机会滋生不稳定局势。研究表明,在特定国家,饥饿人口每增加1%,就会导致2%的人口向外移民。d 难民越过边境,将已经脆弱的地区变成潜在的动乱爆发点。

第二,气候变化等相关灾害加剧粮食危机。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联合国粮农组织等机构发布报告称,自2009年以来,干旱、高温等极端气候现象发生概率远高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严重影响了全球粮食供给。有科学家预测,如果温室气体排放量继续以目前的速度上升,到21世纪末,全球三分之一的粮食生产将面临威胁。根据粮农组织食品价格指数(FFPI),自2020年下半年以来,基本食品的国际出口报价几乎连续增长,按名义价值计算,在2022年2月达到历史最高水平。2021年全年,小麦和大麦的国际价格均较2020年水平上涨了31%,原因是各主要小麦和大麦出口国因天气原因导致产量收缩以及由此带来的出口供应紧张。 e

2021年夏季,全球小麦主产国俄罗斯、美国和加拿大等国都遭遇了极端干旱天气的冲击,影响其小麦收成。2021年全球小麦出口价格上涨了46%。除了产量之外,农业专家更担心雨水令农作物出现病变,影响农作物质量。受气候变化影响,破坏重要经济作物的害虫正变得更具破坏性。据联合国粮农组织估计,每年有多达40%的全球作物产量因虫害而受损失。每年,植物病害给全球经济造成的损失超过2200亿美元,而入侵昆虫造成的损失至少为700亿美元。 f 这从2019年到2021年肆虐东非、中东、南亚、中亚的蝗灾重创多国农业生产中便可管窥。此外,气候变化导致粮食作物的营养水平降低。

第三,全球武装冲突和暴力事件频发影响粮食安全。近期,俄乌冲突搅动国际粮食市场。俄罗斯是全球最大的小麦出口国,占全球小麦出口17%,乌克兰则有“欧洲粮仓”的称号,是全球第二大谷物出口国。两国合计占到全球小麦出口的29%左右、全球玉米出口供应的19%,全球约有4亿人依赖于这两个国家的食品供应。目前,在俄乌战局的持续影响下,小麦、玉米期货价格高涨,接近历史最高水平。乌克兰农业部长表示,乌克兰2022年春季作物播种面积可能比2021年减少50%以上,降至约700万公顷。俄乌冲突已经导致全球食品价格飙升,粮价导致的社会问题可能会在贫穷国家引发持续骚乱。

2021年,乍得、马里、几内亚、苏丹等国家相继发生军事政变。非盟总部所在地埃塞俄比亚由于内战原因致使政府宣布国家进入紧急状态,影响该国农业发展,而农产品是其国民经济和出口创汇的支柱。疫情蔓延以及糟糕的安全局势使得非洲普遍面临外国直接投资减少、失业加剧、债务危机,一些国家遭遇粮食危机。根据世界粮食计划署的数据,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已经有超过2000万人处于饥荒的边缘。2022年1月,哈萨克斯坦多地发生骚乱,如果不是及时控制事态,这一冲突将直接影响中亚地区的粮食安全,因为哈萨克斯坦是世界粮食生产大国和主要出口国之一。

第四,碳中和进程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能源危机转化为粮食危机。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支撑,能源和粮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最近几年,国际社会提出碳中和目标之后,很多国家为了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纷纷提高生物燃料比例。长期以来,玉米、大豆等粮食产品是重要的生物质能源原料。生物燃料油主要包括生物乙醇和生物柴油,目前主要以粮食为原料生产,可部分替代由石油制取的汽油和柴油。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仅美国、巴西、欧盟生产生物燃料所消耗的粮食约3亿吨。

美国是全球第一大乙醇生产国,美国2021年乙醇产量同比增长8%,约4500万吨。按照1吨生物燃料乙醇大约需要3吨粮食原料推算,美国共消耗约1.35亿吨粮食,约为澳大利亚一年粮食总产量的2.5倍。g2022年4月12日,美国宣布6月到9月开放高乙醇含量汽油销售,以控制油价。美国大规模应用乙醇汽油,或将再次引发全世界“人汽争粮”的矛盾,抬升全球粮食价格,增加粮食进口国进口成本。

此外,生物燃料需求激增或危及全球生态环境。2021年7月,欧洲环保组织“交通与环境”(T&E)发布最新研究数据称,自2011年以来,由于相关国家大力生产棕榈油、豆油及其他产油作物出口欧洲,东南亚、南美等地区的森林面积减少约400万公顷,导致大量物种栖息地遭到破坏。

第五,全球粮食安全治理依然存在结构性问题。经济学界多从供需平衡、价格信号以及粮食贸易等角度研究粮食安全问题。国际关系学界则多关注各国粮食安全保障行为的相互影响尤其关注全球粮食安全治理机制的效用问题。有学者将粮食安全研究归为粮食安全归因说、粮食安全影响说、粮食安全困境说三种分支,认为各国在粮食安全领域存在着“非对称相互依赖”。h 虽然新冠肺炎疫情、气候变化、蝗虫灾害等极端事件影响粮食安全,但从全球层面来看,治理机制的不完善是粮食不安全的重大原因,其中包括:粮食治理平台碎片化、区域化,治理规则非中性、治理机制面临“伪领导力”等问题。i

粮食安全从来不是孤立存在的。有学者探讨了各国保障自身粮食安全对国际社会以及其他国家的影响,强调对粮食安全的认知会影响保障粮食安全的行为,进而影响各自粮食安全;一些国家和地区,由于陷入深度忧患,不惜一切代价提高自给率,导致生态破坏和粮食不安全之间的恶性循环,并将这种现象总结为“忧患陷阱”。j 的确,国家安全是相互关联的系统,且对任何国家而言都不存在“绝对安全”,全球治理首先需要克服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的矛盾和冲突。

二、中国特色粮食安全治理

中国高度重视粮食和农业生产,始终把解决好吃饭问题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仅用全球9%的耕地和6%的淡水资源解决了14亿多人口的吃饭问题,更实现由“吃不饱”向“吃得饱”进而追求“吃得好”的历史性转变。2021年,中国粮食总产量13657亿斤,连续7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产量创历史新高,在疫情防控下取得如此成绩实属不易。总体来看,中国粮食安全治理有特色、有成效。

(一)观念创新:将粮食安全纳入总体国家安全观,提出新粮食安全观

安全是指客观上没有或很少威胁、主观上没有或很少恐惧感。《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第二条指出,国家安全是指国家政权、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人民福祉、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国家其他重大利益相对处于没有危险和不受内外威胁的状态,以及保障持续安全状态的能力。粮食安全不仅关涉人民福祉,也关涉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国家的核心利益之一。

2014年4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时提出,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第一次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概念,并首次系统明确了“11种安全”,即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网络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等于一体的国家安全体系。后来又增加了四个新领域,海外利益安全、太空安全、深海安全、极地安全。2020年2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上强调,“要从保护人民健康、保障国家安全、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把生物安全纳入国家安全体系,系统规划国家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和治理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国家生物安全治理能力。”此外,数据安全或人工智能安全、金融安全也不断得到强化、重视。至此,中国国家安全体系至少已经包括18个重点领域。就分类而言,粮食安全属于经济安全。

总体国家安全观强调以经济安全为基础。其中,需要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粮食问题不能只从经济上看,必须从政治上看,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实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k 我国是个人口众多的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手里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国家粮食安全这根弦什么时候都要绷紧,一刻也不能放松。

2019年10月14日,《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首次发布。白皮书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提出了“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确立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

2022年2月2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即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这是21世纪以来第19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该文件指出,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

在我国,粮食按品种分为谷物、大豆、薯类三种。其中,谷物主要包括稻谷、小麦、玉米三类。而这三大谷物中的稻谷、小麦,又被称为“口粮”。目前,稻谷、小麦实现了完全自给,育种水平与发达国家差距不大,进出口主要是品种调剂。我国谷物自给率超过95%,仅有大豆产需差距较大。2021年,小麦消费量中5.9%来自进口,全年进口量为977万吨,较2020年的838万吨增长16.6%。

2021年,中国玉米进口量总计为2835万吨,较2020年的1130万吨增长两倍多,创下纪录新高,但整体而言玉米消费量中只有9.4%来自进口。乌克兰是我国玉米进口的主要来源国之一。海关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从乌克兰进口玉米824万吨,占比29.07%。

2021年,我国大豆进口量9651.8万吨,同比降低3.8%,为2018年以来首次年度下滑,但是国产大豆总产量1640万吨,减幅高达16.4%。大豆的进口金额较上年大幅增长35%,至535亿美元。总体来看,我国大豆刚性需求旺盛,产量缺口大,大豆进口依存度接近84%。未来,需进一步下大力扩大大豆和油料生产。

(二)抓住要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要害在种子和耕地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2021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指出,保证粮食安全必须把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中。要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从培育好种子做起,加强良种技术攻关,靠中国种子来保障中国粮食安全。7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审议通过《种业振兴行动方案》,把种源安全提升到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集中力量破难题、补短板、强优势、控风险。

《种业振兴行动方案》是继1962年出台《关于加强种子工作的决定》后,再次对种业发展作出的重要部署,是我国种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该行动方案明确提出了五大行动,即全面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大力推进种业创新攻关、扶持优势种业企业发展、提升种业基地建设水平、严厉打击套牌侵权等违法行为。

2022年3月1日,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正式施行。种子法颁布于2000年,分别于2004年、2013年、2015年与2021年进行了四次修改。此次修法加大了种业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旨在最大程度激发种业原始创新活力,并积极引入了“实质性派生品种”(essentially derived variety, EDV)制度,既表达了国家保护原始育种创新,遏制“剽窃育种”的决心,也为新品种的后续改良和推广应用建立了合理的利益分享机制。

在实践中,党中央明确要求“米袋子”党政同责,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扛起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确保粮食生产能力稳步提升。2014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建立健全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的若干意见》。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办法》。这两个文件明确了各省级人民政府在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方面的事权和责任,建立了监督考核机制。2021年,中国正式宣告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这也意味着三农工作重心从脱贫攻坚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乡村振兴必将给中国农业以及粮食安全带来长久而深远的影响。

曾经有一段时间,农民的现实利益问题难以解决,农民收入过低,大量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导致农村无人种粮。为此,中国政府不断完善粮食生产支持政策,落实奖励政策,健全利益补偿机制,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同时,要藏粮于地,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严防死守18亿亩耕地红线,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硬措施,努力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

一流的农业,离不开一流的市场和企业。中国政府不断创新完善粮食市场体系,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强化粮食安全的科技支撑,大力推进种源等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进种业领域国家重大创新平台建设。2017年,中国化工集团宣布完成对瑞士先正达公司的交割,以43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瑞士先正达,创下迄今为止中国企业最大规模海外并购案的纪录,也形成了欧洲拜耳(收购了孟山都)、美国科迪华、中国先正达全球种子行业三足鼎立的格局。2020年,中国中化集团与中国化工集团联合重组为中国中化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先正达与“两化”各自农化板块完成资产重组,成立“先正达集团”,下设四大业务板块:先正达植保、安道麦、先正达种子和先正达集团中国。2021年,该集团实现营业收入282亿美元,同比增长23%。

2022年4月10日,正在海南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第一站就来到三亚市崖州湾种子实验室,了解海南支持种业创新等情况。崖州湾种子实验室成立于2021年5月,是海南省为服务国家“南繁硅谷”建设和种业发展而设立的新型研发机构,也是全国性种业科技创新的公共科研平台。2021年10月29日,海南自由贸易港知识产权法院在三亚崖州湾科技城知识产权特区审判庭宣判一起侵权纠纷案,判定了被告人侵害植物新品种权行为。海南自由贸易港知识产权法院是继北京、上海、广州后设立的全国第四个知识产权专门法院,这起纠纷案也是该法院成立后受理的首起植物新品种权纠纷案件,起到了保护知识产权、鼓励公平竞争的效果。

(三)胸怀天下:积极参与全球粮食安全治理

国际农业合作以及粮食援助,体现了中华民族利己达人、扶危济困的优良传统。1979年,中国首次对外提供了杂交水稻种子。40多年后,中国杂交水稻已在亚洲、非洲、美洲的数十个国家和地区推广种植,年种植面积达800万公顷。40多年间,中国研究人员先后赴印度、巴基斯坦、越南、缅甸、孟加拉国等国提供建议和咨询,并通过国际培训班为80多个发展中国家培训超过1.4万名杂交水稻专业技术人才。自2016年起,中国连续向亚非拉50余国提供紧急粮食援助,惠及上千万受灾群众。

粮食安全是联合国长期重点关注的治理议题。在众多国际问题中,粮食安全也是唯一一个由联合国专门设立三个机构加以解决的全球性问题。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粮食计划署和国际农发基金分别构成了综合发展机制、粮食援助机制、资金保障机制。中国同这三个机构都建立了南南合作伙伴关系。2019年6月23日,时任中国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屈冬玉当选联合国粮农组织新任总干事,成为该组织74年历史上首位中国籍总干事。这代表了国际社会对中国农业农村发展成就的高度认可,也增强了中国参与全球粮食安全治理的制度性话语权。

在地区层面,欧盟、东盟、非盟等组织都将粮食安全作为地区合作治理的优先议题。中国主动加强了同上述组织有关粮食安全领域的合作。在2018年9月召开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中国提出在推进中非“十大合作计划”基础上,推出“八大行动”,其中包括支持非洲在2030年前基本实现粮食安全。牵头推动亚洲合作对话“粮食、水与能源安全相互关系”工作,积极参与东盟与中日韩10+3大米紧急储备机制等,推动各国在粮食安全治理方面形成共识。

有学者指出,中国在以 G20为代表的全球粮食安全治理体系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中国形成了与众不同的粮食安全治理观,将粮食安全与全球经济的整体复苏联系起来,强调各国应根据其发展阶段承担全球治理义务。中国的努力使国际社会对粮食安全治理的理解重点从传统的被动依附型经济结构转向了新型的自主发展型经济结构。l 中国正在从议程设置的旁观者转变为积极的规则制定者,不断在粮食安全领域设定新的国际规范。

主动设置国际议程,广泛凝聚合作共识。2020年11月,在 G20领导人第十五次峰会上,中方提出倡议——适时召开国际粮食减损大会。2021年9月9日至11日,在山东省济南市举办的国际粮食减损大会上,来自50多个国家及国际组织、企业、非政府组织的300多名代表围绕“减少粮食损失浪费,促进世界粮食安全”主题展开深入交流。粮食损失和浪费是全球共同面临的挑战。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从收获到零售各环节全球粮食损失率达14%,零售、餐饮和消费环节浪费率达17%,年损失达4000亿美元,相当于12.6亿人口一年的口粮。如果单纯增加产量而不解决浪费问题,无法解决人口饥饿问题。

为减少消费环节浪费,中国已于2021年4月公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以法律形式规范消费者和餐饮行业行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在国际粮食减损大会上,山东省出台粮食减损行动方案,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增产与减损并举,推进粮食全链条节约减损。山东提出新目标——着力构建粮食增产减损保障体系,力争到2025年全省粮食损失率降低到5%以下。会议发布的《国际粮食减损大会济南倡议》提出:二十国集团作为全球重要引领力量,将推动粮食减损工作,凝聚全球智慧,与世界各国携手维护国际粮食安全与营养,促进粮食系统转型,加速实现17个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共同创造零饥饿、无贫困的美好世界。

(四)实践创新:将“一带一路”倡议打造成全球粮食安全走廊

世界粮食主产区的48%分布于“一带一路”沿线,中国与沿线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农产品结构具有极强的互补性,这为双方大规模开展农产品贸易合作提供了较好的现实基础。中国务实地以“一带一路”农业合作为契机,开展育种、生产、收割、储存以及加工运输等环节的投资和布局。

在陕西,作为中国农业领域“良种”的主要研发基地之一,杨凌示范区从1997年立区以来,就在粮食供给与农业国际合作方面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2019年6月1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比什凯克出席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九次会议时提出倡议:“中方愿在陕西省设立上海合作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加强同地区国家现代农业领域合作。”杨凌示范区围绕“创新现代农业交流合作机制”改革试点任务,以农业科技创新和示范推广为重点,不断创新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现代农业合作机制,打造“一带一路”现代农业国际合作中心,已在美国、俄罗斯、澳大利亚、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国启动建设了6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目前,杨凌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海外示范种植面积超过25万亩,技术成果示范带动超过450万亩,在温室技术、花卉种植、牧草繁育、油料加工、节水技术等领域赢得国际社会的高度好评。其中,在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建设的中哈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种植了包括小麦、玉米、大豆、油菜、蔬菜、苗木等6大类24个品种,充分展示和推广了中国农业新品种,为丰富当地种植模式、带动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挥了示范作用。

2018年,“一带一路”南南合作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由中国农业大学在北京发起成立,成为国内外最大的农业全领域教育科技合作平台,先后有74所中外农林院校加入。借助联盟平台,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稳定农业生产、维护粮食安全献智献策。此外,自2013年以来,北京、甘肃、江苏、香港、海南等中国众多省区市都积极召开“一带一路”与粮食安全以及农业现代化的相关论坛活动(表1),不仅有助于实现农业惠民生要求,也有助于实现“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硬联通、软联通、心联通目标。

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支撑,从2018年11月开始,中国每年定期在上海举办国际进口博览会,这是世界上第一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2021年11月5日,第四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虹桥国际经济论坛“合作促发展:全球农业贸易与乡村振兴”分论坛在上海举办,这是虹桥论坛首次设立农业分论坛,“反饥饿”成为此次论坛的热点话题。此次进博会上,各国涉农企业积极参展,带来行业信息、寻求合作机会,并展示多种产品和先进技术。

总之,粮食安全是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保障,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基础,关系人类永续发展和前途命运。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负责任大国,中国始终是维护世界粮食安全的积极力量。中国不输出饥饿和贫困,主动分享粮食安全资源和经验,积极参与世界粮食安全治理,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等各类危机,始终秉持真正的多边主义,倡导采取全球协调一致的应对措施,积极保障全球粮食供应链通畅,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展现了中国智慧与中国力量。

【注释】

a 联合国粮农组织:《2021年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来源:https://www.fao.org/3/cb5409zh/cb5409zh.pdf,第13页,访问时间:2022年5月5日。

b 国际劳工组织:《世界就业和社会展望:2022年趋势》,来源:https://www.ilo.org/wcmsp5/groups/public/-dgr eports/- dcomm/- publ/documents/publication/ wcms_834081.pdf,第11页,访问时间:2022年5月5日。

c David M. Beasley,“The Looming Hunger Pandemic”, Foreign Affairs,June 16, 2020,来源: https://www .forei gnaffairs.com/articles/world/2020-06-16/looming- hunger-pandemic,访问时间:2022年5月2日。

d World Food Organization,“Reporting on General Assembly Resolution A/RES/72/179”,来源:https:// www.ohchr.org/sites/default/files/Documents/Issues/ Migration/GA74thSession/WFP .pdf,第1页,访问时间:2022年5月2日。

e FAO,“The Importance of Ukraine and the RussianFederation for Global Agricultural Markets and the Risks Associated with the Current Conflict”,来源: https://www.fao.org/3/cb9013en/cb9013en.pdf,第12页,访问时间:2022年5月2日。

f《联合国粮农组织:气候变化或致病虫害蔓延,威胁粮食安全》,中国新闻网,2021年6月2日,来源: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1463290172140577&wfr=spider&for=pc,访问时间:2022年5月5日。

g《多国大批粮食变燃料,谁提高了全球粮价?》,光明网,2022年4月25日,来源:https://m.gmw.cn/2022-04/25/content_1302916258.htm,访问时间:2022年5月5日。

h 张帅:《民生为先:当代中东粮食安全问题及其治理》,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21年第5期,第149—172页。

i于宏源、李坤海:《粮食安全的全球治理与中国参与》,载《国际政治研究》,2021年第6期,第83页。

j 倪国华、王赛男、JIN Yanhong:《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粮食安全政策选择》,载《经济研究》,2021年第11期,第173—191页。

k 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办公室:《总体国家安全观学习纲要》,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82页。

l Niall Duggan,TeemuNaaraj?rvi,“China in Global Food Security Governance”,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Vol .24,No.95,2015,p.960.

(截稿日期:2022年5月责编:黄蕙)

作者简介赵磊,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猜你喜欢
粮食安全治理中国
广义水资源利用效率综合评价指数的
城镇化加速背景下河北省粮食储备形式转变分析
强化农田水利改革 确保粮食生产安全
农村科学储粮与粮食安全研究
治理背景下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发展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肯尼·格雷特,爵士的“中国”调子
数据+舆情:南方报业创新转型提高服务能力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