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赋能双循环的机理与路径

2020-12-28 02:11苏敏夏杰长
开放导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消费升级新发展格局新基建

苏敏 夏杰长

[摘要] 数字经济成为推动国内市场新一轮消费升级、加速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变革的重要动力,在应对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导致的经济衰退,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数字经济通过释放国内消费需求、打通循环障碍和堵点、畅通国际循环,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赋能。未来,要以新基建为突破口,加快实体经济数字化转型;以数字技术为着力点,增强“双循环”内生发展动力;以消费升级为引擎,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以链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为纽带,促进国内国际更好循环。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新基建  消费升级

[中图分类号] F49 ; F1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6623(2020)06-0071-05

[基金项目] 中国社会科学创新工程项目:“十四五”时期中国服务业升级战略和重大政策研究(2020CJYB003)。

[作者简介] 苏敏,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智慧旅游;夏杰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服务经济理论与政策。

一、前 言

受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影响,2020年世界经济衰退明显,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循环受阻,金融市场大幅动荡,国际投资贸易严重萎缩,经济全球化遭遇波折,多边主义受到冲击。面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循环受阻,以及可能引致的断链风险,中国积极倡导全球经济多边合作,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加速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

“双循环”的提出,是党中央面对全球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进入新发展阶段深化改革以及经济转型形势下,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关键一招,是要通过科技创新,特别是数字技术创新,完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体系,畅通国内大循环,释放内需潜力。同时,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培育中国参与全球合作竞争新优势,稳定国内经济社会发展,保持中国经济的持续韧性。

二、数字经济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动力

数字经济有着广泛的范围。数字经济不仅仅包括半导体等数字硬件支撑的制造业,也包括其他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的数字化。与此同时,数字经济逐步渗透到居民的日常消费习惯当中,方便居民生活的同时也改变了居民的消费方式,同时提升了资源配置效率,促进经济新业态的形成。据统计公报显示,中国数字经济规模已经排名世界第二,数字经济占中国2019年GDP的30%,通过数字平台售出商品85239亿元,比上年增长19.5%,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0.7%,比上年增长3.2%①。

全球数字经济规模也在不断增强。据测算,全球47个国家的数字经济数据显示,2019年世界数字经济较上年增长了1.6万亿美元,数字经济规模已经达到31.8万亿美元,平均名义增速为5.4%,高于同期全球GDP名义增速3.1个百分点,在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的形势下,数字经济逆势高速增长,成为驱动经济发展的关键主导力量,而各产业的数字化在其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进一步,收入水平较高的发达国家,产业数字化占比要高于发展中国家,数字经济在第三产业的渗透不断增加,服务业渗透率在三大产业中最高,达到39.4%,比上年提升1.5個百分点。

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需要积极转变发展方式。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可以借助数字经济打通影响循环的堵点和梗阻,使供给侧更好地适配需求侧。面临严峻的国内外发展形势,数字经济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注入新动力,促进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能。

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拥有巨大潜力。伴随着数字优先战略向供给侧的深化,产业升级日益成为数字化发展的核心引擎。数字经济的发展不仅能够提高经济运行效率,激发增长潜能,而且可以打通交易和流通环节的堵点,减少交易成本,释放内需市场,成为新发展格局的主要动力。研究显示,数字产业是数字中国四大板块中增速最快的,2017—2019年间的复合增长率为133.5%,对数字中国总指数②增长的贡献度高达七成。数字经济特有的平台化和普惠化的属性,通过创造需求,拉动消费,使良性循环得以不断进行。同时,其特有的区块链、大数据、数字货币等数字技术的应用,使数字经济在平台层面的层级结构创新和数字化创新,深入“双循环”的各个环节,从细微环节提升“双循环”相互促进,成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动力。

三、数字经济赋能“双循环”的机理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未来要建成信息化、数字化、城镇化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同时明确区域协调发展和减税降费等大战略问题,使得数字经济成为提升人民收入水平的融合驱动力。

(一)释放国内消费需求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变化,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离不开数字经济的发展。

一是数字经济激活了巨大的消费市场。目前国内循环的市场活力主要来自4亿中等收入消费者,这也成为国内大循环的市场需求主体。2020年3月13日,国家发改委等23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促进消费扩容提质 加快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实施意见》,其中就包括了数字消费券的发放。数字消费券是一种新的生产函数,融合了数据、算法、算力(平台驱动的“三驾马车”)等数字新要素,促进市场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同时提高附加消费,扩大国内消费支出规模。数字经济的发展,一方面促进企业加大数字化生产和投资的规模,另一方面通过数字消费拉动需求。

二是数字经济打造居民消费多元化。数字经济时代的来临,使得传统产业中可数字化的产品和服务逐步实现数字化转型,提高产品和技术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就目前数字经济在我国的发展来看,现代服务业与数字化融合较快。此外,传统数字消费的主要对象是电器和电子产品等实体产品,随着数字技术的进一步优化,数字消费渠道将不断拓宽,除了居民日常网络购物之外,汽车等高价值耐用消费品也成为数字消费的一部分。同时奢侈品消费出现了网络零售的现象,这很大程度是奢侈品价格下降及数字经济的普及所致,服务领域成为数字消费的重点,我国居民数字消费范围逐步扩大。

三是数字经济催生新产业新业态创造需求。数字经济的崛起,孕育了数字技术的创新和产业数字化的革命,数字经济在引领产业深度融合与发展的同时,催生了许多新业态和商业模式,从而创造更多需求,为中国巨大的消费市场增添了活力。通过5G等新基建的发展,中国5G用户量达到了1.6亿,而9亿网民催生的支付和电商平台的流量数据,以及关于数据的使用、清洗、储存、挖掘和保护等多种新经济业态和商业模式,进一步创造需求,拉动消费,从而促进国内经济的良性循环。

(二)打通循环障碍和堵点

数字经济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地消除经济循环中的结构性梗阻、供需错配以及数字信息配置不完备等问题,促进供需关系的良性循环。数字技术的提升和应用,可以解决供给侧改革中许多无法落地的问题,如金融政策通过数字技术更加快速的发展,产业链通过数字经济的延伸更加广泛,各个要素通过算力和算法的提升互联互通等,使得要素市场的资源优化配置,畅通流转,进一步降低政府的干预,使微观经济体释放活力形成开放、合作与竞争相统一的现代化市场体系。

实现各种要素的互联互通,需要通过提供算力、解决算法以及强大数据的支撑。通过数字经济实现任何人、人和物,以及物和物的互联互通,最终实现效率的提升、成本的降低、盈利和收入的增长、空间的创造。数字经济成为全方位的系统集成者,运用软件的能力整合一切硬件的关系,让各种要素、各种硬件互动更有效率。当前没有哪一种业态能够像数字经济一样,如此有效地打通和链接所有要素。数字化产业链通过聚合产业链上多环节、多种类企业和多种生产要素,为各方提供交互机会,提升产业链、创新链的安全性。因此,数字经济发展中任何点和链的断裂都不影响全网畅通。如我国原有的产业链受疫情等灾害影响断裂时,工业化平台可以快速补链、接链。

数字经济除了产生巨大的市场效应外,还具有产业链颠覆功能。数字经济与城市结合发展成为智慧城市,与金融结合发展为科技金融和智慧金融,与工厂结合即为“工业制造4.0”。数字经济颠覆功能产生的产业链,对社会的带动效应是传统基建不可比拟的。

数字经济带来生产组织方式的重大变革。当数字化平台赋能到传统的工业产业,通过智慧工业互联网,可以将工业产业销售体系原有200多万亿元销售额增加值再提升10%。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近日发布的《中国数字经济规模测算与“十四五”展望研究报告》显示,2019年中国数字经济增加值规模为170293.4亿元,名义和实际增长率分别为13.1%和11.3%,在同期GDP中的占比达17.2%。其中“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两部分规模相当,分别为84060.3亿元和86233.2亿元。今后,数字经济赋能在物联网经济上的产业互联网和工业互联网推动的市场空间将更加巨大。

(三)畅通国际循环的重要手段

数字经济展现的韧性,远程办公、线上诊疗、线上教育、跨境电商等数字化产业的发展,使得我国能积极应对新冠疫情带来的不确定性和冲击,将因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循环不畅带来的负面影响降至低点。依托市场优势和产业链优势,借助全球科技强国的操作系统、芯片等关键零部件,我国数字经济的发展通过自我创新实现“局部引领”。与此同时,通过数字经济进一步推动产业“线上化”,从而互相联接、相互补充、共同发展,惠及全世界。

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全球生产关系、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发生着根本性变化。5G技术、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跨国公司也不断增加,数字技术的普及使得全球社会分工更加灵活,不断改变着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中国以其庞大的人口和经济体量,在数字经济发展中具有无可替代的规模和市场优势,同时具有独特技术代际跨越,数字经济的发展在促进全球生产力加速变革的同时,也为中国体制机制增加了更多的创新空间。

数字技术可以引导国际循环产业链升级。传统的外需主导经济使得国内产业链基础脆弱,国内技术创新和品牌创新受到作为代工厂的限制,出现了许多“卡脖子”难题,国内现代化产业链亟待完善和发展。数字化转型可以提高国内自动化生产水平,降本增效的同时保证生产安全,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需求支持,通过进口设备和技术升级传统产业链。数字全球化的加速发展使得产品、服务、研发均实现全球分工。新能源、人工智能、3D打印等技术的进步,使传统全球化分工的必要性减弱。全球创新链的延展和扩大,以及我国在科技尤其是数字经济方面的“局部引领”,使得我国有更多机会获得全球创新分工利益,提高应对产业链供应链断链、保持技术供给的能力,在全球经济治理中享有更多的话语权。

四、通过数字经济为“双循环”更好赋能

随着科技的不断革新与我国数字经济的崛起,一方面,数字经济通过数据作为新的生产要素提高生产效率、实现要素共享、变革生产方式,不断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畅通国内经济循环;另一方面,数字经济的发展,带动新基建的发展和创新科技的研发,以国际循环弥补国内短板,促进全球产业深度融合,扩大国际贸易中高端供应链,促进国际循环良性运转。

(一)以新基建为突破口,加快实体经济数字化转型

新基建作为国内经济发展新动能,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强化国内大循环基础,同时,5G基站等新基建的发展,也将为中国经济体系注入生态保护、科技创新、消费升级的新动能。新基建是数字经济的基础保障,也是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新基建可以推动传统产业朝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转型升级。基于这一特点,新基建对国内大循环产生直接促进作用,带动上下游产业发展,使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信息传输服务业、软件信息技术服务业等行业受益。

首先,数字平台的建设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提升农业电商平台交易效率,扩大农副产品数据平台建设,推动三农数据资源共享、产业联动和业务协同等,加快农业生产以及农产品经营和服务的数字化轉型。其次,新基建逐步补足工业制造业智能化转型的短板,基于数字平台工业体系实现跨区域、跨企业、跨系统的协同制造,推动产品生命周期有效管理。再次,数字经济支持大型企业搭建、中小型企业联网的产业联动平台建设,通过大型企业搭建数字平台使得产业形成平台联动,通过获得数字平台服务降低企业成本,提升企业数字化管理水平,形成行业智能化网络。复次,加快产业数字化融合,新基建通过物联网、数字空间、数据处理过程等促进数据融合,同时在线平台业务丰富教育资源、提升服务业效率、打造具有影响力的重点细分行业数字平台,推动国内外各产业数字化融合发展。

(二)以数字技术为着力点,增强“双循环”内生发展动力

数字经济的发展,印证了“数字鸿沟”的存在。数字经济的非竞争性、规模效应、网络效应、范围经济,以及高度依赖人力资本的特征,使得数字经济资本投入面临高风险,也会使得某一领域的市场份额更加迅速地朝优胜者集中。数字经济时代的创新,包括原始创新和技术转化的创新。原始创新被称作是“0到1”的过程。目前,我国核心、基础、高科技(简称“核高基”)的原始创新仅为研发总投入的5%,而大多数G20国家核高基的创新投入平均为国家研发总投入的20%。因此,在原始创新方面,我国需要集中力量办大事。另一方面,科技转化的创新过程被称作是“1到100”。科技成果转换为市场中的产品,即创新生产力的转换,需要两个环节——支持成果转化的政策支持以及可操作的生产线。目前,我国在基础研究环节还比较薄弱,因此,需要进一步提升核心技术的研发创新能力,通过数字经济推动科技方面的“局部引领”,实现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的目标,进一步扩大我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的影响力。

首先,需要围绕国家支柱性产业,通过产学研相结合,推动人工智能、5G、大数据、区块链和云计算等新一代数字技术深度对接,将重点放在数字技术的应用创新上。其次,关键技术的开发和应用需要匹配数字经济发展的速度,尤其是智能控制和测量等具有共性的先进技术需要着力开发。再次,加快数字辅助类软件和“卡脖子”关键零部件的突破,加快研制具有智能感知、决策与执行的高端数控机床、三维建模与数据驱动数值分析软件以及高性能物流仓储设备等,从重点技术着手增加内循环发展动力,减少对外技术的依赖度,以良好的自主创新能力畅通国内国际循环。

(三)以消费升级为引擎,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

中国现代化经济体系与数字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数字经济具有显著的溢出效应,为国内庞大的消费升级与产业结构转型提供重要支撑。消费升级需要抓住科技革命的机会,推动经济质量和效率变革,利用好数字经济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实现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供动力。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数字经济解决全国24.6%的就业人口,为1.91亿人提供了岗位需求。数字经济使得生产空间和时间的障碍逐渐减少,生产要素流动性不断增加,同时也进一步延伸全球产业链范围,助推形成数字化、自动化、协同化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消费升级成为社会再生产的驱动力,重构与扩大优质供给端,赋能数字消费市场,最终形成完整的内需体系,释放“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的数字红利。

(四)以链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为纽带,促进国内国际更好循环

“双循环”不是“一厢情愿”的“闭门造车”,需要以数字经济为纽带,提升“中国制造”在全球产业链中的灵活性和生产效率,变“中国制造”为“中国智造”“中国创造”,激发国际市场潜能,以外汇储备为基础,释放国内就业压力与产能过剩,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

国内土地、石油等生产要素依旧很难和国内巨大的经济体量相匹配,需要通过数字技术弥补国内生产要素不匹配的短板,使得经济要素与国内市场更加匹配和高效。国内许多重要产业的出口占世界整个行业能力的1/3以上,通过数字贸易可以使得国内已经形成国际市场的产业释放市场活力,使得国际循环为国内庞大的产业基础提供更顺畅的良性运转。

中国制造的优势是产业集群,基于互联网平台的“云工厂”,可以将产业集群内的闲置设备有效利用和运转,降本增效,实现生产方式的数字化转型。数字平台使得设备供应商颠覆传统生产方式,通过市场化的方式来组织资源,高效聚合生产要素,智能化扩大生产规模,使得个性化、小批量、低成本、高效率生产成为可能。从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实现线上消费者个性化定制,通过“云工厂”智能匹配生产设备和生产方式,更加高效满足市场需求,从而升级“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中国创造”,形成全球经济利益共同体。

[参考文献]

[1]贺少军, 夏杰长. 促进数字贸易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J]. 开放导报, 2020(02): 79-83.

[2]曹立,韦力. 新时代高水平开放的着力点[J].开放导报,2020(05).

[3] 蔡昉. 深刻剖析中国“双循环新格局”[EB/OL]. (2020-09-06)[2020-09-14]. http://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9059314.

[4] 成卓, 刘国艳, 面向大数据时代的数字经济发展举措研究[D]. 人民出版社, 2020.

[5] 袁国宝, 新基建——数字经济重构经济增长新格局[D].中国经济出版社, 2020.

[6] 高伟, 陶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深刻内涵、现实逻辑与实施路径[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10.

[7] 李猛. 新时期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意义、主要问题和政策建议[J]. 当代经济管理, 2020.10.

[8] 彭程. 基于内外循环互动机制的经济运行调节路径研究[J].统计与管理, 2020, 35(12): 4-13.

[9] 陳昌盛等.“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内外部环境研究[J]. 管理世界, 2020, 36(10): 1-14+40+15.

[10] 张伟东, 王超贤. 全球数字经济发展态势及应对策略[J]. 中国国情国力, 2020(10): 22-24.

[11] 孙明华等. 内循环大解析[J].国企管理, 2020(19): 30-37.

[12] 夏杰长等. 以服务业扩大开放促进中国产业升级: 理论逻辑与政策思路[J]. 国际贸易, 2020(06): 4-13+79.

[13] 马香品. 数字经济时代的居民消费变革: 趋势、特征、机理与模式[J]. 财经科学, 2020(01): 120-132.

[14] 程实, 高欣弘. 渗入经济运转各个环节 数字经济让“双循环”更精致[N]. 第一财经日报,2020.10(A11).

[15] 夏杰长, 肖宇. 以服务创新推动服务业转型升级[J].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19(05): 61-71.

[16] 腾讯研究院, 数字中国指数报告[R]. 2020.09.

[17] 中国通信院, 全球数字经济新图景——大变局下的可持续发展新动能[R]. 2020.10.

[18] 徐金海, 夏杰长. 全球价值链视角的数字贸易发展: 战略定位与中国路径[J]. 改革, 2020(05): 58-67.

[19] 刘志彪, 以扩大内需助力形成新发展格局[J]. 光明日报,2020.11.

[20] 许经勇,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发育要素市场[J]. 北方经济, 2017.02.

猜你喜欢
消费升级新发展格局新基建
新发展格局下对现代流通体系的思考
新冠肺炎疫情下的世界经济形势与中国新发展格局
“新发展格局”,牵动人心
在新发展格局下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关于“新基建”下信息通信高校学科发展的探讨
远东智慧能源 掘金“新基建”风口
2019,“新基建”竞争吹响号角
外媒拿中国在西沙“新基建”说事
我国农村消费升级趋势与流通业发展方式转变研究
这次“消费升级”,就是越买越贵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