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综艺新名片

2022-04-29 21:15:33曾旎
新闻文化建设 2022年6期
关键词:全媒体时代

曾旎

摘要: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人类进入了全媒体时代,在信息传播媒介和内容上与传统媒体时代有很大区别。腾讯、爱奇艺、优酷等互联网媒体平台的崛起,相继占领了网综市场,还有抖音等短视频平台的异军突起,使传统电视平台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受众习惯了碎片化的观看模式,以长视频为主的电视综艺逐渐失去其优势地位,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全球经济形式的影响以及互联网媒体在广告精准投放上的天然优势,也使投放到传统媒体平台的广告收入锐减,直接压缩了电视节目的制作成本,或多或少影响了电视节目的制作水准。加之近年来国家对影视文化行业进行大力整顿,要求主流媒体要注重对主流价值观的引导作用,限制过度娱乐化,也督促以综艺娱乐为主体的卫视平台,对娱乐化的综艺节目进行大幅度改版,收视陷入低迷。因此,改变传统的模式,寻求突破之路,塑造电视综艺的新名片,成为电视媒体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全媒体时代;电视综艺;突破之路

全媒体时代来临,传统电视行业需要面对越来越多的移动终端新媒体内容的竞争和挑战,如何利用自身的优势来进行创新和突破,成为所有电视工作者们都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电视综艺互动新名片:跨屏传播新形式

丹尼斯·麦奎尔在《受众分析》中提出了“受众即需求”,受众使用媒介的目的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他们并不是消极被动的接收者,而是积极的参与者,所以传统媒体必须转变传播方式,让受众有共鸣、互动和参与感。[1]意识到受众的重要作用以及新兴媒体的互动优势,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节目和晚会等加入了“跨屏传播”的行列,结合传统媒体的内容优势和新媒体的互动传播优势,将移动的竖屏直播方式引入电视平台,让受众有了边收看边互动的体验感。尤其是商业晚会成为一种营销新模式。

比如,湖南卫视《2020天猫双11开幕直播盛典》,将直播间设立在舞台上。主舞台上演着精彩纷呈的晚会节目,而边上的直播间里也在卖力带货热闹纷呈,电视大屏美轮美奂的视觉节目与直播小屏的带货相结合,让观众体会到特别的互动感。

随着移动互联网占据越来越重要作用,一些头部卫视平台已经不满足于节目形式上的融合,开始积极布局能整合台网资源的融媒制播方式。比如,2021年开始的“湖南卫视+芒果TV”双平台“芒果季风计划”,就是跨屏传播的一次大胆尝试。除了播出台网联动剧集,还在湖南卫视专门开辟了时间段播出芒果TV的自制综艺,以电视大屏切入,扩大网络平台对客厅文化的影响;也借用网络平台的曝光量、点击率吸引网络用户回归对电视媒体平台的关注,加深后续多层影响力。虽然还没有足够的数据能够显示这次大胆破局的成果,但是台网抱团效应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二、打造电视微综艺新名片:以“长视频+短视频”的模式,打开台网互动综艺新局面

电视收视人数正在减少,被短视频及其他媒介等分流严重。为了能更好地适应人们的碎片化观看模式,以“综艺基因+短视频形式”的微综艺应运而生,时间短、节奏快、信息量集中,完全融合网络受众的特点,如西瓜视频推出的《别人家的公司》、新世相和腾讯平台推出的《女人30+》《透明人》等。

网络视频的微综艺节目如何与擅长长视频的电视媒体结合?高品质的艺人定制微综艺或成为一条不错的出路。艺人定制微综艺,既能依靠明星的热度吸引一波关注度,又能凭借“短小精练”的特色迎合碎片化观看习惯的受众群体,近几年来,越来越成为各大平台积极寻求的风口。比如,抖音平台和湖南卫视打造的艺人定制综艺节目《给你,我的新名片》,该节目在抖音平台周六的下午档播出,湖南卫视平台周日下午播出的双平台播出方式,每期节目30分钟,通过记录3位艺人歌手、演员之外的新身份,展示明星的“B面生活”。

虽然不是纯粹意义上的微综艺,但这也是网络移动平台和传统电视平台双播出的试水,包括同步制作了多个适于抖音平台和网络传播的花絮、衍生视频等,是抖音平台借卫视平台向传统电视观众的一次传播,更可以说是传统电视综艺向网络平台吸纳观众的新策略。

在节目的制作上也和以往的传统电视媒体制作不同,制作参与人员更加精简,录制时间更集中,比如艺人李冰冰篇四期录制的时间为一周,刘宪华的主体录制只有四五天;在呈现上,也比传统综艺要求更快的节奏感、更密集的笑点,以及更多适合碎片化传播的内容。

首期张艺兴的《全新企划》播出后,就有了极高的话题度;第二位播出的艺人李冰冰的《云边日志》,于12月18日在抖音平台首播,12月19号下午在湖南卫视播出后,在收视表现上网络收视率明显,在尼尔森网联媒介数据、欢网、酷云中都获得了收视率第一的成绩,网络对于艺人的讨论度也比较高。

当然,作为首次尝试网台双播出的艺人定制微综艺,《给你,我的新名片》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第一,艺人占过多主导地位,影响节目的呈现效果。作为艺人团队往往对后期节目的制作会提出更多的要求,集中聚焦于艺人本人的展现,而这些内容能否更好吸纳受众的喜欢,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第二,抖音平台本身的平台用户和传统的卫视平台存在很大的差异性,网络用户更喜欢娱乐性强的内容,而电视平台承担着更多的文化传播责任,拥有更多的文化和价值观的传播属性,因而,对于内容的把控两个平台有不同的要求,对于整体的节目呈现效果也有一些分歧;第三,微综艺对通过网络方式观看的用户吸引力明显超过了以传统方式收看电视的观众,如在《云边日志》的几期节目播出中,CSM的全国网、城域网的收视率表现和酷云、欢网等平台的收视率有明显差别,这些都是网台联动的微综艺节目需要解决的问题。[2]

探究融媒体时代电视微综艺节目的发展方向,应该从以下三个方向着手:第一,在垂直领域创新,深挖尚未开发的宝地。微综艺因为时间短,所以一出来就要有吸引观众的特质,不同于市面上普通的传统电视长综艺节目,需要展现更多的内容,满足更多类型的受众,并且在60分钟或者90分钟的时间内,不断扔出亮点才能引起观众的持续观看。微综艺更能集中在一个“点”上突破发力,并在有限的时长内使观众的注意力更集中,因而只要这个创新的亮点能足够抓住观众,吸引目标受众的喜爱就成功了。所以作为电视微综艺节目,更应该在新的垂直领域发掘可能性;第二,创新叙事结构。传统的叙事方式和节奏已经不能适应越来越追求快节奏的年轻人,而微综艺节目的体量非常适合进行创新尝试,特别的结构、新颖的包装、引人入胜的话题都可能成为突破年轻人的窗口;第三,专注小而美的情感共鸣。微综艺节目因为时长限制,如果讲述一个宏大的命题或长篇的故事,总会给人一种展不开、走马观花的感受。而那些生活中不易发觉而又能引起观众情感共鸣的小而美的题材,则能在短时间内打动大家的心。

三、电视综艺的文化新名片:深耕深厚的文化,引领精神文化的传播

全媒体时代,信息无处不在,“泛娱乐”趋势逐渐显现,电视综艺则深耕优秀的传统文化,从文化类节目中寻找出到了新的突破口。从央视的《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国家宝藏》的声名鹊起,到卫视的《声临其境》《上新了故宫》《一本好书》《邻家诗画》等,各类文化节目百花齐放并受到大众的好评,更加证明了电视媒体在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的文化精神以及主流价值观上具有新兴的网络平台不可比拟的优势,越来越多的综艺节目开始以“文化”为基石进行创新和探索。

第一,利用新媒体的技术和手段,为传统电视的文化节目插上想象的翅膀。将中华传统文化、历史的画面通过新兴的技术手段进行还原,能更好地将这些文化精神、优秀典故呈现在电视平台上,让观众看到、理解、身临其境。比如,获得白玉兰奖的央视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就巧妙地将技术与文化糅合,以古今对话的结构形式,将一个个历史与现实中的故事鲜活地呈现在观众面前,诉说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该节目聚焦《尚书》《史记》《论语》等在中国流传千古的典籍,结合环幕投屏、AR、实时跟踪等新兴技术,打造了一个360度的沉浸式的舞台;以“戏剧演绎+讲述”的方式将多个舞台空间相结合,创新地打破戏剧时空的局限性;在内容的表达上,创造性地以主持人撒贝宁的现代读书人的身份介入戏剧中古人的故事中,实现了现代学者和典籍的“对话”、观众和屏幕的“对话”,也是优秀的传统文化与高科技的“对话”。比如,在第二期《天工开物》中,将多重空间时间的舞台利用到极致。虽然该期的主讲典籍是《天工开物》,但并没有把戏剧展现的时空局限在古代,而是讲述了现代、古代两位农业科学家的故事。[3]

在主舞台的演出区域,借用灯光和屏幕将同一个舞台一分为二,一边是从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试验杂交水稻田的场景,一边是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在麦田中的场景,古今两位科学家的“禾下乘凉”的梦想,通过这种直观的形式,呈现在观众面前。撒贝宁作为不同空间舞台的串联者,与戏剧中的宋应星先生相遇,用对话的形式,不仅将古人的形象鲜活地展现,还通过向宋应星先生解释什么是“科技电子书”的小桥段,展现现代科技的发展,也增加了故事表达的趣味性,再通过沉浸式的“AR+全景屏幕”的运用,巧妙地带领观众穿梭于两个不同的时空,给观众很强的情感共鸣。

第二,新技术助力媒体艺术融合,让“文化”更出圈。电视艺术的呈现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持,特别是近几年,科技发展迅速,电视视听技术和传播方式不断迭代升级,给电视节目创作带来了更广阔的天地,也给电视创作者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是对技术的掌握和运用,更需要合理处理好新科技和艺术的关系,让它们更好地融合,为电视节目内容赋能。

2021年是电视综艺“文化年”,自河南卫视文化春晚的《唐宫夜宴》走红后,“奇妙游”系列晚会又横空出世(《端午奇妙游》《七夕奇妙游》《中秋奇妙游》),霸占了微博热搜榜多个词条,一时间引发的广泛舆论,实现爆发式传播,成功让中华传统“文化”出圈,该系列晚会也成为一个现象级IP。河南卫视文化晚会的成功,除了过硬的文化底蕴和内容,也离不开现代新技术的加持以及融媒体的助力。[4]

依托天然的中原文化优势,和河南本地优秀的文化古迹资源,“奇妙游”系列晚会以“网剧+网综”的独创形式,摈弃了传统晚会的主持人和各式明星的歌舞表演,用几个线索人物将不同的舞蹈节目秀串联起来,借用“5G+AR技术”、水下摄影、现实增强技术等,实现虚拟与现实的完美结合;在沉浸式的舞蹈中,感受美轮美奂的奇幻之旅。新技术的运用最重要的就是如何和人的感官交互,让大众能够感知到这些技术并产生共鸣。“奇妙游”系列晚会把虚拟和现实结合变成了一种包装形式,将整个环境营造成了一个热闹而繁盛的传统时空,让观众自然带入。一曲水下中国风舞蹈《祈》,将观众带入曹植的《洛神赋》中,成熟的水下摄影技术,舞蹈者“飞天”的曼妙舞风,惊为天人。《七夕奇妙游》中刚健有力《龙门金刚》,利用AR技术穿越而来,将现实中的龙门石窟与虚拟的场景相结合,通过舞者的形象表演,仿若石窟里雕刻的一个个石像都活了起来,让人置身其中,分不清虚拟还是现实。

除了技术与文化的结合,“文化”晚会能出圈,还得益于多媒体平台的融合助力。河南卫视联动相关的传统媒体合力形成影响力,打通了全平台,重塑了电视节目内容从生产到传播的全链条,实现多次传播,从传统晚会的单一传播,到成为一种具备社交属性的文化话题,实现“破圈”。

打造好“电视综艺的文化新名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庆幸的是通过现代科技和传统艺术成功融合,越来越多依赖网络而生的Z世代们,也渐渐接受了这些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电视节目。节目中表达出的文化自信,也被标榜个性的年轻人当作一种新的中国潮。在这个追求速度,稍显浮躁,又过度娱乐化的时代,电视文化节目像一股清流一样亮眼,这对于完全对电视媒体没有与生俱来黏性的“网生世代”来说是一次很成功的宣传。[5]

四、结语

全媒体时代,传统的电视媒体将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同时也是一次很好的机遇,电视媒体加速融合,5G、AR等技术的升级和广泛应用和产业升级,实现了“云+”“云宇宙”的持续转型。能否转变思路、抓好改变的重点、借势而为,打造属于自己的电视综艺新名片,将是每个电视综艺创作者们都需要深思的议题。

要始终坚持传播正确的价值观,以“内容为王”、大胆改革,根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敢于守正创新,聚焦用户需求,不断推进媒体融合,以新技术助力艺术和内容的呈现,为观众展现更优质的综艺节目,才能在全媒体环境的压力之下,实现自身社会价值的传播。

参考文献:

[1] 赵俊宇.融媒体语境下的宣发创新:以江苏卫视“55盛典”话题正向出圈为例[J].新闻前哨,2020(9):22-23.

[2] 吴梦明.从麦奎尔的受众理论视角分析电视剧和网剧的差异[J].视听,2019(7):05.

[3] 陈淼,王云峰.“使用与满足”的凸显:融媒体时代电视综艺节目发展的新思路[J].中国电视,2021(6):81-84.

[4] 高梦瑶.全媒体时代电视综艺节目“泛娱乐化”探究[J].新闻前哨,2021(3):2.

[5] 华敏.提升中华传统文化视听传播力的路径分析:以《典籍里的中国》为例[J].传媒论坛,2021(24):13-14.

猜你喜欢
全媒体时代
全媒体时代学术出版转型与图书馆的责任
现代情报(2016年12期)2017-01-16 02:51:03
全媒体时代早间电视新闻栏目的困境与突围
声屏世界(2016年11期)2017-01-10 15:21:43
全媒体时代下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浅析研究
青年时代(2016年19期)2016-12-30 17:57:39
浅谈全媒体时代电视新闻播音面临的新挑战
全媒体时代的时政新闻创新
全媒体时代文学评论的寻路与重建
法治类新闻报道的新出路
全媒体时代高校新闻人才培养应对舆论新环境改革研究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
中国记者(2016年6期)2016-08-26 13:03:10
我国电视综艺娱乐节目的社会功能探析
今传媒(2016年4期)2016-05-16 00: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