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艳君
摘 要:初高中的古文衔接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古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有方法地阅读文言文,是高中古文教学的阅读目标。教师可以搭建“溯源导读法”这一桥梁,充分激发学生阅读文言文的积极性,指导学生的阅读方法,引导学生最大限度地溯源语境,还原作者本意,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关键词:初高中;文言文;溯源导读教学
初中对古文的考查大部分是属于知识型,能力考查的难度低。即使学生的分数可能较高,但阅读古文的能力并未很好地培养,所以相当多的学生会不适应高中教材,甚至产生畏难情绪。初中文言文的字数大多是200~300字左右,而高一的《烛之武退秦师》差不多400多字,《鸿门宴》上千字、《阿房宫赋》和《六国论》500多字。且自2010年全国卷首次命题以来,文言文阅读材料的字数以600字为主,偶尔超过700字。高中的文言文不仅长度加长、深度增加,有的课文富含思辨性和哲理意味,需要多角度去解读。初中教材的文言作品,主要是哲理性散文、情节性较强的小故事,寓言、短诗之类较易理解的篇目。高中教材的文言作品,有长篇的人物传记、论说文等。初高中古文的衔接教学方法不一,本文就“溯源导读法”为切入点,旨在挖掘初高中文言衔接教学更多的可能性。
一、衔接古代文化知识,建立系统化知识背景
古文历时久远,初中生受限于知识面和阅历见识,对于文本发生的社会和时代背景一知半解,对许多名家思想的理解较为浅显。这就需要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溯源导读法”,帮助学生自主补充阅读情境,让学生更加靠近作者和文本。初中教学中,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阅资料,将孔孟庄、李杜、苏辛、李清照这样的大文人,“百家争鸣”“乐府运动”“唐宋八大家”这样影响中国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文化现象以书面形式整理出这些方块知识。要求能够了解“人物”出生年代、生平、主要作品,以及代表作的主要内容;了解“文学现象”的产生背景、特点、影响以及代表人物等。如《红楼梦》的作者所言:“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要想真正读懂这其中味,不了解作家和背景怎么能行?我们在教学中常常只是将注意力放在“文言”上,花大量时间做翻译工作,而忽略了文字背后所蕴含的人文精神、文学知识等“文”的内涵。
由此可见,初中教师应把眼光放长远些,让学生更贴近作者,理解文本的创作意图。以苏轼的古诗词为例,初中课内教材只选入了他的一首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但高中入选了大量苏作,如《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将其作为宋代词人中的代表人物加以重点讲授,足见苏轼其人其作的重要性。据此,教师在教授《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应尝试拓展阅读词人生平经历,以及宋代的背景知识,了解一个立体的作者。溯源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贴近作者,引起情感的共鸣。
有了初中三年的积累,学生才不会在高中因为一知半解而读不进去。相反的,在高中课堂,教师可以更大胆地放手让学生梳理、表达这些知识,成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契机。
二、助力长篇古文过渡,减少古文学习畏难情绪
中考文言文阅读多立足课内,高考则摈弃课内,选择课外。尤其是高中古文篇目的大幅增加,若学生缺少大量的古文阅读量积累,必然是一座大山。姚丹华老师在《愚公移山》教授溯源导读课中,就引导学生根据《列子》一书中“清静无为”的道家理念,和《列子·汤问》这一章中“天地亦物”的宇宙观,以及“愚公移山”在《列子·汤问》中的前后文本衔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讲述这一故事应该是要表达“做事不要急功近利、恃能以求胜,而要日积月累、假以时日”的思想。学生拓展阅读中,积累了文言语料,而且最大程度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内驱力。
笔者在教授苏轼作品时,就提前安排了一个小作文: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曾这样评价苏轼:一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酿酒的实验者……请你认真赏析苏轼被贬黄州时期的一些代表作品,如《西江月》《定风波》《赤壁赋》《后赤壁赋》等,然后形成小作文:《苏轼的选择》。我的设计理念很简单,就是让学生能更贴近作者,而不仅仅只是学习一篇文章而已。我还让学生查阅他的相关资料,“丰富的网络资源又为我的文言文教学设计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各种资料都可以,重要的是激发兴趣。比如,苏轼因“乌台诗案”下狱,写给弟弟苏辙的《狱中寄子由》,兄弟情谊,让人动容。也可以联系初中的《水调歌头》,其中就有写“作此篇,兼怀子由。”这也是体现兄弟情的。此外,我亦要求学生课后去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因为“溯源导读法”是引导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的引子,可以是读作家的作品,也可以读他传,都是阅读量和语文素养的积累。毕竟,“溯源”学习还要尽量借鉴名家的评述,在辩证中读出自己的内容。
学生围绕作者,查找资料、读出感受、写出文字,他们的兴趣越被激发、阅读的积极性就越高,阅读量和阅读速度就会慢慢提高,若从初中就开始学习“溯源导读”的方法,其所获效果将远胜过教师旁征博引的分析。
三、强化自主溯源和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提升古文阅读分析能力
卢梭在《爱弥尔》一书中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许多教师在开古文新课时,习惯开门见山地介绍作者朝代、创作风格等,让学生往往有味同嚼蜡之感。
自主溯源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核心是,教师要能设置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或者探究欲望的导读任务,可能在初中阶段,学生的观点会有偏颇,但是教师鼓励多尝试,这对于以后的高中学习非常受益。高考全国卷的古文新增的主观题考查,就对学生的文言阅读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学生要结合上下文的语境进行理解,重点考查是否“读懂”,涉及的是实打实的文言阅读能力。另外,古文因距今甚远,学生一般会按部就班地学,较少提出异议或者自己的见解。其实古文学习也是可以提出质疑或者联系现实的,而自主溯源和小组合作式学习可以很好地激发这一块思维,让学生走近古文,锻炼他们阅读和分析能力。
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多以课前“溯源导读”、课堂讨论交流、话题探究等方式去激发学生生发感悟。因为古代作者一定会有其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因此,教会学生利用溯源法辩证地、有分析地去阅读,就能够读出正确的观点和有用的内容。读荀子的《劝学》,选文对原文是有删减的,可以让学生去阅读原文全文,小组探讨为何要删减和删不删的问题,这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学习的重要性和荀子“性恶论”的观点。当然,学生也可以结合现实,辩证看待荀子的学习观。再如司马迁的《鸿门宴》,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先读《史记·项羽本纪》以及查阅司马迁的相关资料,先见“森林”,再看“树木”,就会更全面,心里也会更清晰作者写作的思路及其人物形象塑造的艺术。课堂中则以小组为单位,以各种话题为讨论,不止步于《鸿门宴》的文本解读,而是把视野拓宽到《史记》和作者的思想内核。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学习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悟与理解,语文活动课是学生张扬个性、展示自我的最好平台。溯源导读最主要的价值在于教给学生一种阅读的策略,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意识和兴趣,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学习主体。我相信在初高中的衔接教学中,通过“溯源导读法”,可以培养学生古文阅读兴趣,增加阅读量,拥有丰富的情感、深厚的人文。
(责任编辑:向志莉)
参考文献:
[1]姚丹华. 《愚公移山》溯源导读教学[N]. 语言文字报,2019-12-13(002).
[2]姚丹华. 文言文教学改革探索——《口技》教学例谈[J]. 语文建设,2015(09).73-7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