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德育在班级管理中的实施

2022-04-29 19:51:55高小帆
课堂内外·初中教研 2022年5期
关键词:班级管理德育

高小帆

摘  要: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德育属于一部分,教师进行班级管理过程中,应将德育在各个细节中渗透,促进学生树立正确三观和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因此班级管理在实施时,应与学生身心特点、实际情况之间结合在一起,为学生构建良好班级环境,有效实施德育,进而使学生可以形成良好思想品德。

关键词:德育;班级管理;身心特点

在课程改革背景下,对素质教育越来越重视,为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教师进行班级管理过程中应注重德育的开展,引导学生形成良好品行,推动学生获得全面发展,进而使学生更加适应社会实际发展需要,成为与时代发展特点相适应的优秀人才。

一、班级管理中德育实施的重要性

首先,有利于学生身心实现健康发展。学生时代正式学生学习习惯、生活习惯、三观形成关键时期。思想会发挥对学生行为的指导作用,思想的正确性关系着行为的正确性。德育可以使学生更加充分了解自身需要承担的责任和履行的义务,也能明辨是非,进而使身心实现健康发展。其次,适应时代全新教育需要。德育是新时代教育教学的重要问题,通过德育的实施,可以使学生获得良好成长环境,提升个人道德素养,逐渐形成正确三观,适应时代需求。

二、班级管理中德育实施的基本原则

第一,导向性。德育需具有方向性以及理想性,使学生保证发展方向的正确性,学生阶段品德发展迅速,具有较强可属性,但是缺少辨别能力和社会经验,容易被外界所影响。第二,疏导性。德育应做到循循善诱,将提升学生认识作为基础,做到以理服人,增强学生参与德育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第三,结合性。德育应将学生行、思想严格要求和个人信赖、尊重之间结合,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第四,连贯性。德育应运用计划性、目的性形式开展,保证德育前后具有明显连贯性。第五,因材施教。德育在开展时,应将学生品德发展以及思想认识作为出发点,结合学生个性差异与年龄特征实施差异性教育,促进每个学生在品德方面均能获得较好发展。第六,因素性。德育中比较强调学生展开自我教育时的积极性,通过积极因素地运用将品德中存在的消极因素消除,使品德内部存在的矛盾得以转化。第七,实践结合。德育需要将得到教育、思政观念、社会实际结合在一起,并且将学生行为习惯、思想认识进行结合,使学生在言行上达到一致。第八,德育需要通过学生集体,结合集体展开教育,进而使学生集体充分发挥再教育中的作用。第九,正面教育。教育中需进行积极疏导,使学生自觉性得到启发,提升学生思想认识。

三、班级管理中德育实施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育模式相对滞后

德育在开展过程中,普遍存在模式滞后问题,实用的方法难以它体现出有效性。部分情况下,教师会运用知识灌输方式,将自身掌握知识传授给学生,但是往往这些只是具有较强抽象性,趣味性不足,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认同度并不高。同时部分教师会运用直接和学生之间进行谈话的形式,这种教育方式比较生硬,学生对于德育的接受程度并不高,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德育的开展缺少时代性,缺少创新性以及有效的方法、手段,这就需要教师在实施德育时紧跟时代发展脚步,推动德育形式与内容的创新,保证班级管理工作中德育工作效率,有效实现德育目标。教育模式存在的滞后性,对于班级管理工作当中德育的开展产生了较大不良影响。

(二)德育活动不够丰富

德育在实施时,活动形式存在比较严重形式化的问题,这主要是由于教师和学生比较关注成绩,对于德育并不是十分重视,缺少有效管理。多数情况下,德育内容并不是十分明确,活动也不具有丰富性。德育相关活动实施的主要目的在于完成学校任务,一般会运用演讲比赛形式,这对于德育有效性会产生较大不良影响。

(三)家校联系不够密切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之间联系紧密,教育要想获得较好的效果,就需要家庭和学校联系在一起。但是当前部分家长并未充分认识家庭教育开展的重要意义,对于家庭教育有所忽视。

(四)班级文化有待进一步建设

班级文化为全体成员所接受,属于独特的文化,对于学生产生的影响比较大,但是就当前班级文化建设现状来讲,仍需进行进一步建设,难以发挥促进德育的作用。

(五)评价机制缺少完善性

班级管理实施过程中,评价机制的制定比较单一,并且评价存在片面化问题,在开展时,评价仅仅关注学生行为表现,这对于德育的有效实施会产生较大不良影响,难以推动学生获得全面发展。

四、班级管理中德育实施有效策略

(一)不断创新德育模式

第一,充分了解学生心理情况。德育需形成以人文本思想理念,给予学生心理健康充分重视,掌握学生心中所想,教师不仅是文化的传递者,也是心理的塑造者,在了解学生心理的基础上,才能保证德育的针对性。第二,加强沟通与交流。教师应与学生之间建立一种良好的沟通模式,使学生愿意和自己进行沟通与交流,生活中、学习中给予学生关心和关爱,进而使学生逐渐信任自己。发现学生问题时,对学生循循善诱进行引导,使德育可以有效实施。第三,尊重学生人格的。在给予学生充分尊重的情况下,才能与学生之间进行平等沟通,深入了解学生心理问题、情绪问题。第四,推动因材施教的实现。班级管理中德育的实施,教师应形成因材施教思想理念,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进而使教育目标更好实现,保证教育实效性。在此过程中,需尊重学生进行个性发展,引导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这对于学生积极学习态度与生活态度的形成较为有利,可以极大程度提升德育效果,推动德育目标的实现。第五,教师应注重自身引导作用的发挥,对于学生来讲,多数表现心理比较强,希望获得教师夸赞和认可,班级管理在实施德育时,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此特点,针对学生进行适当表扬,重视对学生内心积极因素的挖掘,进而使学生在积极因素影响下,产生积极反应。其中表扬和鼓励在德育中的运用,可以发挥强化学生思想的作用,因此教师应注重表演与鼓励的运用,是学生在表演和鼓励的积极影响下学会自爱与感恩。并且教师应对学生进行耐心引导,不应一味运用批评方式,使学生自觉、主动纠正错误行为。在学生获得进步后,教师应给予适当鼓励和表扬,进而使学生正确思想可以获得不断强化,逐渐构建一种良性循环。第六,制定阶段性德育重点内容,学生处于不同阶段时,身心发展特点会有所不同,因此面临的问题也会存在一定差异性,德育工作的实施应和各阶段之间相适应,保证各阶段均有自身教育重点。这种运用阶段性方式展开德育的方法,可以使德育效果获得极大程度保证。

(二)注重德育活动的丰富性

班级管理工作在实施时,为保证德育在开展时的质量,教师应注重德育相关活动在开展时的丰富性,加强活动平台建设,紧跟时代发展脚步,为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具体实施时,可以构建德育信息平台,形成师生之间沟通与交流的桥梁,在平台中教师可以发布社会当前发生的与德育相关的内容,然后和学生一同讨论,借此了解学生的情感倾向与思想动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及时对教学方案做出调整。同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德育实践活动,实践活动在开展时将某个主题作为依据,在实践活动中,为了使整个环境更具真实性,可以运用角色模拟的方式,结合主题进行模拟实践,把握学生的实际情况,促进德育以及班级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活动内容的丰富性,可以增强学生参与德育的主动性,对于德育的内容接受度也会更高。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往往面临的学习压力比较大,内心较为脆弱,因此针对学生展开心理健康教育十分重要。具体实施时,可以实施心理咨询,构建心理咨询室,由于专业教师和班级教师一同展开咨询,学生在咨询中可以宣泄与倾吐情绪与压力,并且解决心理矛盾和心理困惑,也可以定期组织心理健康活动,向学生讲授压力、情绪宣泄方式,让学生可以通过聊天、体育锻炼等多种方式排解自身不良心理,学会放松心情,对自我和环境形成正确认识。

(三)重视家校之间的合作

在召开家长会时,不仅需要对学生成绩进行深入讨论,也需要针对学生思想动态进行讨论,家长应帮助学生形成良好作息习惯,加强对学生的指导,使学生可以在家中进行适当体力劳动,加强对必要性劳动技能的掌握,并且家长需通过自己言行对学生形成正确影响,使自己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这种言传身教的方式往往和学生进行自我约束相比更为有用。同时家长应注重和学校之间的联系,了解学生在学校中的具体学习动态,把握学生实际思想动作,为学生实现均衡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并且班主任可以要求家长参与到学生评价中,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

(四)加强班级文化建设

首先,教室属于受教育基地和学习基地,布置教室环境可以建设舒服干净且积极文明的学习氛围,通过班级文化建设的有效实施,可以促进良好班风的构建,使学生每天都能获得进步,通过班级文化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在建设班级文化过程中,可以运用设置图书角、文化墙、卫生角、学习园地等方式,进而使学生无时不受到德育的影响。其次,合理制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目标时,包括班级总体和学生个体,目标的制定应体现出具体性、明确性、针对性、可操作性,也应体现出一定挑战性,班级目标和个人目标之间尽量做到相辅相成,进而通过目标的设置推动德育的实施。最后,建立合理班级制度。在制度制定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开展管理工作,并且制度获得学生支持方能落实,同时通过制度的制定,可以为德育工作的开展获得良好条件,学生思想行为获得明确指导。在建立制度过程中,需保证职责分工合理性。制度应将全部学生包含其中,进行量化时,不能仅仅扣分而不加分。

(五)推动教育评价不断完善

班级管理在开展时,需注重教学评价的完善,这对于管理效率的提升,以及情感教育的实施具有帮助作用,对于学生在学习当中的表现以及生活当中的表现,教师应保证评价的适当。具体实施时,教师可以运用赏识教育方式,发现学生身上存在的闪光之处,促进学生形成清晰且全面的认知,进而使德育工作在开展时可以找到正确切入点。同时通过教学评价的完善实施,教师能够了解自身在进行班级管理中的不足,针对德育进行改进,不断进行德育经验总结,促进班级管理与德育之间的有效融合,推动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五、结语

综上所述,班级管理中德育的融入,能够促进管理工作的有效实施,促进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实际情况,认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了解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不断创新德育模式,注重德育活动丰富性,重视家校之间合作,加强班级文化建设,推动教育评价不断完善多种方式促进班级管理和德育的顺利实施,使学生通过德育的影响与渗透获得更为全面的发展,提升个人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费亮亮. 班级管理中对德育实践的探索[J]. 读与写,2021,18(36):219.

[2]董堇堇. 素质教育下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中的德育研究[J]. 科教导刊-电子版(上旬),2021(01):77-78.

[3]肖彩华. 探究如何在初中班级管理中进行德育教育[J].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21(07):222-223.

[4]舒文举. 浅谈德育教育在高中班主任班级管理中的渗透[J]. 科学咨询,2021(09):219.

[5]杜春坤,张顺玲. 农村初中班级管理中的德育教育渗透研究[J]. 华夏教师,2021(11):3-4.

(责任编辑:秦  雷)

猜你喜欢
班级管理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中国德育(2022年10期)2022-06-20 09:09:50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甘肃教育(2020年14期)2020-09-11 07:58:12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对班主任管理的几点看法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10:18:08
利用微信做好班级管理工作的实践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2:02:00
基于班级管理的班干部培养方法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05:01
班级管理问题与应对策略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53:43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1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