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尚君
本文拟介绍五代诗人和凝,题目拟得有些过于复杂,必须稍作解释。和凝(898—955),字成绩,郓州须昌(今山东东平)人。他是《花间集》所收十八位词人之一,后晋中期做过五年宰相,因此有“曲子相公”的时誉。他对此似乎不太喜欢,但也无可奈何。他能力挽强弓,年轻时曾在血战中射退追兵,救出主帅,主帅感动得立即选他为东床。他能诗文,文所存不足十篇,可说是乱世中的大手笔;诗存百馀首,其中有百首《宫词》,可惜在存世三家宫词中以他为最差。他还是公案故事的热情收集者,存世有二卷已经为后人所增订的《疑狱集》。将这些罗列出来,可以看到他有多方面的成就,只是任何一方面皆未臻一流。他的诗文曾有时名,似乎任何选本都不曾选及,词存二十多首,也不算太出色。如果不是我为写专栏文字,每月挖空心思地想题目,可能也不会写到他。
一
和凝之先世,据说九代祖和逢尧,唐睿宗时官御史中丞,曾奉使突厥,以功迁户部侍郎。因附会太平公主,玄宗初年贬朗州司马,官至柘州刺史。此后七八代人,近二百年,官皆不显。凝父矩、祖濡、曾祖敞皆不仕。他出生时,又逢天下大乱,不幸可知。其父虽不知书,但尊重士族,性嗜饮酒,不拘礼节,对读书人从不轻慢,别人有困难总是罄尽财力以相助。知为地方富豪之家,和凝也因为这一机缘,得以接触士人,从小好学知书,聪敏异常,成年后出落得姿状秀拔,相貌堂堂。年十七时,举明经到京师。这时唐朝已亡,朱梁王朝已进入第八年,他到的京师就是汴京,即今日之开封,距离他家不远。不知因何他做了个梦,决定改应进士试,居然在两年后(贞明二年,916)及第了,排名不高,第十三名。他觉得这是一个幸运的数字,一直牢记着。到后唐长兴四年(933)他主持贡举时,放进士二十四人,将最为欣赏的年轻才俊范质也取为第十三名,并再三关照说,这不是贬低,是欲范传自己之衣钵。此后七年,和凝入相。再晚十年,范质也任宰相,时和凝还在世,当然是一时盛事。士林传开,有门生献诗云:“从此庙堂添故事,登庸衣钵亦相传。”成为后代流传的一段佳话。陈桥兵变时,范质是首辅,妥善处置了权力更迭,是大宋王朝的开国宰相,这些都已经是和凝身后事了。
和凝登第后,循一般途径入宣义节度使贺瑰幕府。宣义军镇滑州,是后梁与河东李氏政权军事对抗的前线。后梁政权建立,唯割据河东即今山西、河北一代的李存勖政权因世仇而不予承认,双方在今之晋、冀、豫、鲁一带血战二十多年。滑州是梁政权之前线,与河东之战事互有胜负。贺瑰是梁的猛将,得到梁廷的信任,胡柳陂血战中,梁军大败,贺瑰败逃,只有和凝生死相随。贺瑰说:“子勿相随,当自努力。”意思是你是文官,不必逐胜战场。和凝回答:“大丈夫受人知,有难不报,非素志也,但恨未有死所。”意思你对我有提携之恩,你遇难时正是我奋身图报之时,生死皆所不惜。两人交谈之际,有敌军来袭,和凝引弓而射,敌应声而毙,贺瑰得以脱险。事后,贺瑰对其诸子说:“昨非和公,无以至此。和公文武全才而有志气,后必享重位,尔宜谨事之。”关键时刻看到一个人的素质,不仅以女妻和凝,且嘱咐诸子善事和凝,今后必多蒙其庇荫。
贺瑰卒于贞明五年,和凝其后从滑州幕府改归郓州幕府,即回归故土任职。其后还曾一度入邓州幕府,事迹皆无考。其间政事之重大变化,是同光元年(923)后唐庄宗奇兵长途奔袭汴梁,后梁意外灭亡。和凝此时地位不高,追随军幕改事后唐,改换门庭即可,未必有遭贬逐的经历。目前知道的情况是,他于明宗初期在洋州幕府任掌书记,悠游两年,写下一些诗作,依靠《太平寰宇记》《舆地纪胜》《方舆胜览》等宋代地理总志的引录而得以保存。
洋州在今陕西南部,五代初是后梁与前蜀交壤的地区。后唐庄宗灭蜀,其地归唐,明宗初以孟知祥镇蜀,其境还算升平。和凝平生未入蜀中,但其词在蜀中很流行,以至广政初赵崇祚编《花间集》时,采其词二十首入书,很可能是这时传过去的。若此说可以成立,很可能和凝的小词(当时习称曲子)大多作于他早期年轻时。
和凝在洋州之诗,完整的有两篇,分别题于寺庙与道观。
咏寺庙的一首题为《游醴泉院》:
万山岚霭簇洋城,数处禅斋尽有名。
古柏八株堆翠色,灵泉一派逗寒声。
暂游颇爱闲滋味,久住翻嫌俗性情。
珍重支公每相勉,我于儒行也修行。
前四句写景,说洋州在万山包围中,几处寺院皆颇有时名。接写近景,古柏八株围绕寺院,苍翠笼罩,醴泉从山间流出,增添寒意。二句写景,也衬托寺院之佛法庄严。其后写自己的感慨,寺僧多闲,不似官府之奔忙,住久了,对自己之世俗情怀也有别样体会。末两句之支公指东晋高僧支道林,是用典,用以称呼寺中住持僧。寺僧守法庄重严肃,且将佛法与和凝分享互勉,和凝说自己是儒生,但对佛法也愿意修行。二句不是一般的客气。《册府元龟》卷八二一载,他在后晋天福末奏:“臣滑州舍宅为僧院,便令亲妹尼福因往被住持,乞颁名额,兼赐紫衣。”所谓滑州宅显然为其在贺瑰幕府所置产业,离开后即舍宅为寺,让出家的亲妹主持。此时他在相位,循例可以将恩荣赏赐家人,因有此请。高丽僧义天编《释苑词林》卷一九四存和凝《故三学法师公碣铭并序》,撰于同光三年,是一篇中土不存的佚文,其中多述释理,且言与公交往逾十八年,最为相知。此年他本人仅二十八岁。
咏道观的一首题作《兴势观》:
山名兴势镇梁洋,俨有真风福此方。
瘦柏握盘笼殿紫,灵泉澄洁浸花香。
暂游颇爱闲人少,久住翻嫌白日忙。
只向五千文字内,愿成金骨住仙乡。
“五千文字”指老子《道德经》。观在兴势山上,洋州是梁州的属州,故并称梁洋,认为道家真风足以造福一方。诗写景物,也赞道法,但向望之忱不及写佛寺的一首,是他对二教之态度稍有区别。
在洋州零残之诗,至少涉及四首。《全唐诗》缺误太多,笔者重新作了拼合。《洋川二首》其一存六句:“《华夷图》上见洋川,知在青山绿水边。□□□□□□□,□□□□□□□。官闲最好游僧舍,江近应须买钓船。更待浃旬无事后,遍题清景作诗仙。”颈联缺,诗意大体可以理解。《华夷图》是当时可以见到的全国山川形势图,他说以前仅在地图上见到洋州,知其州景色秀丽,州治有青山绿水环绕。所缺二句应为写亲眼所见州景的诗句。后半是他的感慨,官府事闲,何妨遍游僧寺;州在江边,可以买船尽情游玩。他希望遍游名胜,所至皆作品题。其二仅存首二句:“自陪台旆到洋川,两载优游汉水边。”原诗是七律,二首可能是次韵之作。可知他是陪同“台旆”即节帅到洋州的,在州至少度过两年的优游生活。《玉札院》:“玉札水清朱履贵,与师相对两依然。”似乎是题另一僧院之诗。《题真符县》:“虽有黄金额,其如赤子贫。”真符是洋州的属县,“黄金额”似乎是县衙的题额,表面很华丽,但诗人体会到民间之贫困,且抱有深深同情。
二
和凝于后唐明宗天成三年(928)召入朝,初拜殿中侍御史,不久升任礼部员外郎。次年十一月,上奏言补斋郎事。唐五代时期斋郎是士人子弟入官之初阶,斋郎在朝廷举行祭祀仪式时备位而已。不久,改刑部员外郎。长兴二年(931)六月,上奏请减明法科选限,知他能略尽职守。大约此年或次年,改主客员外郎、知制诰,寻受诏入为翰林学士,官也晋为主客郎中。从这时开始,他的文章之才得到认可,参与朝廷文告的起草。《梦溪笔谈》卷一六云和凝有《演纶集》,《宋史·艺文志》误作《演论集》,但载明有三十卷之多,数量极其丰富,可惜未得流传。后来他官至宰相,仍有机会撰写一些大碑,容后文再说。
和凝今存《宫词》一卷,凡存一百首,非常完整,也很可靠。今存《十家宫词》本,有临榆田氏重刊本(中国书店,1990年影印)和清初汲古阁影宋抄本《十家宫词》本(《中华再造善本》影印),文字差别不大。有关和凝《宫词》的撰写和流传,宋代仅见北宋龚鼎臣《东原录》一条记载:
五代和鲁公凝长于歌诗。初辟西征从事,军务之馀,往往为歌篇。诏使往来,传于都下,当时籍籍,以为宫体复生。俄而时主知之,遣中使驰驿,索《宫词》百首,即日上焉。其间有云:“遥望青青河畔草,几多归马与休牛。”又云:“赤子颙颙瞻父母,已将仁德比乾坤。”又云:“越溪姝丽入深宫,俭素皆持马后风。尽道君王修圣徳,不劳辞辇与当熊。”使事中的,有风人之旨。
所谓“初辟西征从事”,似即指在洋州的经历。陆续传开后,“时主”即皇帝派宦者驰驿索取,于是上奏,那么说来也可能是早年所作。百首中的最后一首云:“九重天上实难知,空遣微臣役梦思。葵藿一心期捧日,强搜狂斐拟《宫词》。”自称“微臣”,自述“九重天上”即君主之生活实在难以揣想,只能挖空心思来杜撰,似乎作于入朝前。就全诗来说,则以天成入朝为官后所作为前限,下限则可据诗中反复说到洛阳、嵩山,确认作于天福二年(937)晋高祖迁都汴州以前。
以百首《宫词》写内廷生活,始于中唐诗人王建,据说大珰王守澄因与他熟稔,经常告知其内廷生活的细节,王建据以敷衍成篇,轰动一时。第二位有百首《宫词》保存至今的是花蕊夫人徐氏,她是前蜀高祖王建的宠妃,后主王衍的生母,后主时被尊为顺圣太后,即前蜀后期内宫之主人,以此写宣华苑中生活,自属出色当行。和凝不具备以上两方面条件,又要强写宫中生活,当然很难超过前两位(目前没有证据确认和凝见过花蕊《宫词》),无论他身为外臣或学士,都落了下风。
和凝所作《宫词》,部分写宫室庄严,朝班整肃,是人臣可知的内容。如其三:“中兴殿上晓光融,一炷天香舞瑞风。百辟虔心齐稽首,卷帘遥见御衣红。”其六:“圣主临轩待晓时,穿花宫漏正迟迟。鸡人一唱乾坤晓,百辟分班俨羽仪。”其间略存规诫,并歌颂圣德,表彰爱民畏天,皆为应有之意。前引龚鼎臣表扬的几篇,皆属此类范围。因为《宫词》本题是写内廷后妃及女官之日常生活,和凝虽无缘得见,前代作品读得多,也可以遥加想象吧。如其十:“寝殿香浓玉漏严,云随凉月下西南。帐前宫女低声道,主上还应梦傅岩。”其十六:“真珠帘外静无尘,耿耿凉天景象新。金殿夜深银烛晃,宫嫔来奏月重轮。”其三十七:“香鸭烟轻爇水沉,云鬟闲坠凤犀簪。珠帘半卷开花雨,又见芭蕉展半心。”大体如此,皆属一般敷衍之作。
三
后蜀广政三年(940)四月,卫尉少卿赵崇祚在成都编《花间集》十卷成,凡收词人十八人,今知温庭筠、皇甫松是前代词人,韦庄为前蜀开国宰相,孙光宪生于蜀而时仕荆南,其馀作者皆居蜀地,唯一特殊的中原词人只有和凝,且其年七月方在后晋入相。《花间集》署名称和学士,知诸词皆作于此年以前,甚至可能在他闲官洋州以前。《北梦琐言》卷六载,诸词皆其少年时作,及为宰相,专托人收拾焚弃,已不可及。《花间集》收其词,不知他自己知否。至契丹入汴,乃有“曲子相公”之称,其实那时他已罢相居闲。《花间集》存词二十首,《尊前集》存词七首,共存二十七首。此外,宋陈旸《乐书》卷一八四收其《解红歌》:“百戏罢,五音清,《解红》一曲新教成。两个瑶池小仙子,此时夺却柘枝名。”后世偶亦视之为词。
和凝有《小重山二首》:“春入神京万木芳。禁林莺语滑,蝶飞狂。晓花擎露妒啼妆。红日永,风和百花香。烟锁柳丝长。御沟澄碧水,转池塘。时时微雨洗风光。天衢远,到处引笙簧。”“正是神京烂漫时。群仙初折得,郄诜枝。乌犀白纻最相宜。精神出,御陌袖鞭垂。柳色展愁眉。管弦分响亮,探花期。光阴占断曲江池。新榜上,名姓彻丹墀。”从内容分析,该诗是他十九岁进士登第时的作品,所写神京指后梁都城汴梁。虽然写到曲江,只是借用唐时及第进士同游曲江故事,不是写长安之事。他进士高中,心情大好,感觉到京城春色无边,莺啼蝶飞,红日灿烂,百花争放。天街御沟,神京烂漫,衬托着他的大好心情,一切都令人心花怒放。二词特殊处是完全不涉及男女情事,写京城春色和登第愉悦,在花丛锦簇的《花间集》中倒也别成面貌。
类似的作品还有《渔父》:“白芷汀寒立鹭鸶,风轻剪浪花时。烟幂幂,日迟迟,香引芙蓉惹钓丝。”写渔父夏初之生活,景色如画,渔人慵懒间非常自如,是对张志和作品有意的模仿。
当然,和凝年轻时是风流才子,且仪态庄伟,似乎入戏很深。《杨柳枝三首》:“软碧摇烟似送人,映花时把翠眉颦。青青自是风流主,慢飐金丝待洛神。”“瑟瑟罗裙金缕腰,黛眉隈破未重描。醉来咬损新花子,拽住仙郎尽放娇。”“鹊桥初就咽银河,今夜仙郎自姓和。不是昔年攀桂树,岂能月里索姮娥。”词中仙郎就是作者自己,第三首且自报姓和,有点行不改姓的味道。第一首先写女子身段摇曳,人脸花枝相映,更显妩媚。年轻之时当然追求风流人生,可以从容地等待洛神的到来。其次写女子服饰华美,身段妖娆,男女亲热后黛眉残损,未及重描,即拽住仙郎撒娇。第三首写七夕男女相会,作者很得意地自报家门,且说因为自己昔年攀桂,高举进士,今日得与月中美女姮娥约会(今日一般所称嫦娥,是到北宋真宗以后避讳方改)。三词皆写作者年轻时的放浪无羁,那时当然一切都不在意,官高位重时,就有碍观瞻了。作者晚讳所作,原因在此。
和凝的一些词作,已开南唐风流蕴藉之先声。如《菩萨蛮》:“越梅半坼轻寒里,冰清澹薄笼蓝水。暖觉杏梢红,游丝狂惹风。闲阶莎径碧,远梦犹堪惜。离恨又迎春,相思难重陈。”写一女子春初独栖,百无聊赖的心境,颇近冯延巳名作《谒金门》。《春光好》写女子怀春慵懒莫名的心境,则深得温、韦词的精神:“纱窗暖,画屏闲,亸云鬟。睡起四肢无力,半春间。 玉指剪裁罗胜,金盘点缀酥山。窥宋深心无限事,小眉弯。”“窥宋”用宋玉《登徒子好色赋》的故事,说女子独恋情郎而无法传达,心中无限事,逢春百无聊。在《花间集》十八位词人中,和凝居于中等偏下水平,总体风格仍不脱男欢女爱之主题。
《尊前集》卷下收他所作《江城子五首》是一组词,写男女相约相聚、一夜风流、天明分别之过程:“初夜含娇入洞房。理残妆,柳眉长。翡翠屏中,亲爇玉炉香。整顿金钿呼小玉,排红烛,待潘郎。”“竹里风生月上门。理秦筝,对云屏。轻拨朱弦,恐乱马嘶声。含情含娇独自语:今夜约,太迟生。”“斗转星移玉漏频。已三更,对栖莺。历历花间,似有马蹄声。含笑整衣开绣户,斜敛手,下阶迎。”“迎得郎来入绣闱。语相思,连理枝。鬓乱钗垂,梳堕印山眉。娅姹含情娇不语,纤玉手,抚郎衣。”“帐里鸳鸯交颈情,恨鸡声,天已明。愁见街前,远是说归程。临上马时期后会,待梅绽,月初生。”读第一首似乎是写新婚夜新娘之初夜之情,读完五首知道是一组词,各首词之关键词是待郎、夜约、阶迎、入闱、晓别,这里看到《莺莺传》的桥段,也看到《游仙窟》的终始,每一节都很用心刻画,写男女之情热烈而缠绵,词中文辞也确实是词之轻曼,而非诗之庄重。相信当年和凝曲子,流传民间者就是这样的作品。
四
五代各朝,后梁与后唐是敌对的,长期血战,梁亡后部分官员受到贬黜之处分,那时和凝还年轻。后唐末帝与晋高祖也是敌对的,那时已经形成仅追究祸首、不贬黜文官的习惯。和凝在唐末帝时任翰林学士、工部侍郎,进入高层文官序列。末帝败,他投靠晋高祖石敬瑭,深得信任。天福二年(937)任礼部侍郎,仍充学士。三年,兼判度支,改户部侍郎,负更多经济方面的责任。此一期间晋高祖依附契丹,和凝曾奉诏撰《圣德神功碑》赞美契丹的功业,可惜没有存世,仅《辽史》中记有一笔。四年,升任翰林学士承旨,即为首席学士。这其间,他曾经为马重绩新修《调元历》作序,也曾为新雕《道德经》撰序。二序皆不存,但《旧五代史》马之本传应略存序意,后者则为最早的官方雕版经典著作之一。五年八月,和凝受命为中书侍郎平章事,也就是宰相。到开运二年(945)八月罢相,任宰相恰好满五年。在这五年中,他经历了晋高祖之去世与少帝之即位,也参与了与契丹关系之协调,并为晋帝之平定内乱提出建议。天福六年秋,晋高祖将幸邺都,时襄阳安从进反意已彰。京城仅留郑王石重贵(即后之晋少帝)驻守。和凝建议,在晋祖离京期间,应给郑王更大的调动军队以备不测的权力,建议可以留十数道空白调军敕书,傥有不测,郑王可以见机处理。晋祖接受了他的建议,在襄阳叛起时收到了意外的成效。五代宰相一般不问军事,和凝能有见于此,可称难得。
天福六年,吴越文穆王钱元瓘去世,和凝受命为其撰长篇碑文《吴越文穆王神道碑》(《两浙金石志》卷四)。吴越是十国割据政权中比较特殊的一家。钱镠完成两浙的割据,也曾称帝,建年号,改正朔,在估量国力和形势后,采取以小事大的国策,承认中原王朝是正统所在,中原王朝则给予他各种利益与名誉的笼络。元瓘是钱镠长子,在位十年,善事中朝,保土安民。他因火焚其宫,惊惧病狂卒,后晋给他以尊崇,撰碑也由宰相和凝亲自执笔。这是一篇大文章,且多有难以下笔处。和凝不愧大手笔,几千字的长文,写得酣畅淋漓,辞采纷呈而又妥适精当。如写钱镠乱中割据一节云:“顷者土德崩离,乾纲弛紊。当戎马生郊之后,乃龙蛇起陆之时。于是金璧延才,英贤毕附。豆觞抚士,勇毅争归。才思倚柱之谣,寻应悬刀之梦。苦身焦思,沐雨栉风。战波浪以拓城隍,灭烟尘而静边鄙。神资福地,民咏乐郊。所以翼子贻孙,永使尊周辅汉。”写钱元瓘去世一节云:“天福六年,王以弟兄归任,丝竹张筵,因抒嘉篇,久吟警句:‘别泪已多红蜡泪,离杯须满绿荷杯。诗罢酒阑,情伤疾作。其后融风忽扇,烈焰俄烘。骇愕既多,虚羸遂甚。上池之药无效,聚穴之香不神。”史书仅述其因宫廷失火受惊而卒,碑文则增加元瓘因弟兄外任,伤感病发,再加火灾骇惊,终致不起,写出其为人重视兄弟之情的一面。所选二句即席所作诗纤丽婉约,也能见到元瓘的文字娴雅。元瓘去世时,晋祖还在世,到撰碑时,吴越则钱弘佐嗣立,晋则末帝继位,碑文将吴越三代之忠忱,后晋二帝稠迭之恩典,层次分明地写出,且因代表中朝,行文极其庄重,碑末之赞铭即长达六十韵,不愧大文章。
和凝罢相,史书虽不说原因,可以推知的事实是,晋祖敬事契丹,自称儿皇帝,虽然屈辱,所幸南北平和,没有大的冲突。其养子石重贵即位后,不甘屈辱,听从一些幸臣的意见,与契丹关系恶化,最终败亡。和凝是老成的旧臣,不赞同激化矛盾,只能退让,自然无可奈何。待辽主耶律德光入汴,后晋亡,和凝被选为辽的翰林学士,不久随辽主北行,因故留住镇州,意外脱险南归。他知举时的门生李澣就没有这么幸运,终身仕辽,自定文集名《丁年集》,隐隐以苏武自比。
和凝生命的最后几年,先后经历了三四次大的变故,最后在周世宗显德二年(955)七月,因背疽而卒,享年五十八,在当时算是中寿吧。
五
和凝平生著作,据史传及宋元书志记载,有《演纶集》三十卷(应该是为皇帝起草文书的结集,即他任学士、宰相期间的职务作品)、《游艺集》五十卷(估计是平生诗文之结集,也可能包含琴棋书画等各种技艺方面的内容)、《疑狱集》二卷(下详),此外还有《香奁集》、《孝悌集》、《金籝集》及《红药编》五卷、《赋格》一卷、《宫词》一卷等,是否包含在前述卷次较多的两种大集中,今不得而知。和凝是一位好修整的人,官至宰辅,举凡车服仆从,皆追求华楚,进退容色,伟岸从容。他特别在意生前身后名,晚年富足而优裕,乃结集诗文为百卷,自己雇工模刻于版片,印成数百部,分别惠送于各方人士。遗憾得很,他的上举众多著作,存下来的仅有前述《宫词》一卷,以及经其子和?(和凝子之名)增订的《疑狱集》二卷。
《疑狱集》二卷收入《四库全书》,是据天一阁藏本校录。书末附凝子?序云:“先相国鲁公尝采自古以来有争讼难究、精察得情者,著《疑狱集》二卷,留于箧笥。小子?得遗编而讽读,……因敢讨寻载籍,附续家编,期满百条,勒成四轴。上二卷,先相国编纂;下二卷,小子?附续。”今见本卷二引及《玉堂闲话》,是和凝同时人王仁裕所著,卷四则述及韩亿、包拯、司马光、范纯仁故事,晚于和?近百年,是原书多经后人增窜。和凝所编,大约仅卷一、卷二中的部分内容。录一则于下:
唐贞观中,左丞李行廉弟李行诠子中,与父妾乱,遂与之潜藏,追诘极急。长安县获之,县司王璥引就房推问,不伏。璥先令一人于案褥下伏听,令一人走报云:“长史唤璥。”锁门去。中与妾相谓曰:“必不得承。”及私密之语。而璥至开门,案下之人遂起白璥,各大惊而伏罪。(《王璥案伏听》
卷一)
公案皆唐初事,看似复杂难解,办案者机智设局,让干犯者伏罪,真相亦得以究明。宋代说书艺人之节目,公案是一大卖点,今知最早编公案的书,就是和凝这本小册子。虽然不是原创,但确有辑录之功。《四库提要》认为后人《折狱龟鉴》《棠阴比事》一类书,皆受此影响,大体可信。
和凝,《旧五代史》卷一二七有传,拙著《旧五代史新辑会证》(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多有补充。三十多年前撰文《“花间”词人事辑》(《俞平伯先生从事文学活动六十五周年纪念论文集》,巴蜀书社,1992)亦曾详考其生平出处。今据以写成本文。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