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壶济世的由来:从食材、星辰到医家标识的葫芦

2022-04-29 00:44:03陈永跃
文史知识 2022年4期
关键词:瓠子老翁本草

陈永跃

人们对医生的赞誉通常是“悬壶济世、妙手回春”。这个“壶”由瓠瓜而来,瓠瓜有甜也有苦,未成熟的可以当菜佐食;成熟了,壳可为壶、为瓢,瓤则可以入药。瓠瓜由食材、药材逐步演绎到医生看病的“标识”,可谓以物述理,人文化成。

瓠瓜是地道的中国农作物,葫芦为今人的叫法。《尔雅·释草第十三》说:“瓠栖,瓣。瓠栖:瓠中之子。瓠是蔬菜名。一年生草本。茎蔓生,叶茎有茸毛。叶呈心脏形,叶腋生卷须。花白,结实呈长条形状者称瓠瓜;短颈大腹者称壶卢,今作‘葫芦。其子(籽)实整齐洁白,常以之比喻美人之齿。亦称‘瓠犀。瓣:瓜中实。指瓜子仁。”

对于传世文献中有关瓠瓜的记录,考古挖掘予以有力的印证。张光直先生在《考古专题六讲·从世界古代史常用模式看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中说:“在华南,所知甚详发掘最多的是河姆渡文化,河姆渡遗址原来是一个建于湖边的木构村落,其遗物有特别丰富的石器、骨器、木器、陶器,和动物与植物的遗存。……而遗址的遗物中充满了这些植物和动物,有野生的,也有家生的,主要包括稻米、瓜、菱、葫芦、猪、狗。”在百草丛中找到瓠并驯化成食材和药材,意义非同寻常,这从侧面反映了先民的智慧,也折射出中华先民的饮食结构。

民以食为天,瓠瓜作为食材必然渊源有自。《诗经·邶风》中有一首以《匏有苦叶》为题的古诗,说:“匏有苦叶,济有深涉。深则厉,浅则揭。”这个匏就是瓠。诗中说匏子苦而不能食,但成熟后是可以佩戴在身以渡河。但现在匏子尚有叶子还未成熟,还没有到可用之时。这个时候要是渡水,当测量深浅后才可渡。闻一多先生在《诗经通义》中说:“古人早已知道抱着葫芦浮水能使身体容易漂起来,所以葫芦是他们常备的旅行工具,而有‘腰舟之称。”

在《卫风·硕人》中,瓠子(籽)的方正洁白而比次整齐被用来比喻美女庄姜的牙齿:“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而在《小雅·南有嘉鱼》中,则以树与瓠来比喻君子之诚而和贤者与共,“南有樛木,甘瓠累之。君子有酒,嘉宾式燕以绥之”。吕东莱说:“瓠有甘有苦,苦瓠则可食者也。樛木而美实累之,固结而不可解也。”下垂的樛木让瓠蔓攀上而结满果实,这是十分形象的君臣情谊比喻。

《诗经》中的瓠被人们赋予如此的美好喻义,实因瓠本身既是精美的食材,也是生活中难得的、独一无二的生活工具。清朝吴其濬在其所著《植物名实图考》中对苦瓠和瓠子的考证,从食用性与实用性两个方面予以证实:

苦瓠,《本经》下品,即壶卢,有苦、甜二种,甜者为蔬,苦者为器。《诗经》:“瓠有苦叶”,味苦者也;“幡幡瓠叶”味甘者也。《滇南本草》:苦瓠采叶为末,盛瓶内,出行渴时取一分服之,不中水毒;加雄黄,能解哑瘴山岚之毒。凡中夷人之毒,服此方二三分俱可,不可多用。按苦瓠能吐人,凡瘴毒多以吐解,其甘者河以北皆茹之。唐柳玭、郑馀庆皆以常食瓠为清德,而陶榖《清异录》乃谓之净街槌,真不知菜根味者。但北地种多风燥,烹之、暴之,无不宜之。南方种植既稀,久雨或就篱干瘪,佳者制为玩具,颇得善价。《山家清供》以岳珂勋阀有诗曰:“去毛切莫拗蒸壶”,叹其知野人风味。余以为岳诗亦只隶事耳,若责南人以食壶为俭,则当与盛筵中之黄芽白菜、营盘蘑菇并驶而争雄矣。

有别于瓠瓜为葫芦状,同书另记瓠子则为细长条状。

《唐本草注》瓠味皆甘,时有苦者,面似越瓜,长者尺馀,头尾相似,与甜瓠蒌体性相类,但味甘冷。通利水道,止渴、消热,无毒,多食令人吐。按瓠子,方书多不载,而唐本草所谓似越瓜,头尾相似,则即今瓠子,非匏瓠也。《滇本草》:瓠子又名龙蛋瓜,又名天瓜,味甘寒;治小儿初生周身无皮,用瓠子烧灰,调菜油擦之甚效。

《滇本草》中所言的“天瓜”,实由天上的星辰名而来。司马迁在其所著《史记·天官书》中说:“五官即东、南、西、北、中五宫。”在北宫中“杵、臼四星,在危南。瓠瓜,有青黑星守之,鱼盐贵”。司马贞认为,按照《荆州占》上所说:“瓠瓜,一名天鸡,在河鼓东。瓠瓜明,岁则大熟也。”而张守节则以为:“瓠瓜五星,在离珠北,天子果园。占,明大光润,岁熟;不,则包果之实不登;客守,鱼盐贵也。”以星象占人事,那是神乎其神玄远难解之事,似缺乏科学的力证。但古籍所载则恰恰证实,天上二十八宿中女宿中的“瓠瓜、败瓜”星辰,显然与《诗经》所述的“瓠瓜”前后不远,此是以地上之物比拟天上之星,以人所食瓠瓜长在天上“天子果园”,其寓意也可说是充满了人们的美好期盼。

陈遵妫先生在他的《中国天文学史》里说:“离珠五星,在女宿北。《天皇会通》称:‘离珠女所献之工也。败瓜五星,在瓠瓜南。《天皇会通》称:‘瓠干则质坚,过时则败。瓠瓜五星,在离珠北。”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在古人眼里,“天文”是自然的调理、秩序,阴阳刚柔是自然的道理。光讲自然秩序不成,按照牟宗三先生的说法:“自然秩序要加以人的力量,所以观乎人文,才能化成天下,才能移风易俗。”如此说来,以地上的瓠瓜、败瓜赋予天上星辰之名,则有化成天下之意。

瓠瓜从先民最早的食材、药材、星辰之名转而变成医生为人治病时悬挂的标识,这个要到东汉以后。《后汉书·方技列传第七十二》所载《费长房传》是已知最早的故事。费长房为市掾时,曾见到集市中有一个卖药老翁,悬一个葫芦于街面,等到罢市了,便跳到壶中。赶集市人都看不见,唯独长房在楼下见之,他感到很奇怪,便带上酒脯去拜见老翁,老翁得知费长房有学医成仙之意,便对他说:“子明日可更来。”费长房第二天便复拜见老翁,老翁便带着他一同钻入葫芦中。但见里面玉堂严丽,美酒佳肴丰盛无比,二人开怀畅饮后才出来。临别之时老翁告诉费长房不可告诉别人。后老翁告诉长房曰:“我神仙之人,以过见责,今事毕当去,子宁能相随乎?楼下有少酒,与卿为别。”遂随老翁入深山,老翁说他:“子可教也。”后来便能医疗众病。

医家“悬壶”源头即由此而出,此后医家卖药治病也以“悬挂葫芦为标识。细思《后汉书》所载故事本身,其实范晔所录,是将原本浑身既是食材、药材的葫芦神化成了仙人,而且这个仙人是为亿兆黎民治病的仙人。而这种神化物和人的现象是延续远古社会的传统,在远古的始祖诞生神话传统往往会使全氏族获得一个共同的名称和一个族徽(图腾)。这如同木匠推崇鲁班、酿酒者推崇杜康为始祖一样,不同的是壶是植物而神化成人,而鲁班、杜康俱是人而神化。

到了东晋,葛洪著《神仙传》,也讲壶公和费长房的故事。文中说,壶公者,不知其姓名。今世所有《召军符》《召鬼神治病王府符》凡二十馀卷,皆出于壶公,故或名为《壶公符》。接着,又把《后汉书》里的故事照录纸上。当代画家朱万章,在所著古代绘画里葫芦的文章与书画考证中证实,至少从宋元后人物画中,神仙人物的手里拿着甘蔗、腰间挂着葫芦。这个时候,葫芦里装着仙丹妙药已然约定俗成附会到了神仙身上,而若从本质上说,则葫芦里的灵丹妙药依然是葫芦本身。

(作者单位:无锡市民政局)

猜你喜欢
瓠子老翁本草
“七十老翁何所求”:洪宪帝制中的缪荃孙
春日晚归
当代作家(2023年3期)2023-04-23 20:55:53
牵牛子的本草考证
瓠子发苦,不可以吃!
本草,一场不动声色的“双面修行”
金桥(2020年7期)2020-08-13 03:06:58
本草,源于延续生命的渴求
金桥(2020年7期)2020-08-13 03:06:58
本草中华
金桥(2020年7期)2020-08-13 03:06:56
夏令保健说瓠子
食品与健康(2019年7期)2019-07-18 01:40:55
男子吃苦瓠子烧肉为何吐血水
绿瓠子
食品与健康(2018年5期)2018-05-11 03: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