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代诗文研究文献(上)

2022-04-29 00:44刘跃进
文史知识 2022年4期
关键词:隋书

刘跃进

一 百川归海的文学人才

隋代统一中国后,各地文人汇集到长安,人数众多,但创作成就平平,没有特别突出者。南北融合,承前启后,是隋代文学的意义所在。《隋书·文学传》序云:

高祖初统万机,每念斫雕为朴,发号施令,咸去浮华。然时俗词藻,犹多淫丽,故宪台执法,屡飞霜简。炀帝初习艺文,有非轻侧之论,暨乎即位,一变其风。其《与越公书》《建东都诏》《冬至受朝诗》及《拟饮马长城窟》,并存雅体,归于典制。虽意在骄淫,而词无浮荡,故当时缀文之士,遂得依而取正焉。所谓能言者未必能行,盖亦君子不以人废言也。

爰自东帝归秦,逮乎青盖入洛,四隩咸暨,九州攸同,江、汉英灵,燕、赵奇俊,并该天网之中,俱为大国之宝。言刈其楚,片善无遗,润木圆流,不能十数,才之难也,不其然乎!时之文人,见称当世,则范阳卢思道、安平李德林、河东薛道衡、赵郡李元操、钜鹿魏澹、会稽虞世基、河东柳、高阳许善心等,或鹰扬河朔,或独步汉南,俱骋龙光,并驱云路,各有本传,论而叙之。其潘徽、万寿之徒,或学优而不切,或才高而无贵仕,其位可得而卑,其名不可堙没。今总之于此,为《文学传》云。

(一)《隋书·文学传》所录文人

1.刘臻(527—598),字宣挚,沛国相人也。父刘显,梁寻阳太守。臻年十八,在梁举秀才。江陵陷没,复归萧詧,以为中书侍郎。周冢宰宇文护辟为中外府记室,军书羽檄,多成其手。后为露门学士,授大都督,封饶阳县子,历蓝田令、畿伯下大夫。隋文帝初年,进位仪同三司、为皇太子杨勇学士。曾与薛道衡、颜之推、魏澹、卢思道、李若、萧该、辛德源等八人会于陆爽家,议音韵,后陆爽子法言据以作《切韵》。刘臻精于《两汉书》,时人称为汉圣。开皇十八年(598)卒,年七十二。史书记载有集十卷行于世,已佚。现存《河边枯树诗》一首。《隋书·音乐志》载刘臻与牛弘、姚察、许善心、虞世基议云:“《周礼》四声非直无商,又律管乖次,以其为乐,无克谐之理。”抛却经学义理讨论不谈,或许可见四声效用及音乐与经学研究之关系。

2.王頍(551—604),字景文,齐州刺史颁之弟也。“江陵陷,随诸兄入关。”二十岁时,“勤学累载,遍通五经,大为儒者所称。解缀文,善谈论。”周武帝引为露门学士。开皇五年(585),“授著作佐郎。寻令于国子讲授。会高祖亲临释奠,国子祭酒元善讲《孝经》,頍与相论难,词义蜂起,超授国子博士。”隋文帝仁寿四年(604),参与汉王杨谅谋反,兵败自杀。时年五十四岁,著有《五经大义》三十卷。《北史》著录别集二十卷,《隋书·经籍志》著录十卷,已佚。

3.崔儦(532—603),“字叔岐,清河武城人也。祖休,魏青州刺史。父仲文,齐高阳太守。世为著姓。”崔儦“少与范阳卢思道、陇西辛德源同志友善。博览群言,多所通涉。北齐时举秀才,为员外散骑侍郎,迁殿中侍御史。寻与熊安生、马敬德等议‘五礼,兼修律令。寻兼散骑侍郎,聘于陈。使还,待诏文林馆。历殿中、膳部、员外三曹郎中。儦与顿丘李若俱见称重,时人为之语曰:‘京师灼灼,崔儦、李若。齐亡,归乡里,仕郡为功曹,州补主簿。开皇四年(584),征授给事郎,寻兼内史舍人。隋文帝仁寿中,卒于京师,时年七十二。”(《隋书》卷七六)

4.诸葛颍(539—615),“字汉,丹阳建康人也。祖铨,梁零陵太守。父规,义阳太守。起家梁邵陵王参军事,转记室。侯景之乱,奔齐。待诏文林馆。”入隋,与虞世南、王胄等文人一起为晋王杨广学士。大业七年(611)卒。《隋书》本传著录其有《銮驾北巡记》三卷,《幸江都道里记》一卷,《洛阳古今记》一卷,《马名录》二卷,别集二十卷。《隋书·经籍志》著录《北伐记》七卷,《巡抚扬州记》七卷,《诸葛颍集》十四卷。今存诗六首,见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

5.孙万寿(557—608),“字仙期,信都武强人。祖宝,魏散骑常侍。父灵晖,齐国子博士。”《北齐书·儒林传》有传记。曾从熊安生学习五经,在齐得到李德林赏识,为奉朝请。入隋后,为滕穆王文学,获罪发配江南为官,十年不调。抑郁不得志,作长篇五言诗赠京邑知友,传至京师,“盛为当时之所吟诵,天下好事者多书壁而玩之”(《隋书》卷七六)。大业四年卒,五十二岁,有集十卷行于世,今存诗九首。

6.王贞,字孝逸,梁郡陈留人。“七岁好学,善《毛诗》《礼记》《左氏传》《周易》,诸子百家,无不毕览。善属文辞,不治产业,每以讽读为娱。开皇初,汴州刺史樊叔略引为主簿。隋炀帝即位,齐王暕以书招之,并索文集。王贞作谢笺,复上《江都赋》,文辞甚美。”可惜其文集《隋书·经籍志》未著录,久佚。

7.虞绰,“字士裕,会稽余姚人也。父孝曾,陈始兴王咨议。绰身长八尺,姿仪甚伟,博学有俊才,尤工草隶。陈左卫将军傅縡有盛名于世,见绰词赋,叹谓人曰:‘虞郎之文,无以尚也!仕陈为太学博士,迁永阳王记室。及陈亡,晋王广引为学士。”大业初,转为秘书学士,奉诏与秘书郎虞世南、著作佐郎庾自直等撰《长洲玉镜》等书十馀部。代表作《大鸟铭》,见《隋书》本传。迁著作佐郎,与虞世南、庾自直、蔡允恭等四人常居禁中,以文翰待诏。受杨玄感案牵连被杀。《隋书·经籍志》著录《帝王世纪音》四卷。今存《于婺州被囚诗》(参《初学记》二〇)。

8.王胄,“字承基,琅琊临沂人。祖王筠,梁太子詹事。父王祥,陈黄门侍郎。王胄少有逸才,仕陈,起家鄱阳王法曹参军,历太子舍人、东阳王文学。及陈灭,晋王广引为学士。大业初,为著作佐郎,以文词为炀帝所重。”受杨玄感案牵连被杀,时年五十六岁。《隋书·经籍志》著录著作郎《王胄集》十卷,存诗二十馀首。其兄王眘,字元恭,博学多通。少有盛名于江左。仕陈,历太子洗马、中舍人。陈亡,与胄俱为学士。炀帝即位,授秘书郎。

9.庾自直,颍川人。“父庾持,陈羽林监。仕陈,历豫章王府外兵参军、宣惠记室。陈亡,入关,不得调。晋王广闻之,引为学士。大业初,授著作佐郎。自直解属文,于五言诗尤善。”大业十四年忧愤而卒。史传记载其有文集十卷行于世,已佚。

10.潘徽,字伯彦,吴郡人。青少年时期从郑灼学《礼》,从施公学《毛诗》,从张冲学《书》,从张讥讲《庄》《老》,并通大义。“尤精三史。善属文,能持论。及陈灭,为州博士,秦孝王杨俊闻其名,召为学士。”著《述恩赋》《万字文》《韵纂》。杨广为晋王,召与诸儒作《江都集礼》,及继位,诏潘徽与著作佐郎陆从典、太常博士褚亮、欧阳询等助越公杨素撰《魏书》。

11.杜正玄,“字慎徽,其先本京兆人,八世祖曼,为石赵从事中郎,因家于邺。自曼至正玄,世以文学相授。正玄尤聪敏,博涉多通。兄弟数人,俱未弱冠,并以文章才辩籍甚三河之间。”

12.杜正藏,“字为善,尤好学,善属文。弱冠举秀才,授纯州行参军,历下邑正。大业中,应诏举秀才,兄弟三人俱以文章一时诣阙,论者荣之。著碑诔铭颂诗赋百馀篇,又著《文章体式》,大为后进所宝,时人号为‘文轨”,乃至海外高丽、百济,亦共传习,称为《杜家新书》。

13.常得志,“京兆人。博学善属文,官至秦王杨俊记室。秦王卒,过故宫,为五言诗,辞理悲壮,甚为时人所重。复为《兄弟论》,义理可称。”《兄弟论》见于《文苑英华》卷七四八,托陆机之口述之,文字颇长,近似辞赋。

14.尹式,河间人。博学解属文,少有令问。仁寿中,官至汉王杨谅记室,汉王谋反兵败,尹式自杀。今存二首:《别宋常侍诗》《送留熙公别诗》,并见《文苑英华》卷二六六。

15.刘善经,河间人。博物洽闻,尤善词笔。历仕著作佐郎、太子舍人。著《酬德传》三十卷,《诸刘谱》三十卷,《四声指归》一卷,行于世。《隋书·经籍志》著录刘善经撰《四声指归》一卷,多见《文镜秘府论》征引。

16.祖君彦,范阳人,齐尚书仆射祖珽(字孝征)之子。大业末,官至东平郡书佐。郡陷于翟让,因为李密所得。密甚礼之,署为记室,军书羽檄,皆成于其手。及密败,为王世充所杀。祖君彦,《北齐书·祖珽传》附作“君信”。

17.孔德绍,会稽人。有清才,官至景城县丞。窦建德称王,署为中书令,专典书檄。今存诗十一首。

18.刘斌,南阳人,颇有辞藻,官至信都郡司功书佐。窦建德署为中书舍人。窦建德败,复为刘闼中书侍郎,与刘闼亡归突厥,今存诗三首。

上述十八人中,有四个来源:第一是由北齐入周,再入隋,如崔儦、孙万寿、杜正玄、杜正藏、祖君彦、刘斌等七人;第二是梁亡以及陈亡时直接到长安的文人,如刘臻、王頍、王贞、虞绰、王胄、庾自直、潘徽、孔德绍八人;第三是由江南到北齐,齐亡入隋者,如诸葛颍;第四是关陇本地人,如尹式、常得志等。可见隋代作家主要来源是北齐和江南。

(二)《隋书·儒林传序》所录学者

1.元善,河南洛阳人。祖叉,魏侍中。父罗,初为梁州刺史,及叉被诛,奔于梁,官至征北大将军、青冀二州刺史。善少随父至江南,性好学,遂通涉五经,尤明《左氏传》。及侯景之乱,善归于周。

2.辛彦之,陇西狄道人。祖世叙,魏凉州刺史。父灵辅,周渭州刺史。博涉经史,与天水牛弘同志好学。后入关,遂家京兆。时国家草创,百度伊始,朝贵多出武人,修定仪注,唯彦之而已。寻拜中书侍郎。及周闵帝受禅,彦之与少宗伯卢辩专掌仪制。明、武时,历职典祀、太祝、乐部、御正四曹大夫,开府仪同三司。撰《坟典》一部,《六官》一部,《祝文》一部,《礼要》一部,《新礼》一部,《五经异义》一部,并行于世。

3.何妥,字栖凤,西城人。父细胡,通商入蜀,遂家郫县,事梁武陵王纪,主知金帛,因致巨富,号为西州大贾。何妥侍湘东王萧绎,江陵陷,周武帝尤重之,授太学博士。《上书谏文帝八事》《定乐舞表》《奉敕于太常寺修正古乐诗》《乐部曹观乐诗》为其重要文章,并载《隋书·儒林·何妥传》,又作清、平、瑟三调声,又作八佾、《鞞》《铎》《巾》《拂》四舞。撰《周易讲疏》十三卷,《孝经义疏》三卷,《庄子义疏》四卷,及与沈重等撰《三十六科鬼神感应等大义》九卷,《封禅书》一卷,《乐耍》一卷,文集十卷,并行于世。

4.萧该,兰陵人,梁鄱阳王恢之孙。少封攸侯。梁荆州陷,与何妥同至长安。性笃学,《诗》《书》《春秋》《礼记》并通大义,尤精《汉书》,甚为贵游所礼。《隋书·经籍志》著录萧该撰《文选音义》三卷。

5.包恺,字和乐。东海人。其兄愉,明“五经”,恺悉传其业。又从王仲通受《史记》《汉书》,尤称精究。大业中,为国子助教。于时《汉书》学者,以萧、包二人为宗匠。

6.房晖远,字崇儒,恒山真定人。世传儒学。世治《三礼》《春秋三传》《诗》《书》《周易》,兼善图纬,恒以教授为务。太常卿牛弘每称为“五经库”。

7.马光,字荣伯,武安人。从师数十年,昼夜不息,图书谶纬,莫不毕览,尤明“三礼”,为儒者所宗。“三礼”学者,自熊安生后,唯宗光一人。

8.刘焯,字士元,信都昌亭人。父洽,郡功曹。焯犀额龟背,望高视远,聪敏沉深,弱不好弄。与河间刘炫结盟为友,同受《诗》于同郡刘轨思,受《左传》于广平郭懋当,问《礼》于阜城熊安生。武强刘智海富于藏书,刘焯、刘炫又前往读书,前后十载,遂以儒学知名,时人称“二刘”焉。论者以为数百年已来,博学通儒,无能出其右者。慕名求学者,不愿千里而至。刘焯著《稽极》十卷,《历书》十卷,《五经述议》等。

9.刘炫,字光伯,河间景城人。曾受命与王劭同修国史,又与诸儒修天文律历,考定群言,为李德林所赏识。著《论语述议》十卷,《春秋攻昧》十卷,《五经正名》十二卷,《孝经述议》五卷,《春秋述议》四十卷,《尚书述议》二十卷,《毛诗述议》四十卷,《注诗序》一卷,《算术》一卷等。刘炫自为状曰:“《周礼》《礼记》《毛诗》《尚书》《公羊》《左传》《孝经》《论语》,孔、郑、王、何、服、杜等注,凡十三家,虽义有精粗,并堪讲授。《周易》《仪礼》《穀梁》,用功差少。史子文集,嘉言美事,咸诵于心。天文律历,穷核微妙。至于公私文翰,未尝假手。”(《隋书》卷七五)

10.褚辉,字高明,吴郡人,以“三礼”学称于江南。炀帝时,征天下儒术之士,悉集内史省,相次讲论。辉博辩,无能屈者,由是擢为太学博士。撰《礼疏》一百卷。

11.顾彪,字仲文,余杭人,明《尚书》《春秋》。炀帝时为秘书学士,撰《古文尚书疏》二十卷。

12.鲁世达,余杭人。炀帝时为国子助教,撰《毛诗章句义疏》四十二卷,行于世。

13.张冲,字叔玄。吴郡人。撰《春秋义略》,异于杜氏七十馀事,《丧服义》三卷,《孝经义》三卷,《论语义》十卷,《前汉音义》十二卷。

14.王孝籍,平原人,少好学,博览群言,遍治五经,颇有文翰。注《尚书》及《诗》,遭乱零落。

上述十四人,主要集中在三个地区。北齐统辖的中原地区有元善、房晖远、马光、刘焯、刘炫、王孝籍等六人。江南地区有何妥、萧该、包恺、褚辉、顾彪、鲁世达、张冲等七人。关陇地区仅辛彦之。说明学术人才也以江南为主,中原次之。

(三)《隋书》单独列传文人

《隋书》单独列传的文人学者很多,譬如隋炀帝杨广,就文学组织与创作而言,在隋代文坛,他是一个绕不过去的人物。又如杨素、李德林等,由北齐入周,至隋代成为一代文宗。他们的事迹,除《隋书》有记载外,又发现了他们的墓志,为研究这些文人提供了新的史料(参罗新、叶炜《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中华书局,2005)。《汉魏六朝集部珍本丛刊》收录了《卢武阳集》(卢思道撰)一卷,《隋炀帝集》(杨广撰)一卷,《薛司隶集》(薛道衡撰)一卷,《牛奇章集》(牛弘撰)三卷等,均为明人张溥辑刻《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本,有清何绍基批校。这些作家,代表着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

还有一些文人,在通行的文学史中并没有述及,但在当时很有影响。如李孝贞,赵郡平棘人,字元操,好学善属文。周武帝平齐,授仪同三司、小典祀下大夫。宣帝即位,转吏部下大夫。隋文帝为丞相,孝贞从韦孝宽讨尉迟迥,以功授上仪同三司。《北史》载:“开皇初,拜冯翊太守,为犯庙讳,于是称字元操。后数岁,迁蒙州刺史,吏人安之。自此不复留意文笔。人问其故,慨然叹曰:‘五十之年,倏焉已过,鬓垂素发,筋力已衰,宦意文情,一时尽矣,悲夫!然每暇日,辄引宾客,弦歌对酒,终日为欢。后征拜内史侍郎,与内史令李德林参典文翰。”“所著文集三十卷行于世。”其弟李孝基,“亦有才学,风词甚美”。这样的文学家,在隋代还有很多。(未完待续)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猜你喜欢
隋书
《隋书·经籍志》与《四库全书总目》集部比较
《聊斋志异》借鉴《隋书》与两《唐书》
从《隋书?经籍志》管窥魏晋南北朝时期礼学的发展
《汉书·艺文志》与《隋书·经籍志》的比较
《汉书·艺文志》与《隋书·经籍志》的比较
浅析独孤皇后在隋朝的政治影响
裴矩《西域图记》研究拾零
《字书》成书时间考
《隋书·经籍志·子部·小说类》探析
杨坚的儒学阅读及其对“大一统”思想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