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提升民生新闻舆论引导力的有效途径

2022-04-29 16:40金雅婷
新闻文化建设 2022年7期
关键词:民生新闻提升策略

金雅婷

摘要:在所有新闻种类中,民生新闻与普通民众之间的关系最为密切。民生新闻作为表达民众意愿的重要途径,在舆论引导方面也有着突出的作用。民众在收看民生新闻的过程中,自身的价值观念、对外界事物的判断也会受到新闻内容的影响,进而发生改变。因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提高民生新闻的舆论引导力,已经成为媒体从业者研究与探索的重要课题。本文以临海市新闻传媒集团先后开办的《民生988》《黄昏闲谈》《小刚说法》等民生类栏目的采编实践为研究样本,试论新形势下民生新闻提升舆论引导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民生新闻;舆论引导力;提升策略

民生新闻顾名思义就是通过平民视角表达民众需求,讲述民生故事,反映百姓生活状态的新闻方式。由于网络信息技术的进步,微博、微信等新兴平台在信息传播中得到广泛的运用,为每个人参与信息传播提供了可能,媒体生态环境变得更为复杂,传统媒体在舆论引导方面的作用也因此不断下降。面对全新的形势,新闻工作者必须不断探索创新民生新闻的有效途径,才能更好地增强民生新闻的舆论引导力。笔者作为临海市新闻传媒集团的一名民生记者,在多年的采编实践中不断适应民生新闻从电视端到新媒体端的传播迭代过程,对新形势下的民生新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一、新形势下民生新闻舆论特点分析

在新媒体没有兴起前,传统媒体的民生新闻是普通受众反映诉求的一个有效而又相对单一的渠道。因此,传统媒体在确定选题和后续报道中能够很好地凸显舆论引导力[1]。而在新形势下,新媒体技术让受众有了更多的平台选择,也让民生新闻有了新特点。

首先,民生新闻具有一定的非理性。新闻受众在针对民生新闻发表自己的观点时,很少进行深入的思考,尤其是在匿名发表的前提条件下,部分受众在表达观点时并没有考虑后果,仅从自身情绪出发,导致部分民生新闻舆论观点不符合事实。

其次,民生新闻舆论缺乏权威性。由于互联网是一个开放性的空间,网络用户可以随意浏览自己感兴趣的新闻内容并发表评论,新闻受众在各类平台中得以互相聚合,进而形成更大的舆论规模。也正因为不同受众都可以发表不同的看法,因此大多数言论并不具有权威性,使民生新闻舆论具有低权威言论聚合的特征。

最后,民生新闻舆论具有浅层次的真实性。大部分受众在针对民生新闻发表观点时,大都采用匿名形式,因此很少考虑其他因素的限制,能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舆论传播当中的“沉默的螺旋”效应因此淡化,使民生新闻舆论具有一定程度的真实性。但受众在发表看法时很容易受自身情绪影响,对新闻事件的看法有所偏颇,甚至纯粹是在发泄自身情绪,使民生新闻舆论真实性具有表层化的特点。

二、新形势下民生新闻发展现状

(一)定位不明,品位低俗

长时间以来,民生新闻的定义一直较为模糊,再加上媒体快速融合带来的压力,导致民生新闻发展陷入误区,甚至呈现出过于琐碎的特征,新闻报道的焦点大都集中在民众日常琐事范畴,甚至是一些半真半假的事件上,导致产生了许多负面报道,使受众对社会现状心生畏惧,还有部分媒体则习惯通过反面新闻来表现公安人员的侦查能力,希冀以这样的方式传达正向的能量,但是这种报道模式明显过于固化,导致民众对媒体的信任不断下降,从而削弱了民生新闻的舆论引导力。例如,曾经在临海西北部山区流传着一条大蛇伤人的故事,某栏目在报道过程中以猎奇为基础,在没有实证的情况下播出了这条新闻,带来了很不好的效应。

除此之外,部分电视媒体在创作民生新闻时就存在一定的偏差,片面注重满足民众的猎奇心理,忽略了对民众价值观的正确引导,导致报道偏离现实生活,陷入一味娱乐民众的误区,新闻品位日渐低俗化,这种有意放大生活琐事,过分夸张的报道形式虽然能够在短时间内取悦观众,但终究会被观众彻底抛弃。

(二)题材重复,形式雷同

从国内各大电视台民生新闻报道的整体情况来看,题材重复、形式雷同的问题极为突出,民生新闻的题材多以邻里矛盾、产品质量投诉等为主,且大都采用“碎片化”的方式进行处理,因此产生大量的“琐闻”[2]。在报道形式上,大都由主持人负责进行引导,再由记者进行跟踪报道,搭配相关的图片,很难打破民生新闻取材的无序状态,显得十分呆板,趣味性不足。当其中某一题材或形式获得受众认同,其他媒体就会纷纷效仿。导致民生新闻题材大同小异,缺少变化。民生新闻作为电视媒体最为重要的新闻板块,无论早晨、中午还是晚上,都会在各大频道反复播出,虽然节目数量众多,但内容大致相同,无论是节目的形态,还是播报的方式都高度相似,大量的新闻制作资源被浪费,严重影响了民生新闻的发展,导致观众数量不断减少。

以临海市新闻传媒集团为例,因为采编力量不足和题材来源少的原因,有一段时间,有些栏目一半以上的版面都是各地民生新闻的汇编,而这些新闻受众已经在其他各台都看过了,其传播效应可想而知。

(三)主观定调,缺乏理性

民生新闻对客观性的要求更高,这主要体现在涉及矛盾纠纷或者舆论监督类的相关报道上。但是,有部分新闻工作者在采制此类报道时,没有去采访所有的当事方就刊发稿件,导致报道失去了客观公正性[3]。有的为了片面追求流量,在言语上有所失当,或者有意地排斥反对意见,而忽略了事件的真相,从而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同时,基于“以人为本”的理念,部分媒体在报道时带有主观色彩,过于倾向弱势的一方。在舆论监督方面缺少宽容的态度,或者在并未对事实进行全面调查的情况下,对当事人的行为进行批判或者指责,缺少客观理性的分析,从而对观众造成一定的误导,无形中也增加了当事人的压力。

个别记者在采制涉及三方的矛盾纠纷新闻时,单方面采访了其中的两个当事人,就草草结束成稿播出,导致这条民生新闻播出后,另外一方提出了质疑,并且不断向有关方面反映,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了很大的被动。

三、提升民生新闻舆论引导力的具体策略

(一)通过合理的议题设置增强民生新闻舆论引导力

民生新闻既是社会发展的反映,也是调节社会关系的途径,更是民众表达自身诉求的重要方式。因此,民生新闻在策划阶段,对于相关议题的设置,不仅体现了媒体对于民生新闻的认知,也体现了媒体本身的责任感。由于社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各类经济活动更为繁荣,民生问题也因此变得更为突出。尤其是随着媒体技术的升级,群众表达的空间日益扩张,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也在增强,进而在社会当中形成属于自己的一个个舆论场。媒体在报道民生新闻时,不仅需要正视工作当中的诸多困难,还要避免看待问题过于偏颇的现象,不能只注重事物的表象,而偏离主流的价值观念。报道的内容、报道的方式、报道的具体取材,都应当遵循正确的方向和原则,要始终在服务大局当中找准自己的坐标,要将维护公众的利益作为自己的责任,要以谨慎的态度使用媒体监督的话语权,通过民生新闻报道帮助人们客观分析新闻事件,不断增强新闻媒体在舆论引导方面的作用。

以临海市新闻传媒集团为例,为了更好地做到这一点,与全市的社区、行政村合作,每季度开展一次“社情民意互动台”,民生新闻记者走进社区和乡村,了解群众在这个阶段的一些共性问题,并由此推出相关报道,很好地体现了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力。

(二)通过优化节目内容增强民生新闻舆论引导力

新闻题材缺乏新意、过于肤浅是导致民生新闻发展受阻的重要原因。大部分民生新闻报道只注重事件的表面,一件小事在各大频道反复播出,很容易引起受众的反感[4]。要想长期获得支持,民生新闻就要将“质量第一”放在首位,不断提高新闻报道的水平,才能增强媒体本身的影响力,从而在受众当中树立良好的口碑。一方面,要不断丰富新闻信息的来源。最近几年,网络信息技术发展极其迅速,移动智能终端快速普及,受众只需要通过手机就可以拍摄新闻场景并上传至网络。民生新闻作为百姓关注的重要新闻节目,更应当注重普通人的感受,要吸引普通人参与其中,从而丰富新闻的来源;另一方面,要改变和调整新闻节目的形式。在制作新闻节目时,要挑选恰当的表现形式,既要确保新闻形式鲜明生动,又要注意新闻本身的感染力,从而更好地发挥民生新闻的舆论引导作用。

在实践中,临海市新闻传媒集团要求各档民生新闻栏目的记者和编导在采制民生新闻时都要注重融入现场,通过出镜和互动式采访来做足现场感,同时还邀请公众评论员和律师、专家等参与到特定的选题中,让节目更加有可看性。

(三)通过强化媒体责任意识增强民生新闻舆论引导力

由于传播手段和传播技术的迭代升级,普通受众对民生新闻的参与热情不断高涨,他们不仅选择通过网络积极地发表自己的看法,还通过多种智能设备,随时拍摄和记录突发性事件,并上传至互联网。新媒体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更多接收信息和传播信息的渠道,但也为虚假信息的产生提供了条件。部分别有用心之徒趁机造谣生事,甚至通过网络散布不实消息,导致社会秩序发生动荡,引发系列负面效应。

主流媒体要借助自身在民众中的影响力,担负起监督和引导社会舆论的重要责任,对信息传播进行严格的把控。一方面,民生新闻可以借助各个融媒体平台,通过多端口的方式快速传播信息,使民生新闻的影响力达到最大化;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不同类型的移动平台和受众进行互动。部分突发事件被媒体报道后,很快会引发舆论潮,民生新闻需要及时把控舆论传播的动向。一经发现不实消息,应当积极联系相关部门严格核查,及时了解实情,通过正确的方式报道事件,及时消除群众的误解。在社会快速发展的新时期,民生新闻要增强舆论监督力,要勇于担当社会责任,要向民众传播正确的观念,以主流价值观引导观众,进而通过新闻报道源源不断地为社会文明建设注入强大动力。

在台风“利奇马”影响临海期间,社会上各种谣言和负面声音四起,临海市新闻集团作为主流媒体,依托几档民生新闻栏目开辟出《捉谣记》《权威发布台》等小版块,通过主流声音让传播力助推舆论引导力的提升。

(四)通过利用本土资源增强民生新闻舆论引导力

民生新闻应当将本土化作为首要原则,充分利用本土优质资源创作新闻精品。在所有新闻当中,民生新闻最贴近受众,也最受当地民众欢迎,但是因为部分民生新闻缺少温度,新闻的内容与形式过于官方,导致民生新闻对群众的吸引力不断下降,甚至使民众心生反感[5]。优秀的民生新闻应当具备人文关怀的精神,即实实在在的民本思想。这种精神是对现实的关注,对新闻人物的包容,对低级媚俗的无声抵制,以及对公平、正义的追求。人文关怀同时也是解决纠纷与矛盾的重要因素,所以,在采制民生新闻时,要善于表现受众的需求,要沉下心认真体察民情,要敢于说实话,要通过翔实的报道反映人间真情,要努力打造出具有人文精神的作品,才能有效地增强民生新闻的舆论引导力量。

有一段时间,只要某地出现了问题产品,各地的民生新闻都会跟风播报本地的相关部门去查处市场上是否有同类产品。虽说这也是受众关注的内容,但是贴近性还是不够。在实践中,临海市新闻传媒集团各民生栏目在选题策划时,都明确要求将热点话题与本地元素相结合。例如,在市场上关注食醋的安全时,记者就结合本地食醋生产企业,通过现场探访的形式,采制了《本地醋让人放心吗?》的民生新闻,报道在播发后因为结合热点又具有本土化元素,得到了很多受众的点赞。

(五)通过与新媒体平台合作增强民生新闻舆论引导力

随着新闻传播渠道日益丰富,选择通过传统媒体获取新闻信息的受众老龄化趋势变得更加突出,而选择通过新媒体获取信息的年轻人不断增多。民生新闻要想突破这一局限,就必须积极地引入新的媒体技术,不断拓展传播的渠道,才能增强民生新闻的影响力。民生新闻与新媒体进行融合的同时,还需要引入新的媒体平台,如微信、抖音等,通过不同的传播形式来增强自身影响力。除此之外,还要注意增强新闻的互动性,运用大数据技术分析用户动向,根据用户的喜好推送相关新闻,充分发挥民生新闻在舆论引导方面的作用。

为此,临海市新闻传媒集团充分利用县级媒体融合的有利时机,将各档民生栏目与掌心临海新闻客户端进行有机整合,在传统的热线电话的爆料渠道外,增加了新媒体平台的热线征集渠道,同时开设了相关栏目的抖音号和视频号。此外,还组织各档民生栏目的主持人以新媒体平台上的“主播说”形式来对当天的重点民生新闻进行二次融合传播,起到了很好的传播效应。

四、结语

民生新闻应该重点关注民众生存的状态,与民众利益密切相关,它以百姓的感受为出发点,传递与基层百姓相关的新闻信息,为广大民众排忧解难,从而充分展示媒体对普通百姓的关怀。所以,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民生新闻应当始终将“贴近民众,反映现实”作为创作的动力和方向,始终锁定民众的生存状态,表达民众的诉求,不断创新传播的形式,强化民生新闻在社会舆论引导方面的功能,重塑媒体在公众当中的权威形象,使整个传媒行业得以持续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韩胜.“短视频+”时代电视民生新闻应对策略[J].中国报业, 2022(2):36-37.

[2] 张青松.浅谈新时代民生新闻的重要性[J].新闻传播,2021(18): 64-65.

[3] 求剑锋.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转型思路[J].青年记者,2021(16): 73-74.

[4] 谢端.新形势下民生新闻的策划及创新[J].传媒论坛,2020,3(4):174.

[5] 陈嘉宾.电视民生新闻如何提升传播力[J].新闻世界,2019(12) 27-29.

猜你喜欢
民生新闻提升策略
计算机软件技术特征及其提高其可靠性的合理化建议
电视媒体交通事故报道的现状与创新
探究新媒体环境下民生新闻的发展
浅析电视民生新闻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关于师幼互动的文献综述
公司信息化管理与经济效益提升研究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策略研究
浅谈民生新闻栏目特色的挖掘
电视民生新闻主持人分寸感的把握
地方电视民生新闻如何找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