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益辉
摘 要:高中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操作性强的课程,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探究创新的能力,笔者依据自身教学经验,进行了以下简单的阐述。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组合作;探究创新
信息技术实践操作活动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情境中,产生学习动机,并通过学习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合作,完成对实践应用项目的探究。
一、实践活动课课堂模式
信息技术实践活动操作课,是以学生自主探究操作为主的一种课型。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本人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总结出了一种适合信息技术实践操作课的课堂模式,即信息技术分组活动实践课,这种课堂模式可以分为如下环节:情景引入、任务目标、简单任务模仿、创新激发引导、分组任务完成、作品分享评价。情景引入的目的是通过创设一个贴近学生生活的真实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简单任务模仿,学生产生了创新探究的欲望。在教师的激发和引导下,学生加入小组的合作讨论,完成一个有创意的作品。在小组合作同时,教师要给学生创造分享的机会,体会到创新带来的快乐。整个过程程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并激发了学生探究创新思维。
二、实践活动课的课前准备
学生课堂上实践活动课要设计目标问题,并搜集大量的素材提供给学生。教师针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制定详细的上课操作方案,在备课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周密计划、精心准备。在每节课前要提前准备好学生操作所用的电脑及其外部设备及学生操作所用的素材,对学生操作的素材学生应有选择的余地,便于学生探究创新活动的开展。图片信息的加工操作课,教师选择的图片素材尽量在颜在色对比上区分明显,便于学生利用魔棒工具进行选择。另外要考虑怎样有效地组织学生合作探究活动,即设计最佳的活动操作教学方案。教师要做一个统一的安排,一课一案,制订好导学案,导学案是学生整堂课学习内容和操作任务的主线,学生课堂学习包,学习包的内容包括单项操作技能,项目操作流程等。学生分组的形式,每个组的内容,每个学生的任务,每个模块的操作时量。
三、实践活动课的上课环节
备课仅仅是教师课前的个人准备,上课却涉及学生、教师、教材等多方面的关系,上好信息技术实践活动课要注意以下几个环节。
(一)情景引入
兴趣是学生创新的动力源泉。情景引入部分教师尽量在内容上与学生的学习实际结合在一起,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欲。如图片信息的加工实践操作课教学引入部分,我选择了人物修图的原图和加工后的图片,有的应用不同情景人物虚拟的图片合成效果,通过图片对比学生感受到了图像加工的神奇魅力。通过作品的展示、不同角度、不同方式激发了学生好奇心和创新思维。
(二)任务目标
教师可以设定一个项目大主题,大主题下设定不同项目小项目,让学生自由选择小主题以及作品的形式。上课前教师布置操作任务,作简单的示范,讲清楚操作要求、规范,操作技巧上教师简单提示。导学案是整堂课学生学习和操作的主线,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和操作技巧都可以从导学案中查找。学习包的内容主要以动画、视频、微课的形式将操作技巧过程演示,并附有课程素材,学生通过学习为后面的尝试操作练习打下基础。
(三)简单任务模仿
在项目开始前,教师要布置几个简单的任务让学生从中尝试,掌握单项操作技能、技巧。教师适当提示,经过多次练习,大部分同学都能进行单项技能操作。学生通过简单任务多次尝试发现有操作上的问题,可以寻求各种帮助。学生这样的探究操作形成了自己的操作技能技巧。下面以“图片信息的处理加工”为例,教师先简单介绍本节课教学目标、操作内容、要领,展示制作好的作品,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了解操作任务、目标,阅读导学案上的操作步骤,打开图像处理软件,自己尝试进行练习。学生通过帮助能同时打开“马”的图片以及“草原”的多个图片文件,并在不同的文件间操作。学生关键要尝试探究操作的内容:如何抠图,即如何将选定的图像进行复制,复制出的图像如何粘贴到另一个图片中,就可以将两幅图片合成一幅图片(制作成马在草原奔跑的图片)。学生通过尝试操作使用复制、粘贴命令完成。学生在操作熟练的基础上进行不同的文件,进行合成,如何调整图片的位置、大小、角度并保存文件等操作,同样是在偿式操作下完成。
(四)创新激发引导
当完成了尝试任务练习之后,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创新进行激发和引导,让学生能快速地理解这个项目最后呈现的结果,激发学生创作兴趣。在图片信息的加工教学中,笔者结合一根香烟图片,通过香烟合成不同创新点的图片呈现给学生观察,很多同学在观察中提出了很多问题,其中就包括图片是如何合成的,如何抠图,学生从众多的图片素材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以不同的形式,用不同的方式,表现自己的创意。
(五)分组任务完成
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合作探究,确定制作的目标,并绘制出方案,在小组合作中学生分工合作。引导学生选定项目、交流合作的方案,全体学生积极大胆参与讨论,将个人的创意带到小组中讨论,选出最佳的创意完成作品制作,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发现灵感,激发创意。集体讨论分工合作,组长指定一个或两个同学完成一个内容,每个内容都有人负责,组长将最后的作品合成保存提交。
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把控进程,巡视指导,检查学生操作情况教师必须强调小组内交流、合作、探究。操作过程中产生的问题由小组长汇总,在组内探讨,寻求帮助,教师也可以加入学生的讨论交流中,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小组长是一位工作负责,操作能力强的同学,可以指导组内的同学,同时在操作的过程中要做好对每一位同学现场记录,包括个人表现情况、遵守操作纪律情况,完成作业情况等。在完成“图片信息的加工”这个项目时,组内人员完成小组作品,小组长召集全体成员,集中讨论,评选出优秀作品,参加班级评价。
(六)作品分享评价
通过以上环节的教学,学生都制作了非常精美的创新作品,制作手段、创意设计都达到了很高水平。通过分享,创意的思想被传播,产生新的创意火花。分享是不可缺少的环节,同学间分享,让学生自我表达向同伴表述清楚自己的想法,在这样一个过程中能锻炼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与家人、朋友、亲戚分享,还能通过网络的分享让更多人看到你的创意。
作品完成后,教师要及时做好课堂评价,学生自评,学生相互比较不同的作品,找出自己操作方法思维的不同点。小组之间开展互评,对表现优秀的个人和小组,教师给予适当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互评活动做课堂结尾,先由组长指定的同学上台展示他们的作品,并比较其他同学的作品后提出自己作品的优点及不足之处。通过评价使学生得到鼓励,使其发挥更大的创造潜能和合作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韩淑瑾,袁媛. 创客教育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 中国教师,2018(S2):68.
[2] 冯璐妹,赵建宁. 云计算框架下教育考试信息系统规划与设计[J]. 软件,2017,34(05):125-127.
[3] 申静洁,赵呈领. 创客教育融入学科课程:一种实践路径的设计研究[J]. 中国电化教育,2019(03):22-31.
(责任编辑:陈华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