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唐诗校本课程的开发对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价值

2022-04-29 00:44熊剑
课堂内外·高中教研 2022年7期
关键词:专业成长唐诗校本课程

熊剑

摘  要:校本课程的开发赋予教师以课程的决策权,使青年教师的能动性得以发挥,有利于树立青年教师的专业理想,使青年教师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教学观;有利于拓展青年教师的专业知识,开阔青年教师的视野,深化青年教师对专业核心知识的掌握,对青年教师的专业化成长起着重要作用。在这个新时代,青年教师面临着需要迅速提高教学基本功以及尽快走进新课程的双重要求,在众多困惑下,关于如何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保证当今教育教学的质量得到提升,已成为学校所有管理者重视并研究的课题。而唐诗校本课程的开发将为青年教师提供一条新途径,帮助青年教师更好地引导学生。

关键词:唐诗;校本课程;青年教师;专业成长

在新课改的推进下,“校本课程”这类自主确定的课程登上了教学平台,为教改发展增添了新活力,同样对于当代青年教师教学资源的整理能力也提出了挑战。有别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开发模式,校本课程让教师有了知识传授者外的新身份,教师对课程编订的参与为学生个性化的发展提供了新契机,同时也促进了教师自身素养的提升。对于走上讲台时日不长的青年教师而言,校本课程的开发对他们的专业化养成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是青年教师树立教育理想,拓展专业知识,培养个人特质的重要途径,不容忽视。笔者将结合自己开设的校本课程“唐人·唐诗”来探讨高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对青年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价值。

一、帮助青年教师确立专业理想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确立专业理想是其职业生涯规划的核心与灵魂所在。正因为向往于此、追求于此,才会让人忠心于此,努力于此。而校本课程的开发对于青年教师的专业理想的确立有着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这种积极的作用可以帮助青年教师在未来对学生的培养以及自己专业的提升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有利于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不做教书匠,要做研究者

“教书育人”是从教师的教育与教学的基本职责的角度提出的专业要求,其中的“教书”往往只注重灌输知识与概念以及解答问题,而不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等能力。这样的理念无疑是与现代教育不相吻合的,是传统的“教书匠”。遗憾的是,在人文学科的教学上,将职业定位为“教书匠”的教师还不在少数,且以中老年教师居多,青年教师在岗位上向中老年教师学习时,很有可能会受此影响。

校本课程的开发,则将教师确立为研究者,教师要在研究中培养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包括课程资源的筛选与整合,课程教学内容的研究与建构,课程教学过程的创新与评价等。具备了这些能力的教师就不再是一名“教书匠”,而是一个对教学展开了个性化研究的研究者了,而在对教学不断开展研究的过程中,我们教师的个人专业素养也在不断提升。

以笔者为例,在10年的语文教学生涯中,前7年就是在做“教书匠”。此次独立承担校本课程“唐人·唐诗”的课程开发后,开始思考课程资源的筛选与整合,在查阅大量资料并阅读参考书籍后,初步设定以“诗歌——诗人——时代”为课程主干,通过诗歌来研究诗人的生平际遇、情感变化,以此来了解唐朝人的精神世界,从而探寻唐朝的时代特征与文化特质。如第一课内容安排如下:

主题:一座城池——唐诗中的长安

板块:1. 煌煌帝都——恢宏大气的长安城

2. 帝都生活——朝堂、科举、宴饮、佳节

3. 盛世烟云——长安城的没落与衰亡

每一个板块以唐诗为引导,带着我们去观察唐人笔下的辉煌长安城,闲适自在的帝都生活以及长安城的衰落。这些内容完全不同于现行教材所编定的内容,基本上都是笔者研读唐诗与唐史之后重新构建的,是一种尝试与突破,也让笔者尝到了做研究者的乐趣,并且树立了做语文学科的研究者的决心。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被赋予了课程开发者的角色。从一定程度上说,无论是各种校内校外的课程资源,还是文字性、非文字性的课程资源,都需要广大教师进行全面的整合和优化,才能让这些课程资源能够转变为现实的课程资源,进而成为服务于学生的学习化课程资源。不得不说,课程资源的整理对于青年教师来说是一大挑战,但是整合的过程也是对其专业素养的提升。

(二)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学观,以学生为教学的中心

新时代的教学旨在培养有理想的新时代人才,校本课程的开发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给了孩子自由发挥的天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课本开发的过程中应当充分结合当代学生的特点,开发出与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习能力相契合的课程。这就要求课程开发主体从课程目标设定到课程设计,从课程组织实施到进行课程评价,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充分考虑每个学生的兴趣、特长、爱好等个性特点和每个学生的发展需要,这样才能帮助当代教育者创造出良好的教学氛围,树立起正确的教学观。这种正确的教学观,也正是青年教师能够稳步提升自身专业水平的基石。正确的教学观也是教师在教育工作理解以及课堂体验的基础之上所形成的来自个人的教育观念。除此之外,一个教师的教育观往往显现出个人的教育理想,它决定了教师基本的教育判断力。而对于一个教师是否具有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正确的教学观,往往是决定这名教师是专业还是非专业人员的一个重要途径。

以“唐人·唐诗”的课程开发为例,笔者首先在语文走课班征求学生的意见,确立了以“唐人·唐诗”为校本课程的课题,然后征集学生最感兴趣的内容,征集上来的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如下:

1. 李白不参加科举之谜,李白的爱情与爱情诗;

2. 唐代科举考试与诗歌;

3. 初唐、盛唐与晚唐诗歌的不同风格;

4. 杜甫与李白的友情;

5. 王勃与陈子昂;

6. 白居易及他的爱情诗;

7. 唐诗中为何经常写到酒?

8. 唐朝边塞诗与唐朝的边境战争;

9. 杜牧与李商隐。

依照上述内容,参照高一语文课堂教学即将接触的内容,最后确定本学期的四次校本课程的内容如下:

1. 一座城池——唐诗中的长安

2. 凡尘之旅——诗仙李白的人生之路(上)

3. 凡尘之旅——诗仙李白的人生之路(下)

4. 爱情诗语——唐诗中的爱情

上述课程内容基本上是按照学生的意愿而设立,紧紧抓住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与所需解决的疑惑,所以学生学习诗歌的热情高涨,不但每次的校本课程都积极主动地聆听与讨论,课后还在进一步地阅读思考。这些实践,也让笔者坚定了摒弃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观念,不像“园丁”一样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剪裁“树木”,而是以学生为主体,提供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来引导学生的成长。校本教材的撰写,主要是为了给学生提供高质量的课程和学习内容,让课程校本化,应当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应本校学生的发展。校本教程的设计需要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经历,开阔学生视野,发展学生个性,总而言之具有一定的教学价值。

二、有利于拓展青年教师的专业知识

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大致分为普通文化知识、专业学科知识和教育学科知识三个层面。校本课程的开发一方面可以围绕普通文化知识进行的知识面的拓展,另一方面也是在围绕专业学科知识进行的质的深化,这些对于青年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有利于拓宽知识广度,开阔视野

当代教师在建构自身知识结构的过程中,首先就是要充实普通文化知识。虽然这些知识内容无法直接地在课堂上全部展示出来,但却会体现在课堂的每一个细节中,课下的每一个角落里。教师广博的知识和宽广的视野往往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另外,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强大的知识储备也有利于教师迎接更困难的挑战。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发挥兴趣爱好,调动其积极性,在自己感兴趣的方面拓展知识面,增强知识储备。

以“唐人·唐诗”的课程开发为例,因为涉及诸多唐史和唐代文化的相关知识,笔者开始研读相关著作,查阅相关资料,从而极大地增强了对唐朝历史和文化的认识。

如第一课《一座城池——唐诗中的长安》中有涉及唐代科举考试的内容,经查阅资料后整理如下:

考试科目: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明经、进士为主要科目。

考试内容:进士考时务策和诗赋、文章,难度极大。

明经考时务策与经义,很容易。故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一说。

录取人数:总共举行263次进士考试,录取进士6637人。最少的是3人;最多的79人;平均25.24人/次。依唐朝289年的历史来计算,平均22.97人/年。

流程:解试(州县)——省试(礼部)

武则天时期,开始殿试,但不常设。

前途:唐代的宰相基本上均是进士出身。

特殊途径:“投卷”——“公卷”(投给礼部),“行卷”(投给达官贵人)

考试及放榜:一般正月考试,二月放榜。

庆祝活动:“曲江宴”(又叫“杏园宴”、探花郎)、雁塔题名

以上内容,属于历史研究的范畴,但作为校本课程涉及的内容,促使笔者必须查阅相关资料,整理后介绍给学生,再结合相关诗歌,不仅使学生对唐朝的科举考试有了较为直观的了解,笔者自身也是大开眼界,受益匪浅。教师不能只着眼于教材,应当让课内教程资源和课外教程资源形成有机互补,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创造性和吸引力,不断提升教学效果。

(二)有利于挖掘学科深度,把握精髓

学科知识是教师必须掌握的学科基本内容和学科精髓,是影响有效教学的重要因素。教师要成功地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设的教学效果,必须要精通所任教科目的知识,然后才能对相关内容做出拓展。正确的校本教材撰写观应当是在“尊重教材,研读教材”的基础上“调整教材,拓展教材”,因此在对校本进行开发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利用教材这一最基本的课程资源,校本课程的开发,很大程度上能促使教师对学科知识进行深入地挖掘和探索,把握住学科知识的精髓,最终举一而反三。

以“唐人·唐诗”的课程开发为例,此门课程包含鉴赏古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评价古典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态度两个方面的学科专业知识。这需要笔者对所选取的上百首诗歌从形式到内容,从字面含义到深层含义进行深入的解读,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体会其中情感。这个过程恰恰是教师挖掘诗歌鉴赏的核心方法的过程。

如第一课《一座城池——唐诗中的长安》中,为表现长安城的没落衰亡,引用了杜甫的《春望》《悲陈陶》《哀江头》、赵嘏的《长安晚望》、周朴的《春日秦国怀古》以及韦庄的《秦妇吟》6首诗歌。通过对这6首诗歌的解读,加深了笔者对于借景抒情、直抒胸臆、今昔对比、虚实结合、用典等手法的理解,并且总结出如何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解读诗歌的常规方法,这些就属于语文学科的方法精髓。

三、结语

总之,校本课程的出现和发展转变了教师在传统教学中的简易角色,使其转变为课程的设计者、开发者、组织者、实施者、研究者和评价者。在此过程中,青年教师的专业理想得以树立,专业知识得以拓展,青年教师的成功感与归属感逐步加强,促使着青年教师在专业化发展的道路上稳步前行,在共同努力中帮助中国教育稳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 秦金华. 语文核心素养视角下的“气韵生动”——“唐诗鉴赏”校本课程开发初探[J]. 课程教学研究,2017(11):44-46+77.

[2] 改变单一诵读模式 打造特色国学校本课程 小学国学校本课程多媒体教学解决方案——真正帮助您开展国学课程[J]. 中小学管理,2015(12):2.

[3] 高德峰. 校本课程“古诗词鉴赏”的探究[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0,7(03):132.

(责任编辑:汪旦旦)

猜你喜欢
专业成长唐诗校本课程
唐诗写柳之妙
春夜讲唐诗记
唐诗里的日与月之争
唐诗赏读
网络研修与数学教师的专业成长
教师要敢于成为“鉴赏”自己课堂的“勇者”
浅谈中职校新教师专业发展和成长
培养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中国人
新疆高职院校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课程设计及开发研究
高中学校“三心素养特色德育”实施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