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语文课的“趣”

2022-04-29 00:44陶岩
课堂内外·高中教研 2022年5期
关键词:细节描写成语诗词

陶岩

摘  要: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汉字的“趣”、语言的“趣”、成语的“趣”、诗词的“趣”、细节描写的“趣”,从而让寻“趣”成为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养成的习惯,以“趣”促学。

关键词:语文;汉字;成语;诗词;细节描写

学好语文,是学好一切的根本。随着新课程方案的出台,语文在学生升学过程中的作用日益明显,语文学科教学呈现出“以终为始”的逆向设计,高度关注学生的学习行为变化,让学习积极参与,通过任务情景让学科知识“活”起来,让语文课“趣”起来。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的学习活动形式,让语文课成为一门实践性课程。

一、当前学生对于语文教学需求的现状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依然有很多学生对语文学科兴趣不大,即使是学也纯粹是为了得分而学,对于语文的个中三昧,只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笔者针对不同学校的139位高三学生做了一次抽样问卷调查,其中男女比例为43.88%和56.12%。并通过学生对学科的态度、教学内容的喜好程度、教学场景的呈现状态等几个方面进行问卷调查。现状主要分为几个层面:

(一)学生对于语文重要性认识相对统一

抽样显示,仅有12名(8.64%)学生认为,语文在所有学科中是属于不重要的地位,绝大多数的学生对于语文作为基础学科的重要性认识相对统一。

(二)学生普遍认为语文相对学习难度较大

17.99%的学生认为语文在所有学科中比较好学,41.73%的学生认为语文“比较难学”,有2.16%的学生认为语文“最难学”,将近一半的学生认为语文的学习并不容易。同样,53.96%的学生对于学好语文这一基础学科认为“没有信心”或“很难说”。整体表现出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兴奋点没有得到充分调动,对语文学习中的乐趣尚未感受到。

(三)学生参与体验和情景教学的需求强烈

问卷抽样显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55.4%的学生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以听教师讲解为主”,8.63%的学生会积极参与到与教师的互动中。但是,59.71%的学生又非常希望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进行互动,58.27%的学生喜欢“幽默风趣型”的教师。由此可见,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需要教师给予足够的氛围调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趣味。

(四)学生对各种文艺作品的喜好相对均衡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以及信息大爆炸,学生获得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分析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显示,学生除了喜欢“消遣性文艺作品”占了61.87%以外,“散文类”“名著类”“科技类”“杂文类”“漫画类”的喜好程度大致相当,均在三分之一左右。

二、提升语文教学趣味性的具体解决办法

(一)发现汉字的“趣”

在文字没有出现之前,文化信息都是依靠语言来传递的,如果没有文字,文化信息就会有被毁灭的危险。历史上这样的悲剧不胜枚举。文字是文化的传承,特别是汉字,是集形音义于一体的特殊文字符号。但在当下的现代教育模式下,教师、家长视分数为华山论剑、决胜武林的制胜法宝。原本有趣的汉字教育变成了死记硬背,一个字写错,一篇文章不会背,要被罚抄10遍甚至上百遍,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被扼杀,更造成了很多学生厌学语文的现状。

汉字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一个表现。从汉字的结构上,可以让学生发现祖先不同凡响的智慧。比如“東”“杲”“杳”这三个字,都是由“日”与“木”这两个元素组成。清晨起来,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光线从树林间散发开来,这就是“東”。正午时分,太阳高高地挂在空中,阳关普照万物,“杲”意味着“明亮、光明”,先人们也就有了“如海之深,如日之杲”的佳句。而“杳”,则是指夕阳西下,太阳渐渐湮没在树根,于是有了“幽暗,深广”的含义,也留下了“是故民气,杲乎如登于天,杳乎如入于渊”的感慨。这三个貌似井水不犯河水的汉字,经过先民的精心设计,居然如此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枯燥的文字学习,带给更多的是对先民智慧的思考。

汉字文化的深邃,还表现在汉字蕴含的深刻的人生哲理。比如“尖、斌、卡、引”这四个字很常见,也很容易被大家忽视,但细细研究,就会发现这四个字所蕴含的人生品味:能小能大,能文能武,能上能下,能屈能伸。一个人,只有虚心勤奋,谦卑谨慎,才可以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才可以在人生的旅途中,得意淡然,失意泰然,无事超然。心态平了,就没有太多的苦恼困惑,就可以真正的“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二)发现语言的“趣”

语言是一种奇妙的东西,比如语气词“嗯”,在它后面附以逗号、句号、感叹号、省略号、破折号,再以不同的语气读出来,一个“嗯”就刻画出人间百态。又如,“我去”两个字,随着语调的高低变化,可以表达肯定、惊讶、愤怒、轻蔑、疑问,甚至还可以表达赞赏。

如同英语中的一个单词多种意义一样,汉语在发展传承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词义的扩大、缩小和多义的情况。一词多义,如果运用精当,常常会有出人意料的效果。比如1944年,日本攻入广西,局势相当紧张,而广西首脑黄旭初却借口回家给他母亲扫墓离开了桂林,于是有位记者就以“桂林危机声中”为主标题,以“黄旭初扫他妈的墓”为副标题写了一篇报道。报道的内容如何,不必再去研究,单看这个标题,就给人一种出了一口恶气的感觉,这个“他妈的”被记入了文学艺术的佳话,就如同抗战时期“前方吃紧、后方紧吃”一样,激发了老百姓对那些不作为的政府官员的愤怒之情。

无论是语言还是文学,都是把相同或者不同的汉字,进行排列组合,有的人不学无术却又自命不凡,就留下了“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的笑话,有的人苦心孤诣,焚膏继晷,就留下了“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的佳词妙语。如同于右任老先生因不堪忍受随地小便的村夫俗妇而写下俗不可耐的“不可随处小便”,被一个语言高手稍微调整语序,就变成了“小处不可随便”的哲理名言。

语言的“趣”不只是因为语言的多义、语序的变化、词语的雅俗。同样的语言,不同的停顿,照样可以表达不同的意思。比如“妹妹找不到爸爸妈妈心里非常着急”这句话,有几种断句的结果:“妹妹找不到爸爸妈妈,心里非常着急”和“妹妹找不到,爸爸妈妈心里非常着急”,停顿不同,着急的对象也不同。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传说中的“扬州八怪”之一的祝枝山,曾给一个爱财如命的富绅写了一副对联:明日逢春好不晦气,终年倒运少有余财。这副对联的精妙之处各位读者细细品味,自会忍俊不禁。

相传,明代名将洪承畴后来投靠了清军,为大清帝国的建立立下了不朽功勋,当然也得到了大清帝国的回报。过年的时候,洪大人情不能已,写下了一幅高水平的拍马屁春联:君恩深似海,臣节重如山。殊不知,被一位语林高手上下联分别加了一个“矣”和“乎”,就成了对于贰臣逆子的辛辣讽刺。

语文课上,语文教师在一本正经地解读《诗经》《离骚》、品味潘江陆海的时候,穿插类似这样的语林趣话,是否会适当地调节课堂气氛,在笑声中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好奇心?

(三)发现成语的“趣”

成语的由来如神话传说、历史故事,都具有极强的故事性,精彩且历史悠久;寓言故事和文人作品里的成语通常会告诉很多人生哲理。那便不得不提一个成语高产者——苏轼,曾被新闻主持拿来用的“令人喷饭”、形象生动的“河东狮吼”都是出自他之手。还有不以为然的“喝西北风”“加减乘除”都是成语。成语的“趣”无处不在,但在语文学习中更应该学会的是它对生活的指引。

人活在这个世上,总少不了与人交往,与什么样的人交往,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标准,孔子说“无友不如己者”,意思是交朋友一定是比自己功夫深的人,至于这个超过自己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孔圣人没说。是否能从成语中发现个中真味呢?

成语在表情达意上更是言简意赅,比如雪中送炭、锦上添花、袖手旁观、落井下石,这四个成语的意思大家都明白,茫茫人海,大千世界,你来我往,在不算太短也不是太长的人生之旅中,人与人之间都是缘分,有缘则聚,缘尽则散。在你一事无成的时候,绝大多数人都会袖手旁观,抽身而去,很明显,他和你,永远都是路人,你的喜怒哀乐影响不了他,他的荣辱成败也与你无缘,可是,总有一两个那么侠肝义胆的人,会在你时运不济、命途多舛的时候,也会倾尽全力,给你送来冬天般的温暖,即便是一个微笑,这些人自然会是你过命的朋友。在你大红大紫的时候,平日对你侧目而视的人,此时此刻,也会难得一见的给你挤出一丝笑容,自然,还少不了几句让你听了十分舒坦的甜言蜜语,对于这种锦上添花的主子,最好的做法是敬而远之,说不准,在你失意落难的时候,就是对你落井下石、穷追猛打的宵小之人。平实的成语,却蕴含着如许的人生智慧,这岂不是语文课的“趣”?当然,这样含义隽永的词语在汉语的汪洋大海里自然是不胜枚举。

(四)发现诗词的“趣”

汉字、语言少不了“趣”,作为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古典诗词,自然也是妙“趣”横生。比如枯燥的数字,了无生趣,可是文人骚客稍一加工,马上就别有天地。最有名的莫过于“一片二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九片十片百千片,飞入芦花皆不见”。二十八个字,前三句就是把一二三四等数字集在一起,整个是个大白话,但加上传神的“飞入芦花都不见”,形象逼真地描绘了一幅雪入芦花的精美画面,读之让人流连忘返。

再如清代女诗人何佩玉写过一首“一”字诗:“一花一柳一鱼矶,一抹斜阳一鸟飞;一山一水中一寺,一林黄叶一僧归。”这首“一”字诗,语言平实,画面和谐宁静,意境淡雅悠远,读之让人心宁神静,回味无穷。

除了“一”字诗,还有更加精妙的回文诗,比如清代女诗人吴绛雪的《春夏秋冬》回文诗中的《春》诗:莺啼岸柳弄春晴夜月明,十个字,经过回文组合,变成了“莺啼岸柳弄春晴,柳弄春晴夜月明。明月夜晴春弄柳,晴春弄柳岸啼莺”。四句诗,动静结合,视听一体,顺序不一样,结果也就不同了。

(五)发现细节描写的“趣”

文学的精妙之处,在于通过精妙的细节,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比如朱自清的《背影》,就因为父亲的一个转身成了经典。类似这样的细节太多,在语文课本上,除了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葛朗台看见女儿手中的金子像狼一样扑过去,还有很多精彩的细节描写,值得玩味,在咀嚼文字的过程中,不只是齿颊留香,还让人感受世态炎凉。

四只手拔着两颗头,都弯了腰,在钱家粉墙上映出一个蓝色的虹形,至于半点钟之久了。“好了,好了!”看的人们说,大约是解劝的。

“好,好!”看的人们说,不知道是解劝,是颂扬,还是煽动。

这是《阿Q正传》中阿Q与小D“PK”时的一段描写,打架固然有嚼头,那些看客的片言只语带给的则是国民劣根性的不可救药,“好”与“好了”一字之差,蕴含的情感却是大相径庭。煽风点火、唯恐天下不乱者有之,息事宁人、点到为止的也不乏其人,任何时候,无论经济多么发达,文明多么进步,改造国民的思想永远是不为过时的课题。

细节描写是最生动、最有表现力的手法,它往往用极精彩的笔墨,将人物的真善美和假丑恶和盘托出,让读者欣赏评价,使文章的描写更加细腻、丰富。

三、结语

与其给学生做高大上的思想说教,不如俯下身子,和学生一起发现探索语文的“趣”。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在死记硬背的枯燥记忆中,发现语文不同寻常的“趣”,进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达到培养语文学习的能力,提高语文素质、把学生培养成一个真正的精神贵族的目的。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潜心挖掘语文的“趣”,也要引导学生去寻“趣”,从而让寻“趣”成为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养成的习惯,以“趣”促学。当然,语文教育需要大家共同努力,语文教学的趣也只是其中的一个元素,虽不能一招定乾坤,但让语文课有点“趣”,至少也可以为语文教育添一点花絮。

参考文献:

[1]张虎翼. 高中阶段语法教学之我见[J]. 山西教育(教学),2014(07):32-33.

[2]王宁. 汉语语言学与语文教学[J]. 中国社会科学,2000(03):169-178+207.

[3]刘大为. 语言知识、语言能力与语文教学[J]. 全球教育展望,2003,32(09):15-20+60.

[4]顾德永. 高中语文语法教学的策略研究[J]. 新课程导学,2015(04):34.

(责任编辑:向志莉)

猜你喜欢
细节描写成语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浅析《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的情感表达艺术
拼成语
运用细节描写 点亮生活作文
于细节处绽放光彩
于细节处绽放光彩
诗词之页
猜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