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黄色的舞台氛围光配合上五十多位芭蕾舞者的肢体律动,只有短短三十分钟的舞蹈作品,却在舞台上展现出了植物、动物或是人类等多种意象,它能够让人们看到一切拥有生命的事物在日光照射下、时间流逝中的生生不息与轮回不止,这便是克里斯特尔·派特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四季卡农》。
一、派特与《四季卡农》
克里斯特尔·派特出生于加拿大,十八岁在不列颠哥伦比亚芭蕾舞团开始了即将伴随她一生的职业舞蹈生涯。2002年,她成立了自己的舞团Kidd Pivot,编排出了大大小小数十个优秀的作品,并且还为荷兰丹斯剧院、荷兰舞蹈剧场( NDT)和加拿大国家芭蕾舞团等世界著名舞团编排了许多出色的作品。
克里斯特尔·派特作为一名国际炙手可热的编舞家以及当代剧场中最负盛名的女舞蹈家之一,她的作品已经形成了一种别具一格的风格体系,有着独特的肢体叙述方法和舞蹈呈现方式。在作品《飞行模式》中,她通过使用大群舞场面构图的编排设计,灵活运用一群人的结构、顺序和节奏,体现出一种对悠远自得的自然场面的追求和向往。在派特的另一个短作品《陈述》( The Statement)中,她又通过四个人的肢体动作质感与气口节奏、语言语调的完美配合,描述出了一个关于圆桌会议的政治故事。编导用这种抽象的艺术化表现形式演绎了一场肮脏的政治阴谋,影射出了对糟粕政治场面的一种讽刺态度。派特擅长在肢体创作之中寻求戏剧性,在肢体与音乐的配合上达到完美的剧情转换,音乐、芭蕾、木偶戏和戏剧等各种艺术表现形式都能够在她的舞台上交汇融合,使得她的作品变得更加鲜活有趣,能够击中人们的内心。作为一位女性编舞家,她内心所拥有的细腻、敏感是可以从她的作品中感受到的,大到每一个作品的选题和概念,小到每一个肢体动作的处理、每一处舞台灯光的设计,处处充满了感性的色彩。
克里斯特尔·派特的《四季卡农》就是这样一个敏感而又生动的作品,对于五十四人这样一个如此巨大的演员数目的作品编排,她依然能够做到在细节之处进行细腻的处理和细微的把控,这是十分让人赞叹的一点。据派特本人所说,《四季卡农》的灵感来源于“卡农”,也就是复调音乐,这种音乐体裁最基本的含义便是“规律”。在“卡农”中,我们可以听到所有的旋律都是相似的、相互模仿的,但随着不断的叠加与重复,逐渐造就了一种此起彼伏、连绵不断的效果,并且不断地循环、不断地更替。派特在这不断重复的旋律之中又加入了“四季”的概念,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就好似“卡农”中的旋律一般,不断进行着轮回更替,周而复始。不仅如此,在“四季”这个概念上派特还细腻地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处理,让“四季”变得更加生动,也使轮回这个概念变得更加真实和鲜活。
二、量身定制的宝石
《四季卡农》是克里斯特尔·派特作为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团的特邀编导,在短短四个星期的时问内完成的一个作品。起初在与古典芭蕾舞演员合作的时候,派特发现自己很难融人古典芭蕾舞,这种未曾接触过的演员体系给她带来了不小的困难。但逐渐地,她在这种挑战之中找到了适合的编排方式并挖掘出了古典芭蕾舞演员们的自身条件优势。她表示“他们身上的那种建筑是如此的欣喜若狂和美丽”,派特用“开放” “愿意” “慷慨” “耐心”和“令人愉悦的饥饿感”这几个词来总结概括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团优秀的演员们,由此可以看出这些专业的演员在排练过程中十分配合派特的创作,十分愿意慷慨地将派特心中的想法付诸实现,甚至在接触到与他们平时训练完全不同的当代芭蕾体系时也愿意包容并耐心地吸取知识。正是这样一种相辅相成的编导与演员之间的关系才造就了《四季卡农》的辉煌与闪耀。
正是因为这些古典芭蕾舞演员独特的身体带给了派特新的思考,在《四季卡农》的编排上,派特并没有就个体的复杂性进行舞蹈编创,没有把目光完全聚焦在演员个体的肢体无限可能性和差异性上,而是看到了众多舞者的身体语言所呈现出的整体结构的复杂性,从而进行舞蹈作品的编创。在一次采访中派特说过:“这些结构看上去是一个统一体,一颗有中枢的大脑。冈此这让它们看上去使人着迷,这种集体的构图编创想法是很多个体共同组成的。”所以在这个巨大的“大脑”中,不管是内部还是外部发生改变,都会引起一个整体的结构变化,从而推动着整个舞蹈作品的发展和维稳。这种发展和维稳就如同“四季”在自然界中具象的体现: “四季”的变化在表面上是稳定的、是循环的,但是在整个生态循环中,每一个瞬间都不尽相同,每一个微不足道的小细节都对自然界的发展、对“四季”的循环结构有着不可估量不可预期的影响。由于这种由个体转向整体、用整体放大并聚焦出个体特点的编排手法, 《四季卡农》展现出了令人难以置信的群体结构,就像是水一样流动又突然变成雕塑形状,这种场面是每一个演员加入了自己的结构而形成的一个整体的最终结构。这是一种同步概念的运用,是个体与整体的同步,是变化和稳定的同步,是派特所持有的价值观和古典芭蕾舞肢体的同步,更是派特理解中的“四季”与现代舞艺术的同步。
综上所述, 《四季卡农》这一优秀作品是派特在排练过程中针对巴黎歌剧院古典芭蕾舞者独特的身体素质特性编排完成的。这不只是派特一个人的作品,而且同样反映出了这一群优秀古典芭蕾舞演员自身对于自然界生态循环的理解与肢体表达,是现代舞与古典舞的一大完美合作的呈现。因此我们可以说, 《四季卡农》是一颗闪耀的宝石,这颗宝石是克里斯特尔·派特为巴黎歌剧院量身定做的,同时也可以从中看出所有演员为编导派特呈现出的宝石之中所蕴含的独一无二的光芒。
三、充满原始张力和生机的视听盛宴
克里斯特尔·派特在《四季卡农》中所设计的舞美以及所选取的伴奏都是十分打动人心的,变化莫测的金色流动布景配合舞台隐秘神圣的氛围光,充满生机的小提琴协奏曲配合卡农的体裁手法,再加上舞蹈的编排和整体的呈现,真的会给观众带来一种来自“四季”的力量感。
(一)如极光般波动的琥珀
由杰伊·高尔·泰勒( Jay Gower Taylor)和汤姆·维瑟( Tom Visser)为作品舞台所设计的金色布景,伴随着舞台灯光的转变,犹如一颗随时可以融化的琥珀石,安静却又充满力量地“蛰伏”在整个舞台的深处,让观众容易习惯却又难以忽视。在整个《四季卡农》作品演出进行的过程中,舞台深处的金色布景对作品的结构、氛围以及情绪都产生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结构上,作品通过金色布景明暗的切换和同色调的虚拟烟雾的使用,让观众可以感受到太阳的东升西落、时间的流逝以及四季的变幻。金色布景的亮度和颜色深浅,巧妙地推动着作品的发展,并无形之问串联起作品的整个构架。在舞台氛围和情绪渲染上,这巨大的金色布景将整个舞台的基调确定在了一个温暖柔和的氛围里。拿《春》这一篇章为例,当那金色布景从侧幕条缓缓流出,配合着台上舞者们统一的、有秩序的肢体表达,这一整体的画面呈现给人带来的视觉冲击就犹如新世界的降临,充满了生机和希望。这种时而流动时而静谧的舞台布景在很大程度上带给了观众非常直观的视觉感受,当它流动起来就仿佛在极圈之内眺望极光波动,灿烂绚丽;而静谧时却又宛如琥珀的外壳,朴素坚硬,包裹住了其中的神秘与诡谲。这样的布景包裹住了整个舞台,舞者们仿佛是在琥珀之中起舞,让人感到一种莫名的充满原始张力和冲动的情绪。克里斯特尔·派特在作品《四季卡农》中选择这块金色布景,也正好体现了其心中对于“四季”的真正感受和理解: “四季”就像是琥珀一般,它的规律坚不可摧,它代表了万物生命的延续,它拥有着无限的可能。
(二)如流云般更迭的琴弦
与金色布景同样让人在意的,是马克斯·里希特全新谱写的小提琴协奏曲《四季》。顾名思义,与《四季卡农》的主题相同,乐曲同样是对“四季”这一自然现象的探讨和表达,这样的共同点使得两者有着很好的交融和配合,产生了一加一大于二的艺术效果。
改编过后的曲子《四季》,结合了极简主义的创作手法和音乐家独特的作曲风格,在原有旋律的基础上,又增添了现代的听觉体验和感受。整个乐曲分为“春” “夏” “秋” “冬”四个章节,正好也巧妙地符合了《四季卡农》的段落切割,并且紧扣住舞者的每一个动作。这种若有若无的巧合有着让人惊叹的音乐性。第一乐章《春》以轻快愉悦的快板旋律为主,使人不禁联想到春天树木葱郁,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给人一种春意盎然的感受; 《夏》则一改许多作品以蝉鸣雷雨等场面为落脚点的惯用手法,出乎意料地表现出夏天疲乏、炎热的一面;乐章《秋》的表达欢快且活泼,配合着舞者整齐划一却又富有规律的肢体动作变化,描绘出了农忙秋收的喜悦场景;而到了《冬》便是一幅大雪飞扬、人们在冰上行走的景象,舞台上人群的抗争与暗涌随着漫灭纷飞的雪花逐渐平息下来,仿佛陷入了消亡之中,只留下了一名舞者重复着开场《春》篇章的肢体动作,一切的一切又回归到原点,生命开始轮回。整个乐曲带给人的有关“四季”的意象是十分鲜明的,其中所蕴含的情绪也是十分丰富的,这使得《四季卡农》能够让观众拥有更加主观的理解和感受,与作品产生内心共鸣。通过这一层面我们也可以看出克里斯特尔·派特对音乐的运用和理解是十分细腻和认真的,作为一名编导,让伴奏和作品进行完美融合是非常关键且重要的一点。
四、复杂而多变的自然展现
由上文可见,对于《四季卡农》,不管是在布景、乐曲还是主题上,克里斯特尔·派特的选择都与自然有关,但是她真的只是想要描述四季更替这样一种自然现象吗?答案很显然是否定的。在这个作品里,除了描述自然界内部的自有关系外,我们能看到的还有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或许也代表了全人类的新生与死亡。
《四季卡农》中最令人震撼的一段我们可以称之为“人类蜈蚣”,就是所有演员在舞台上站成一条笔直的竖列,观众从正面看上去只有一个人类身体却有无数双手生长出来,就像一条百足蜈蚣一般。无数的手臂在空间中不断地进行着上升传导的动作,如钢琴背后的琴弦一般混乱又充满秩序感。这看似无序的肢体背后却是有序在支撑这一“蜈蚣机器”的运转。所有的演员仿佛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细胞,会呼吸、会分裂,有时还会向四面八方爆炸,然后再重组回一个新的“人类蜈蚣”。就如同人类在自然界中的诞生、繁衍、肆意生长,到如今甚至已经拥有了影响自然的能力。恰到好处的静止就仿佛生命呼吸的突然停顿,安静得如同细胞的死亡,好似暗示着人类最终走向消亡的结局。这种画面又好像地球板块运动,一直在慢慢地产生着变化和偏离,从地面开始的力量,传导到演员身体再传递到身体的振动。在派特心中,人类终究还是要尊重自然,遵循自然的规律,并且去感受和接纳自然带给我们的任何美好与灾难。
在另一段双人舞中,派特用到了许多大幅度的空间流动、双入托举以及举腿伸展等长线条的动作,将芭蕾舞演员的肢体展现得淋漓尽致,也将一对对双人舞演员之间操控、跟随的关系表现得一目了然。从最开始的平等和谐,到关系逐渐开始变得焦灼,形成了一种相互之间暗暗对抗的形势,再到最后两个人互相纠缠、斗争与较量,这不正是人与人之间无数的剪不断理还乱的奇妙联系吗?不正是人与自然在悠长的历史中不断演绎的关系吗?这无数复杂的关系,说起来无法解释,但又如此轻易地发生和展现,这便是人类所特有的多变性和独特性,还有对自己漫长岁月甚至冗长过去的自我审视和总结。
五、四季轮回不息,生命传承不止
尽管各种因素导致了舞台的沉寂、灯光的暗淡和音乐的停歇,但不管是四季的轮回、时间的流逝,还是自然的演变,甚至是人类世界的发展,都是生命不止、希望不止的。就如同克里斯特尔·派特在《四季卡农》的最后,将人类的火种抛到了一群沉寂的“废墟”之中,布景中的金光如同闯进长久不见天日的城市的第一缕阳光,带着温暖的颜色和温度,融化了黑夜中的寂静,为生命带来新的希望。舞者们跟随着淡淡的旋律,重新开始了肢体的运动。那种细腻的、微小的运动,蕴含着生命的躁动和强大力量。生命就是这样,原始、脆弱,但又强大;从出生到死亡,从黎明到衰弱,他们追随着希望的“火种”,如众星捧月般维护着它、呵护着它又敬畏着它,就如同世间万物对生命的渴望以及对自然的尊重。作品《四季卡农》所想表达的东西是自然、是关系,更是对四季轮回不息、生命传承不止的赞颂。[作者简介]王辰莹,女,汉族,浙江宁波人,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学士,研究方向为舞蹈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