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中国戏曲与话剧艺术的跨界交融

2022-04-29 12:41高宇
文学艺术周刊 2022年7期
关键词:话剧跨界戏曲

发源于农耕文明的中国戏曲艺术,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面临巨大的挑战。现代通信技术日新月异,新媒体不断涌现,和文化艺术相关的海量信息如雪片般飘来,人们足不出户便可知晓天下事,戏院剧场门可罗雀。制作精良的戏曲作品,需要高成本投入、创意投入以及市场运作体系的完善支持,现今较为稀缺的戏曲艺术资源难以吸引不同年龄层次的观众,因此,当下中国戏曲艺术面临着传承发展的生死考验。为解决这些难题,传统戏曲艺术必须在弘扬经典和传承本土文化的前提下,经受新时代的艺术审美反复锤炼打磨,成为新的经典。

话剧艺术是舶来的、全新的演剧模式,话剧观众比戏曲的观众接受度高,产业化经验更成熟,产业化发展可能性更大。与其他艺术相比,戏剧具有更强的现场性、即时性和互动性,这也是戏剧的魅力所在。但是,也正是因为这样的特点,戏剧艺术的商业化发展面临困境。本文分析了戏剧IP和其他艺术门类的跨界合作或将戏剧制成电视节目等方式,发现这些方式可以扩充艺术体裁本身的资源,实现戏剧和其他艺术的融合发展。

从后现代主义的角度看,“跨界”有观念、时间和空间之分,戏曲与话剧的跨界可以视为观念的跨界。跨界意指领域的“跨越”,将不同的体裁结合在一起,在保持各自整体性的基础上,在不同体裁上建立关系。跨界可以将中国戏曲的多种元素嫁接到话剧中,与话剧起到互补的作用,同时又延续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和传统。

笔者将探讨“中国戏曲与话剧跨界的必要性”以及“戏曲与话剧交融的可能性”,通过梳理戏曲与话剧目前在中国戏剧舞台上的发展和实践状况,对中国传统戏曲应对现代化发展需要做出的转型提供参考意见,指出中国戏曲的现代化发展走向及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戏剧产业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一、 “界与戏剧艺术”的理论背景

(一)跨界的概念及特点

跨界是流行文化中常用的词语,是指在某一主题上有异质性的不同体裁的元素合一、交叉的意思,是指多种风格混合的形式。具象体现为A与B的相遇创造了新的综合C,而非AB,同时又保持了A与B各自相对独立的原有身份,这是跨界的特点。在后现代思潮的影响下,学者们针对跨界提出了各式意见,主要以观念的跨界、时问的跨界、空间的跨界为代表。首先是观念的跨界,即认为艺术不再拘泥于某种特定的形式,高级文化可以和大众文化相融合。大众文化的社会地位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变化,高雅文化也开始进入寻常百姓的生活,观念的跨界由此产生。由于跨界这种艺术观念的产生,使高雅艺术和大众文化之间相互重构和交融,这样不仅使大众文化得到更好的延展,也使得艺术在人群中更为普及。跨界缩小了普罗大众和艺术之间的鸿沟,这在过去是难以实现的,例如我们可以在他乡通过直播观看家乡的戏剧,缓解孤独和思乡之情。其次是时间的跨界,过去和现在、古典和现代的融合即是跨界。例如在建筑领域,传统建筑风格与现代建筑风格相融合的各式建筑备受青睐。再次是空间的跨界,东西方不同国家的民族文化相互结合,就碰撞出跨界的火花。比如京剧能与芭蕾舞融合;童话结合现代人物,在继承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把剧本改造成现代故事,使现代人更容易接受。如此, “跨界”在现代社会的不同维度中发挥自己的能量,不断创造出独特的文化。

(二)跨界与戏剧艺术

跨界是20世纪下半叶出现的一种艺术现象,意味着体裁之间界限的模糊。戏剧的跨界是以戏剧艺术为基础,融合其他艺术创新或非艺术元素,通过不同的艺术家得以实现,使之更加贴近现代观众的审美,拉近艺术作品与当代观众的审美距离,弥补单一艺术发展传承的不足。成功尝试戏剧跨界的代表作品是2013年由中国台湾本事剧团全新呈现的跨界戏曲荒谬剧《三颗头》。跨界戏曲《三颗头》取材于神话《搜神记》,以原创剧本为“骨”,传统的戏曲表演方式为“肉”,现代人的思想理念为“魂”,大胆探索传统戏曲表演的全新语汇和形式,融铸了京剧艺术、荒诞剧、现代音乐、戏曲人声,呈现出富有时代精神的戏曲新经典。该剧摒弃了传统戏剧中的角色语言和行动准则,在文本设定的角色和情节的基础上,借助全新的表演形式与京剧艺术的对话来叩问剧场。在导演的构想框架中,演员被当作传达形象和符号的媒介,舞台被当作戏剧的实验场。在剧中,导演混用两种不同的表演逻辑来处理文本中涉及的跨界融合的难题:弱程式化的表演方式和传统的京剧程式化的表演方式,如“三颗头”身着黑袍时多为较生活化的表演,而在铸剑回溯时又转变为传统戏曲的超日常身段表演。冈此,演员要在不同的身体能量场域中来回切换,将角色形象立体地、有层次地、饱满地呈现给观众,同时也将剧中角色纠结的情感和挣扎的人性透过不同形态的肢体动作展现得淋漓尽致。现代感的乐器(如三角钢琴、手鼓及各种打击乐器等)和传统音乐相伴,演绎出别样的色彩。不同种类和音色的音乐融合交叠,和剧中怪诞的情景相互呼应,在各自保持独立的基础之上建构新的艺术形态。

二、中国传统戏曲与话剧艺术的互动

(一)中国戏曲和话剧艺术跨界的必要性

戏曲和话剧艺术跨界现象产生的原因大致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首先是大众审美的更迭,其次是艺术市场的推动,最后是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这让戏剧艺术可以通过跨界创造出更符合大众口味的作品。过去,社会群体对文化内容的选择面较窄,在选择作品时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提速,人们对多元文化的接受程度提高,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艺术审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化艺术也是一种产业,如今有趣通俗的流行文化逐渐成为现代人的新宠。特别是在年青一代的认知里,传统戏曲艺术充满说教,这种刻板的印象消减了他们对传统戏剧艺术的兴趣。与此同时,观看热门影视剧和综艺节目,能更快地让年轻人接触“潮流文化”,是更为时髦的消遣方式,相比品味戏曲艺术时需要承受咬文嚼字的精神压力,越来越多年轻人更愿意选择“融人现代”,而不愿观看形式沉闷的传统戏剧。

(二)“一切都可能发生”

戏曲艺术的跨界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艺术表现形式的跨界,二是题材和创作理念的跨界。艺术表现形式的跨界表现在戏曲种类的跨界、表现的跨界、音乐的跨界、服装与舞台表演的跨界等方面。所谓戏曲种类的跨界,就是将不同戏曲类型的唱法、乐器、伴奏混合使用。戏曲在各个体裁中,会冈方言、乐器、唱法等因素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但有时会因剧中人物的需要而融人其他体裁的唱法、故事、伴奏。《春水渡》中就体现了京剧和昆曲的融合。主人公用不同剧种的不同唱法演绎同一个作品,唱法的混用,既实现了戏曲种类的跨界,更展现出主人公的多样性格,相比原本单一唱法的演绎效果要提升不少。在表现的跨界上,目前川剧中就有不少借鉴话剧、歌剧、音乐剧、武术、体操等表现形式的案例。例如川剧《金子》对主人公金子苦涩而喜悦的内心表现就大胆地采用了多种戏剧表演元素;京剧《欲望城国》融合了话剧、现代舞、电影、嘻哈等艺术表现手法,拉近了戏曲与观众的心理距离。在音乐的跨界上,传统戏曲乐器与现代乐器的跨界、东西方音乐创作风格的跨界、不同体裁音乐之间的跨界也是戏曲跨界创新的重要体现。比如,在传统意义上,戏剧中主人公传达文本比音乐更重要,而在现代戏剧中,音乐元素也大量使用。在舞台表演的跨界方面,也能看到传统戏曲中基于舞美的跨界创新。传统戏曲中人物的肢体语言是高度凝练、程式化了的“雅”,话剧中人物的肢体语言往往被最小化地使用,但罗伯·威尔森的作品却用各种各样的肢体语言来表达文本之意。在戏曲艺术和话剧艺术中,或是在舞台上安装LED灯,或是在舞台表演中运用多种影像技术,这些小小的改动亦能突破戏曲艺术和话剧艺术的舞台局限。

(三)中国传统戏曲与话剧艺术跨界融合的成功案例

中国专统戏曲与话剧跨界合作的代表作是田汉的《名优之死》。田汉早期创作的作品受西方现代主义影响,多为富有浪漫气息和感性的戏曲作品。《名优之死》最大的看点是京剧和话剧的完美结合,既让观众感受到京剧艺术的博大精深,又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要求,真正达到戏剧作品亦新亦旧的境界,人物形象也活灵活现。与以往戏剧中运用戏曲元素不同,《名优之死》在展现戏剧叙事方式和京剧故事情节的同时,不仅注重形式的表达,更重视主题的升华,也创造出了新的表现形式。《名优之死》一剧在舞台上呈现的对传统的死守与背离的鲜明冲突,引发了观众深思。《名优之死》的导演任鸣说道: “我们是站在今天的角度、立场和理念去诠释剧本、人物、主题的。”他认为,对于规矩和气节的呼唤,让该剧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就这样, 《名优之死》以当下人的视角和立场对剧本予以重新解读和表现,诞生了为观众所接受和认可的戏剧作品。剧中人物虽距我们有百年之远,但对人物的现代解读,却更能激起观众的共鸣。与其他话剧不同,《名优之死》既需要话剧演员有一定的舞台表演经验,也需要有一定的传统戏曲的技艺和实力。特别是,由于剧中有京剧段落,所以话剧演员们需要练习掌握戏曲的肢体语言和灵活性。话剧演员不仅需要穿着京剧的高方靴在舞台上表演,更需要学习京剧唱法,这对于演员们来说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这些演员最大限度地接近人物,以特殊的表演形式获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

三、中国传统戏曲与话剧艺术跨界融合的发展方向

现如今,艺术越来越多元化发展,各艺术门类之间的界限也越来越模糊。这是因为现在的观众不再以传统标准来区分艺术,他们更喜欢多样化的艺术形态,而非单一艺术形态。戏剧艺术是演员当众表演的艺术,尽管几十年来中国戏剧艺术在演出场所、体裁、演出者等方面不断变化着,但是戏剧艺术的观演模式和关系并没有太大的变化,演出准则基本上是“台上和台下”的“水平”交流关系,但这种单向的表演输出形式在当下戏剧发展创新进程中仍存在诸多不足。戏曲艺术与话剧艺术的跨界,首先需要改变观演关系。戏剧艺术如果久不创新,观众便容易产生审美疲劳,渐渐对其表演形式失去兴趣,这说明戏剧表演中单向的视听输出已经不能满足现代观众对戏剧的审美要求。将现代数字媒体的技术和手段运用到戏剧舞台上,改变演出中的单向交流关系,是戏剧艺术现代化发展路上的重中之重。要形成观演的双向交流关系,跳出传统演出的框架,形成新的演出形态,重视观众的观演体验。

21世纪文化艺术创新发展的终极目的是通过多个艺术门类的交融,向观众呈现出创新的艺术综合。因此,传统戏曲表演与话剧表演的跨界,融合了新的艺术生命和开发了新的艺术市场,但这不意味着要否定单一艺术门类所具有的传统价值,对于非跨界、具有纯正传统的戏剧形式,应给予尊重和守护。冈为代表中国传统艺术巅峰的戏曲艺术,其文化深度和内涵是绝对不可替代的。值得一提的是,如果戏曲摒弁了打磨文本、修炼表演技艺,只一味追求戏曲的舞台效果,恐怕就会失去戏曲存在的意义,反而对传统戏曲的发展和传承起不到积极作用。没有“灵魂”的所谓创新演出,无法抓住观众的心,即便用单纯的视觉刺激来讨好观众,也终是昙花一现,会被新鲜的艺术形式所取代。戏曲创作者们要正确把握戏曲的同有特性和文化内涵,钻研思考需要通过表演来表达什么、传播什么。中国戏剧中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中华民族的优良思想,戏剧创作者们可以在新媒体时代借由该文化启迪观众,同时给观众带来视听享受。但过度赋予“教化”的重托,却是戏剧艺术受众流失的原冈之一。我们固然需要中华民族历代传承下来的高尚美德,但也同样需要在戏剧艺术中创新地融合进现代思想和启发性思维。今时的创作者需要从视觉出发,加入各种现代元素来烘托文本,对剧情进行现代化的染色。因此,在21世纪,中国戏曲艺术和话剧艺术亟须艺术创作者在表现形式上进行跨界交融与再次创新,也亟须一众艺术待哺者不离不弃的坚韧支撑。[作者简介]高宇,女,汉族,河南商丘人,韩国大真大学博士,研究方向为戏剧研究。

猜你喜欢
话剧跨界戏曲
跨界
跨界
话剧《坦先生》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话剧《二月》海报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论戏曲批评的“非戏曲化”倾向
B&O继续跨界 B&O BeoVision Eclipse TV
戏曲的发生学述见
现代话剧繁荣时期(一)(1935-1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