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发达地区老工业城市制造业转型发展探析

2022-04-28 21:19姜辉许如宝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蚌埠市转型发展科技创新

姜辉 许如宝

摘  要:立足新发展阶段,利用科技创新条件实现欠发达地区老工业城市制造业转型发展是可行路径。以安徽省蚌埠市为例,老工业城市要发挥科技创新优势,建立健全以人才为核心、产业园和科技创新平台为载体的支撑体系。在科技创新路径上多措并举,包括构建产业路径、扩展协同路径、完善保障路径和优化治理路径,以科技创新推动欠发达地区老工业城市制造业转型发展。

关键词:制造业;科技创新;老工业城市;转型发展;蚌埠市

中图分类号:F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769(2022)01-086-05

引言

欠发达地区老工业城市(如黑龙江大庆、河南洛阳、安徽蚌埠、淮南等)曾由于资源丰富、国家战略支持等因素,经济社会发展较好,为新中国的制造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而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中国经济进入新发展阶段以来,中国应加强对制造业发展的政策导向,研究制定促进制造业发展的中长期战略规划,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得到主流接受。[1]相应的,欠发达地区老工业城市的转型发展进入了关键时期,现有的研究结果都指出推动制造业转型发展应当是老工业城市发挥比较优势,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向。[2][3][4]

但是,笔者认为现有研究成果忽视了两个问题。一是欠发达地区老工业城市的现实条件对制造业转型发展的作用没有得到辩证分析。研究重点考察了转型发展的困境和劣势,相应的政策思路多是突破现有限制条件来实现战略转型。但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具有路径依赖,制造业的结构演替会受到老路径增长能力变化的影响。[5]因此,考察欠发达地区老工业城市制造业的转型发展,需将其优势(如较好的工业基础)纳入研究范围,并重点考察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实现制造业转型发展,这样才能全面、客观分析老工业城市制造业转型发展的现实过程。二是在具体分析欠发达地区老工业城市的基础条件时,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低下一般被认为是转型发展的制约因素。但不能忽视的是欠发达地区老工业城市拥有着较多的科研院所和科技创新基础,为制造业转型发展的重要条件。基于以上两点认识,文章以欠发达地区蚌埠市为研究对象,从科技创新条件下考察老工业城市制造业的转型发展,试图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持。

一、科技创新条件下蚌埠制造业转型发展的有利因素分析

(一)蚌埠拥有科技创新比较优势支撑制造业转型发展

蚌埠是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曾是安徽重要的工业城市之一。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这也是全国老工业城市在转型发展中的普遍现象。但是随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和政策的调整,老工业城市科技创新的基础条件优势逐渐显现。

一是在科技创新平台和科教资源存量方面,蚌埠优势显著。蚌埠拥有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四十研究所、第四十一研究所、国家玻璃设计院、中国兵器工业第二一四研究所等中央驻皖科研院所,数量位居全省第二,仅次于省会合肥市,在省级以上研发平台和高教资源指标上也位居全省前列。这表明蚌埠市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推动制造业转型发展方面具有良好的科技创新基础条件。二是蚌埠市科技创新投入的各项指标处于安徽省中等偏上水平。万人发明专利达15.9件,居全省第四,研发投入经费、研发人员占比等指标都位居省内前列。因此,较高的科技创新投入水平是支撑制造业转型发展的优势条件。三是蚌埠市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指标较为突出。2020年吸纳技术合同1 219项,输出技术合同1 663项,两项指标位居全省第二,仅次于合肥市。吸纳技术成交额34.96亿元,输出技术成交额36.39亿元,两项指标也位居全省前列。这些充分说明蚌埠市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较好,这就为推动制造业转型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也开拓了发展路径。

(二)蚌埠迎来推动制造业转型發展的科技创新机遇

1.宏观区域发展战略有利于蚌埠市发挥科技创新优势,推动制造业转型发展

中国共产党安徽省第十次代表大会提出蚌埠建成淮河流域和皖北地区中心城市的战略定位,要成为东部产业转移集聚地和制造业发展新高地。2018年10月,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获国务院批复(国函〔2018〕126号),蚌埠市作为淮河流域重要的节点城市面临重大发展机遇,尤其是发挥科技创新优势,推动制造业转型发展要在中部崛起中承担更大责任。2020年,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蚌埠片区正式成立,为蚌埠市科技创新工作,包括人才引进、制度创新等提供政策红利。另外,蚌埠市为“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核心城市,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这些都是蚌埠市推动制造业转型发展面临的重大科技创新机遇。

2.蚌埠市创新发展环境正持续优化

一是从2018年印发《蚌埠市2018年自主创新工作要点》以来,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稳步推进,并同时推动商事制度改革,打造“四最”营商环境,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商事制度改革为重要内容的各项举措为创新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二是蚌埠市重视全域创新发展,推进县区与高校院所合全方位作。蚌埠市县域经济特色鲜明,是蚌埠市制造业转型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创新活动的空间。蚌埠市各县区诸多企业与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上海海洋大学等开展产学研合作。三是科技创新成果突出,为蚌埠市优化创新环境做出了有利宣传。蚌埠玻璃设计院成功拉引世界最薄0.12毫米超薄浮法电子玻璃;丰原集团全面掌握国际领先聚乳酸上下游产业生产技术;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四十一研究所参与完成“地质工程分布式光纤监测关键技术及其应用”项目,牵头完成的“毫米波与太赫兹(50GHz-500GHz)测量系统”项目,并分别获得国家科学技术一等奖、二等奖等。这些科技创新成果不仅为制造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也是蚌埠市优化创新发展环境的结果和证明。

二、构建科技创新条件下蚌埠市制造业转型发展的支撑体系

(一)构建推动制造业转型发展人才体系

創新是转型发展的动力,人才是和创新的核心要素,老工业城市要发挥科技创新的基础优势推动制造业转型发展,须构建完善的人才支撑体系。一是要聚集高端人才和领军人才。准确把握制造业转型发展需求,突出“高精尖缺”导向,推进蚌埠科技领军人才、海外创新人才、产业高技能人才的精准招引。通过实施高层次领军人才引育计划,建设蚌埠科技领军人才创新驱动中心,加快人才共享网络平台建设与应用,着力吸引、集聚、柔性引进一批首席科学家、战略科学家、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企业家人才以及高技能人才。以企业为主体、高校院所为平台、专业机构为支撑,加快实现产教融合、开放共享的人才交流机制。二是要创新人才发展服务机制。建立“科学、高效、灵活”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推动蚌埠人才服务机制改革先行先试。优化科研人员评价指标,弱化论文发表和中短期目标考核,强化实践能力评价,支持龙头企业开展职称自主评价试点,引入第三方专业人才评价机构。放宽对企业的股权、期权激励与股权出售限制,对在蚌埠经济发展中做出重大贡献的特殊高层次人才,根据贡献大小给予多元化的奖励。打通高校与企业间的人才双向流动通道,支持在蚌高校科研人员留职离岗创业,定期对科研人员进行企业申办、经营管理等培训。三是要激发社会全员创新创业活力。鼓励支持科学技术人员、企业高管、留学生及大学生、草根创业者等多元主体创新创业,给予差异化的政策支持和服务。支持高校开设创业指导及实训类课程,探索“学术+创业”双导师培养模式,成立创业俱乐部,对参加创业实践的学生,开展企业经营管理培训。发挥地方特色,举办蚌埠创业沙龙、创业训练营、创业学堂公开课、创业大讲坛等特色活动,为大众创业者提供低成本、全要素的创业服务。为制造业转型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二)构建推动制造业转型发展的科技园区和科技创新平台体系

1.加快完善科技创新园区体系建设

科技园区是科技创新技术应用化和产业化的平台,也是制造业产业聚集的物理载体,是蚌埠转型发展制造业的重要支撑。可以围绕“长江经济带”建设、“一带一路”倡议等需求,发挥蚌埠区位优势,打造以蚌埠高新区为引领的“一区五园”发展格局。一是强化蚌埠高新区战略先导地位,携手固镇经济开发区、龙子湖硅基新材料产业园等园区共同探索开放协同创新路径和产业转型升级新方式。充分发挥蚌埠高新区知识、技术、人才等创新资源密集的优势,重点发展硅基新材料、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集群,发挥蚌埠科技创新的源头和引擎作用。依托蚌埠经济开发区丰富的高校院所资源,重点发展机械设备制造、电子信息等产业集群,打造创新型产业发展集聚区。二是统筹构建“一区五园”全方位协同发展机制。积极探索科技创新一体化协同发展机制,建立“一区五园”联席会议制度,设立联席会议办公室对接各园区的合作意愿与发展需求,推动协调发展。鼓励不符合自身发展方向的产业项目在各园区间流转,形成“高新区孵化+联动区加速”的合作流转机制。加强资源和信息共享,建立创新合作信息交流平台,发布合作需求、项目招投标等信息,强化政策推广,推动“一区五园”享受的国家级、省级政策实现有效对接和覆盖。三是加快特色产业园区建设。围绕主导产业培育,整合本地创新资源,建设“产业技术研究院、专业众创空间、孵化载体、专业园区”四位一体的特色产业创新园。按照“统一规划与分类指导、企业主体与政府引导、研发增效与产业提升”相结合的原则,以“园中园”形式建设硅基新材料、生物基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业四大专业园区。打造集科技研发、创业孵化、企业培育、产业化示范、人才培养于一体的创新发展标志性工程。

2.加快完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建设步伐

一是加快蚌埠产业公共技术服务中心建设。以政府为引导,建设“多元化投入、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行”的蚌埠产业公共技术服务中心。围绕硅基新材料、生物基材料、MEMS、电子仪器、智能装备等领域,部署建设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子平台,为产业发展提供产品设计、加工和系统测评验证、产业发展决策支撑、解决方案推广、技术资源共享及标准化等公共服务。二是加快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筹建以产业技术研究院为核心的新型研发机构。以蚌埠主导产业技术创新和市场需求为导向,整合大院大所、龙头企业等多方创新资源,共同建设以蚌埠产业技术研究院为代表的新型研发机构,搭建“应用研究+技术开发+产业化应用+企业孵化”为一体的科技创新链条,加速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仪器设备共享、创新人才培养和科技成果转化,助推新兴产业孵化育成。三是建设专业化众创空间。围绕生物基新材料、智能装备制造等产业发展和专业化人才培养需求,以“主体协同、行业导向、精准服务”为原则,加快众创空间向专业化、精细化发展,构建“产业基金+专业技术平台”的定向孵化模式。

三、探索科技创新条件下蚌埠市制造业转型发展新路径

(一)打造世界级新材料之都,构建制造业转型发展的产业路径

制造业的转型发展要落脚到具体产业的发展上,根据蚌埠市的科技创新条件和产业基础,结合产业发展前景,蚌埠可以新材料产业为战略重点,构建制造业转型发展的产业路径。一是做大做强硅基和生物基新材料等支柱产业。高端发展硅基新材料产业,发挥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凯盛集团等创新资源优势,着力突破高端核心技术,加快布局一批科研成果产业化项目,全面提升本地配套能力,打造国际一流的硅基新材料产业创新发展高地。重点发展新型显示领域、太阳能发电领域、特种玻璃领域。特色发展生物基新材料产业。二是培育与材料制造互为支撑的新兴产业。可以依托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四十、第四十一研究所和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第二一四研究所等军工科研院所,加速推进军民融合协同创新,推动产业链向下游高端环节延伸,来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如发展MEMS传感器、电子测量仪器、第五代移动通信(5G)等产业。三是发展服务制造业的生产性服务产业。生产性服务业以及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对推动制造业转型发展具有重要作用。[6]可以围绕蚌埠本地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需求,着力提高生产性服务业水平,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鼓励制造业骨干企业通过互联网与产业链条各环节紧密协同,促进生产、质量控制和运营管理系统全面互联。

(二)推动“军民企地”融合发展,扩展制造业转型发展的科技创新协同路径

蚌埠軍工企业资源丰富,军事科研院所也较多,推动“军民企地”融合发展是蚌埠经济社会特色之一,应以此为基点,扩展科技创新协同发展路径。一是探索军民融合体制创新。研究制定蚌埠市军民融合企业认定标准和办法,引导优势民营企业参与军工装备科研生产和维修,支持军工院所技术成果向民用市场转化,促进军民两用技术的深度融合。二是建设军民企地资源共享平台。可对接国防科工系统领域中央企业、科研机构,统筹军民共用重大科研基地和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军民双向开放、信息交互、资源共享。以军工重大专项和国家军民融合示范基地为载体,搭建基础设施共享平台,完善开放共享机制,提升配套能力和服务能力。三是加强国家新型工业化军民融合产业示范基地建设。通过“民参军”服务平台,定期发布“民参军”技术与产品推荐目录,鼓励民营企业进入军品科研生产领域,同时加强对民营企业申请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证等程序的培训。

(三)加强资源整合,完善推动制造业转型发展的科技创新保障路径

一是争取省市支持蚌埠市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力争“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条例出台,明确发展方向和重点任务,在财政金融支持、人才支撑、科技成果转化、科技金融等方面持续完善创新政策链条,引导社会资源加速聚集,引领蚌埠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将蚌埠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发展作为蚌埠全市重点工程,不断提升战略位势,赋予其独立的人权和事权,统筹协调蚌埠创新创业工作。二是要提高的资金保障的精准度和效率。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引导金融机构与类金融机构入驻蚌埠,打造集银行、保险、创投、担保、租赁、中介于一体的多元金融体系。支持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在蚌埠独立出资或共同发起成立皖北首家民营银行。三是要提升开放共赢的协同保障效能。通过深度合作国内探索科技创新源头,重点对接上海、北京、深圳等产业创新高地,深化跨区域的交流与合作。抢抓“两带一廊”重大战略机遇,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充分利用对外工程承包、对外直接投资、对外劳务合作等合作机遇,支持硅基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企业与沿线城市开展产能合作,加快融入长江经济带建设。

(四)完善顶层设计,优化推动制造业转型发展的科技创新治理路径

科技创新活动推动制造业转型发展不是直接线性关系,科技创新要通过研发投入、成果孵化、产业化应用等环节,这需要政府发挥职能来优化治理路径。一是完善科技创新工作机制。借鉴发达地区经验,适时成立蚌埠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领导小组,由市主要领导任组长。统筹规划发展建设,研究解决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协商落实各项专项改革工作。建立健全自主创新管理机构,履行综合指导、统筹规划、政策支持、考核评价、协调服务等职能,重点构建核心区引领机制和重点任务推进机制。二是完善考核评估体系,实施动态监管。建立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考核评价体系,突出科技创新、创业孵化、产业化应用等方面的考核评价,尤其是科技创新推动制造业的该质量发展的水平和效率,如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水平。

结语

以安徽省蚌埠市为研究案例,可以看出老工业拥有制造业转型发展的科技创新基础,也面临区域发展的重大政策机遇。在建立健全以人才为核心、产业园和科技创新平台为载体的支撑体系后,老工业城市可以综合发挥自身优势和潜能,并在科技创新的产业路径、协同路径、保障路径和治理路径上多措并举,实现制造业转型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华丽蜕变。

参考文献:

[1]郭克莎,彭继宗.制造业在中国新发展阶段的战略地位和作用[J].中国社会科学,2021(5):128-149.

[2]彭飞,金慧晴.区域产业政策有效性评估——基于中国资源型和老工业城市的证据[J].产业经济评论,2021(3):99-111.

[3]冯彦杰,王之禹.我国老工业城市振兴问题研究——基于产业结构转型视角的分析[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9(6):156-159.

[4]申红艳.国外老工业城市产业转型的经验借鉴[J].宏观经济管理,2020(1):85-90.

[5]关皓明等.基于演化弹性理论的中国老工业城市经济转型过程比较[J].地理学报,2018(4):771-783.

[6]唐长安,等.要素流动、产业协同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的空间计量分析——以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为例[J].经济地理,2021(7):146-154.

Transformational Development of Manufacturing in Old Industrial Cities in Underdeveloped Areas

——A Case Study of Bengbu City

JIANG Hui, XU Ru-bao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Bengbu Municipal Party School, Bengbu, Anhui 233400)

Abstract: In such a new development stag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onstitutes a feasible option to realize the transformational development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those old industrial cities in underdeveloped areas. Such traditional industrial cities as Bengbu, should give full play to the advantages of scientific innovation, and establish supporting mechanisms with talents-oriented cultivation and industrial parks and innovation platforms as the carrier. The paper also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for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al development in those traditional industrial cities, including taking various measure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seeking new directions for industrial development, expansion of synergetic potentials, improvement of social security and enhancement of social management.

Key words: Manufacturing;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Old Industrial City; Transformational Development; Bengbu City

编辑 郑晶

猜你喜欢
蚌埠市转型发展科技创新
山东科技创新与农业国际化战略发展研究
大学本科高年级怠学现象调查与对策研究
浅谈如何做好新时期煤炭企业职工的思想教育工作
新常态下钢铁企业的转型发展以及建议
试论“央视新闻”公众号的成功运行对传统媒体转型发展的借鉴意义
基于SWOT分析的蚌埠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
关于产业集群效应的研究
水中卫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