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婷婷 姚利民
摘 要:台州职业技术学院中德学院校企合作办学的主要做法是借鉴德国“双元制”模式,即“校企互渗”课程实施、“校企互惠”师资流动、“生产导向”毕业考核、“扎根本地”就业导向,但面临德国模式本土化程度低、生源分化致管理与培养难、政府热学校动企业冷等困境。为此应完善“校企合作办学”,推动教师、教材、教法改革,增强学生“职业认同感”和“职业自信”,以及政府完善制度建设,企业提升参与度,学校加强对合作企业的教学质量监督。
关键词:校企合作办学;双元制;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769(2022)01-019-06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大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1]的要求,各高职院校按照这一要求积极进行办学模式的探索。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2]和《教育部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职业教育与民营经济融合发展助力“活力温台”建设的意见》[3],台州职业技术学院中德学院(以下简称“中德学院”)借鉴德国的“双元制”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以校企合作为核心,实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本文以中德学院为例,介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办学”的实践探索。
一、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办学”的主要做法
1.引入德国“双元制”培养模式
德国的“双元制”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和专业能力的培养,保证企业劳动者的高素质。由各州政府推动,以企业为主导力量,以参加继续职业培训为主要形式,以此促进企业劳动者职业技能水平提升。企业主动寻求与职业院校合作,行业协会设置运行标准,行使监督权,实现校企双方共同培养人才[4]。中德学院是由台州职业技术学院、德国bbw教育集团及苏州易北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三方合作建设的二级学院,引入德国工商业联合会(IHK)标准,参照德国的“双元制”模式教学。中德学院是由政府牵头,通过对企业进行实训补贴(即学生在该企业参与实习或学习相关课程,该企业会获得一定的补贴)的方式,实现企业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深度合作,引进德国职业院校的教材,在培养模式上深度学习德国的做法。与传统的职业院校课程体系相比,实训课程体系比例大大提高。
中德学院任教的教师均需参加德国双元制培训师资质(AEVO)培训,并获得相关资格证(即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培训师资格证书),实训教师80%以上拥有德国IHK培训师资格证书。学生在完成全部课程后,还需考取德国IHK技术等级证书,考取该证书的费用由政府全额负担,力求实现从教学到结业的国际化模式[5]。
2.实施“校企互渗”课程体系
中德学院下设数控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机电一体化等三个专业,企业参与课程实施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订单班”。一些班级与相关企业签订定向实习合同,这些班级的学生在三年学制中,前一年或前一年半在学校学习,后两年或后一年半直接进入相关企业学习,将教学场地和师资直接转移至企业的生产车间内,由学校内的教师“一对多”教学转向师傅带徒弟的“一对一”教学,接触实际生产环境,解决实际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实现“做中学”与“学中做”。二是“顶岗实习”。在学生即将完成学业时,作为学期计划中的一部分,到相关生产企业进行专门实习即顶岗实习。顶岗实习时,相关生产企业一般会指定一个专门师傅去带学徒,进行“一对一指导”,但如果同期内有几个学生进入一个企业的话,会依据企业自身生产情况灵活操作,进行“一对多指导”,即一个师傅同时带几个学生。
3.实施“校企互惠”的师资流动
学生在校期间,校内课程教学除由中外教师授课外,还会有企业的负责人负责部分课程,如上一节公开课或负责某些课程的专门化授课,课程内容大多偏向实际生产,使学生了解实际生产中的问题。与此同时,校内教师还会定期到企业为工艺师傅进行专门化教学,实现对企业内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此外,校内教师也利用周末,对在企业内实训的学生进行校内课程和理论上的补课。校内教师自身也承担相应的“实习”任务,即他们要定时进驻企业,协助企业解决生产技术上的难题,借此提升教学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知识技能的实时更新,并在校内或企业内教授学生的过程中实现“教-产-学”的良性循环。
4.实施“生产导向”的毕业考核
学生的毕业考核由“毕业论文”和“毕业作品”两部分组成,也需要进行毕业答辩。毕业论文围绕毕业作品来完成,即对毕业作品进行说明。毕业论文的选题由导师指定,学生挑选毕业论文选题的同时就选择了相应导师。论文选题通常围绕企业的实际生产问题,在考核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上,毕业考核完全偏向于实际应用。
学生就业后普遍得到了企业负责人的高度评价,认为学生“由于较早在企业中实习,所以遇到实际问题时往往能很快上手”。借鉴德国“双元制”模式,结合实际教学与生产情况向“新型学徒制”转型,既避免了传统学徒制下师傅带徒弟仅从解决问题出发,忽视对原理了解,缺失对问题的整体把握,造成只会解决“已发生的问题”而不会去思考解决“产生的新问题”,也避免了学院制下学生“重视理论、忽视实践操作”,造成学生进入企业时因在校内学习的课程与企业生产实际相脱离而不了解实际情况、无所适从,以及“上手难”要“从头再学”的情况,因而有效地降低了企业前期新员工培养的成本。
5.“扎根本地”的就业导向
台州本地制造业门类齐全,本身已成为国家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全球最大的缝制设备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全国最大的模具生产基地,对于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量大,高端加工制造业人才往往供不应求,因此这成为政府牵头推动校企合作的重要原因,使政府在促进校企合作过程中起到牵头作用。[6]所以,政府对于学校办学质量的评估中,除了毕业学生的德国IHK职业资格认证证书通过率是影响政府后续投入学院资金的重要指标外,“留台率”也是一个重要指标。因此在“校企合作”的初期阶段,对接的企业多为本地民营企业,学校及政府更多希望学生流向本地的中型及以上企业,少部分学生流向德企和中外合作企业。一方面,使提升本地生产加工型企业高端人才比例的目的得以实现,同时部分流向外资企業也使得人才培养目标的“国际化”特点得以体现,培养出来的学生掌握的技术是国际化标准,有利于实现人才培养的口碑积累,提升学院后续招生的吸引力,便于校企合作的后续发展。例如,2020年就业的毕业生大多是当地中小企业,少数是中外合作企业和德资企业。实际上,在2020年的就业双选会上,由于前期较好的宣传,吸引了一批意大利企业进行就业宣讲,招聘毕业生。
与传统的“一元制”培养出来的学生相比,“校企合作”培养出来的学生更能贴近企业生产实际。也即订单班出来的学生职业发展要比其他学生好,大部分学生毕业工作半年就能做班组长,或者被提升到企业中层岗位,毕业后的起薪更高,涨薪速度更快。
二、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办学”的困境
1.德国模式本土化程度低
目前中德学院办学模式主要采用德国的“双元制”,包括教学的设备、课堂模式、教学内容以及引进外教直接授课等。但德国“双元制”本土化程度较低,还未实现与德国本土院校的直接合作。首先,由于资金投入有限,未能完全吸收德国“双元制”模式,例如机电一体化的学生,其机床分配达不到人均一台的标准,只能几名学生轮流在一台机床上操作,学生的操作时长不够。其次,引进的外教存在“语言不通”问题,实际教学中,除了可视化的实际操作外,课堂中通过实际语言传授的内容需要语言中介者——“翻译”承担,而课堂教学中涉及到专有名词和操作,靠翻译是不能准确传达其含义的,教学的效果就会受到一定影响[7]。第三,随着学院教师对德国模式的消化与应用逐步深化,外教的作用逐步下降,因为外教对于我国本土生产模式不了解,对于学生后续的交流引导不如本学院教师,在学习德国模式过程中,外教实际扮演着“中介”作用。因此,度过初创期的学院在结合本地实际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产学结合”,外教的作用会越来越弱,中方教师的教学效果要优于外教老师[8]。因此,如何真正把德国模式“本土化”,汲取其所长,从“现代学徒制”向“企业新型学徒制”转变,成为未来高职院校办学的方向。
2.生源分化致管理和培养难
“校企合作办学”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企业作为学生职业技术教育重要的“一元”,学生在毕业后能否到该企业工作,或者在工作几年后是否还继续愿意留在该企业工作是影响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办学”积极性的重要因素。校企合作办学培养出来的学生因为实操课程占比大,因此往往到企业工作时能够较快上手,进入实际生产工作后不需要企业再指定师傅进行长时间培训,降低了企业的培训成本。但是,对一个生产企业来说,相比于技术水平高的人员,企业更希望吸引工作忠诚度高的学生,对于企业来说技术的精进和操作并不是重中之重,而是更喜欢技术型人才有一定工作忠诚度[9]。员工忠诚度最早由 Becker(1960)提出,体现员工与组织间关系的心理状态[10],隐含了员工对于是否继续留在该组织的决定。员工忠诚度可分情感忠诚、持续忠诚和规范忠诚三个层次[11]。台州职业技术学院的生源途径一是通过传统的高考途径升学,二是中职学校学生升学。中职学校升学进来的学生高中阶段就已经接受相关的职业技术培训,因而在高职阶段进行学习时更能静下心来,对自己未来从事该行业的职业认同感和工作忠诚度更高,也更能沉下心来学技术。而传统的高考途径升学进来的学生存在较大的心理落差,对高职阶段这种“实际操作要求较高”职业院校的培训模式感到“无所适从”,因而职业认同度和工作忠诚度较低,跳槽率较高,对于学院培训课程的投入程度不如经由中职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高。
3.政府热、学校动、企业冷
职业技术教育“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在国内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通常由政府牵头,在前期资金投入以及加强学院和企业间的共同协作方面,政府通常发挥着主导作用,这有利于促进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协作,便于德国“双元制”模式的顺利引进。
但是,在中德学院与企业合作过程中,政府和学校始终处于主导地位,企业处于“被动”合作地位,或受到政策优惠的驱使进行“校企合作”,或出于企业招徕人才的目的参与“校企合作”,出现政府热、学校动、企业冷现象。政府通过政策的指挥棒“指挥”和“评估”学院的办学体系以促成校企合作,对学院来说,校企合作企业的数量和质量、IHK证书通过率、聘请外籍教师的数量以及学生“留台率”是影响政府资金拨付的重要因素;对企业来说,税收优惠、学生实训补贴以及扩大知名度等方面是吸引其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力。然而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却不高,这是因为,首先,从参与合作来看,合作发起者一般是学校,由学院负责联系企业,邀请其参与学校的课程教学和协作。其次,从合作内容看,政府对企业的教学设施、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师资方面都没有明确的意见指导,企业的教学更多局限于本企业的技术和生产领域,对非自身的相关技能则无法教授,企业也没有意愿提升本企业的技术教学水平,这造成企业所教授的内容很有限,学生多方面的技能培养难以在企业实现。第三,从合作目的看,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最终是为自身招聘技术人才提供方便。传统加工型企业本身对提升职工的职业技能积极性不高,即觉得教育投入的实际回报率较低[12]。第四,部分学生对从事专门职业技术工作的忠诚度不高,也导致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办学的积极性较低。
三、高职院校完善“校企合作办学”的对策
1.积极推动教师、教材、教法改革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提出了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的任务。“三教”改革中,教师是根本,教材是基础,教法是途径,它们形成了一个闭环的整体,解决了教学系统中“谁来教、教什么、如何教”问题,其落脚点是培养适应行业企业需求的复合型、创新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在“三教”改革中,教师是核心,是根本。不论是本国教师还是外籍教师,首先要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力求实现“理实一体”,积极推进自身向“双师型”教师转变,这有利于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整体性教学,提升课堂的教学效果。院校内教师应首先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态势和政策保持关注,同时要定期参加理论和实践课程进修,不断提升教学的理论水平和实训课堂中教學的技术水平,保持前沿性,加强与相关企业的合作,让课堂教学更加“接地气”[13]。企业参与教学方面,企业内教师需要提升相关的理论水平,在课堂教学中做到不仅让学生懂操作,而且懂原理。在教师培训环节,政府应当加大资金和政策支持力度,尤其要加强对企业教育投入的支持力度,提升企业对培育优秀技术教师的重视程度。
针对教材的编撰,应改变传统采用普通高等学校教材的做法,而编撰适应职业教育特点的理论教材,从传统的理论与实践分开的模式转向“理实一体”模式,撰写更适应本土本地企业的教材。教材编撰过程中除了由职业教育领域内的专家主编,还可以邀请相关生产企业的技术负责人参与,以求教材贴近实际教学和生产实际,实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同时,考虑到实际生产现状和技术加工水平的进步,教材特别是实训教材应力求紧跟生产前沿。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在讲台上授课,学生在讲台下被动听讲的“一言堂”模式,学生学习较为被动。因此,教师教法要在提升学生参与度上下功夫,参考借鉴并推行德国职业教育课堂中的“项目制”教学法,将理论与实践操作结合起来,以一个项目模块融合多种理论方法和操作技能,实现“学中做,做中学”。除此之外,教师也要在实际教学中努力把课堂“还”给学生,重视情境教学、“翻转课堂”。教师还要利用企业的场地和实际生产设备进行生产教学,鼓励学生在实际生产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最后要在与企业的交流过程中,及时吸纳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形成共建共享的教学资源体系[14]。
2.努力增强学生“职业认同感”与“职业自信”
针对前述进入高职学院学生生源分化带来管理与培养难的弊端,学生、学校以及企业应共同努力,增强学生“职业认同感”和“职业自信”。
学生方面,需要提高对职业教育的认知,自我端正与调整心态,看到政府对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和地位的决心,提升对职业教育发展的信心,同时也要转变高中阶段的学科思维方式,将其转到行动思维上去。
政府方面,应出台相关政策。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地位在政策的影响下经历了重塑(1949~1957)、陷入危机(1958~1977)、调整(1978~1984)、走向巔峰(1985~1996)、下滑与复兴(1997~2009)、深入提高(2010年至今)六个阶段[15]。国家出台的“十四五”规划和《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表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顺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国家培养高技术人才的必经之路。浙江省率先试行的中高职一体化培养制度,将原有的职业教育“3+2”培养模式变为中高职一体化五年制培养模式。原先的“3+2”模式下,高职院校在前3年人才培养中的介入程度有限,中高职一体化五年制培养新模式将有助于中高职人才培养的贯通。这一举措旨在提升职业人才初期培养的层次,说明政府对职业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正在逐步提升。政府同时应当加强宣传教育,改变大众对职业教育的偏见,提高职业教育社会影响力和吸引力,向企业宣传参与职业教育的重要意义。
学校方面,针对通过普通高中教育模式升学而来的学生,要上好就业课和技术课,帮助其摆正心态,使其对职业教育有整体认知,帮助其把握就业前景和规划,帮助其自我规划“高级技术人才”未来职业前景,这样,有利于减轻乃至消除其对专业学习的消极心态,提升其学习投入度。
企业方面。在企业的实训环节,学生对课堂体验和实际操作感受十分重要,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他们对专业的期望和未来职业发展方向。因此,企业除了应实现“留住人”的本心之外,更应提高企业的师资水平,通过高水平师资、优质的课堂、舒适的操作环境真正把学生吸引住,使他们毕业后愿意到企业来就业。企业也要积极推动员工职业路径发展平台,促使职工定时培训,定期进入职业技术学校进行继续教育,实现技术的终身提升和发展,优秀的职业蓝图和良好的待遇是吸引毕业生扎根行业的根本因素。
3.政府完善制度,提升企业参与度,学校加强对合作企业教学质量的监督
政府应完善相关制度。首先,要建立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培训的标准机制和运行规则,如课程设置、教材选择、教学计划安排等,让企业在参与学生课程培训时有例可循、有章可依,企业也应加强自主探索和建设,摸索出适合自身的课程体系。其次,在校企合作环节,政府在初期运行阶段可以通过各项措施如出台支持政策、资金补贴、引进专业教师以及推动中外办学合作等方式来推进校企合作,吸引当地企业参与培养技术人才。在后期运行环节,政府应逐步从主导地位慢慢转向后续支持,提升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办学的积极性,鼓励企业自主寻求职业院校进行校企合作,创新设立职业教育实训示范基地,鼓励企业不断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丰富企业实训课程内容,对开设非局限于企业内部的技术课程企业给予一定经费补贴,推动企业和职业院校建设标准化场地,完善教学设施,以提升教学质量和水平,同时给予积极参与“校企合作”的优质企业在制定该行业职业教育培训体系标准时更多话语权,完善推进职业教育质量体系监督标准建设。政府对重视职业教育的相关企业也给予相关的税收政策倾斜,在宣传工作上包括招工方面予以支持[16]。
企业应提升参与度。企业要改变传统只重视经济效益轻视技术人才培养的传统观念,提升对于职业教育特别是职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的重视程度,利用政府提供的资金支持和政策优惠,逐步加大职业教育培训投入。首先,建设完善实训场地和设备,再通过企业内部选拔优秀的员工专门担任教学任务,或以外聘形式聘请行业或产业内的技术专家指导,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培养教学人才,建立一支“懂理论,精操作”的高质量师资队伍,再结合企业的专业技术和生产特点打造富有企业特色的精品课程,企业也可以开发除自身生产内容之外的课程内容,丰富课程体系。开拓培训领域,打造多课程体系平台,让企业真正在教学环节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其次,企业还可以加强与职业院校的合作,不断提升企业培训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理论水平,打造企业内的“双师型”教师,也为企业后续职工技术素养和理论素养提升做准备。
学校应加强对合作企业教学的监督。德国“双元制”模式下,通过第三方机构行业协会制定相应的培训条例和培训框架对企业进行监督。而在我国则需要高职院校自主摸索,建立并不断完善关于企业的教学质量标准和质量评估体系,监督企业不断提升教学质量。高职院校要建立相关合作企业的准入机制和退出机制,不断完善质量评估体系,定期利用质量评估评价体系评估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课程培训的状态,以确保和提升合作企业教学质量,真正做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EB/OL].(2020-11-03).http://www.gov.cn/zhengce/2020-11/03/content_5556991.htm.
[2]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2019-02-13).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2/13/content_5365341.htm.
[3]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职业教育与民营经济融合发展助力“活力温台”建设的意见.[EB/OL].(2021-01-29).http://www.zj.gov.cn/art/2021/1/29/art_1229019364_2229350.html.
[4]周秀芝,李中晶.中外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实践模式对比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6(3):33-35.
[5]何新哲.职业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审视与实践探索——以宁波TAFE学院"中外合作、中高贯通"为例[J].现代教育管理,2018(1):77-81.
[6]程江平,麻来军.“双高”建设校的群像特征与建设启示——基于浙江省的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21(2):104-108.
[7]李云梅.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化背景、路径与措施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13):45-49.
[8]吕红,陈浩琛,陈立波.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质量保障的实证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6):19-31.
[9]陈帅,俞飞滢,周娟,罗兴武.共享经济下半契约型员工忠诚度形成机制——一个基于扎根理论的探索性研究[J].财经论丛,2020(2):94-103.
[10]Becker H. S. Notes on the Concept of Commitment[J].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60,66(1):32-40.
[11]Meyer J. P., Allen N. J. A Three-Component Conceptualization of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J].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Re-view,1991,1(1):61-89.
[ 12]顧志祥,姜乐军.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的困境与突破[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1):62-66.
[13]王琴.胜任力视角下“双师型”教师培训:问题透视与优化策略[J].职教论坛,2021,37(3):75-80.
[14]吴宝明.产教融合视野下高职院校“三教”改革[J].教育与职业,2021(6):51-54.
[15]孙帅帅,祁占勇.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地位变革的审视——基于政策文本分析的视角[J].职业技术教育,2019,40(10):15-23.
[16]许世建,杨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企业的主体地位如何落实——基于激励效应的实证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6):31-38.
On the Practice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in Running Schools"
——Taking Chinesisch-Deutsche Fakult?t of Taizhou Voca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 as an Example
YE Ting-ting, YAO Li-min
(Educational Science Research Institute, Hunan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2, China)
Abstract: The methods adopted by Chinesisch-Deutsche Fakult?t of Taizhou Voca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 to run schools with enterprises derive from the dual system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 Germany, featuring curriculums that can be applied to in-company training and school-based learning, teacher exchange programs that benefit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graduation evaluation that is oriented to production, as well as the employment orientation of serving local areas. However,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cluding an inadequate localization of the German model, difficulties in management and training caused by differentiated student sources, and a gap between enthusiastic government and schools, and underwhelmed companies. Therefore,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in running schools", we should promote the reform of teachers, teaching materials and teaching methods, and enhance students' "professional identity" and "professional self-confidence". In addition, the government should improve the system construction, companies enhance their participation, schools strengthen their supervision of teaching quality of cooperative enterprises.
Key words: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in Running Schools; The Dual System; Vocational Colleges.
编辑 朱荣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