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蒙霞
【摘要】家庭教育不仅已成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在社会发展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作用。因此,研究分析家庭教育对改善中职学生行为习惯有着现实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关键词】家庭教育 中职学生 行为习惯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2)02-0175-03
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2022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明确指出:“家庭教育,是指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为促进未成年人全面健康成长,对其实施的道德品质、身体素质、生活技能、文化修养、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培育、引导和影响。”“家庭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教育部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工作开展的如何,关系到孩子的终身发展,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由此可知,家庭教育不仅已成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在社会发展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作用。因此,研究分析家庭教育对改善中职学生行为习惯有着现实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一、中职学生不良行为
1.心理社会问题
中职生多在14~18岁年龄段,处于青春逆反期。这个时期的学生主要表现出手机游戏成瘾、过早性行为、自残、抑郁自杀倾向。
2.厌学弃学
目前中职学生相较过去十年,学生在学习目标、学习能力上有所进步,但是还是有半数学生因学习基础较差,学习能力欠缺而混世度日,得过且过。他们对自己的未来完全茫然,终日在学校漫无目的地生活。职校学生中,留守孩子、单亲家庭孩子居多,他们没有养成较好的学习习惯,大多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更不清楚学了有什么用,对自己的人生价值观一无所知。课堂上,他们精神好的时候,活泼好动,无法保持安静;精神不好的时候,一般都会趴在桌上睡觉,非班主任叫不醒。一个学期结束,新的学期开学,这些学生十有八九已流失。
3.目无尊长
老师讲的话爱听,就接几句;不爱听,要么就随口调侃,要么就干脆无视。也有少部分学生,觉得自己结识了社会上的朋友,就认为自己社会阅历丰富,因此看不起年轻老师,特别是女老师。
4.打架斗殴
无论男女生,多以争风吃醋、同学说话不中听、同学言行举止不中看为打架导火线,从个人单挑,发展到校外摆场,后果影响恶劣。
二、受不良家庭教育影响的典型案例
案例一:小萌是笔者所在学校工艺美术2021级学生,小萌自述小学开始,父母关系不好,父亲长期对其语言暴力,六年级查出双向情感障碍,需药物治疗,初中父母离异,跟随父亲生活,心理问题更甚,有自残倾向,甚至想过投河自杀。其父有抑郁症,在药物治疗。入校后,该生曾向班主任倾诉过自己的心理问题,但是父亲并不在意,消极应对。目前在学校,定期接受学校心理咨询师辅导以及市医院心理医生的治疗。
案例二:小雅是笔者所在学校工艺美术2021级学生,据班主任反映,小雅父母非常关心孩子,也会积极和老师沟通。但是孩子有心理疾病,有服药史,曾出现过过量服药导致昏迷不醒的情况。据查,这是因为小雅与好友发生矛盾,一时置气所致。深度了解后发现,小雅从小与爷爷奶奶生活,童年留守,胆小自卑,初中后回到父母身边,虽然家庭关系和谐,但是童年缺爱,长大后父母的爱比不过同伴情谊。
案例三:红红是笔者所在学校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2020级学生,从小父母离异,爷爷一手带大,在校期间曾多次出现过因个人卫生问题与室友发生矛盾的情况。据查,这是因为红红因不洗澡不勤换衣物导致传染性皮肤病并传染给其他室友,红红自己拒绝就医并拒绝涂抹室友好意给的药物。深度了解后发现,红红从小与丧失语言表达能力的爷爷生活在农村,童年留守,缺少父母的陪伴與交流,卫生条件差且童年缺少关于个人卫生行为养成的家庭教育,从而未建立起良好的卫生习惯及与人沟通的能力,长大后未意识到自己与他人的差距,且性格孤僻、自我保护意识很强。
三、行为分析
1.家庭环境的影响
针对中职学生的行为习惯分析发现,家庭结构存在问题,比如父母离异,单亲家庭的孩子,尤其是对父母处于依恋期的孩子,经历单亲,内心大多缺乏安全感,人际关系都比较紧张,待人接物比较敏感,哪怕是成年了,很多后遗症都会在不同时期不同程度出现,一种爱缺失,就会去用其他来填补内心。有些学生虽然家庭结构完整,但是却要面对比如父母关系不和谐、父母教育方式不合理,不懂得、不理解孩子的成长烦恼,对孩子采取消极、拒绝的态度,不能给孩子以情感和精神上的支持,家庭暴力导致严重的亲子冲突等问题,这些家庭压力使脆弱的孩子无力支撑继续承担压力的勇气和信心,从而迷失良好生活和未来前途的希望。
2.学校生活不适应
部分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住在家里,从未有过独立生活。中职大多数为寄宿制学校,学生初次离家,开始在校寄宿,学校封闭式管理、远离父母、自己支配生活费……这让学生从入校开始,就需要经历一段适应期,少则十天半月,多则数月,少部分学生可能始终适应不了。有的适应不了学习环境,有的适应不了生活环境。适应不了的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受到的挫折较多,会产生情绪、认知和人际关系失调,他们会借助各种方式舒缓压力、寻找安慰,逃避现实中遇到的困境,比如网络、手机游戏、早恋、逃学等等。
3.青少年本身的特点及个体人格特征
青少年自身自制力较差,自我保护、心理抵御能力弱。人格特征方面具有高焦虑、低自尊、抑郁倾向。此外,还有社会问题等原因也会直接或间接影响中职生的行为习惯,但是笔者认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任老师,古人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其实就是反映了家庭教育在一个人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基于家庭教育对改善中职生行为习惯的几点建议
1.家庭教育是教育之根,根若坏了,教育无从谈起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你们自身的行为在教育上具有决定意义。不要以为只有你们同孩子谈话,或教导孩子、命令孩子的时候才是教育孩子。你们怎样穿衣服,怎样跟别人谈话,怎样谈论其他的人,你们怎样表达欢欣和不快,怎样对待朋友和仇敌,怎样笑,怎样读报——所有这些对儿童都有很大的意义。”
如果把一个孩子一生所接受的教育比作一棵大树,家庭教育是当之无愧的树根。树根扎实,大树健壮;树根营养丰富,大树枝繁叶茂。只要树根深深扎入土中,不管什么样恶劣的天气、灾害,大树始终会岿然屹立于天地间,反之亦然。家长需要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殊不知首先要护根,把家庭教育做在前面。生育、养育,还有教育,家庭“三育”一样不能少,这是孩子接受学校教育和走入社会的基础。
2.在家庭教育中也得明确,树人必须“德育为先”,即注重家庭德育
家庭德育有多重要?从人的成长过程方面,家庭是人生的起点,孩子一出生就与父母形成天然的亲子关系,其亲密程度是其他关系无法替代的。因此,父母直接影响了孩子的人品与个性,良好的家庭德育是建立在健康的家庭教育环境中。从家庭德育的特点来看,父母的言传身教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孩子在耳濡目染的环境中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因此这就决定了父母在以德育人方面会比学校更具优势,因为家庭德育即家庭生活,德育即日常言行。大部分杰出人才的成长历程都证明,良好的家庭道德熏陶是他们成长之路上重要的保证,德行是他们成长成才过程中的必备品质。而在未成年就走上犯罪道路的孩子,以及在成年以后有着人格缺陷的孩子,无一例外都是在家庭教育上出了问题。
3.转变观念,改善对孩子的教养方式
心理学家贝尔认为:“不是父母的行为模式引起了儿童的某些行为,而是儿童的行为模式导致了特定的抚养方式,父母则采取与他们相适应的方式作出反应。”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探讨家长与孩子相互关系时明确指出:“孩子本身对成年人来说,是个伟大的教育力量。”很多父母在孩子出生前,会对孩子无限期待,在孩子出生后,会小心呵护,见证孩子的每一次成长,在孩子读书后,会告诉自己牵着蜗牛去散步。父母是没有持证上岗的,没有经过岗前培训的,孩子的每一次进步,家长会兴奋不已,比自己成功了还骄傲。这是什么原因?孩子的成长便是家长的成长,孩子教育的失败,其实又何尝不是家长的失败,家庭教育的失败?在家庭教育过程中,父母与孩子这是天然的亲子关系,双方都是教育主体,父母是孩子的老师,孩子也是父母的老师。双方既是对方的教育者,也被对方所教育着。如果看不清现在的形势,家长不能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养方式,家庭教育将会出现更多问题。
家庭教育伴随家庭生活而进行,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中职生正处于逆反期,很多有诸多不良行为习惯的中职生,本身家庭教育就已经出了问题,这个时候,他们早已度过对父母的依恋期,他们不再需要父母每天的嘘寒问暖,唠叨管教,他们需要的是父母的理解与支持。社会在变,家庭教育正在面临前所未有的新的挑战。社会在变,孩子必然会变,孩子的变化必然会带来家庭双向互动方式的改变。每一代父母都不能用曾经用在自己身上的評判标准去评判自己的孩子。家长只有了解孩子、理解孩子,才能合理培养亲子关系,才能让孩子成为自己真正贴心的“小棉袄”。
4.新媒体时代,网络是堵不住的
现在的中职生,从他们出生开始就已经接触网络了,从他们读书开始,经历着智能手机高速发展的时期。网络已经成为了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如今的娱乐、消费、学习、交友更是与网络息息相关,家长想把他们完全堵住,已经是不可能的事情。家长与孩子在网络上完全处于不同频道,孩子不好奇家长的世界,家长也驾驭不了孩子的世界,一味地压制、封堵只会让彼此的距离越来越远。到了青春期,家长唯有主动去了解孩子、熟悉他们的世界才可能拉近彼此的距离。孩子们生在新媒体网络时代这是既定事实,家长必须接受,但是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无论是伤害别人还是被人伤害,那就是家长需要自我反思的问题了,在平时生活中,家长是否给予孩子足够的尊重与信任,是否给予孩子家庭的温暖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否给予孩子足够的私人空间让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拥有自己的朋友?
5.家校合作,协同育人,互惠共赢
2017年,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特别指出协同育人要求,要积极争取家庭、社会共同参与和支持学校德育工作,引导家长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营造积极向上的良好社会氛围。
家庭是孩子最早接受教育的港湾,学校是进行系统教育的阵地。家庭、学校以不同时空形式与孩子息息相关,最终需要经受社会人生教育大课堂的终极考验。家庭和学校,无论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终将无法接受社会的考验。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物竞天择”始终是人类的自然法则。
孩子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不管学校、社会、政府付出多大努力,都不能替代家庭小环境对孩子教育的影响,为了孩子健康成长,需要家长以孩子的利益最大化为基本原则,与学校联手努力,通过家庭小环境,让孩子身心健康成长,去弥补学校、社会教育的不足,这便是家庭教育最应该做到的。
6.学习对任何一个家长来说都不算晚
笔者在前面说过,家长大多是初次当家长,从没有岗前培训,也没有持证上岗。为什么不学习就能当家长,当不好家长还不学习?这个世界是没有后悔药的,那些晚年后悔的家长,大多都会说,当初孩子小时候,应该怎样怎样就好了。孩子每经历一个阶段,对家长来说就是一个新的学习内容。家长需要通过学习去认识孩子的特点,需要知道孩子的成长规律,去认识更多的教育方法,需要因材施教。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没有可比性,但是别人的教育方法不一定完全适用,家长可以在实践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家庭教育对中职生行为习惯教育意义重大。每一个家长必须重视家庭教育,才能让中职生在成年之前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才能帮助他们在未来人生道路上勇敢向前。
参考文献:
[1]关颖.家庭教育是什么——家长学习读本[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18.
[2]张雪梅.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家庭教育缺失的问题及对策[J].学园,2020(9).
[3]杨严.浅谈职业学校由家庭教育缺失导致的问题学生的教育策略[J].职业,201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