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明 梁秀香 黄元胜
(延边州教育学院,吉林 延吉 133000)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中小学幼教队伍建设工作和基础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工作,强调各级教研机构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基础教育教学质量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2019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关于深化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强调,要发挥教研支撑作用。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教师进修院校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进一步完善“研培融合”工作机制,全面深化教研、师培、管理、指导、服务各项工作,提高教师专业发展的引领能力,已经成为当下亟需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索的问题。
历史上看,我国关于“研培融合”的政策制定及推进过程大体经历了起步(1998 年至2009 年)、发展(2010年至2017 年)及深化(2018 年至今)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侧重点虽有区别,但目标基本一致,就是通过教研、科研、培训等机构的“整合”,实现功能最大化。教育部师范教育司于1997 年成立了44 个实验区,开展区域性实验研究,要求发挥教师进修院校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区域性实验中的主导作用;注意与教研、电教和科研等有关部门密切合作,形成合力,推进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区域性实验。
2013 年提出要依托现有资源,加快推进县级教师培训机构与教研、科研和电教等部门的整合,建设县级教师发展中心,发挥其在全员培训的规划设计、组织实施和服务指导等方面的功能。2018 年提出要建立健全地方教师发展机构和专业培训者队伍,逐步推进县级教师发展机构建设与改革,实现培训、教研、电教、科研部门有机整合。
官方文件中的“研训一体”,是指完成“整合”之后的理想状态,目的是通过“研训一体”,发展校本研修(校本教研),实现职前职后有效融通。2019 年针对教研机构完善教研工作体系方面又提出,教研机构要加强与中小学校、高等学校、教师培训等单位的协作,形成以教育行政主导、教研机构主体、中小学校为基地的教研工作新格局。[4]概言之,从1998 年至今关于“研培融合”的话题一直是提高教师培训工作实效所必须关注的一个领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找准教师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寻求深化教师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和着力点,不断提高教师培养培训的质量。”改革是一场革命,改的是体制机制,动的是利益藩篱。改革进程中的矛盾只能用改革的办法来解决,教育改进一直在路上。面对“研培融合”工作中存在的错综复杂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这些重要论述为新时代教研、科研及教师培训改革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为“研培融合”模式建构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校本研修使课程改革与教师发展紧密结合,以学校为基地,基于教师日常工作实践,尊重教师自主发展需要,开展有助于实际问题解决的研究,旨在让一线学校真正成为教学研究的主战场。校本研修旨在加强教师培训与教育教学研究的联系。“研培融合”就是利用教研活动、课题研究、各类培训以及自我学习等一切能够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载体。“研”反映的是教师的活动方式与活动性质,“修”反映了活动长远目的与意义。具有中国特色的校本研修秉持着中华民族“知行合一”认识论的血脉,为“研培融合”提供了扎实的理论依据。
项目管理视角下教师培训是指具有教师培训资质的机构有计划实施的,旨在促进参训教师专业素质提升的活动,使参训学员在知识、技能、态度乃至行为上发生变化,提高工作绩效。项目管理目的是为了取得新的项目成果。“研培融合”追求的是教师培训形式综合化,落脚点在于提高教师培训质量。关注教师培训绩效的达成也是“研培融合”外显的终极目标之一。制定出台的《“国培计划”示范性集中培训项目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对做好“研培融合”起到了示范和引领作用。
教师培训的目标也是以“促进人的发展”为根本,促进教师的发展就是教师培训的根本目标,教师在“做”和“行动”的过程中经历体验并获得发展。“研训一体”的核心是问题化,形式包括集中培训、校本培训、脱产研修、远程学习、专题讲座、研讨观摩、现场交流、课题研究等多种形式。“研培融合”是“研训一体”的升级版,目的是将“研”“训”整合为一个工作过程。“研培融合”更加强调“教研”“科研”“培训”这三类不同部门的工作在实践中的融合与贯通,既解决基层学校负担,也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研培融合”是将教学研究、教育科研、教师校长培训工作(简称研培工作)融为一体,科学设计与实施教师“研培”工作,加快形成“融为一体、合而为一”的“研培”工作新格局,营造风清气正的“研培”工作新生态,培育更多的“四有好老师”,承载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履行立德树人使命。这种“融合”不是取代关系,而是迭代关系,不是谁主谁次,而是此长彼长;不是谁强谁弱,而是优势互补。这种“融合”不是简单嫁接,而是要尽快从相加阶段迈向相融阶段,从“你是你、我是我”变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进而变成“你就是我、我就是你”,实现“培”中有“研”“研”中有“培”,“研培”共生共存,如图1 所示。
图1.研培融合图解
教研、科研、培训实现“融合”后,服务教育教学改革的能力会明显增强,将会更好地引领课程教学改革,服务学校教育教学;指导教师改进教学方式,服务教师专业成长;深入研究学生学习和成长规律,服务学生全面发展;加强基础教育理论、政策和实践研究;服务教育管理决策。以延边州为例,教研、科研、培训“融合”后的综合效应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教研员专业发展有方向。推动教研员主动争做中小幼教师和校(园)长专业发展的引领者和促进者、基础教育改革的探索者和服务者、教育行政决策和各类学校发展的建言者和支持者、终身教育体系的研究者和践行者、未来教育事业创新发展的奠基者和推动者。
二是研培服务等工作有方法。综合提升延边州教师进修院校教师队伍建设与管理能力,完善服务体系及运行机制,创新研培及各项服务工作模式,提升引领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及校长专业发展的能力。
三是“五个基地”和“五个中心”功能初步显现,即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和专业发展研究基地、校(园)长培训和专业发展研究基地、少数民族教育研究和培训基地、职业教育研究和培训基地、教育信息资源开发和推广研究基地;教学研究与指导中心、教师和校(园)长培训与管理中心、教育政策研究与咨询中心、教育资源与信息中心、教学质量检测与评价中心。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问题。研培设计问题化就是在研培活动中发现问题,并通过研培活动解决问题。始终聚焦基层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有针对性组织相关人员开展研究,不是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理论的体系化。
问题解决项目化就是把研训活动中发现的问题转化为项目。研究方式依据项目研究的实际需要而确定。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项目研究不主张中小学教师像大学老师那样研究问题,更加强调基于基层学校的校本的行动研究。
项目成果课程化有两层含义,一是项目研究的成果一定与更好地实施国家课程直接相关,与中小学教师所教的课程直接相关。二是项目研究的成果要以教师能够接受的方式,开发成研培课程(关于培训课程开发将另行撰文讨论)。项目成果没有最好,适合的就是最好的。
研培课程实施体现“培”中有“研”“研”中有“培”“研培共生”特点,形式灵活多样。专题讲座、话题研讨、案例评析、经验分享、现场观摩、行动反思等,具有既“研”又“培”的双重特征。
坚持校本研修为途径,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以落实教育教学常规为基础,精准分析学情,重视差异化教学和个别化指导,让教师心中有规则,教学有规范。不断改进教研活动的组织与策划,鼓励教师开展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情景式教学研究,让教师手上有技术,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要注重培育、遴选和推广优秀教学模式、教学案例,坚持学以致用,让教师脑中有理论,在学习理论并运用理论改进实践的过程中,实现教师的专业成长。
坚持以解决问题为导向设计“研培融合”项目(以下简称项目),依据国家宏观政策引领项目设计与开发,明确项目发展的愿景、目标及定位。要参照“国培计划”实施指南等相关要求,设计项目类型及实施策略,并主动与“国培计划”项目对接。要综合运用项目管理理论与教师培训项目等交叉学科知识,加强项目立项、计划、实施、收尾等阶段的管理,不断改进项目研究方法,提升项目品质,更好地发挥项目成果的示范性与引领性。
坚持师德师风第一标准,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坚持国家有关标准贯穿始终,主要有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含中职)、中小学幼校(园)长专业标准(含中职)、国培计划课程标准(2012 试行)、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指导标准(师德修养、班级管理、专业发展)、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课程指导标准(义务教育语文学科教学)以及其他“国培计划”有关项目的实施指南(2020)等。坚持以教师中心,采取或研讨、或交流、或辅导、或观摩、或评选、或展示等,遵循成人学习规律和教师专业发展规律。鼓励教师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服务,在服务中提高。
要克服重项目设计、轻整体规划,重统一培训、轻持续提升等问题。州、县市及学校要分工合作。州级层面要抓“尖”,为县市培养“种子”教师;县市层面要抓“中间”,体现地区特色,照顾学校差异,培养骨干教师;学校层面的要抓“基础”,培养合格教师,胜任教育教学工作。项目名称要体现类别与层次,命名方式采用“类别+层次+领域(主题)”或“类别+层次”方式表达,设计框架参考表1。学校类别分为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进修学校等;岗位类别分为学科教师、书记、校长、班主任、大队辅导员、教研员、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师德修养等;学科类别分为语文、数学、英语、历史、地理等。
表1.研培项目分层、分类设计框架层(教师) 类(学校类别)幼儿园 小学 初中 高中 进修学校等教育型卓越型骨干型合格型(新手型)
总之,“研培融合”是对传统的“学院本位”或“学科本位”教研或培训的进一步优化,目的是将教学研究、教育科研、教师校长培训(简称研培工作)融为一体,通过实现研培设计问题化、问题解决项目化、项目成果课程化、课程实施灵活化,解决“研培分离”的各种弊端。“研培融合”不是简单低将教研、科研、培训等机构,像“拼盘”一样并到一处,完成“形式”上的“融合”,而是充分实现教研、科研、培训等方面的职能与资源的“融合”,尤其是相关人员的在角色方面的充分“融合”,即“研培”人员既是培训者又是教研员,培训职能、研究职能、指导职能兼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