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欣
(延边第二中学,吉林 延吉 133000)
五育融合是一种思维方式,是未来教育实践新范式。教育者应当努力探究这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教育实践之路。现拟从以教师素养为起点、以教学实践为落点、以教学素材为支点、以立德树人为终点四个方面探讨一下五育融合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
五育融合作为撬动教育教学变革的支点,意味着由传统德、智、体、美、劳五育各自开展的状态逐渐转向相互渗透,也就是说不仅要实现五育,同时还要将各育更好地融合。教师是五育融合实践中的主导者,如何在教学中让五育更好地融合,教师需要更高的教育素养来实行五育融合的过程。
五育融合背景下的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关爱学生,还要以更加积极的心态、拥有更高的教育情怀,在高效的工作中不断提升。在生活中发现五育存在的实际背景,在教育教学中不断渗透。
五育融合要在学校的教育教学中体现。要做到融合,首先要对五育的知识全面理解,在实践过程中将各育进行协调、穿插。这就需要一线教师不仅要对本学科的知识做到游刃有余,还要具备通识知识,积极发现本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联,不仅丰富了自己的教学,更能体现教师的夸学科思维。
高中数学的学习需要其他学科的知识作为铺垫,通过学习更能体现学科之间的融会贯通。例如在平面向量的数量积的新课学习中,通过物体做功的计算公式W=FScosθ,将数学中的向量类比物理学科中矢量,进而得出向量数量积的计算公式,体现数学与物理两学科相互贯通。
任何“新体系”的构建与生成,都离不开新的观念,都要以观念的转型或转向为起点。所谓的“观念”要解决的是“为什么改变”的问题。对于“五育融合”这场教学变革,也不例外。教师作为课程改革的执行者,首先要有价值观念的转向。
1.教学观念
让五育走进教学,以教学作为融合单位,把德、智、体、美、劳视角化为教学体系。
新教材的编写不拘泥于原有知识点,更加贴近生活,教师在生活中发现学科知识的存在,在课堂教学中得以实施。例如在立体几何直线与平面这一节课的学习中,新教材引入翻书的过程的图片、开关门时门转动过程等实例,让学生直观感受直线与平面平行。教师在讲授课时还可以播放视频国庆阅兵时飞机在天空中留下五颜六色气体的直线与地面的关系,体现美育和德育的渗透,让学生不仅崇尚美,更加感受到祖国的伟大。
2.教研观念
课程改革需要教师观念的提升,五育融合的教学需要教师具备更多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艺术。这就要求教师要积极参加更多教研为根基,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五育融合”新的教研体系是什么?只有教师的教研水平上来才能跟当今的教学形式的变化。五育融合的实践下更加强调教师的创新性,需要教师有灵活创新的能力,这更加需要教师有先进的教研观念,探索新的教研体系,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和实践新的方式,在课堂中调节好五育的关系,并在学校教学活动中加强意识。
五育融合实践下,课程、教材以及教学上都会有很大变化。学校是第一阵地,若要让“五育融合”在学校日常中有效地持续进行,需要让“五育”在教学中真实发生,实现教学日常化,让“五育”更生活化。新时代背景下,学校更要把握住学科融合的契机,助力“五育融合”。
“五育并举,融合育人”,学术界展开对五育的一轮研究,并形成五育融合的研究热潮。各地区的教育也都力争建立高品质学校,力求在创新上做文章。例如上海金山区形成“融合育人”的四大范式:“以点带全”式、“教材教学”式、“实践活动”式、“学习空间”式;四川省泸州市江阳区与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共同研究,签署了《江阳区创建“五育融合”国家级示范区框架协议》,从基础教育开始,实现教育的新变革;江南小学走上了“传承+创新”的学校文化引领内涵发展之路,同时确立了以“1+3+X”项目行动方案。不论哪种形式上都是从教育机制上进行变革,皆指向将知识与五育更好地融合。
聚焦课堂教学,是实现五育融合的关键。“融合”即在原有的基础上纳入教育思想,体现学校整体文化。在融合理念下,从教和学两方面进行探究。
1.教学方式
教师是课程实施的执行者,首先从教学方式进行改变,要在设计教学活动过程中,挖掘各学科之间的关系以及学科与生活的关联,在教育场景中寻找各育之间的关系,让学生积极主动去研究自己的作品,体现成功地乐趣。
数学是一门富有美感的学科,圆锥曲线在高中数学中是美育培养的最好素材。在引入新课讲授时可以让学生以生活中实物按照如下图方式动手做实验,亲手画出曲线的轨迹。
教师给出画曲线的基本方法和步骤,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画图,学生在动手中体现劳育渗透。在整个从画图到得到方程的过程,学生观察曲线的标准方程,发现了数学中的对称美,充分体现了美育教育,即感受美、鉴赏美、表达美进而达到创造美的高度。圆锥曲线定义的授课方式,充分体现了美育和劳育共生和融合。
融合课堂不仅巩固的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更是建立融合思维,体现自主学习的能力。考虑到学生个性特点,多让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实践能力,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实现创造力的提升。
三视图是立体几何的开端,在初中学过三视图的基本知识,空间观念已基本建立。因此本节课的授课多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启发他们在教学活动中进行思考,实现智育、劳育、美育的结合。学生最熟悉的组合体在小学就接触过堆积正方体,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演示正方体(利用颜色加以区分)个数的增加,学生也随之画出相应的三视图。为了将知识更好地呈现,教师采用逆向思维,给出几何体的三视图,让学生将小木块堆积摆放,看看能搭建多少种?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能够积极参与课堂,通过自己观察、想象、思考、实践,感受数学的美,小组交流合作互助交流获得知识,体验成功。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即是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而素养则是学生应具备的关键能力,同五育融合一致,目的都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要实现五育共育,教师的预设多围绕创设真实情景,让学生真正“学起来”。合作:学生由知识的“旁边者”变为“当事者”,让学生亲身经历,学会做事,是德育与智育、劳育、体育、美育更好地融通;探究:学生由“认识主体”成为“实践主体”,让学生学会劳动、学会创造,体现以劳育引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之间的融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都在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手脑相结合,同学之间摩擦智慧的火花,让学生能够成为兼具理论素养与实践技能的人。
“五育融合”的育人理念下,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一定要明确课堂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加关注学生的人格发展,真正落实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以高中数学学科为例,教师应做好提前预设,在教学过程中抓住时机,将五育内容渗透到教学环节中,真正让教书育人落地生根。
数学教材中介绍了很多古代数学文化,将理科的学习增添了很多文字色彩、让课程教学更加生动。数学史的引入让学生了解数学发展的历程,加深对国家的热爱,将德育潜移默化渗透到教学中。例如立体几何中的求距离问题可以采用等体积法进行计算,教材课后阅读介绍了祖暅原理即等幂等积定理。教师在讲授时除了介绍定理的用法,告知学生这个定理的发展历程,最早是由中国古代数学家刘徽先提出来的,后来祖暅在南北朝时进行了扩展,祖冲之两父子采用这个原理,算出了球的体积。但是17 世纪时意大利数学家卡瓦列里才这个定理,要比我国的祖暅晚1100 多年。通过时间的对比,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数学选修2-3 中一节新授课——杨辉三角,来源于南宋数学家杨辉在1261 年所著的《详解九章算法》一书。欧洲的帕斯卡直到1654 年才发现这个规律,而杨辉要比帕斯卡早近四百年。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多让学生感受数学史上伟大的成就,能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正确引导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因此这正需要教师深挖教材,将数学文化更好地融入德育。
数学的教育是真实的,数据是最有直观性的。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多联系实际,让数学就发生在学生身边,让学生切身感受五育的渗透过程。在讲解指数函数函数应用一节课时,可以将中国的经济发展以数据的形式呈现,展示指数增长的趋势,让学生感受到学生祖国繁荣实现教育目标。独立性检验这节课教材以吸烟和肺癌是否有影响列出表格:
不患肺癌 患肺癌 总计不吸烟 7775 42 7817吸烟 2099 49 2148总计 9874 91 9965
根据以上表格的数据统计,我们可以初步得出结论:吸烟和不吸烟患肺癌的可能性存在差异,即吸烟者患肺癌的可能性大。教师在总结时,不仅是对知识点进行高度概括,更要让学生分享这个例子带来的生活启示,吸烟有害健康,珍惜生命远离吸烟。
高考是我国的基本教育制度,也是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放眼近年的高考试题,在原有知识考查基础上创设了真实情景,力图将德智体美劳呈现在试题中。这样高考不仅选拔的是人才,更是育人的重要载体。
新冠肺炎是全球的热点,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也接踵出现。2020 年山东卷第6 题,以新冠背景考查指数型函数模型的应用,通过计算感受到新冠肺炎传播的速度很快,引起我们重视。2020 年全国Ⅱ卷第3 题,以新冠期间订单配送为背景,通过志愿者人数的计算,体现德育的渗透。2020年全国Ⅲ卷第4 题通过logistic 模型计算,分析疫情的遏制情况、2021 年北京卷18 题核酸检测的基本方法,体现了新形势下中国人民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让学生更加热爱数学,是智育和劳育的综合体现。
数学重在实际应用,高考题常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背景,学生通过思考、计算并解答,体会数学真正能解决实实在在的生活问题。2020 年山东卷第15 题以学校开展劳动实习学生加工的零件为题,让学生感受数学发挥的作用。观察图形,想象实物让学生体验数学带来的美,将德育、智育和美育完美的结合。2021 年北京卷第8 题,以当今学生最热门的学习方式,综合实践活动制作圆锥形量雨器并进行降雨量的分析,正是以智育引领,德育和美育融合的体现。
高中数学教材内容与体美劳问题都有紧密的联系,如三角函数,概率与统计等。解决五育背景下的高考试题需要学生经过深度思考,需要在读懂背景的基础下将真实情境抽象出数学模型,进而转化成数学问题求解。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五育融合、适性育人”为旨归的是基础教育改革,各地区也纷纷研究理想中五育融合的学校文化样态,通过教育教育机制、教学课堂、学生活动等都是以德为根本引领其他各育共同进步,体现了整体性、统一性,最终是指向学生的全面发展,成为德才兼备的有用人才。
据资料显示,学术界对五育融合价值的观点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为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其次,以当今教育背景来看,是教育教学体系的新时代,即育人目标的体现;最后,五育融合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由此看见,无论哪种观点,都指向育人的教育。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树立“育人为本”的教育观念,以“全面发展”为实践出发点,真正让育人在教学中落地生花。
“五育融合”是一种育人理念,这种理念实现了教育体系时代的更新;“五育融合”是一个育人目标,这个目标是立德树人,是“善”“真”“健”“美”和“实”学科素养追求。教育要随着五育融合实践的特点而改变,要时刻指引着当前及未来基础的教育改革,真正实现以五育融合之力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