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慧玲 文思远 雷婷
摘 要:“三农”工作是我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对于全面推动农业生产、农村振兴、农民权利保障及农民收入增长具有决定性作用。“三农”工作中,土地作为农民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影响农民幸福、农村振兴的重要因素。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国家全面取消了农业税,极大地调动了农民依靠土地发家致富的意愿,但由于农村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农民素质、市场需求的差异,形成了不同形式的土地利用类型。基于此,该文以湘潭县白云村为研究对象,借助调查问卷和文献资料进行分析,探讨了白云村土地利用现状、问题,并提出了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白云村;土地资源利用;乡村振兴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22)07-0103-03
1 白云村农户基本情况
白云村(27°26′N、112°2′E)位于湖南省湘潭市湘潭县易俗河镇。村民居住地气候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夏秋较干旱,冬春易受寒潮和大风侵袭,地形以丘陵和平原为主。白云村现有人口约1800人,约400户,平均每户人口4~6人。据调查显示,白云村农民分为常年在村务农农民和进城务工农民2类。该村常年在村务农农户掌管土地规划权的主要是男性,平均年龄在56~65岁。从受教育程度来看,其中有65.2%的农民为文盲,小学文凭的农民占比24.6%;进城务工农民平均年龄在25~47岁,初中文凭农民工占比为78.4%,少部分为高中及大学文凭。
2 白云村土地利用现状
2.1 土地利用类型多样且位置分散 白云村土壤主要有红壤,占41%;水稻土,占33%;黄壤,占15%;紫土,占1%。土地总面积135hm2,平均每户面积0.33hm2。水稻种植占41%,鱼塘养殖占23%,观赏性树种植占12%,菜园地占9%,果园地占6%,此外还有极少的不可利用和荒废土地。根据调查显示,白云村农户的土地利用类型规划以家庭意愿和祖辈种植传统为主,土地利用往往出现多户不一样的现象。白云村土地呈现水稻种植、鱼塘养殖、菜园地、种树地等交叉种植的现象,即使种植同一水稻,但其水稻早中晚季稻、品种、产量也大不相同,总体来说土地利用类型的连续性较弱。例如,农户一虽然和农户二是邻户又是亲戚,但是在种植规划过程中,他们很少或者不会参考对方土地利用规划。由此出现了农户一家土地种植水稻,而邻近土地农户二家种植桂花树。像这2位农户的土地利用的情况在白云村比例高达75%。
2.2 进城务工农民土地主要以出租为主 根据调查显示,白云村进城务工农民的土地主要出租给亲戚或邻居,而他们的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依靠受雇者的种植习惯。年末,受雇者会提供相应的农产品或以土地约10%的收入付诸进城务工农民。而在调查中也显示,有部分进城农民工并未找到合适的土地受雇者管理自己的土地,因此他们的土地大部分荒废。
2.3 气候对土地利用的影响较大 白云村虽然位于我国南方地区,但是一年中总会出现几次较为严重的极端天气,比如,冬季的寒潮,夏季的暴雨与伏旱。调查中,村民告诉调查者:“冬季天气太冷,土壤温度湿度发生极大变化,地里的农作物耐不了寒,大多数没有收的都冻坏了,非常可惜。到了夏季,又要预防特大暴雨,土地的土壤极易流失,还记得在2017年夏季,降水只持续了4天,就把农田淹了,那年村里面没有很大的收成。”在少部分土地里,还可以看到有村民在建设大棚,施肥培,套袋保温,提高土地温度,保暖防冻,以保护农产品顺利过冬。
3 白云村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3.1 土地种植劳动力老龄化 白云村务农的农民,平均年龄在56~65岁。这一部分农民管理土地数量呈极端化,一部分农民不想管理土地,将自己土地租给别人,而另一部分农民则希望管理更多的土地。调查中发现,白云村务农人群基本上都是年长者,而较少看见青壮年留村务农。这表明,白云村土地耕种者劳动力年龄偏大以及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劳动力选择外出务工的谋生方式,放弃在家务农,越来越多的农田被闲置。
3.2 土地耕作机械化水平较低,农村生产效益较低 白云村每家每户种植农产品时,大多是亲力亲为,不常依靠大型机器播种和管理。白云村小型耕作工具较多,但大都缺乏合理配套的农具,日常工作采用机械化种植次数较少,土地生产效益较低。特殊的时节,比如在农田稻谷需要大规模治虫时,土地上大面积种植稻谷的村民会共同采用飞机治虫;忙季,村民也会租用大型收割机收稻子。近年来,农户所占的可耕种实际面积大大减少,加之缺乏合理配套的农具设备和水利设施,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导致近几年白云村土地经济产量和质量呈现双下降趋势,使得白云村土地资源并未完全合理地有效使用。
3.3 土地集约化程度较低 白云村土地资源利用受到地理條件、种植习惯、个人偏好、历史文化及土地使用目的等多重影响,造成土地集约化程度较低,难以将土地资源达到最佳合理利用程度,难以形成土地规模化作业,从而不利于获取土地最大利益。
4 强化白云村土地利用的对策建议
4.1 建立人才培养机制,吸引青壮年回流农村 白云村大量年轻劳动力外出务工,说明现有产业并不能完全适应青年人对农村就业发展空间的需求。为此,本文提出以下关于人才回流乡村的对策建议:
4.1.1 政策支持 湘潭市为保障人才住房保障和高校毕业生购房补贴政策的顺利进行,出台了《莲城人才行动计划》,值得一提的是,对引进到企业和市属科研院所全职的A、B、C、D类高层次人才进行购房和租房4档补贴。不可否认,这项计划可以促进人才来市就业,加大城市企业和事业单位活力。可借鉴的是,白云村吸引青壮年回流农村,需要具体、合理、可持续、长期的人才政策激励制度,可以在奖金、住房、子女教育、晋升岗位上进行不同档位。不同方面的补贴,聚焦土地综合发展要素,继续鼓励社会资本下乡投资土地发展,制定切实土地规划政策,鼓励农村青年人群回到家乡发展,为企业和青年人群提供创业与发展空间,积极做城乡高质量发展共创者[1]。让人才不仅愿意留在乡村,而且愿意投身土地经济振兴和乡村振兴中去。可借鉴大学生村官政策,推动有现代知识、现代思维、现代眼光的优秀青年人才回流的人才农村“输入”战略,有助于改善农村干部队伍的人才结构,提高村干部的整体素质,拓宽培养选拔干部渠道[2]。
4.1.2 加强人才继续教育培养,提高土地可持续发展能力 人才发展是第一要务。白云村土地资源开发至关重要是抓住人才这一资源,依托知识技术这一重要生产力,使白云村更稳健、更有力地发展。首先要做的是技能培养和扩大土地利用相关常识受教育范围。白云村可开设土地因地制宜作物类型、种子种植季节培训、蔬菜种植技术培训、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培训等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的相关实用课程。技术培育后,还需要村委在村提供相应的对口就业岗位,提供更好的人才福利,特别是加强人才对乡村土地资源管理和政策研究方面的培训力度,充实后备土地资源研究人才,让人才充分了解白云村的土地利用现实情况,并运用土地专业技能,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
4.2 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力度,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 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力度,根据种植种类的不同以及耕地的实际情况选择最佳的机械设备。围绕土地机械化作业,需要村委积极领导,可邀请经验丰富的村民进行经验分享,商讨如何提高土地机械作业效率和应该购入机械化工具的特性,以便更好地贴合白云村土地开发利用的实际情况。村委也应尽自己领导者责任,积极号召,引领各合作社发展并统一规划,可制定主要种植土地经济作物种类,作物种植时间、肥料以及相关农药,最终实现机械化标准化大生产。白云村还可以联合旁村一起规划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相互合作、资源共享。
4.3 集约化利用土地,优化土地利用结构 农村土地利用的合理规划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载体,是土地利用管理的“龙头”。白云村可加大土地集约与村民参与上下结合、科学统筹的乡村规划方法[3],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加大土地整理力度,将利用程度效率低下和荒废的土地资源整合起来,如闲置的宅基地、空闲地等,充分挖掘现有土地资源的潜力,并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集约利用土地。在保护耕地和高效集约利用土地资源的基础上,保持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规划各类农用地的标准与规模。
4.4 扩大土地资源的增值效益 白云村拥有独特的民风民俗,旅游资源也较为独特,境内有古寺白云庙和白云山庄。因此,今后要加强旅游土地基础设施的建设,优化接待游客服务流程,拓宽旅游观赏项目,增加旅游土地用地以及加大旅游资源用地的投入力度,打造独具特色的旅游土地观赏园,增加游客农耕生活真实体验感。在扩大增强土地资源利用和使用时,加大白云村的农产品销售,可以借鉴云南省迪庆州德钦县红坡村形成“土地+旅游产业+农产品销售”方式,借助旅游产业加大土地使用效益,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吸引更多的游客慕名而来,打造更具有增值效益的乡村。
5 结语
白云村土地利用与规划是一个漫长过程,需要村民、村委和政府等多方的共同探索,从多个角度、多种方式、多项政策、多种建议、多种经验进行深入研究。未来,白云村需要继续关注以下几个方面:农村引入人才发展规划,农村农业基础设施完善以及如何集约化利用土地。
不仅白云村的发展需要上述的关注与重视,其他正在发展成熟的乡村也依然需要关注上述问题。我们看到的土地利用规划的不同,是其结合当地的基本情况进行的调整,充分发挥土地效益的最大化,路径和规划也应体现其道理。
参考文献
[1]陈锦石.加大城市群、都市圈及美丽乡村建设[J].施工企业管理,2021(04):51.
[2]张龙,赖泽晴.乡村人才振兴视角下大学生村官发展困境及行动策略[J].乡村论丛,2021(05):67-73.
[3]杨晨,陶德凯.兼顾土地集约与村民意愿的乡村规划方法探索——以江苏省东屏镇金湖新社区规划为例[A]//中国城市规划学会、贵阳市人民政府.新常态:传承与变革——2015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4乡村规划)[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贵阳市人民政府: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15:11.
(责编:张宏民)
Analysis on the Status Quo,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Rural Land Utilization in Baiyun Village, Xiangtan County
FAN Huiling WEN Siyuan LEI Ting
(Hun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engyang 421002, China)
Abstract: The work of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is the top priority of our Party′s work, which plays a decisive role in comprehensively promoting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rural revitalization, the guarantee of farmers′ rights and the growth of farmers′ income.In the work of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land, as the material basis for farmers ′survival, is an important factor affecting farmers′ happiness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In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a new countryside, the state has comprehensively abolished the agricultural tax, which has greatly aroused the farmers′ desire to rely on land. However, due to the differences in rural geographical location, climate conditions, farmer quality and market demand, different forms of land use types have been formed.Based on this, we take Baiyun Village of Xiangtan County as the research object, with the help of questionnaires and documents, discus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land use in Baiyun Village, and put forward suggestions on improving the use of land resources for the research institute.
Key words: Baiyun Village; Utilization of land resources; Rural vitalization
基金項目:湖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编号:S202111528018)。
作者简介:范慧玲(1990—),女,湖南衡阳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 收稿日期:2021-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