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的宏观思维

2018-02-02 22:09何传新
决策与信息 2018年2期
关键词:乡村振兴

何传新

[摘 要]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近年来,在国家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支持下,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农业发展仍存在矛盾和难题。要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积极推进农业经营、生产、产业体系创新。

[关键词] 乡村振兴;宏观思维;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体系创新

[中图分类号] C93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129(2018)02-0084-04

党的十九大报告站在全局的高度,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

一、深刻理解和认识“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进一步推进农业现代化

十九大报告强调,“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1]。这一科学定位,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国情、农情的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取得了稳中有进、稳中有新的巨大成就,开创了农业农村发展新的黄金期。新世纪以来,在国家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支持下,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无论是农业生产的粮食安全问题、农民创收能力,还是农村经济发展方式都有了极大的进步。特别是脱贫攻坚开局良好,以乡村旅游、农村电商为代表的农村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兴起,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大批涌现,返乡回乡下乡创业创新成为新的热潮,正在为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增添新的动能。

在看到农业好形势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农业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难题也在积累积聚,尤其是结构性问题突出。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新形势下,农业的主要矛盾已经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业政策改革和完善的主要方向。 解决好“三农”问题也到了改革的深水区,到了啃硬骨头的时候,可谓任重而道远。我们必须把“重中之重”的要求贯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始终,清醒地、坚定不移地深化对农业基础地位的认识,深刻认识粮食安全是工业化、城镇化的根本保障,是经济发展的坚实基础,积极探索建立乡村振兴的人才支撑、资金支持、产权制度、组织制度等保障体系,不断增强做好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

二、深刻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1]。这是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落实和完善提出的新目标。

(一)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是基于当前出现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而言的。不平衡表现在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产业发展的不平衡。东中西部区域、黄河南北区域发展有较大的差距;城乡之间发展不同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还在2.7:1左右,虽然差距在逐步缩小,但是缩小的步伐还不快,时时存在反复的危险。农业作为基础产业,发展还存在不充分的问题,数量高,质量和效益较差,农业生产率还有待提高,特别是面临资源环境和生产要素短缺的双重压力,我们不能不重新审视农业产业充分发展的问题。

(二)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基本要求。这与我们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内涵相比有了深刻的变化。产业包含的内容更宽、生活不再是宽裕而是提升到了富裕;社会治理范围更广,要求是效果而不再仅仅追求民主的形式;特别是提出了生态的具体要求,强调了生态文明和生态建设的重要性,这与五大发展理念相融合,农业现代化的要求更为全面、科学、合理。

(三)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这体现了我们党城乡统筹发展理念的延续性,提出了在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关系的具体措施,融入了城乡融合发展的新理念,强化了顶层设计,解决了政策支持和体制创新的问题,能够更有效地发展和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三、深刻理解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要求,积极推进农业体系创新

十九大报告强调,“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1]。这就要求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生产体系、产业体系,为我们推进农村改革创新和制度建设指明了方向。

(一)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把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作为推进农村改革和制度创新的重要内容,这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重要手段。

稳定農村土地承包关系。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即土地二轮承包到2027年后,再续签30年的合同,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按照土地流转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坚持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的流转限定: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或者其他符合有关法律和国家政策规定的方式流转。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探索经营权利的入股,真正实现土地“三权分置”,落实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放活经营权。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探索形成土地使用权运转方式,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股份制改革,村镇进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颁证工作。

培养新型经营主体。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制度,培育新的种地人。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大力培育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经营者,支持由种养殖大户演变、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创业老板创建、盘活闲置土地资源等途径,产生一批新型经营主体。

(二)创新农业生产体系。十九大报告强调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核心是要着力围绕人的需求发展生产,使农产品供给数量上更充足、品种和质量上更契合消费者需要,真正形成结构更加合理、保障更加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

保耕地。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耕地红线必须严防死守。要着眼于提高土地产出率,加快中低产田的改造,建设更多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的高标准农田,以土地产出率的提高保证粮食稳产增产。

建水利。水利是粮食稳产增产的重要基础。要加大农田水利建设力度,不断提升农田水利建设水平。

抓科技。科技是粮食稳产增产的重要支撑。要牢牢抓住良种这个重要载体,优化良种结构,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努力走出一条“依靠科技、主攻单产,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新路子。增投入。投入是粮食稳产增产的重要保障。要充分发挥惠农资金的引导作用,完善种粮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政策,探索形成农业补贴同粮食生产挂钩机制。

(三)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十九大报告强调,“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1]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核心是要提高农业产业的整体竞争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关键在创新一二三产业融合机制。以产品为依托,发展订单农业和产业链金融,开展共同营销,强化对农户的技术培训、贷款担保等服务。以产业为依托,发展农业产业化,建设一批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先导区和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推动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与龙头企业、配套服务组织集群集聚。以产权为依托,推进土地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保底+分红”等形式增加农民收入。以产城融合为依托,引导二三产业向县域重点乡镇及产业园区集中,推动农村产业发展与新型城镇化相结合。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责任编辑:胡 梁]endprint

猜你喜欢
乡村振兴
广播对农节目助力乡村振兴策略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安徽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探析
美丽乡村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乡村振兴战略下新型职业农民从业素质提升研究
乡村振兴:从衰落走向复兴的战略选择
基层党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思考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