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荣方
摘要: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建设美丽中国要靠美丽乡村打基础,共绘美丽蓝图。本文在概括近年来各地美丽乡村建设基本模式的基础之上,对盐城市东台市五烈镇甘港村叫响生态休闲品牌,打造美丽宜居乡村具体做法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几点思考、启示。建设美丽乡村,归根结底就是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坚持以人为本、保护生态、科学规划、内外兼修、因地制宜地将乡村建设成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人人向往之地,让更多的老百姓享有更加幸福的美好生活。
关键词:美丽乡村;乡村振兴;农村;宜居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美丽”首次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写入党代会报告。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建设美丽中国要靠美丽乡村打基础,共绘美丽蓝图。美丽乡村建设是当前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深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载体。美丽乡村更是小康社会在农村的凝练概括和具象化表达,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
一、美丽乡村建设基本模式
2013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乡村”的战略布局。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通过顶层设计、示范引领和宣传推介,美丽乡村建设在全国总体上形成政府重视、群众响应、社会支持的良好局面。美丽乡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生态环境治理成效显著、农业转型升级明显加快、乡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充实。近年来,各地在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探索出了产业发展型、生态保护型、文化传承型、休闲旅游型等基本模式。
(一)产业发展型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根本。美丽乡村应该是生活富裕的乡村,贫穷落后的山清水秀称不上美丽乡村。因此,美丽乡村必定要有强有力的产业支撑。产业发展型是指,乡村立足当地资源优势,发展具有地域特色和品牌竞争力的的特色产业,以项目带动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发展模式。乡村要美起来,农民更要富起来,要加快推进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切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培育农村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提升延展农业产业链、价值链。
(二)生态保护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环境好、生态美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生态保护型建设模式突出“生态环保”这一目标,加强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并注重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处理好农村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不再走“先污染后治理”发展之路,坚决不要“带血的GDP”。生态保护型模式,重点是对乡村环境质量进行提档升级,对生产生活垃圾进行有效治理,确保村庄空气环境、声环境、水源环境等优质良好,营造美丽宜居的人居环境。
(三)文化传承型
文化是美丽乡村建设的软实力。历史保存下来的古村,其美不但体现在古色古香的建筑上,更是体现在历史文化的传承上。古村镇、古村落是先人留下的宝贵财富,如何保护和传承优秀村落文化、民风习俗,守住乡村建设的魂是古村落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关键所在。早期,一些地方在新农村建设中,缺乏对古村落的保护意识,为了建成现代化的联排式住宅,拆除了一座座传统住宅。近年来,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推进,人们对古村落的保护意识逐渐增强,在保护村庄原始肌理的基础上对有修缮可能性的老房子不断加大修缮力度,并注重村落特有的乡土文化和民风民俗的传承,积极探索文化传承型美丽乡村建设模式。这不仅唤起农民对乡土文化的自豪感和幸福感,更是激发了广大农民美丽乡村建设的热情。
(四)休闲旅游型
近年来,乡村旅游越来越受城市人的青睐,放慢脚步,体验悠闲生活。在旅游资源丰富的地方,完善住宿、餐饮、休闲娱乐设施,发展乡村旅游。休闲旅游型发展模式在做精做强乡村旅游的同时,更是实现了农民收入增收,让老百姓的钱袋子鼓起来了。
二、甘港叫响生态休闲品牌 打造美丽宜居乡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农村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如何开展有特色的美丽乡村建设,才能“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东台市五烈镇甘港村地处苏北里下河水乡,境内河网密布,沟河纵横,水乡风情浓郁。近年来,甘港村依托水乡特色,做优生态环境,建成国家3A级甘港旅游景区,先后被命名为国家级生态村、江苏省最具魅力休闲乡村、江苏省最美乡村、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全国生态文化村、江苏省首批五星级乡村旅游区等称号,受到了长三角地区游客的高度关注和广泛认可。2017年初,甘港村获得住建部第四批“美丽宜居村庄示范”。甘港村究竟是如何建设美丽乡村的?
(一)乡村旅游助推产业发展
走进甘港,一排排优雅别致的农家别墅,一条条宽广整洁的沥青道路、一幅幅寓意深刻的墙体画、一个个引领文明风尚的“道德榜”……构成了一幅生态宜居的美丽画卷。近年来,甘港村抓住美丽乡村建设的有力契机,打造水鄉生态旅游特色,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建成“村史馆、百坊园、百果园、百草园”一馆三园的集历史文化、民情风俗、农业观光、生态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性乡村旅游区。中国东台村史馆——盐城首家党史教育基地,藏有实物2350件、文献资料4450件,是全国首家全方位反映农村变迁的史料展馆。一张张历史图片,一件件珍贵实物详细记录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村改革发展的光辉历程。甘港村依托红色旅游,旨在通过参观中国东台村使馆激发广大干群爱党爱国爱家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情。百坊园内设戏坊、茶桑坊、豆腐坊、手工坊、酒坊、老街坊等作坊。百果园、百草园汇聚各种果树、花卉、开心农场和农耕文化体验区。百坊园、百果园、百草园让游客身心充分融入乡村,体验农耕农活。景区周边还建设了花坊、民宿、农家餐饮等配套景点和服务设施。乡村旅游助推产业发展,甘港村大力发展工业主体经济,全村大小企业100多家,纺织、麦芽、机械等企业形成一定规模,同时发展高效农业、观光农业,让休闲观光农业作为一种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新型复合产业。乡村旅游美化了农村环境,增加了农民收入,如今农民人均纯收入3万元,村集体积累700万元。
(二)打造生态宜居环境
东台市五烈镇邀请相关专家考察,委托盐城师范学院商学院编制全镇三产旅游业发展规划,突出高效设施农业、观光休闲农业和生态旅游项目建设,打造水乡生态旅游特色。甘港村则重点建成“一园三区一中心”(碧城商贸园、生态居住区、农业示范区、乡村旅游区、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五大功能区域。碧城商贸园以钢材市场、汽车城为支撑,打造省级服务业集聚区。生态居住区以水乡风情为特色,借助村域优越的自然条件,建设新型居住区。农业示范区以有机农产品种植为主体,建设高效休闲观光农业的试验示范区。乡村旅游区以村史馆、百坊园、百果园、百草园为核心。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以方便村民生产生活为功能定位,建设服务大厅、便民超市、卫生服务站、幼儿园等公共服务设施。
开展农村环境整治,重点整治生活垃圾、生活污水、乱堆乱放、工业污染源、农业废弃物、河道沟塘,着力提升公共设施配套、绿化美化、饮用水安全保障、道路通达、建筑风貌特色化、村庄环境管理水平,进一步改善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打造生态自然家园。
(三)乡风文明引领新风尚
甘港村建设美丽乡村注重内外兼修,着重塑造甘港内在美。甘港村村书记刘怀仁这样说到,“不仅要外在美,更要让老百姓心灵美,让甘港人自强不息、敢于担当、努力奋斗的精神品质融于最美乡村”。为此,甘港村着力打造二十四孝长廊、忠义亭、家庭美德展示墙,广泛开展农民道德评议、“创十星、评三户”等活动,引导农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以村规民约为蓝本,谱写《甘港道德歌》,引导村民唱道德歌,做文明甘港人;大力宣传东台市道德模范杨红余,全国优秀乡村医生杨怡林等身边好人,评树“好媳妇、好夫妻、好邻居”、“文明信用户”,树立新典型,倡导新风尚。
新时代,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甘港正阔步前进,村庄呈现了前所未有的活力,生态宜居的美丽新画卷尽情舒展。
三、美丽乡村建设启示
(一)以人为本,尊重民意
乡村的核心是人,乡村振兴的目的也是为了人。农民是美丽乡村的建设者、受益者和管理者,要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树立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把群众认同、群众自愿、群众满意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根本标准,坚决不搞强制命令。美丽乡村的建设不是形象工程,不是给外人看的,而是要为农民群众谋福利得实惠,最终提高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让农民真正享受美丽乡村建设成果。
为充分体现农民的主体地位,应积极探索建立农民民主参与机制,让农民群众参与到从规划、建设到乡村管理各个环节,真正拥有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突出共建共享,共建美丽乡村,共享幸福生活。尽量避免政府主导有余、农民参与不足的现象,坚决摒弃“等靠要”思想,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发挥群众主体地位,让农民群众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当主任、唱主角。
(二)保护生态,顺应自然
美丽乡村首先表现在生态美、环境美。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慎砍树、禁挖山、不填湖、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和乡村环境,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目前,有的地方在美丽乡村建设的实践中,不同程度存在过度用地、大拆大建等问题。不少的保留乡村也正被拆旧建新,建成现代化的新城镇,建成兵营式的排排房,建成欧式的小别墅、磁砖房、水泥盒子,几百上千年留下来的“天人合一”的村落格局,老街巷、老宅院,古树、古井陆续被破坏了。此种乡村建设并不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只有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和谐发展、持续发展,才能真正建成美丽乡村,美丽中国的目标才能实现。
以生态文明理念推进美丽乡村建设,首先要加大环境保护宣传力度,树立生态环保理念;其次要加大农村环境保护力度,营造美丽宜居环境;再者大力倡导绿色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多方共赢。只有生态环境好了,才能确村庄走上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保之路,也才能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三)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美丽乡村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要统筹做好土地保护利用、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环境整治、危房旧房改造、乡风文明建设等各项工作。一些地方在美丽乡村建设试点中,把大把精力投入在硬件基础设施建设上,忽略了美丽乡村建设的总体规划和长期计划的科学制定。有的规划甚至朝令夕改,究其原因,还是规划定制过程缺乏科学性与民主性,规划缺乏指导性和可行性。
建设美丽乡村规划先行,做到“无规划不建设、无设计不施工”。按照“专家设计论证、公开征询意见、群众参与讨论”的办法完成村庄规划设计,确保规划设计科学合理,达到群众满意。同时,要注重规划的可操作性,将规划分解细化为定量指标,转化成年度计划,按照序时进度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确保美丽乡村建设的质量和效益。
(四)内外兼修,软硬兼施。
美丽乡村建设不但要“面子” “外衣”美丽,更要注重“里子”“内在”的提升。建设美丽乡村不能物质层面富足了,精神文明建设却是贫瘠的。美丽乡村建设不但要有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物质方面的支撑,更要有乡风文明、文化底蕴等内涵式发展,内外兼修,软硬兼施,让乡村发展真正充满活力。
尤其要做好“苦修内功”这门课,注重保护历史文化,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传承民风民俗,完善村规民约,教育引导村民讲文明、改陋习、树新风,培育文明乡风,提升乡村“软实力”建设。通过搭建农家书屋、道德讲堂、乡村大舞台、农民技能培训等等平台和载体,大力繁荣发展农村文化,让村民享受更加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着力提升村民文明素养和乡村文明程度,使乡村建设成为富有文化底蕴和人文气息的美丽乡村。
(五)因地制宜,去同质化
美丽乡村建设除了做好标准化、均等化的基本性公共服务以外,还要因地制宜在乡村特色上做文章,彰显乡村个性,而不是简单地、机械地进行复制、改造乡村。乡村和城市要各美其美,乡村最美的、最富有吸引力的就是其田园意境。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既不能照搬照抄城市建设模式,也不能简单地用一个模版克隆、复制。
一是要从乡村实际出发,不搞一个模式。各个地方在自然环境、区位条件、人口规模、资源禀赋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决定了建设模式和着力点不可能一模一样。各地要立足本地實际,遵循发展规律,深入调查研究,创新发展模式,走出一条适合乡村实际的发展之路,让乡村成为城市向往之地。
二是要突出个性特色,不搞千村一面。各村庄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统筹考虑山、水、田、林、路等生产生活要素,在最大限度保留原汁原味的乡土文化基础上,深入挖掘自身优势资源,努力建设彰显青山秀水、体现田园风貌、传承乡风文明的美丽宜居乡村,走出一条彰显地方特色的发展之路,形成“一村一景”“一村一韵”。以甘港村为例,既有独特的自然资源,又有乡土风貌,还有红色旅游资源,没有照搬其他地方的模式,而是突出“留住乡愁”这个特色,在尊重和保护现有农村的地形村貌、田园风光、农业业态和生态本底的前提下,尽量“不砍树、不填塘、不占田、不拆房”,统筹谋划“一园三区一中心”五大功能区域建设。以乡愁助推乡村旅游,连片打造乡村旅游品牌和精品线路,帮助农民因地制宜开发生产特色旅游文化产品,让生态文化和红色文化在育民、乐民、富民方面发挥作用,使“留住乡愁”成为甘港一张“亮丽名片”
党的十九大指出,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发展农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点燃了广大农民建设美丽乡村的新希望、新热情。相信有城乡居民对乡村美好生活的向往,有乡村振兴战略的强力推动,乡村振兴的美好蓝图一定会早日实现,乡村的明天一定会成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人人向往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