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读促读,教学相长

2022-04-25 00:52方敏
广东教学报·初中语文 2022年9期
关键词:有效策略

方敏

摘要:积极开展师生共同阅读的活动,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阅读示范和教育引领者的作用,培育学生的阅读能力,启迪其阅读智慧,达到教学相长的更高境界。师生共读时,教师要给学生进行必要的导引,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提供阅读的方向,进行方法的指导,师生共同构建有效的名著阅读模式。在日常教学时,教师的引导和启迪,要使学生的阅读走向更广、更深,并触发其“共振”式的思考与感悟,使阅读更有“温度”。

关键词:师生共读;初中名著阅读;有效策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要求“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统编教材推荐的初中生阅读的名著作品数量也多达36种,并且近几年的中高考更是将名著阅读纳入考查范围,凸显出对学生名著阅读能力与水平的评价。

如何提升阅读名著的兴趣,提高初中生名著阅读的实效性,进而推动名著阅读教学的开展呢?师生共读就是一条行之有效的“康庄大道”。通过积极开展师生共同阅读的活动,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阅读示范和引领的作用,能使学生阅读和表达的综合能力得到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提升阅读心智,启迪阅读智慧。师生的共同阅读,也有助于不断发现新问题与新方法,达到教学相长的更高境界。

如何推动师生共读活动?笔者认为,师生共读名著作品时,要把握好几个“度”——广度、深度、高度和温度。

一、以导促读,拓展学生阅读的广度

首先,可以依托初中语文教材,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教材中的课文都是名家名篇,甚至是名家的代表作,教师在授课后,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外进行迁移拓展阅读。

《秋天的怀念》是当代作家史铁生的经典作品,史铁生的散文往往在平静的叙述中蕴含着感人的力量。学完这篇课文后,教师可以推荐学生课后继续阅读史铁生的散文集《我与地坛》,让学生对作家及其作品的独特魅力有更全面的了解和感悟。

其次,可以根据初中阶段语文教材要求学生必读的十二部名著,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推荐课外读物。

初中阶段要求学生阅读的十二部名著,涉及的体裁多样,有散文、小说、报告文学、科普作品、书信、诗歌等,教学时可依据这些作品的作者、文学体裁、题材内容等进行适当的拓展延伸,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如完成鲁迅散文《朝花夕拾》的阅读后,可推荐学生课后去看鲁迅的杂文集、小说集;阅读完讽刺小说《儒林外史》后,可引导学生课外阅读英国作家斯威夫特的讽刺小说《格列佛游记》和钱锺书的《围城》;读完《西游记》,为了更好地了解古典幻想小说,可推荐学生阅读清代李汝珍的《镜花缘》。

二、做好阅读规划,引导学生拓展阅读的深度

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广泛学习之余还须有进一步的思考。读完书,能灵活地运用书中的元素,才可算真正地掌握知识。而学生受限于年龄、阅历、积淀,他们的阅读往往是不成熟的,对文本的理解和领悟相对较浅薄,所以在师生共读时,教师要注重深度的拓展。

比如,阅读《朝花夕拾》时,在深入地了解作者童年、少年、青年时代的生活与经历后,思考一下,作者要通过对往事、故人的回忆与追溯,表达什么样的感情或哲思?阅读法布尔的《昆虫记》时,除了了解昆虫的生活,还可从这些小小的虫子身上,获得什么样的启示?为什么法布尔能将昆虫介绍得如此生动有趣?通过这多角度的深入思考探究,才能更深刻理解作品内涵,提升阅读的效率,增加阅读的深度,提高自身的鉴赏水平。

要实现阅读的有效性,学生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有效规划。比如让学生心生畏惧的鲁迅作品《朝花夕拾》,导读时可先将十篇散文分为鲁迅的童年、少年和青年三个时期的类别并规定好时间,让学生循序渐进地进行阅读,并要求学生进行圈点勾画,归纳鲁迅每个成长时期的事件给他带来的影响,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

那么要如何进行具体的阅读指导,进而有效地拓展学生阅读的深度呢?

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的相关信息,如写作背景、作者生平等。要想读懂读透一部作品,了解其創作者和创作背景是非常必要的。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内容。比如在阅读《骆驼祥子》时,学生更容易直观地感受到祥子的悲惨遭遇,感叹于他的悲剧结局,但在分析造成祥子悲剧的根本原因、探究作品的主题时,还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联系写作背景,了解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中国近代史上这段最黑暗、多灾多难的时期。

其次,结合作品体裁特点,把握作品的艺术特点。

不同的文学体裁,具有不同的写作手法,不同的表达方式,使用的阅读方法也不尽相同。因此,在阅读不同体裁的作品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不同体裁的特点,进而帮助他们掌握不同体裁作品的阅读方法。

比如《儒林外史》和《格列佛游记》,教师可着重指导学生讨论作品的主题,品析讽刺手法;科普作品《昆虫记》和《寂寞的春天》,则要注意其科学性和文学性相结合的特点;传记《名人传》和书信集《傅雷家书》,除了要关注其实用性的特点外,其语言文字优美动人、富含情感,也适合摘抄和品味。而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则是一部报告文学作品,纪实性是其最大特点,所以斯诺采用“口述实录”的新闻叙事方法,最大程度地保证叙事的真实性。

其三,设置不同的阅读专题活动,让学生保持阅读兴趣并推动其更深入地鉴赏名家名著。

很多经典作品不仅篇幅较长,而且与学生的生活有不小的距离,有些学生一开始读可能很有兴趣,但如果过程较长,障碍过多,很容易渐渐丧失新鲜感,停滞不前,比如《水浒传》和《红星照耀中国》。还有些作品主题深刻,学生读不懂或者理解不够深,甚至理解出现偏颇,比如批判小说《儒林外史》和《格列佛游记》,还有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等。所以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各种阅读活动来帮助和引导学生理解、分析和探究,比如举行交流分享活动,用比较法分析《水浒传》和《红星照耀中国》中的人物形象;通过周记、随笔,循序渐进地了解《儒林外史》《格列佛游记》《朝花夕拾》等作品中批判性精神的深刻性。这样便于学生及时反馈阅读情况,也有助于学生保持阅读兴趣,及时拨乱反正,更好、更深入地鉴赏文学作品。

三、引导学生精选书目,提升阅读的高度

处在自媒体时代,很多人是在互联网,通过新闻、朋友圈、微博等进行浏览式阅读,互联网信息虽然量大,但质廉,这种阅读大多浅薄、盲目和低效,也容易造成阅读的“碎片化”,因此,在师生共读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化被动接收为主动选择,精选书目,提升阅读的高度。

杜甫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站得更高,才能看得更远,收获更多。师生共读时,教师更应该引导学生读高层次的书,多选一些能够拓展提升知识面、启迪心智的经典书籍。不同类别的作品,如中国名著、外国名著,古典名著、近现代及当代名著,散文类、诗歌类、小说、书信随笔,传记、科普、历史等,要选择有代表性的、有内涵的、有不朽的文学和艺术价值的经典作品。

四、结合学生生活体验,触发“共振”式的思考与感悟,体现阅读的温度

师生共读时,教师的引导和品读,应该更加贴近生活,联系实际,结合学生生活体验,触发“共振”式的思考与感悟。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和培养学生对作品的兴趣,还能够让他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作品的内涵和价值,也更有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比如在阅读《儒林外史》时,探讨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影响这一作品主题,可让学生联系个人的生活体验,说说家长对自己考试成绩的态度,以及这态度对自己产生怎样的影响。又如阅读《格列佛游记》,品析小人物通过比赛绳技的方式选拔官员这一现象时,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官场中“买官卖官”的社会现象。

师生共读活动是教师与名著经典、学生之间交流、碰撞的最佳契机,可以提升师生双方阅读的积极性, 促进认知发展,丰富知识与涵养,开启精神世界的大门。让我们坚持下去,让师生同游书海,共同成长!

猜你喜欢
有效策略
新媒体与英语听力自主学习策略研究
浅析语文教学中师生有效沟通的策略
优化仿说句子训练,提高智障学生说话能力
浅析初中地理课堂合作小组创建的有效策略
浅析控压钻井技术探讨与展望
小学语文教学激发文本阅读兴趣的有效策略
构建职校高效语文课堂的有效策略
有效开展幼儿游戏课程教学的策略探究
如何有效加强工业企业内部会计控制